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暴露丑陋的许知远,做出了极为真实的文化节目

敢暴露丑陋的许知远,做出了极为真实的文化节目

首页战争策略聚义三国H5官方版更新时间:2024-06-14

Sir始终庆幸中国有一群“丑陋”的人。

他们享受齐声喝彩的赞美下浑浊与混乱。

他们躲在水里,冷漠地旁观岸上的喧嚣与变迁。

但极其偶尔。

他们会扑腾出一点水花。

我们看到。

我们惊艳。

比如。

他和他的节目——

《十三邀 第四季》

这水花其实很小。

在大多数人眼里,只是两个微不足道的新闻:

许知远为拯救自己的书店单向空间,朋友圈发起众筹求救。

《十三邀》最近一期节目,请来中国著名史学家许倬云对谈。

书店?

Sir相信,当代90%的人已经很久不逛了。

许倬云?

Sir相信,如今读这篇文章中90%的人不认识。

为什么Sir今天还要聊?

是为了剩下那10%吗。

过于自大了。

当我们崇尚明星流量,崇尚快节奏输出,追求更粗浅的舒适时,《十三邀》当然是一档不合时宜的节目。

但这恰恰是我们离不开的原因。

原因是——

如果你对生活的期待,只是俗世的成功,平庸的圆满。

哪怕有1%的人在此刻犹豫。

今天这篇文章的目的就达到了。

尴尬

许知远到底想追问什么?

许多人看《十三邀》开始都带着疑惑。

他是一种尴尬的姿态走近我们的。

他没有意识到。

当自己以习惯的、舒适的方式走进主流时。

主流把他当成一个怪物。

群嘲。

争议。

从语录到举止。

尤其俞飞鸿、木村拓哉,尴尬效果简直爆表。

前者是接不住他的热情。

后者是看不透他的幼稚。

必须承认。

对于聊不来的人,许知远与(被选择的)嘉宾就是没有太多共同语言。

他不是一个好的提问者。

他不是对每个人都感兴趣。

他只是一直假装专业实则死硬地贯彻自己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思考。

一个让我们忍俊不禁的细节。

“老好人”李安实在受不了了,对他说:

“你有些问题我接不住。”

——因为许知远跟他聊美国大选。

许知远,非常非常自我。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三”败俱伤:

嘉宾、他、观众。

这也是为什么有一段时间,他的细节被捕捉,成为“油腻”的证据。

比如外在的style,坚持中长卷发,坚持很紧身的牛仔裤。

比如不是冷到无法忍受,绝不脱下人字拖。

谜之直男审美。

但。

一季季看下,Sir明显感觉这种笨拙的可贵。

俗话说,就是义无反顾地逆流。

一个习惯坚持下来了:

爱拍

咯吱窝夹着,或者手拿着,再不济也要跟嘉宾提起。

就像陈鲁豫会问你小时候的事儿。

许知远经常问:

你看过这本书吗?你知道这个作家吗?

△ 分别出现在项飚、陈冲两期

一种无用贯彻始终了。

爱拍环境

看温州的码头。

看广场舞大妈,和江边发呆的市民。

然后呢?

许知远与嘉宾项飚突然谈论“什么是人生的黄昏”。

项飚这话震动了我:

“世界进入黄昏,思想开始上升。”

当然还有让于谦置于他最爱的马场。

记录下他对谈时,把烟头在椅腿子上掐灭的随性。

于谦打开话匣——

自己偏要年轻时候就开始提笼架鸟,偏要打鱼摸虾,不听老人言。

不务正业的背后都是“伤”。

当然还有把建筑师马岩松放到黄山脚下。

镜头之后。

是他的作品:

黄山太平湖公寓。

喝着黄山啤酒,迎着微风。

马岩松突然说了一些不像建筑家的话——

以一个更大的历史的尺度看自己,“做得还不够”。在解决了向西方人证明中国人才华的问题之后,他思考的是“对内”。如何说服、改变“体制”的审美氛围。哪怕是火车站也不能是渗透权威感的结构,大圆柱子、高台阶……

事实上,《十三邀》可以更尖锐的。

问项飚:

你怎么评价温州的经济模式?

问于谦:

你怎么评价郭德纲,跟他相处是否需要忍耐、沉默?

问马岩松:

你的建筑里很明显的中国风,但是否考虑到中国普通人真正的接受程度?

……

这些都是公众更感兴趣的爆点。

为何不问?

或许是。

许知远自私地,希望做一档坦诚的谈话节目。

他试图用书,建立自己与受访者的联系。

试图用环境,建立人与时间、空间的联系。

《十三邀》是没有主角的。

许知远希望把每一次谈话,抛向那个更广阔,更深邃的时空。

而人,是当中最渺小的微尘。

这样看,许知远的“尴尬”就很正常了。

他追问的,是那些排除在人类私欲、正确价值、刻板模式之外的,那些摇摆的、困惑的、甚至错误的真实。

真实

什么是真实?

《十三邀》当然不可能百分百复刻真实。

但对比那些口若悬河,对答如流的套路式访谈——

《十三邀》在努力接近真实。

即使以一种笨拙、尴尬的姿态。

Sir印象深刻的一个细节。

春节档前期,节目请来徐峥。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一次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宣传行为。

但许知远数次让场面陷入沉默。

两人坐在一家烤肉店,厨师烹饪美食。

许知远突然抛出一个致命问题——

“最让你不舒服的伤口是什么?”

