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经历了多年发展后,主战坦克实现了机动、防护和火力的完美融合,成为了陆战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装备。本文摘自英国皇家联合军种国防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未来联合多兵种作战中的重型装甲部队》,将对主战坦克的机动、防护和火力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主战坦克,机动,防护,火力,联合多兵种作战
重型装甲部队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但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作战,即运用其*伤能力击败敌军。而这一过程需要战斗力(Combat power)。一般而言,战斗力包括三个核心要素:机动、防护和火力。火力有时也被称为*伤力或攻击力。长久以来,这三要素一直是美国陆军条令战斗力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形成了一个广为接受的理论框架。“领导”有时也被认为是该模型中的第四要素。2017年,美军将这一战斗力模型所包含的要素扩展到了8个,其中包括领导、信息、任务指挥、机动、情报、火力、保障和防护。这一做法背离了试图将不同因素融入该模型的基本原则,所带来的后果可能会模糊最初模型所描述的战争形态,但却强调了支持兵种(supporting arms)和多兵种整合的重要性。
英国军队的条令并没有直接照搬美军的战斗力模型。《陆战》(Land Operations)是英国陆军的关键条令出版物,其参考了美军的战斗力模型,并将该模型归纳为作战力量(Fighting power)的物质组成部分。事实上,联合多兵种部队的战术作用与美军的条令十分相似,其具体包括指挥、情报、外联、信息活动、火力、机动、防护和保障。这些作用形成了一个宝贵的对比模型,强调了在战役过程中部队从作战到维稳行动的必然过渡,而美军的条令却并未包含与此相关的内容。
从机动、防护和火力的角度来理解作战和战斗力将会让作战人员受益匪浅,因为这三要素鼓励作战人员思考,在陆战过程中,一支部队如何发挥其整体作用并实现所需的作战效果。这三要素组成的模型有助于识别不同部队的固有核心能力平衡问题。接下来本文将对主战坦克的机动、防护和火力进行介绍。
机动、防护和火力在由机动、防护和火力三要素组成的模型中,主战坦克并非一支部队中能够提供战斗力的唯一装备。然而,该作战平台却最能够体现这三要素的价值。虽然这三要素会相互制衡,但主战坦克却以其独有且更好的方式将这三要素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主战坦克在战场上大规模部署时,其车体上的装甲能够对更广泛的战术和作战动态产生影响。因此,对坦克更深层次的理解是十分有用的,这能够让军事人员了解为何坦克会发展到如今的程度。
主战坦克在战时形成了目前的配置。如今的主战坦克大多由一个履带式车体、一台发动机、一个独立旋转炮塔和一个主武器组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主战坦克的配置已得到了广泛的优化,车体上搭载的机枪消失了,乘员人数也确定为三人(指挥官、炮手和驾驶员)或四人(指挥官、炮手、装填手和驾驶员)。除驾驶员外,主战坦克乘员的位置都集中在了炮塔和炮塔架内。
1.机动性
在主战坦克所展现的三要素中,机动性是最为复杂的。虽然履带式车辆因其强大的机动能力而备受重视,但主战坦克和重型装甲部队并非机动性最强的单位,它们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发挥作用。地形种类多种多样,不能一概而论,而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轻步兵几乎可以在任何环境中机动,并在其中作战,其他部队却无法做到这点。装甲部队被认为不适合在受限地形中作战,这也许是错误的。履带式装甲车辆可以在大多数山地地形作战,但高寒山区(即使是轻步兵也需要攀岩技术才能实现完全机动)以及内陆山脉和沿海山脉的山顶地带除外。不过,在这些极端情况之外,履带式车辆(在军事上主要指重型装甲部队)是最具战术机动性的。
与轮式车辆相比,履带式车辆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更大,给地面的压力更小,因此其能够提供更强的动力和牵引力(即便履带式车辆更重)。理论上来说,履带式车辆在粘性土壤(例如:泥土或粘土)和松散土壤(例如:沙土)上的牵引力是不一样的,前者显然能提供更大的牵引力。然而,在现实中,两者的差距却微乎其微。与轮式车辆相比,履带式车辆不易陷入泥潭或打滑,因此其能够穿越更复杂的地形。在地面具有一定承载力的情况下,履带式车辆也比轻步兵更有优势。如果地面能够通行,那么其移动速度要比步兵快得多。
