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新宽,河南省栾川县三川镇三川村党支部*,2000年2月临危受命,以坚定的党性,不忘初心,坚持为全体村民谋福祉,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
二十余年来,段新宽从没有拿过一分钱工资,更没报销过分文差旅费。
二十余年来,先后出资1300多万元修路17.6公里、架桥7座,惠及八方。
二十余年来,每年出资20多万元坚持慷慨解囊捐资助学,尊师重教,救助贫困教师。
二十余年来,每年都要拿出36万元救贫助困、抚恤孤苦。
二十余年来,每年出资20多万元资助困难学生。
二十余年来,先后出资400多万元,全款资助17家贫困户盖起新房,部分资助多家翻建房子。
二十余年来,累计投资1657万元为三川村建起一座现代化医院。
二十余年来,捐助公益、扶贫助困、捐资助教建学校累计捐出6057万元。
……
他的拼搏与奉献,为他赢得了多种荣誉:荣膺全国劳模、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最美村官”、河南省“五好村官”,登上“中国好人榜”,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十大孝贤”、河南省脱贫攻坚“奋进奖”等。
临危受命,为了乡村振兴
三川村地处山区腹地,山多地少,4000余口人,靠种田难以自给。人均不足三分的土地,加上公路改线占地,依靠土地的收入根本不能满足村民的基本生活,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300元;村集体负债累累,群众怨声载道,上访告状不断;一些村民无所事事,整天打麻将赌博,酗酒闹事,打架斗殴司空见惯,地处镇政府的三川村,成了镇党委、政府头痛的贫村、乱村、落后村。段新宽就是这时候被众多党员代表与村民代表推上支部*岗位的。
段新宽上世纪90年代初依靠从事矿业开发的成功企业家,他富裕后不忘乡邻,多年来一直捐资助教、扶贫济困。
面对党员和村民们的信任与期盼,段新宽毅然决然地把企业交给二弟段新朝,自己回村一心一意当支书。
刚上任,段新宽就还清了7万多元的债务,付清了欠村干部的3万余元工资。另外,筹措资金28万元用于建村委办公楼。他还承诺:自己不领村里一分钱工资,不在村集体报销一分钱花费。
2016年以来,段新宽还筹资1100多万元,建起1500余平方米和2000余平方米两栋村委办公楼,并为办公楼配备了办公家具和办公用品。
扶贫助困,只为共同富裕
上任伊始,段新宽就带领村干部对村里的特困户进行摸底,挨家挨户调查走访,第一批选定30户,包括孤寡老人、五保户、军烈属等。这些人几乎都没有劳动力、没有经济来源,以往仅靠民政部门派发下来的物品和村子里偶尔给的一些救济生存。段新宽给特困户送去了米、面、油等物品和现金,首先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所需。之后,逢年过节,他都要带着物品和现金等去慰问这些困难户。段新宽让村干部、党员时时关注这些特困户,谁家遇到困难、欠了外债,马上让人送去物品与现金救助。如今,受到段新宽个人出资资助的贫困户已经有137户,每年仅此项花费就超过30万元以上。
村里有一个贫困户,父子俩,父亲叫杨士铁,鳏居多年,儿子已经30多岁,因为幼年的一场意外导致严重智障,无劳动能力。杨士铁老伴去世前一直疾病缠身,留下一堆外债,十几年前杨士铁又患上了心脏病、高血压和关节炎,几乎失去了劳动能力。
杨士铁家的房子是最古老的土坯房,三间房既是卧室,又是厨房,还带着仓库的功能。屋里的地面比屋外的路还要低上一脚,阴暗、潮湿,最近几年更是屋外大雨、屋内小雨,渐渐不能居住。
2012年,段新宽帮助杨士铁翻建了新房:除了按扶贫搬迁政策政府补贴的钱,余下的8万多元缺口,杨士铁没能力拿,段新宽帮他解决。房子盖起来后,段新宽还帮他置买了新家具。
二十余年来,段新宽全额资助三川村特困户17家盖起了新房,部分资助46家贫困户完成了旧房改造,为部分特困户添置了新家具。按保守计算,他个人出资有400多万元。
据统计,受到段新宽照顾的贫困户有137户,他每年出资100余万元,帮扶4个乡镇8个村的贫困户、五保老人、学生,累计捐助贫困群众1000余人。
2018年10月底,三川村脱贫攻坚战取得最后胜利,所有贫困户顺利脱贫,人均纯收入也由2000年的1300元增长至2018年的9100元。
热心慈善,惠泽四面八方
