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用对两个人,结束汉末三国百年纷争

司马炎用对两个人,结束汉末三国百年纷争

首页战争策略汉末纷争更新时间:2024-05-11
晋武帝司马炎之三——一统华夏

平灭孙吴,一统华夏,是晋武帝司马炎一生最大的功绩。完成这件事,他主要用对了两个人,一个是羊祜,一个是王濬(读音jun,同浚)。羊祜被司马炎派去坐镇荆州对抗东吴,一这呆就是近十年,到死也没有看到东吴被灭。王濬被羊祜推荐做了益州刺史,七十多岁成就灭吴大功。这两人咱们后面还要专门讲述,这里暂且不表。

和所有历史上大的战争行动一样,发动灭吴之战以前,朝廷中也有主战和反对两种声音。主战的主要有羊祜、王浑、王濬、张华、杜预等。反对的是贾充、荀勖、冯紞等人,这三个人每次有人上书伐吴时,总要出来拦阻。

咸宁五年(279年),龙骧将军王濬、扬州都督王浑、荆州都督杜预(羊祜已经故去,杜预接替)接连上书朝廷,贡献伐吴大计。果不其然,贾充又出来阻拦,荀勖等人也跟着附和。这一回,晋武帝不客气了,他瞪着贾充,厉声说道:“你是国家老臣,又是皇亲(此时,贾充女儿贾南风已经做了太子妃),为什么屡次扰乱我军国大事?我已经决计东征,成败都不干你事儿,休再多言!”贾充见皇帝变了脸色,这才不敢再说话了,赶紧脱了帽子,磕头谢罪。几个人碰了一鼻子灰,怏怏而退。晋武帝司马炎这才决定发动灭吴之战。

当年十一月,司马炎命镇军将军琅琊王司马伷出涂中(今安徽滁州全椒县附近),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濬与广武将军唐彬率领巴蜀士卒,从长江顺流而下。共二十万人东西并进,水陆齐发,直扑吴都建邺。司马炎授太尉贾充为大都督,总领各军。当时,东吴国政已经腐朽不堪,吴主孙晧残暴无比,孙吴政权早就失了人心,好些老百姓都巴不得晋军早点来呢。无论从国力还是兵力上来说,伐吴必胜无疑。贾充屡次极力反对伐吴,而且根本不懂领兵打仗,即便如此,司马炎还是任命贾充为大都督,这是明摆着让他去摘现成桃子(事实上他确实也没起什么作用),可见司马炎对贾充的喜爱。这一点倒是值得多数正人君子们学习的。往往才能出众的人,最容易恃才傲物,反正我凭本事吃饭,谁的脸色也不看。这就导致从古至今多少人发出怀才不遇的感慨。如果正人君子们既能干事又能像贾充们一样会讨好顶头上司,让自己的意见能得到上级重视,顺利地被采纳实行,岂不是可以更好地实现人生抱负,为国为民做更多好事?明朝倒是出了不少类似的人物,胡宗宪、戚继光、徐阶、张居正……但这几位的结局都不是太好。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受王阳明心学影响才会如此,《明朝那些事儿》中有类似观点,这些还有待于继续学习考证。

战争的过程既惊心动魄又毫无悬念,吴主孙晧出城投降,建邺顺利拿下。自此,东汉末年以来分裂上百年的中国复归一统。这一战,历史公认王濬首功,司马炎也是这么认为的,但众大臣们却不这么认为。王濬为人就符合前文所讲正人君子特点,特别能办事,又特别不会处关系,朝中大臣没有几个和他一事儿的,都反对把他论为首功。司马炎为了平衡上下关系,仅授王濬辅国大将军,赐爵县侯。功大赏轻,王濬不免常有怨言,后经高人指点,收敛心性,终得善终。王濬的故事以及晋灭吴之战,咱们后面专门讲述。

灭了东吴,晋武帝颁诏大赦天下,改元太康。司马炎给了孙皓很优厚的待遇,赐爵归命侯。一天司马炎大宴群臣,把孙皓也叫了来,赐令就坐。他对孙皓说:“朕多年前就为孙爱卿你设好了这个座位,直到今天你才坐上啊!”孙皓也不客气,回嘴到:“臣在南方也早为陛下设好了这样座位啊!”武帝听了也并不气恼,哈哈一笑了事。作为战败者,如今的臣子,孙皓这句话有抢白的味道,有些不合适。但作为皇帝的司马炎没有放在心上,一方面是司马炎确实有容人之量,另一方面他是胜利者,任你孙皓在口舌上占尽先机又能如何,这一点无论是孙皓还是司马炎心里都很清楚。这时贾充刚好回朝复命,听了孙皓这话,冷冷一笑,道:“听说你在南方的时候,经常挖人眼睛,剥人面皮,这些刑罚你都用在什么人身上啊?”孙皓还真是个嘴上不亏的主,正言答道:“做臣子的如有奸邪不忠,敢生篡逆之心的,才用此刑。”贾充听了,不由脸上发烧,匆匆告辞而去。史学家评价孙皓这番对话,作为一国君主不能保吴国江山社稷,徒逞口舌之利,有何益处?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