在不考虑发动机功率和传动系统设计的情况下,道路以外的车辆机动主要受到地面与履带(或车轮)之间的“剪切效应”(shearing effect)的限制,该效应会导致车辆丢失牵引力,并削弱其越野能力。剪切效应大多出现在车辆翻越陡坡的过程中,这一过程比直接向上翻越障碍或向下进入低地要难得多,而且翻越失败很有可能导致翻车。此外,车辆的接近角度、离开角度、车腹与障碍所形成的角度、以及坡角都会影响该车的越障极限。轮式车辆可能具备较强的陡坡翻越能力,但履带式车辆往往具有更好的防护。小口径武器和弹片可能会破坏轮式车辆的轮胎,使其瘫痪,而履带式车辆却不用担心这一问题。这使得履带式车辆能够在激烈的战斗中保持机动性,但是履带的应用使车辆更为复杂,可能会影响其长距离行驶的稳定性。
英军的“百夫长”主战坦克
车体形状和传动系统设计可能会使车辆在某些特定的作战环境中具备较高的战术机动性。在朝鲜战争期间,英军的“百夫长”(Centurion)主战坦克能够登上湿滑的山坡,越过泥泞的水稻田,令人印象深刻。然而,这种高机动性也是车辆内部能力平衡的结果,同类车辆的不同设计和战术作用可能会使其具备完全不同的性能。例如,只有极少一部分轮式车辆能够在具备战术机动性的同时降低机械的复杂程度,而这些车辆往往对地面压力较大,很难在松散的地面上行进。同样的,履带式车辆在山地中具备较好的机动性,并能够爬上一定坡度的陡坡,但其重量可能会影响其机动性。在某些地形中,轻型履带式车辆能够轻松通过,但重型履带式车辆却举步维艰,这主要是因为山区道路狭窄,地形受限,并且重型履带式车辆的重量和对地压力大,很难翻越某些陡坡。大多数战术越野机动性的相关原则和技术都可应用于轮式车辆和履带式车辆,但履带式车辆的容错率往往更高。然而,仔细观察地形并驾驶车辆穿越是一项技术活,坦克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应十分谨慎。专业且接收过完善训练的坦克驾驶员能够驾驶重型坦克快速通过复杂地形,翻越各种障碍,而这可能是其他部队无法做到的。不过,机动性优势不一定就能让轮式车辆或履带式车辆更具机动性。在森林、沼泽或山地地形中,装甲单位可能更适合在固定地点进行部署,这是因为在这些地形机动必须十分小心谨慎,机动速度将受到极大的影响。此外,装甲单位能够与轻步兵进行配合,前者利用其强大的火力和防护迫使敌军远离某些关键位置,而后者则可以发挥其在复杂地形中的机动优势进行机动部署。环境和作战背景将决定重型装甲单位的使用,这点十分重要。地形条件是装甲单位机动性能否得到发挥的首要决定性因素,其次才是装甲单位的自身性能。
在行进路线畅通无阻的情况下,轮式车辆比重型装甲车辆更具优势。由于轮式车辆的传动装置和驱动系统较为简单,其维护需求少、故障率低、燃油消耗少、所需的备用零件、维护仓库和抢修技术人员也相对较少。因此,有军事人士认为,在不同的位置、地区和目标间进行机动时,轮式车辆能够提供更好的作战机动性,这一点还被写入了《英国陆军打击概念》(British Army’ s Strike Concept)之中。然而,事实却更为复杂。重型履带式装甲单位也能够在和平时期进行长距离作战机动,并且较少因地形受限,但是轮式车辆的作战机动性优势却十分受限于环境。
此外,战略机动性问题也十分值得探究。当主战坦克需要前往其他战区或前沿集结区域时,其往往通过重型装备运输车(HET)来完成大部分的远程机动,以减少坦克传动装置和动力装置的损耗。在没有重型装备运输车的情况下,坦克部队必须自行完成长距离机动,这可能会引发极高的故障率,而那些顺利抵达目的地的坦克也将需要更多的维护保养。主战坦克还可以通过空运的方式进行远距离机动,但是只有大型战略运输机才能运送主战坦克,并且无法进行大规模运输。因此,为了让大规模坦克部队能够快速到达战区,部队必须具备难以企及的庞大战略空运能力,否则就需要进行多次运输,耗费大量时间,最终使得空运主战坦克的行动变得毫无意义。跑道的空间(达到起降大型战略运输机的标准)有限也是一个制约此项行动的因素。海运是主战坦克进行长距离机动的最有效的运输方式,但这一运输方式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安全的卸货港口(除非所运输的重型装甲车辆还具备两栖登陆能力)。铁路运输也是主战坦克远程机动的高效方式,但也存在与空运类似的瓶颈,即可用的机车车辆和铁路车站十分有限。
重型装备运输车
为了使重型车辆的远距离运输能够顺利按时完成,后勤部队需要对所有的相关运输方式都进行演练。作战单位、后勤单位以及基础设施管理单位所面临的种种协调问题都不容小觑,这些问题主要与车辆运输的运输距离和运输数量有关。因此,重型装甲单位只有在前沿部署或在基地作战范围内保存时才能够构成实质性威胁。应该指出的是,重型装甲部队的远距离部署是可能的,而中型装甲部队,特别是以履带式装甲车辆为核心的中型装甲部队(无论其重量是否较轻)在远距离部署过程中也会面临许多相同的成本和限制问题。
