俄国与瑞典的波罗的海争霸战——大北方战争

俄国与瑞典的波罗的海争霸战——大北方战争

首页战争策略北方战争更新时间:2024-12-04

大北方战争,又称为第二次北方战争是18世纪初俄罗斯为了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及与瑞典争霸的战争。在17世纪初,由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大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瑞典国力大增,成为欧洲强国。17世纪50年代的时候,瑞典形成了一个以芬兰湾为中心的波罗的海帝国,包括卡列利阿,因格里亚,爱沙尼亚和立窝尼亚。在三十年战争后,瑞典更是在德意志得到了大片领地。同时瑞典还征服了丹麦和挪威在松德海峡以北的领地。这些胜利都要归功于瑞典那支规模小,但专业化程度高的军队和高比例的小型火枪队。

另一方面,在1610至1617年,俄国与波兰的战争中,瑞典利用俄国动荡的局势趁火打劫,于1610年出兵俄国。瑞典攻占伊万哥罗德、雅姆等地,次年进占诺夫哥罗德。俄军实施反击,企图夺回失地,但遭惨败。瑞军乘胜进军莫斯科。1617年1月,双方签订《斯托尔博沃条约》,瑞典归还诺夫哥罗德及其他几座城镇,但剥夺了俄国通往波罗的海的直接出海口。这意味着俄国从此不再有挑战瑞典地区霸权的实力。自古以来,俄国一直疯狂地想获得温暖的出海口。因此,他们一直对瑞典怀恨在心。到了17世纪末,俄国终于有报仇的机会了。

1698年,沙俄彼得大帝平息国内叛乱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全面推行欧化。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工场手工业,振兴国内外贸易,凿运河,扩大出口,为俄国近代工业奠定了基础。政治方面,加强以沙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废除大教长,设立枢密院,打击保守势力。社会文化方面,建学校,办报纸,剃胡须,革除陈规陋习,注重培养和选拔人才,主张唯才是举。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统一编制,建立由步兵、骑兵、炮兵和工兵组成的正规陆军,并扩建海军舰队。彼得一世改革的领域非常广泛,就广度来说,几乎超过了世界历史上文明时代的任何一次改革。而他为人诟病的原因是在此过程中采取的手段极为粗暴,“不惜以野蛮的手段对付野蛮”。他的儿子阿列克谢在保守派贵族的支持下叛乱,失败后逃亡国外,在得到宽恕的许诺下回到俄国,结果被投入监狱严刑拷问,死于狱中。

不管怎样,通过彼得一世的改革后,俄国国力大增,拥有与瑞典打仗的本钱。17世纪90年代末,俄国与丹麦和萨克森结成联盟。三国于是在1700年,攻打瑞典,大北方战争爆发。

为保障俄国自由出入波罗的海,1700年9月16日,彼得一世决定首先围攻瑞军控制的纳尔瓦和伊万哥罗德。俄军围城部队有大约3.5万人,其中步兵2.7万人、骑兵8000人,以及火炮173门。而纳尔瓦和伊万哥罗德两城的瑞典守军共有1900人,火炮400门。9月31日起,俄军炮击要塞,企图迫使瑞典守军投降,但由于火炮陈旧、弹药不足,炮兵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这时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乘彼得一世的同盟者波兰按兵不动之机,亲率由3.25万人和37门火炮组成的瑞军于11月30日驰援被围守军。而刚好在11月29日,彼得一世为督促援军和弹药辎重早日到达,去了诺夫哥罗德。

查理十二世根据逃兵供词了解到有关俄军部署的确切情报。他计划分割俄军,各个击破,遂将大部兵力集中于俄军右翼作战,以夺取坎佩霍尔姆岛附近的桥梁,使俄军失去这唯一的渡口。11月30日晨,经2小时的炮击后,瑞军向俄军阵地发起攻击。14时,瑞军两处突破俄军战斗队形,许多俄军军官向瑞军投诚。因无军官指挥,俄军士兵开始向渡口撤退。溃退之军蜂拥而上,纳尔瓦河桥因承受不住而坍塌。俄军被分割为二,无法组织防御,俄军将领被迫投降。

在纳尔瓦战役中,俄军阵亡约8000人,损失火炮145门,瑞军则阵亡近3000人。此场失利之后,彼得一世从中得出了必要的结论,立即加紧俄国正规军建设并装备新式火炮。对此,恩格斯写道:“纳尔瓦会战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民族所遭到的第一次严重的失败,这个民族的果敢精神使它甚至在失败中学习如何取得胜利。”

