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紧接上期)
上期聊到董卓自以为搞定了皇帝、百官,可以高枕无忧了,真会如此吗?
第五章 联盟反董
第一节 反董联盟成立
董卓高兴得太早了,正在他一厢情愿地陶醉在天下初平的美梦里时,袁绍在关东兴兵发难了。
从袁绍兄弟和曹操出逃的路线来看,也是精心策划了的。袁绍到冀州,袁术到南阳,曹操到陈留,都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和当时实行“三互法”也有一定关系),而是分别到了袁绍集团成员掌控的地盘。
冀州刺史韩馥,南阳太守张咨,陈留太守张邈,都是由留在洛阳朝廷内的周毖、伍琼暗中安排的。如果没有周密的计划,这些官员的安置和出逃人员的线路怎么会如此巧合?果不其然,袁绍就以这些早期安置的力量组建起反董联盟。
为了取得道义上的合法性,东郡太守桥瑁伪造了一份朝廷三公的书信,下发给各州郡,陈述董卓的罪恶,说少帝刘辩“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这份书信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使州郡拥兵具有合法性,一个是反董有合法性。
反董联盟主要由以下武装组成:
1、冀州——渤海太守袁绍、冀州刺史韩馥。因渤海太守为董卓时所授,袁绍自动放弃,自表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一是表示与董卓决裂,二是得有个高于其他郡守的职务,方便统领;
2、兖州——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行奋武将军曹操;
3、豫州——豫州刺史孔伷、颍川太守李旻、陈国相许玚;
4、徐州——广陵太守张超;
5、青州——青州刺史焦和;
6、荆州——后将军袁术、荆州刺史王睿、南阳太守张咨、长沙太守孙坚;
7、并州——西河太守崔均;
8、司隶——河东太守王匡。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春正月,这些武装力量同时起兵,各带数万人马,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
袁绍给了曹操一个临时杂号将军——行奋武将军。曹操当时依附于袁绍的奔走之友陈留太守张邈,手上只有靠陈留孝廉卫兹用家财资助招募来的五千人马,是里面最弱小的一支队伍。
盟军分四个集团军从北、东、西南、南四个方向逼近洛阳。
北部以袁绍、王匡、韩馥部为主进驻河内(郡治今河南省武陟县)。袁绍居中,王匡为前部,直达河阳津,与洛阳隔河相望。韩馥负责后勤保障。张杨、南匈奴单于於夫罗(灵帝时为征讨张纯叛乱,朝廷向匈奴借兵,王子於夫罗领兵而来,不料国内却发生内乱,使其有家难回,就一直带兵在中原游荡,先后依附过白波军、袁绍、袁术、曹操。是前汉皇帝刘渊的祖父)作后备屯于漳水。
东部进驻酸枣(今河南延津县)。主要有刘岱、张邈、张超、桥瑁、袁遗、鲍信、曹操。这里集结的部队最多,诸侯结盟的地方也在此,所以也把反董联盟称为酸枣联盟。
西南部进驻颍川(今河南禹州市),以孔伷、李旻为主。
南部进驻鲁阳(今河南鲁山县),以袁术、孙坚为主。各位读者是不是发现南部集团军里少了两员大将: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是的,他们被同伴孙坚*了。朝廷因此派刘表为荆州刺史,引发了后面刘表在荆州坐大的故事。
东部盟军在酸枣搞了个盟誓活动。由广陵功曹臧洪主盟,发布盟誓,主要内容是:一、起兵理由,当然还是说董卓篡权,里面有汉朝“皇纲失统”和董卓“祸加至尊”的话。二、起兵的人。罗列的东部盟军人员。三、发誓共赴国难。有违反的断子绝孙。
