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悲歌:汉末三国之乱到底是如何酿成的?深度剖析汉末变局。

乱世悲歌:汉末三国之乱到底是如何酿成的?深度剖析汉末变局。

首页战争策略汉末烽火更新时间:2024-06-18
前言

都知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紧跟着都不由自主得接上“烽火连天不休”,再接下来就只能心里默念歌词了,传说超过三句得收版税。

作为民众粉丝基础最为广泛的历史时期,汉末三国的千年传颂,一方面得益于罗贯中老爷子太能写了,《三国演义》里面波荡起伏的故事情节,性格鲜明的群像描写,丝毫不亚于现在的网络爽文小说,另一方面作为历史长河中的大动乱时期,社会结构崩塌以及文化变迁等人文要素,也确实有很多可供后人深思的经验,并不是一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能简单概括的。

就像我们经常看小说,读到血脉喷张的情节,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汉末三国著名的三大战役:官渡、赤壁、夷陵。手握天胡牌局的袁绍集团,被曹操一碰就碎,北方局势立马尽归曹操之手;赤壁孙刘联军一个苦肉计外加一个借东风就把曹丞相百万大军打得丢盔弃甲;刘备冲冠一怒为兄弟,鲁莽行军在夷陵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情节跌宕起伏但一气呵成,哪怕我们都提前知道了战役的结果,也没耽误看的时候确实有被挠到了痒处的那种爽感。

如果纯粹因为爽而读,当作茶余饭后的故事,当然也没有问题,但爽完以后呢?会不会有那么一丢丢的空虚跟疑惑?空虚是高潮后的寂寞,疑惑是紧跟着的贤者时间。当因为爽快感,血液高度集中汇聚到某一点后,(别想歪了,咱说的是大脑皮层被刺激下的思维活跃),这种刺激感官下带来的深层次思考:看似合理展开的剧情背后,是不是还有些什么“见不得光”的操作?

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拥护者,咱适当的从历史跟辩证的唯物主义角度去看待故事情节的发展,可能得出的结论,跟小说演义大相径庭,同样有趣不是吗?那这种有趣的程度,是不是比单纯看爽文得到的快感,会来得更有意思呢?

那么站在历史时期的某一个节点上,尽可能的去展望全局,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已经被历史多次检验的实践真理中,去谨慎推敲客观分析,尝试着去解构下汉末三国时期的这段历史,来看看那些个性格鲜明,甚至大多带着天真浪漫到可爱的人,是如何在这乱世下相爱相*的。

好了,铺垫了这么多,就当评书相声前的定场诗,闲言少叙,汉末三国群雄剧本,开演!

为啥大汉不能千秋万代实现大同?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这是《三国演义》的开篇第一回第一段的内容,短短不到百字,就拉开了一幅千年历史画卷,一个字就相当于一百多年,不比“一字千金”牛多了。

不过一码归一码,罗老爷子鸿篇巨制的史诗开场白,定的基调就是历史的齿轮都是向前的,王朝的兴盛覆灭都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因为不这么说,后面那么多精彩纷呈的戏码就没有出场的机会。写作手法里面一招经典技巧,那就是得制造冲突,没冲突就没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可看。

那么问题来了:凭啥不能万世太平?大家手牵手心连心共同迈向理想大同不好吗?整天打来打去是很精彩,但如果你不是看戏的人,而是真处在那个连年战乱,十户九空,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时代背景下,你还真会这么想吗?

万世师表的孔圣人老早就说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老子也说过“上善若水……夫唯不争,故无尤”,先贤经典都这么讲了,以儒、道学术思想为主流的汉末为啥还得打个头破血流?

况且大汉统治都已经四百多年了,非刘姓不得封王根深蒂固,哪怕中间被“穿越者”王莽颠覆过一次汉朝的统治,都能让“位面之子”刘秀给凤凰涅槃回来,那其他人还折腾个什么劲,让老刘家当个真正的“老六”,大汉朝的千秋万代才是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常理吧。在这么多有利的先决条件下,浴火重新理应江山永固的东汉,到底是怎么乱起来的呢?