注意徐峥的反应:

大眼一转,身体迅速向后瘫。

进入戒备模式。

(怎么滴,不按规则提问啊)

徐峥完全没有想到,许知远的“进攻”如此直接。

对。

犀利和直接是两回事。

徐峥显然没做好准备。

只能话锋一转——

料理师,这是你们新菜品吗?

在Sir看,这种较量很有意思。

对于许知远来说,它展现了他作为采访者的冒犯。

而对徐峥而言。

也暴露了受访者的枷锁,局促,以及超出安全区的不舒适。

说白了——

人无完人。

而每当这样的局促出现,许知远总会捎带骄傲地说出一句:

我们的节目就是这样的

这是某种胜利宣言吗?

算是吧。

起码比起种种被设计的套路,《十三邀》语境,让我们看到人与人的错位

在这里,它用每个人不同的侧面去碰撞,而非去巩固那个主流的,被塑造起来的“人设”。

在这里,我们验证了双方的分歧,并且允许它的客观存在与展示。

在这里,采访者与受访者是平等的。

这是《十三邀》展现出的,最大程度的“真实”。

献丑

真实。

这个词Sir今天第N次提到了。

真实是什么?

一种回答。

真实就是献丑。

献丑,不止是把我的丑暴露给你看。

是我把我的真实暴露给你看,即使它是丑的。

再把话说狠一点。

真实就是让某些人不适的。

例子太多了。

《十三邀》最新一期,嘉宾是许倬云。

许倬云是谁?

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

被称为“台湾改革开放的幕后推手”。

他是胡适的学生。

王力宏的舅公。

王小波的老师。

父亲参加过辛亥革命,而他本人则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生下来就站不直。

这样的残缺,甚至影响了王小波的坐姿。

老先生曾写文回忆:

小波的朋友大约都知道,他坐姿松松散散,我也一直有坐不直的毛病,师生二人东倒西歪,倒也自由自在。

面对这样一位受人崇敬的学者,许知远从进门就表现得像个学童:

您随便说,我就当上课好了

没有著名公知的桀骜,也没有节目制作人、主持人的急功近利。

还很“乖”地做起了笔记。

许知远心态的改变,以及两人知识结构的重合,让这期《十三邀》展示出远高于目前国内谈话节目的质量。

Sir强烈建议大家去看一看。

不仅因为许老的学识、眼界。

40分钟的节目,金句频发:

现在的知识分子只是检索机器,不是思考者。

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

今天的文化是一个打扮出来的文化,是舞台式的文化,是导演导出来的文化。

个人的地位最小,最短是人,比人稍长一点是政治,比政治稍长一点的是经济,比经济稍长一点的是社会,时段最长的是文化,最长的是自然。

更因为,两人对谈中——

作为人与这个世界共振时,传达出与这个浮躁的、浅薄的时代对抗的自觉。

面对一个宏大的问题,许老没思考。

他用中国三本名著的拆解给出答案——

《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一个虚伪的宋江,断送整个理想的、好汉聚义的梁山泊;三个结拜兄弟,因情义各自走上绝路;四个心有杂念的师徒取真经赎罪,却得来一本“无字天书”。

总结:

一切人追寻的理想、*、情义,必将虚空。

这个答案是悲观的吗?

细想,并不是。

许老是希望对我们说——

只有当一个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才能坚定自己追寻人生任何意义的信念。

当然了。

让许老这样的人物讲出这样一番话,不难。

但下一个问题,许知远却问出了更真实的答案:

是什么让您对中国始终怀揣着信心?

这一次,许老没有引经据典。

说话节奏放缓,说起了自己的经历。

叙述了自己在抗战期间的经历,以及亲身感受到的,中国人的善良与慈悲。

许老哭了。

但他还是绅士地说:对不起。

Sir当然不以为。

一个采访者把受访者逼哭,是衡量一档访谈节目是否优秀的标准。

但更让人动容的,是接下来许知远的反应。

他瞬间不知所措,连忙喊来师母“救场”。

并一直摆手致歉:

不好意思,不问这个事情了。

此刻的许知远是真诚的。

他以一个学童的心态进入访谈,并换来了许老先生孩童般的赤诚相对。

又或者说——

这一瞬间的感动,是这一对师生,怀着对世界、对历史、对时代的敬畏,为我们换来的。

我们很难不为此动容。

回到Sir最初那个问题——

许知远到底在追问什么?

是真实,是时代,是时间。

不是全部。

其实《十三邀》每一季的口号都有一种相似的矛盾

看似静谧,可能正澎湃

表现得笃定,其实充满不安

理性,才能拥抱危险

历史,与未来一样崭新

而当下,也许和过去一般古老

看似很*吧?

这正是许知远的态度——

他追问的,就是追问本身。

保持对这个世界的怀疑,保持对人性的不信任,保持对亲眼所见的怀疑。

这也是为什么《十三邀》会给我们带来“看不懂”“好奇怪”等等观感。

——我们在岸上太久了。

这里有足够新奇的潮流,有足够吸引的成功,有足够疯狂的*。

但就像许老说的:

我为什么让你来拍这个节目?

如果一千个人,一万个人里有2、3个人把这些话,听到他耳朵里面去,听到他心里面去。

我也满足了,你也满足了。

同样的。

如果每次那些水花,能引起岸上1%的人注意。

让你们来到岸边走走。

Sir觉得,足矣。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