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二月二,龙抬头”的来源及习俗

传统节日“二月二,龙抬头”的来源及习俗

首页战争策略苍色侠碑石更新时间:2024-05-04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又叫“二月二,龙抬头”,那么“龙抬头”的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01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被称为“龙抬头”,俗称青龙节。

传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廿四节气之一的惊蛰。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又称农历二月初二为龙头节。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水畔祭龙神。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备耕之际。

所以,“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02

根据古时候留下来的传说,说的是这个节日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

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一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

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

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在二月初二这个重要的日子,举行重大的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这个故事,其实还有另一种版本:

唐朝的时候,武则天因为废唐立周自己称帝,所以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

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

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是在二月初二这一天,将龙王释放了,于是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但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所以“龙头节”流传至今。

03

除了上面关于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来源的说法之外,还有一个比较跌宕起伏的神奇的传说故事。

这个故事跟苍龙爷有关。

相传苍龙爷是遮山的保护神,就居住在遮山东北的苍龙潭中。

苍龙爷老家禹王店位于南阳市宛城区黄台岗镇,十里河东岸,而镇平县五朵山其实是他的第二故乡。

传说中,这位苍龙爷姓孙,家住禹王店东北五里的大龙泉,其母亲姓许,家在河西二里的庄兑庄村,其母年近四十了但是却未有一子半嗣。

有一天,苍龙爷的父亲从河里打捞出一个像鸭蛋的东西,其母吃后妊娠十一个月,于九月十三日诞下一苍色小龙(蛇),当时负责接生的接生婆被这一情景吓得魂飞魄散,夺门而逃。

其母喂奶时亦被吓死。

其父听到惊叫冲进屋中,见此物凶神恶煞,怕它日后祸国殃民,遂拿起菜刀高高举起砍向了它。

苍龙爷疼痛至极,腾空而起,只被斩断了一截尾巴,然后将屋顶冲出个大洞,带着一身腥风血雨向东北方窜去。

禹王店村边有一龙母冢,冢前有一石碑,碑额曰:“流芳百代” ,碑中大书“龍母塚”三字。

碑文上记载的就是这桩离奇的传说故事:

“宛東南四十里禹王店,在传孙姓妇许媪,年四十怀妊过期,於其年九月十三日诞生一龙,有苍色,家甚惊骇,惧不敢弃,比乳时许辄气绝,孙公斩之”。

“龙飞驰入骑立潭中,仅秃其尾。自后时去时来即大风雨雹,幻冥昼晦。至去后乃已,许亦寻卒,于是乎葬葬后历百年所”。

当时乌云蔽日,地动天摇。苍龙爷飞驰而入的骑立潭,就是五垛山三潭。

所以镇平也便成为苍龙爷的第二故乡。

而苍龙爷被其父砍掉了半截尾巴,所以也被人们叫作秃尾巴老苍龙。

在过去天旱时节,官民祈雨,人们都说去三潭最为灵验,甚至这边人刚出发未至半道,家里已经大雨倾盆,人们都说都是因为苍龙爷眷念家乡之故。

当地还流传着每年二月二冬春之交这一天,雷声响处,风雨晦冥,人们就把菜刀扔到院门外去,这样苍龙爷就不敢也不再误闯误撞进来惊吓家人。

还有一说,每年二月二前,狂风大作的原因,是每年身在异乡的苍龙爷回家到坟上叩见其母,故风云同行,啼哭落泪所致。

“每春夏交风雨之灾,往往如前俗谓苍龙顾母也,远近传闻莫不知而厌道之,而亦卒无有垦易其土者,故谓为龙母冢,其信然耶”。

根据龙母冢碑的碑制和碑文最后的那句“前明有为其志,其巅末甚凿,鼎革之际没于兵燹矣”,可以推测出龙母冢碑应该是清初的时候立的。

04

其实,这个故事还有后续。

传说苍龙爷尾巴上被其父砍了一刀之后,疼痛难忍,慌不择路,就来到了禹王村东北方的桐河。

而桐河那个地方是盛产贡品桐蛋的地方。

《光绪新修南阳县志》记载到:“桐河北魏之洞川也,出桥头镇,有泉上出,多蚌蛤,秋夜月明中网之,辄得珠粒,所谓宛珠也”。

而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的“宛珠”也就是桐河盛产的桐蛋。

桐河上游有清河和珍珠河两源,在高庙东北汇流而称桐河。“高庙到桐河,七十二潭窝”,这近二十里地界,河床曲湾多潭,最深的叫黑龙潭。据说,被斩断尾巴的苍龙爷一开始就藏身于此。

据说每年汛期发大水时,附近的人们都能看到一条狮头苍龙,瞪着铜铃般的巨眼在河中翻腾。

再仔细去看,发现原来是那秃尾巴老苍龙凭一己之力在与兴风作浪的恶龙争斗、分水避祸。

05

旧时“龙头节”,充满了崇拜龙的思想观念,人们认为龙治水行雨,决定庄稼丰收,是绝对不能得罪的。

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

在“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还有句大家都知道的俗语——“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所以,大人小孩正月是不理发的,而多是在“龙抬头”这天剃头理发,意思是剃“龙头”,以显尊贵、图吉利。

而妇女在这一天是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其实,“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这一说法实为讹传,其中的“死舅”其实是“思旧”的变音,这种说法的起因也与清朝的建立是有关的。

据考证,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中曾记载:“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

清朝成立后,当时不少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敢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并一直流传下来。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的习俗,与各地方风土人情有关。也就是说每个地方的习俗都不一样。

比如说,有的地方在二月二这天大多数农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条),俗称“顶门棍”。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

也有在二月二这天吃搅团的,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

还有在山东聊城一带,二月二这天男性都要理发,龙抬头这天理发希望一年好运。

在青岛地区吃棋子和炒豆,象征着“金豆开花”。

另外还有的地方传说每年二月二有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干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