现在有种说法是这些诸侯都心怀各异不愿意主盟,就推最低级别的臧洪来主盟。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古代诸侯会盟时,都是以最低最弱者主盟,以示平等。会盟遥尊袁绍为盟主。
桥瑁伪造的三公书信和酸枣誓词都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仍然都尊少帝、现在的弘农王刘辩为皇帝,不承认献帝的合法性。
这个缺陷很快被董卓抓住了,几乎是立即毒死了少帝刘辩,给盟军的政治合法性和凝聚力带来了很大的伤害,迫使袁绍、韩馥紧急派人前往幽州游说幽州牧刘虞,希图拥立刘虞为帝来弥补这个缺陷,找回起兵的合法性。没想到被刘虞断然拒绝,以至于关东盟军从始至终都没有一个可以替代少帝的政治人物,缺少了这个标志性的政治符号,关东盟军就天然地缺少凝聚力。
袁绍只能成为一个军事领袖,没办法成为政治领袖,因为他不姓刘,不具备宗法体系里的合法性。
在中国古代史中,依靠武力夺取政权的,不论是农民民变,还是贵族叛乱,大多会寻找和拥立一个前朝皇族子弟为王为帝,就是以此建立一个合法的政治符号,表示自己武装夺权的合法性。如项羽立怀王,绿林立更始帝,朱元璋立明王等。
盟军中最弱的曹操部和兼并了荆州军后实力陡长的孙坚部率先向董卓军发起进攻。
曹操是自愿追随袁绍出逃的。董卓进京后并没有为难曹操,而是任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弃职而逃,改名换姓从小路逃出洛阳,在中牟县时被一个亭长抓到县里去了。县功曹认识曹操,就为曹操说情,曹操才得以被释放。
然后在陈留得到孝廉卫兹的资助建立了一支五千人马的队伍,在陈留郡己吾县起兵反董(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西南)。这时是189年底,曹操应该是最早起兵反董的人(袁绍本来可以早日起兵,但他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这个和他笃信家传《孟氏易》学问有关,后面再说)。
曹操进军时,张邈派卫兹带了一部分人马支援曹操。鲍信、鲍韬兄弟也率兵同行。渡过汴水后在荥阳与董卓部将徐荣遭遇,被徐荣打得落荒而逃。鲍韬、卫兹战死,鲍信、曹操人、马都受伤,幸亏曹洪让出自己的战马给曹操,曹操才得以和鲍信一起乘船渡河逃走。
孙坚虽然曾一度受到袁术的掣肘,但在解释清楚后重新获得了袁术的支持,节节胜利,一路凯歌地向洛阳进发。
第二节 董卓的忍耐
可想而知,董卓此时是羞愤交加。自己如此屈身于士大夫,他们不但不领情,反而忘恩负义地背叛自己。这个巨大的羞辱让董卓怒不可遏。
但是他眼前还只能强压怒气,眼睁睁地看着关东联盟招兵买马,集结布阵。因为他还有心腹之患。与远在关东的盟军相比,近在肘腋的危险更让他担心。
袁绍布下的一枚棋子侍御史郑泰为了给盟军创造更多的筹措时间,不失时机地给董卓吃了一颗定心丸(前面说过郑泰因劝阻何进招外官进京弃官而去,现又复职,也应是袁绍安排的)。
董卓听说关东起事后,立即召集御前会议,准备兴兵讨伐。郑泰担心关东盟军不是董卓西凉军的对手,就想阻拦董卓兴兵,说:“为政在德,不在兵多将广”,董卓很不高兴,说:“照你这么说,军队就是无用的了”。郑泰担心惹怒董卓,就开始诡辩,说:“不是军队无用,而是对关东那些人不需要派大军征讨。”然后洋洋洒洒地列举了十条关东盟军不如西凉军的地方,最终目的就是说盟军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什么战斗力,用不着无事征兵以惊天下。
董卓居然相信了,还打算以郑泰为将军统领凉州军攻打关东盟军。经别人提醒郑泰有可能是袁绍间谍,不能让他领兵,才收回任命,改任郑泰为议郎。
董卓顺水推舟卖了郑泰一个人情,其实是有难言之隐,其中有两个重要的隐患让董卓不敢贸然兴兵东向。