2.防护
防护是重型装甲部队的固有属性,而其他作战车辆可能并不具备。这种防护能力主要来源于大量的被动装甲(轧制均质钢或某种形式的复合材料),这些装甲可偏转或吸收来袭炮弹的能量。被动装甲还可按照一定的倾斜角安装,并且大多集中在车辆的前部,以为其重量最小的位置提供最好的防护。部分车辆还可能配备爆炸反应装甲(ERA)模块,该模块由多种爆炸物组成,来袭炮弹撞击到这些模块时会引爆其中的爆炸物,以削减来袭炮弹的能量,减少装甲被穿透的可能性。
近年来,主动防护系统进一步提升了装甲的防护能力。该系统可分为“硬*伤”系统和“软*伤”系统。“硬*伤”系统能够对来袭炮弹进行物理拦截。例如,德国莱茵金属公司所研制的APS-Gen3主动防护系统就配备有近程雷达以及爆炸反制系统,其中,雷达可在炮弹撞击装甲前对炮弹进行定位,而爆炸反制系统可通过引爆的方式摧毁来袭炮弹。该系统的爆炸反制系统是一种具备制导能力的爆炸反应模块。此外,以色列的“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能够发射特种弹药以拦截来袭炮弹。相比之下,“软*伤”系统则种类繁多,其中包括能够干扰来袭导弹的制导机制和发射装置的系统。发射源探测、激光预警接收器以及防御性电子战系统都有助于对反坦克武器的攻击进行探测。此类系统还拥有丰富的手段以对抗反坦克武器。例如,激光可破坏反坦克武器的光电传感器,而无线电干扰器可对反坦克导弹和发射装置之间的指挥信号进行干扰。虽然各种“软*伤”系统所运用的技术和方法各不相同,但其大多只能用于应对具备制导功能的反坦克武器。
以色列的“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
3.火力
就火力而言,主战坦克仍然是战场上最具威力的作战平台,其近距离作战能力极强。这是由于主战坦克装备有威力强大的主武器,并能够携带其他反坦克武器,这些武器都可以快速安装在其炮塔之上。军事历史专家乔纳森·豪斯(Jonathan House)将反坦克武器分为两类,即化学能武器和动能武器。这一分类目前依然有效,并且适用于各种主战坦克上所搭载的武器、轻型车辆上所搭载的武器、以及步兵的便携式武器。化学能武器基本上等同于反坦克导弹(ATGM),但远程精确打击弹药和巡飞弹也可归到此类,这是因为这些武器也常常用于反坦克作战。虽然主战坦克并非要发展成一款集多种武器于一身的平台,但其庞大的体型使其能够在不削弱机动性的情况下携带多种反坦克武器。
动能武器主要包括主战坦克的主炮、自行反坦克炮、牵引式反坦克炮、以及反坦克步枪。然而,大多数军队都认为,自行反坦克炮和牵引式反坦克炮不具有战术有效性,而反坦克步枪只能穿透轻型坦克的装甲,对重型坦克无能为力。因此,目前比较有效的动能武器只有主战坦克的主炮。目前,西方设计的坦克炮和俄制坦克炮都能够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该炮弹装备有贫铀弹芯或钨合金弹芯。虽然还存在其他类型的穿甲弹,但是像破甲弹(HEAT)或碎甲弹(HESH)这样的专业反坦克炮弹对现代装甲的打击效果十分有限。在配备有现代化弹药的情况下,坦克主炮仍然是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并且其重量相对较轻,装填较快,成本较低。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主战坦克的主炮早已配备有专业的稳定器,这使其能够在行进过程中进行高精度射击。提高主炮稳定性的工作仍然是一项工程难题,这使得掌握稳定火炮制造技术的老牌国防承包商在竞争中处于明显优势。大多数西方主战坦克的主炮口径都是120毫米,这可能是人类装填手在没有机械辅助的情况下所能操作的最大尺寸的炮弹。如果要增加主炮口径,那么西方坦克就需要加装自动装弹机,并将通常的4名坦克乘员缩减到3名,而这可能会让坦克内的工作以及战场上的作战变得十分困难。如果要在保留第4名乘员的基础上增配一台自动装弹机,那么主战坦克的炮塔可能面临空间不足的问题,但其尺寸已经接近极限。如果主炮技术没有取得任何突破,那么在可预见的未来,坦克主炮不太可能大幅提高其*伤力。然而,由于主战坦克的弹药携带量较大,射速较快,其主炮的威力依然强大。
总而言之,主战坦克是一种强大且灵活的地面作战利器,其能够快速穿越复杂的地形和障碍,可以使用其强大的主炮快速与视距内的多个目标(包括主战坦克)接战,并具备抵御一定程度打击以继续作战的能力。虽然主战坦克需要更为复杂的后勤和维护支持,但其能够击毁其他的重型装甲部队,并同时维持进攻势头,这使其成为了一款独一无二的装备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