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开卷|一部“芥子园”,何以流传300年

艺术开卷|一部“芥子园”,何以流传300年

首页战争策略模拟王国明朝复兴更新时间:2024-08-02

《芥子园画传》是极负盛名的一部书,一向被视为中国木版彩印的代表之作,体现了清初彩色印刷的最高水准。它的影响力很大,成为明末清初以来人们研习和欣赏中国画的典范,也是海内外学者研究中国书画艺术的津梁。

近日,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芥子园画传〉经典传世本集成》,通过系统的学术梳理,从三百年来所有版本中甄选最优版本整理成四部共六函。澎湃艺术选刊的是古籍专家翁连溪为此书所作的序言。

《〈芥子园画传〉经典传世本集成》内页

中国是雕版印刷的发祥地,现知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八六八)印制的《金刚经》。随着雕版印刷技艺的发展,彩色印刷技术也于宋元年间形成,现存最早的彩色刊印实物为元朝(后)至元六年(一三四〇)中兴路(今湖北江陵)资福寺所刊刻的朱、墨印本《金刚经注》。明中期以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中国传统木刻版画也在万历时期光芒万丈。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彩色印刷技术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当时坊间诸肆斗艳争妍,作品日渐工致。明万历年间出现了《程氏墨苑》《剪霞集》《胜蓬莱》《风流绝畅图》《湖山胜概》等。明代天启六年(一六二六)江宁吴发祥运用饾版、拱花技术印制了现存最早的笺谱——《萝轩变古笺谱》。差不多同时的十竹斋主人胡正言(约一五八四—一六七四)发展了饾版、拱花印刷技术,于万历四十七年(一六一九)开刻《十竹斋书画谱》,该书于崇祯六年(一六三三)汇集成册,后于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刊行《十竹斋笺谱》。胡正言继承了徽州书商的传统,擅长制墨、造纸,又精于绘画、书法、篆刻,这使得他编刊的套印版画达到了中国古代版画艺术的高峰,对同时期以及后来的套印版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末清初还出现了《殷氏笺谱》(日本藏),此书极罕见,国内无存。

《〈芥子园画传〉经典传世本集成》内页

套印的技术有单版、多版之分。传统木刻彩色印本古籍按照印刷版数和版次,主要分为五种:一是单版多色一次刷印,二是单版多色多次刷印,三是多版多色多次套印,四是饾版多色逐次套印,五是拱花。我们现在讲的套版印刷,是一种颜色一块雕版。日本现在还是延续这种古老的雕版印刷方法,不管一个画面上有几种颜色,不管每种颜色多少,都要刻一块与主版同样尺寸的版子,依次套印,墨线是主版,剩下的都是副版,一色一版。

《〈芥子园画传〉经典传世本集成》内页

明代中晚期饾版印刷技术的出现,使得中国彩色印刷技术发展到更完善的阶段。所谓“饾版”印刷,是把同一版面分成若干大小不同的版,每块版代表版面的一部分,分别刷上不同的颜色,逐个印到同一张纸上,拼集成为一个整体。由于这种分色印版类似于饾饤,所以明代称这种印刷方式为饾版印刷。饾版印刷非常细致复杂,需要根据彩色绘画原稿的用色情况,经过勾描和分版,将每一种颜色都分别雕一块版,然后再依照“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逐色套印,使木版印色达到仿佛原作毛笔上色的效果。整个饾版印刷的过程对印刷工匠、纸张、用墨的要求很高,不同的工匠对原画用色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即使是雕版为同一版,材料、工匠的差别也使印制的版画质量有明显差异。

《〈芥子园画传〉经典传世本集成》内页

“芥子园”之名,源于明末清初名士李渔(一六一一—一六八〇)的私宅。李渔是杰出的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小说家、诗人,也是重要的出版商。李渔出生于江苏如皋,大约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到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他在南京建了一座园林式别墅,起名为“芥子园”:“此余金陵别业也,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状其微也。往来诸公,见其稍具丘壑,谓取‘芥子纳须弥’之意。”“芥子纳须弥”是佛家语,意谓小小芥子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此园虽小而可纳须弥于其中。李渔和胡正言同时生活在南京的时间约有十余年,虽未查到两人交流的记录,但是两人有共同认识的朋友,画谱中更有交集的名士画家,所出版的书籍也都集中在三山街附近售卖。王伯敏在《胡正言及其十竹斋的水印木刻》中写道:“由于十竹斋书画谱出版之后,备受读者的欢迎,所以当前笺谱出版后四十多年,便有了康熙芥子园的翻本。其实,十竹斋书画谱行世之后不久,便已有人在翻印了。……至于芥子园翻印本,虽不及原刻之精,但也达到相当的精巧。芥子园翻刻本盖有‘芥子园’或‘李氏’或‘王安节’或‘绣水王蓍’等印章……”通过对比,无论是套印技法还是编辑体例,《十竹斋书画谱》都对晚其四十六年刊刻的《芥子园画传》产生了很大影响。