一个是左将军皇甫嵩。汉中平五年(188年)底,凉州羌人叛军包围陈仓,皇甫嵩和董卓各带两万兵解陈仓之围。战事结束后,朝廷任董卓为并州牧,还破天荒地答应其带走三千亲兵,余下的一万多兵则合并给了皇甫嵩。皇甫嵩此时就带着三万多兵马驻扎在扶风(总部在槐里,今陕西兴平市)。而早前阎忠曾经劝过皇甫嵩起兵反抗朝廷,自立门户,被皇甫嵩拒绝了。现在又有人在劝说皇甫嵩,是谁呢?就是奇人京兆尹盖勋。
盖勋从来就瞧不起董卓,也从不惧怕董卓,反而是董卓比较惧怕盖勋,不知道是不是两人过去在凉州时有过较量,董卓输了而一直对盖勋心存忌惮。董卓废少立献,*太后时,盖勋就给董卓写了封信,直接说董卓是个小丑,不得善终。董卓专权后,盖勋就去劝说皇甫嵩举兵反董。
董卓做过几次皇甫嵩的副将,知道自己不是皇甫嵩的对手,但也知道皇甫嵩的弱点,也知道盖勋的弱点,就是愚忠。于是先在扶风设立汉安都护,统管西部军事,削弱皇甫嵩的军权。
接着又以献帝之名,征召皇甫嵩为城门校尉,盖勋为议郎。皇甫嵩的长史梁衍识破了这是董卓要害皇甫嵩的奸计,劝其不要应征进京,直接起兵,与袁绍东西夹击董卓,一定能够生擒董卓。皇甫嵩还是不听。要劝说一个愚忠的人反叛简直比登天还难啊。
皇甫嵩进京后,立即被陷害下狱,面临生命危险。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与董卓私交一直很好,就在董卓大宴群臣时叩头流涕为父亲求情。在座的人都被感动了,一起离席为皇甫嵩求情。董卓才释放了皇甫嵩,并拜为议郎,后迁御史中丞。
顺便交代一下两人后事。皇甫嵩病逝于董卓死后李傕、郭汜乱政期间。盖勋也被征召为议郎,但从不跪拜董卓,最多就是作个揖。还多次顶撞董卓。董卓也无可奈何,还不敢委任他做拥有较大实权的官员,经常把他的官职换来换去。第二年在长安病逝,遗命不接受董卓的馈赠。董卓却给了他高规格的葬礼,上表朝廷赠其东园葬器,陪葬于汉惠帝陵寝安陵。
董卓喜欢和信赖蔡邕的现象很好解释,胸无点墨的武夫仰慕饱学鸿儒是常有的事情,忌惮和惧怕盖勋的现象还真不好解释,大概这就是所谓的一物降一物吧,比较神秘。
另一个是黄巾军余部,由郭太、杨奉、李乐、韩暹、胡才等人统率的白波军,主要在河东郡内活动(今洛阳西北,山西南部),随时有切断董卓与其大后方凉州的联系。
董卓从做并州牧开始就想剿灭白波军,此时又派自己的女婿中郎将牛辅前往河东,保护与凉州联系的通道。谁知牛辅在与白波军的交战中失利,大败而回。通往凉州的道路还是时刻处于危险之中。幸运的是,白波军没有南下渡过黄河*扰洛阳,而是向东而去。
第三节 彪悍的孙坚
解除了心腹之患后,董卓立即腾出手来对付关东盟军。
首先是清除袁绍安排在身边的间谍,当然是已经暴露了身份的间谍,*了周毖、伍琼。让郎中令李肃毒*了弘农王刘辩,从政治上根除了盟军起兵的合法性。
然后准备迁都长安,一劳永逸地解决与凉州的通道可能被截断的危险。同时派徐荣率兵东出,拦击进攻洛阳的酸枣盟军。
徐荣在荥阳遭遇并击败曹操、鲍信部。但因为曹操、鲍信部的激烈抵抗,徐荣认为酸枣军难以对付,就撤退回去了。曹操、鲍信虽然兵败,但以其英勇无畏的勇气吓阻了徐荣的进军,酸枣盟军因此躲过一劫。
但洛阳南面则陷入与孙坚部较长时期的拉锯战。早些时候,孙坚从鲁阳北进到梁县时(今河南省汝州市),与董卓部徐荣、李蒙相遇,双方交战,孙坚大败。这徐荣还挺能打的,曹操、孙坚都曾被其打败。
孙坚喜欢戴一顶用动物毛发编织成的红色帽子,此时成为董卓兵追赶的目标,孙坚脱下帽子给祖茂戴,自己从小路逃走(有点不地道)。董卓的骑兵就去追祖茂。祖茂逃入乱坟岗,把帽子戴在一根烧坏的木柱上,自己藏在草丛中。董卓兵层层包围,走近一看是根木柱,就走开了。祖茂因此脱险。
其他没能逃脱的将士惨遭*害,颍川太守李旻与张安被俘,被烹*。其余被俘士兵都被布缠裹着倒立于地,用滚烫的热油灌进去,活活的烫死。董卓及其部下几乎都是变态*人狂,变着花样地*人,残忍至极。
孙坚败后,移屯梁县阳人(今河南省汝州市庙下乡古城村),重新集结队伍,招兵买马,仍然准备北进。董卓以陈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率领五千步骑去剿*孙坚。