“乱”,是一种情绪集合的外在表现,既然是外在情绪了,那就意味着*的不可控,而不可控的*有向上的和向下的表现,向上的*比如对权利的渴望,向下的*则更简单,比如能吃口饱饭。

马斯洛需求理论就总结的很好,把人的*层次分成了生理、安全、社交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越是动乱时期,本来应该是金字塔模型的需求理论就会变成畸形的漏斗型,吃不上饭达不到生理需求的人茫茫多,同时想要实现自我*膨胀的枭雄也不少。汉末导致这种畸形模型出现的原因,其实还是在于内部问题,最坚固的堡垒,往往从内部崩溃。

外戚、士族、宦官党争下的汉室乱象

东汉的朝政基本由三大势力掌控:把持军事力量的外戚、掌管百官的士族清流、代表皇家利益的内宫宦官。这三股势力的争斗基本贯穿大汉四百年,没几天消停的。

要是有个雄韬伟略的皇帝镇场子,啥问题都没有,三股势力还能齐心合力推动大汉走向鼎盛,“汉武盛世”了解下,卫青、霍去病就是外戚代表;“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是士族清流的杰作;武帝“游宴后庭”开了宦官掌管尚书的先河。

所以不能一棍子打死说这些人从来就不安好心,想把大汉给霍霍灭了,哪怕是坏人真做坏事的时候,也没几个觉得自己是反派,各有的立场而已。

但要是遇到昏聩一点贪图享乐的君主,那这三股势力就真是脱缰的野马了,两次“党锢之祸”三股势力火力全开大乱斗,有兴趣的可以去详细了解下,大体就是三方势力互殴,更确切一点是外戚跟士族合伙起来想要斗倒宦官,结果每次都是外戚跟士族占优势的局面下,反被宦官打得鼻青脸肿,而且还是两次。只能说党争下的外戚、士族下手不够狠不够黑,而宦官们更豁得出去,仗着皇恩浩荡,哄骗、矫诏、抢印等什么下三滥的招式都使出来,为了斗倒反对势力,无所不用其极。

两次“党锢之祸”后,稍微还算理智的清正官员不是被害就是被抓,宦官作威作福,其他人看斗不过,那就摆烂去求富贵,“权”跟“利”,总得求一样吧。什么叫人祸?这就是!

没了干实事的人了,朝局混乱不堪近乎瘫痪,到了汉灵帝这代,这败家玩意儿公开买爵鬻官,稍微有点本钱的人都望风而动,赶紧买官,当了官后再抓紧剥削百姓,不光要把本钱挣回来,还得积累更多财富去买更大的官,曹操他爹曹嵩的太尉三公就是这么买来的。

加上那几年西伯利亚吹来的风,比往年更冷些,中国历史气候进入第二次大寒潮时期,洛阳开始下雪、淮河开始结冰、草原上套马的汉子跟蝗灾都被逼得西迁南下,节气混乱的程度堪比加班了三十天的大姨妈,这让世代勤恳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靠天吃饭的中原大汉百姓望着广袤但颗粒无收的田野,欲哭无泪。

一方面是横征暴敛的官僚,另一方面是阴晴不定的老天爷,双重暴击下,爆发了大规模的流民潮。

汉末乱世大戏拉开序幕

这就是汉末“乱”世的由来:没有雄主压制,上层官僚混乱,为了爬向权利巅峰实现自我价值,兼并土地聚拢财富;下层百姓天灾人祸吃不饱饭,流民失所朝不保夕。社会彻底失衡,阶级斗争开始!

上层势力外戚、宦官、士族之间的争权夺利,百姓想活命跟上层势力抢饭吃的争斗。本该主持大局维持“一君万民”局势的大汉天子反而最淡定,该吃吃该喝喝,笑看风起云涌,心可不是一般大。

难怪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搓胸顿足的感叹: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说的就是汉末汉桓帝跟汉灵帝这两朵奇葩。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咱才能更好的去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三国演义》开篇的那段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天下大势”论调了,要是大汉真千秋万代了,这种连绵不绝的苦日子谁愿意过?吃不上饭的百姓肯定不愿意过,政治理念得不到宣泄的士族不愿意过,都已经有过篡位成功经验的外戚肯定也不愿意过,唯一可能希望继续这么过下去的,可能就是在皇权庇护下,吃得肥头大耳,家族鸡犬升天的宦官势力了。

所以汉末决定天下局势走向的两场大戏拉开了序幕:太平道大贤良师张角帅率领的黄巾农民起义,外戚大将军何进联合士族代表袁绍诛灭宦官“十常侍”。

在这两件大事件中,诸多豪杰枭雄陆续粉墨登场,精彩纷呈,群星闪耀之时,但如果一味吹捧或者踩低,又会陷入《三国演义》尊汉贬曹,江东孙家当群演的诡异且不合常理的境地。

比如袁绍是草包、江东鼠辈“孙十万”、赵云砍瓜切菜斩将、曹操好人妻这类话题。人都是复杂的,我们看到的,也许是正确的片面,但肯定不完整。既然要客观的去剖析历史事件跟人物,那就点根香烟泡壶茶,慢慢品这汉末三国的乱世悲歌,下一回,好好聊聊汉末的头号权臣:汉末大将军,屠夫何进!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