《〈芥子园画传〉经典传世本集成》内页

李渔居南京时,交游甚广,其中不乏文人名士。南京作为当时重要的书籍刊刻和经销中心之一,在三山街附近拥有众多书肆,李渔书肆也在其中,读书人多集中于此,甚为繁华。《芥子园画传》初集中,李渔所作序言叙述了《芥子园画传》刊刻的缘起:

今人爱真山水与画山水无异也。当其屏幛列前,帧册盈几,面彼峥嵘遐旷,峰翠欲流,泉声若答……宛然置身于一丘一壑之间,不必蜡屐扶筇,而已有登临之乐。独是观人画犹不若其自能画,人画之妙从外入,自画之妙由心出,其所契于山水之浅深必有间矣。余生平爱山水,但能观人画而不能自为画。……多蹙頞曰:“此道可以意会,难以形传。”予甚为不解。

今一病经年,不能出游,坐卧斗室,屏绝人事。犹幸湖山在我几席,寝食披对,颇得卧游之乐,因署一联云:“尽收城郭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独恨不能为之写照,以当枚生《七发》,因语家倩因伯曰:“绘图一事,相传久矣。奈何人物、翎毛、花卉诸品皆有写生佳谱,至山水一途,独泯泯无传?岂画山水之法洵可意会,不可形传耶?抑画家自秘其传,不欲公世耶?”因伯遂出一册,谓予曰:“是先世所遗,相传已久。”予见而奇之,细为玩赏。委曲详尽,无体不备,如出数十人之手。其行间标释书法,多似吾家长蘅手笔,及览末幅,得“李氏家藏”及“流芳”印记,益信为长蘅旧物,云:“但此系家藏秘本,随意点染,未有伦次,难以启示后学耳。”因伯又出一帙,笑谓予曰:“向居金陵芥子园时,已嘱王子安节增辑编次久矣,迄今三易寒暑,始获竣事。”予急把玩,不禁击节,有观止之叹。……

《〈芥子园画传〉经典传世本集成》内页

李渔的女婿沈心友存有明代李长蘅的课徒山水画稿四十三页,他请山水名家王概对其进行整理和增编,经李渔审阅后于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刻印出版,这就是《芥子园画传》的初集“山水卷”(五册),其序言曰:“计此图原帙凡四十三页,若为分枝,若为点叶,若为峦头,若为水口,与夫坡石、桥道、宫室、舟车,琐细要法,无不毕具。安节于读书之暇,分类仿摹,补其不逮,广为百三十三页。更为上穷历代,近辑名流,汇诸家所长,得全图四十页,为初学宗式。其间用墨先后、渲染浓淡、配合远近诸法,莫不较若列眉。依其法欲成画,则向之全贮目中者,今可出之腕下矣。有是不可磨灭之奇书,而不以公世,岂非天地间一大缺陷事哉!急命付梓,俾世之爱真山水者,皆有画山水之乐,不必居画师之名,而已得虎头之实。所谓‘咫尺应须论万里’者,其为卧游不亦远乎?”总之,在李渔的倡导下,在沈心友的策划主持下,第一部全面系统的中国传统山水画画谱诞生了。

《〈芥子园画传〉经典传世本集成》内页

《芥子园画传》初集自清康熙十八年初版刊行后,一时大受欢迎,王概在康熙四十年(一七〇一)《芥子园画传》二集中曾言及当时抢购《芥子园画传》初集的盛况:“今忽忽历廿余年,翁既溘逝,芥子园业三易主,而是编遐迩争购如故,即芥子园如故。信哉!书以人传,人传而地与俱传矣。且复宇内嗜者尽跂首望,问有「二编」与否。”《芥子园画传》初集完成不久后,李渔便去世了。此后,沈心友又请王概和其兄弟王蓍、王臬,编绘了《芥子园画传》第二集(《兰竹梅菊》四卷)和第三集(《翎毛花卉谱》二卷、《草虫花卉谱》二卷),介绍植物花卉绘作技巧和花鸟鱼虫画法。《芥子园画传》(以下简称《画传》)三集的成书,王氏兄弟功不可没。虽后世文人对之颇有微词,但是《画传》的成功和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王概,字东郭,一字安节,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寓居南京,清初著名画家,善画山水,笔法苍健,亦善人物、花鸟,所作人物,笔墨精妙。其兄王蓍,初名尸,字宓草,以花鸟擅名,兼善诗文、治印。其弟王臬,初名孽,字司直,擅诗画。