董卓进京后,指使吕布*了丁原,将并州军事集团与凉州军事集团合二为一,但两者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胡轸是董卓部将,属于凉州军事集团。吕布原为丁原主簿,属并州军事集团。吕布背叛丁原投靠董卓,虽然得到董卓的重用,誓为父子,以吕布接替丁原的骑都尉,掌管并州军。但董卓手下的将领并没完全接纳他,胡轸就与吕布有矛盾。
阳人之战时,胡轸就预先扬言这次行动要斩*一“青绶”才能顺利进行。所谓“青绶”,就是挂在官印上的青色的带子,即指吕布。吕布为骑都尉,为比二千石官员,按规定拥有“银印青绶”。胡轸的做法受到并州集团将领的反感和厌恶,就合伙商量破坏这次行动。
大军按董卓制定的计划准备在离阳人城几十里的广城宿营时,吕布与同伙就四处宣言“阳人城中的敌人已经走了,应当连夜追击,不然就找不到了”。胡轸只好带兵夜行至阳人城下准备攻城。但阳人城中守备非常严,没有攻袭的机会。
由于没有得到休整,大军此时已是人马交困。夜临城下,又无战壕壁垒,只能在荒野中解甲休息。这个时候,吕布与同伙又四处造谣说“城中贼出来了,快跑啊”,吓得士兵丢盔弃甲慌乱奔逃。
跑了十几里,才确定没有追兵前来。等到天亮后来到城下,捡拾起逃跑时丢弃的兵器,准备攻城时,孙坚早就加固了城防,深挖了护城沟堑,胡轸只得无功而返。
这次行动因董卓集团内部不和才没有发生实质性的交锋,孙坚可谓侥幸得脱。闻名天下的“并凉劲卒”如果在广城得到充分的休整,将领团结一致,以州郡兵和招募的新兵组成的孙坚部队能否抵抗得住还很难说。
孙坚纠合、集结、训练部队完毕,带兵攻击胡轸部,打败胡轸,斩*都督华雄。《三国演义》把这一战果移植给了关羽,编写了一个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故事。
这次战斗,差点受到袁术的疑猜牵制而功败垂成。
孙坚的粮草来自于袁术的供应。开战前,有人提醒袁术说,孙坚如果得到洛阳,你就不能制约他了。你资助他进入洛阳,虽然驱除了董卓这匹狼,但却换成了孙坚这只虎。
袁术因此怀疑孙坚,停止了对孙坚的军粮供应。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草的保障,孙坚是无法与董卓军开战的。心急火燎的孙坚连夜从阳人狂奔到一百多里外的鲁阳去面见袁术,也顾不得仪式礼仪,就在地上为袁术演化作战方略,表明此战必胜,消除袁术害怕失败的心理。
然后表白自己终于朝廷,忠于袁术之心,“上为国家讨贼,下慰将军家门之私仇”,消除袁术的疑猜。袁术犹豫一阵后,还是调发了军粮,解除了孙坚的后顾之忧。
董卓曾经与孙坚在西征边章、韩遂时共过事,对孙坚十分了解,很忌惮孙坚的猛壮。曾经对长史刘艾聊起过孙坚,说:“关东军都怕我,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唯独孙坚比较勇猛,颇能用人,告诉下面的诸将,让大家注意提防。”还表示“但*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然会服从我!”其他讨董牧守根本不被董卓放在眼里。
阳人战败后,董卓见武力不能克制孙坚,就用软的一手来拉拢孙坚,派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并许诺安排孙坚的亲属子弟出任刺史、郡守。
没想到孙坚硬的不吃,软的也不吃,回答说:“董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不诛*他三族,把他的人头悬示四海,我死不瞑目,岂能和他和亲?”同时率军推进到距离洛阳只有九十里的大谷,兵峰直指洛阳。(孙坚与董卓部在梁县的拉锯战持续大半年,一直到第二年二月。为叙述方便,一并言之)
孙坚能否攻下洛阳,董卓迁都真是因为害怕孙坚吗?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