修路、架桥、建学,被段新宽奉为人生三大美德。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他靠办企业富裕之后,就开始践行“三大美德”的善举。
在段新宽的修路、建桥史上,共投资1300多万元,修路17.6公里,建中型桥7座。这些路、桥遍布在栾川县的三川镇、冷水镇和白土镇。
三川镇龙脖村北湾自然村有一条小河,很多年来,村民过河只能踩着横在水面上的几根木头,走猫步一样晃晃悠悠地穿过。而这又是北湾通往外界的唯一“要道”,因为这条不宽的河,挡住了所有车辆的出入。也是这个原因,北湾很多年都没有载物的车辆。村民们要带进或带出货物,只能靠手拿肩挑。谁家盖房子、买家具,材料只能运到河岸边,再一点一点地往家里背。无疑,这成了制约和北湾发展的“瓶颈”。
有一年夏天,雨后河水暴涨,龙脖村一个八九岁的女孩踩着横木过河时掉进河里,被大水冲走身亡,连尸体都没找到。
段新宽听说孩子溺水身亡的事情后,难过之余,立即有了修桥的念头,遂投资20余万元,一座横跨小河两岸的大桥落成了,桥的两边还装上了汉白玉栏杆。
二十余年来,段新宽还一直坚持捐资助教,三川镇中心幼儿园,就是段新宽个人出资修建的;三川镇几所学校,都有段新宽捐赠的物品;每年教师节、六一儿童节等节日,他都会带着钱物去学校慰问师生,多年来雷打不动。
致敬英烈,铸造“绿水青山”
三川村众多的产业中,拥有绿水青山的抱犊寨景区,无疑是三川千秋万代的“造血库”。
段新宽的家乡三川村,是三川镇政府所在地。三川镇西北约五公里,在伏牛山与熊耳山交界处,有一个熊耳山的支脉——抱犊山。传说,古时候当地一个牧童因食灵芝仙草,抱着牛犊飞天成仙而得名。山上四季有泉水,还生长着遮天蔽日的森林,乃绝妙之藏身之地,历代被当地富户豪绅占山筑寨,成为躲避战乱的避难所。
新中国成立前夕,抱犊寨成为残敌顽匪负隅顽抗、最后挣扎的窝点,被胡宗南称为“西安之门户,豫西之屏障”。
为了除掉这股顽匪,中国人民解放军三次攻打抱犊寨,数百名战士牺牲于此,用鲜血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忠诚之歌”。据史料记载,为彻底解放栾川,中国人民解放军分别在1946、1947、1948年三次攻打抱犊寨。三次攻打,最终胜利打通了豫西的东西要道,而548位牺牲战士的忠魂,永远留在了抱犊山。
到了2003年,在带领村两委干部寻找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段新宽与村班子成员通过反复讨论,理出了打造以“三打抱犊寨”为文化背景的红色景区,发展旅游产业的思路。大家一致认为,只有打造好抱犊寨景区这个“金山银山”,三川村乃至周边的村,才会真正具备“造血”功能,三川的经济才能真正步入健康稳步发展。他这个支书,也才能心安。
彼时,作为洛阳市、栾川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抱犊寨,仅仅挂了两块牌子,上山还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更没有任何建筑和标志。他的心中有一个迫切的愿望——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了,那些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应该被人们铭记,应该被更多的人知道。
段新宽的想法,与栾川县、三川镇领导不谋而合,并赢得了大力支持。
紧接着,段新宽就带领村干部,带领各类技术人员,带上干粮,一次次上山勘察地形地貌,同时组织有关专家、工作人员拿出实施方案,于2004年农历三月正式动工。
抱犊寨的开发,给当地群众创造了就业机会。最多的时候有19个工程队同时开工,直接用工多达700余人,涉及栾川县、卢氏县的各个乡镇。因为男劳力大都外出打工,来景区干活的多是附近的留守妇女和老人。工人中有六七十岁的老人,有聋哑人、智障者、残疾者,只要愿意干活,段新宽是来者不拒。
抱犊寨现在已是国家4A级景区,不仅是三川村脱贫致富的特大项目,也成为辐射带动周边十余个村奔小康的重要平台。
让三川镇所有的闲散劳力都能就业,家家有宾馆,户户有饭店,人人当老板——段新宽离他的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了。
(通讯员尚伟民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胜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