此外,瑞典海军突破了丹麦在海峡的封锁,并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附近部署军队,逼迫丹麦—挪威于1700年8月签署《特兰文达尔条约》退出战争。丹麦—挪威的退出与纳尔瓦战役的失利正式宣布第一次反瑞同盟破裂。随后,查理十二转向南方对抗最后一个未被击败的对手——萨克森选帝侯,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公爵“强人”奥古斯特。

查理进入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后,在1702年的科里佐战役中,决定性地打败了萨克森—波兰联军,并迫使奥古斯特退位。他还让他欣赏的候选人于1704年即位。奥古斯特积极反抗,但是在1706年的战斗中再一次惨败。

在瑞典忙着对付萨克森—波兰—立陶宛的时候,俄军得以恢复元气,并在1703年打通了到达因格里亚的通道。在那里彼得建造了新首都圣彼得堡。1707年,彼得一世提出归还除圣彼得堡和涅瓦河沿线的所有占领区,但是查理十二拒绝了。他从萨克森移军俄国,并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进军莫斯科。

1708,查理十二世的大军攻入俄国,但俄军避免与瑞典军正面交锋,并使用他们战争时时常对抗入侵者的方法——焦土战术。由于俄国的夏天寒冷潮湿,难以作地面供应,查理要依赖于一队补给纵队运输足够的食物去维持军队应付长期作战。该队补给纵队由利温赫特将军率领,并且由11,000人、16门火炮、一群牧牛和一千辆马车组成。而这队补给纵队,即使在最佳状态时,动作也都是迟缓的。

由于两支军队之间没有直接联络,查理的军队只好尽力等待补给纵队尽快到来。但在两支军队距离只剩下130 公里远时,查理却放弃了原来的打算,命令军队拔营转往南方到乌克兰以搜寻食物。

另一方面,利温赫特将军亦转往南方并在横渡一条小河时受到俄军攻击。由于利温赫特将军想全速会合查理,所以他遗弃了很多火炮、牧牛及大部分的食物。这导致了士兵发生动乱。当他们在冬天与查理的主力会合时,已经只剩下六千人,而且没有补给。到了下年春天的时候,军队已经因饥饿、冻伤或其它天气因素损失了三分一的兵力。潮湿的天气更是严重耗尽了军队的供应及火药,火炮因缺乏炮弹不能作战。

但查理还是继续发起进攻,他第一时间就是围攻在禾斯卡拉河畔的波尔塔瓦要塞。当彼得早已组织了一支庞大的军队保卫要塞,并且建立了一条反围攻的战线,引诱瑞典军进入要塞和俄军之间的陷阱。此时俄军有45,000名士兵,瑞军下大约有20,000名士兵。瑞军在兵力上陷入劣势。但令瑞典军更加不利的是,查理十二世在1709年6月17日视察前线基地时,被一名俄军狙击兵用滑膛枪击伤腿部。查理只好将军权转交他人。

战斗于1709年6月28日黎明之前的3时45分开始,瑞军开始向俄军防线攻击。起初,战役是以传统的战争风格进行,受训较佳的瑞典军向俄军的左翼与中心挤压,突破了一些俄军的据点。但瑞典军的优势很快就失去了。俄军大量的步兵,拖住了拥有火炮的瑞典军。在早上九时,一支25,000名俄军后备军,在73门重炮的火力支持下,救援防线中央,在俄军营垒的前方展开。由利温赫特将军指挥的瑞典军步兵,尝试攻击营垒前的俄军步兵,但进攻很快就被击退。

早上10时10分,在战场北面,瑞典军的进攻被俄军骑兵的反攻击溃。瑞典军右翼的步兵更是被彼得大帝亲率的俄军中央步兵包围。10时30分,俄军骑兵攻击瑞典军的左翼及后方,将瑞典军防线瓦解。看见自己的军队于后方被打败,查理于11时指令撤退,放弃围攻波尔塔瓦。但俄军顽强追赶撤退的瑞典军,最后瑞典军被迫在三天后投降,查理则流亡奥斯曼帝国。

这次惨败并没有结束战争,但瑞典败局已定。1721年8月30日,瑞典与俄国签订《纳斯塔德条约》,战争正式结束。瑞典丧失了几乎全部在17世纪得到的海外领地,不再是一个大国。而俄国得到了波罗的海周围的领地,成为了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