《画传》至乾隆年间,翻刻本已多达十余种,如金陵文光堂、金阊文渊堂、姑苏经义堂、赵氏书业堂等版本。嘉庆二十三年(一八一八),书商为牟利,把清代画家丁皋的《写真秘诀》杂凑《晚笑堂画传》等图谱,编成人物集,故而有了《画传》第四集。光绪年间,原版翻刻已不清晰,市场需求依然。于是,嘉兴画家巢勋重新临摹前三集、编改了第四集,以石印技术出版。此后,此书一版再版,直到现在仍广泛传播。现在市场上流传最广的一九六〇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印本就是据此影印的。

《〈芥子园画传〉经典传世本集成》内页

《画传》传入日本后,另有日本翻刻本多种,如日本安永年间(一七七二——一七八一)五车楼重镌刊本。《画传》初版三集由于流传时间长、翻刻临摹的次数多,今人很难窥其原貌。其原刊初印本,更是罕见。与现在普遍所见诸多后印翻刻本相比较,其精神、面貌、气韵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画传》分三集,各集均分为两部分,文字部分和图像部分。《画传》初集分五卷,系统地介绍了山水画的各种技法,清康熙十八年刊刻。内封面中间写隶书大字:“芥子园画传”,右边写小篆七字:“绣水王安节摹古”,左边写小篆四字:“本衙藏板”,栏外上方横写隶书七字“李笠翁先生论定”。本集的文字部分依次为:卷前李渔序,署“康熙十有八年岁次己未长至后三日湖上笠翁李渔题于吴山之层园”;目录;卷一“青在堂画学浅说十八则,设色各法二十六则”。图像部分依次为:卷二“树谱”,包括“树法十九式”“叶法三十五式”“夹叶及着色勾藤法三十二式”“诸家枯树法九式”“诸家叶树法五式”“诸家杂树法二十三式”“诸家松柏法十式”“诸家柳树法五式”“蕉桐花竹蒹葭法十七式”;卷三“山石谱”,包括“石法十一式”“皴法十四式”“山法十二式”“诸家峦头法二十七式”“坡径矶田石壁法十一式”“流泉瀑布石梁法十二式”“水云法四式”;卷四“人物屋宇谱”,包含“点景人物六十二式”“中号点景人物三十二式”“极小点景人物十九式”“极写意人物七式”“点景鸟兽二十六式”“墙屋法二十八式”“门径法十六式”“城郭桥梁法三十一式”“寺院楼塔法九式”“界画台阁法十二式”“舟楫法二十一式”“器具法二十六式”;卷五“摹仿诸家画谱”,包括“摹仿诸家方册式十幅”“摹仿诸家宫纨式十幅”“摹仿诸家折扇式十幅”“摹仿诸家横长各式十幅”。卷一有文无图;卷二、卷三、卷四多为单色墨印,少有套印部分;卷五用棕、蓝、绿、黄、红五色套印。

中国最早的山水画文献为东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其后,唐代王维的《山水论》和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元代黄公望的《画山水诀》等著作都各有侧重地对山水画理论进行了阐述。但是山水画画谱直到明末清初才出现。龚贤在《半千课徒画说》《画诀》等著作中运用其丰富的绘画经验总结画树、石等技法,所作诸幅课徒画稿为范作,详细地讲授了山水画入门的要诀。《画传》的编绘者王概便深受龚贤笔法的影响,清人张庚《国朝画征录》言:“王概,初名丐。本秀水人,家于金陵。工山水,学龚半千笔法,善作大幅及松石等。雄快以取势。苍健或过而冲和不足也。”但是,目前并没有发现显示他们是师徒关系的史料。有学者研究考证,龚贤与王概是有交往的。

余观现存多部《画传》初集初印本,用纸多为上等开化纸,用墨用色考究,套印精准。其中,有两部封面尚存“笠翁画传芥子园镌藏”题签,在所观各大馆藏、私人藏书本中从未有见,笔者推测为康熙十八年原装原签,尤为珍贵。其中有一部用纸为精细薄皮纸,细腻光滑,极为罕见。这里提出“特制本”这个概念,是指为满足市场需求,刷印工坊需记工、记时、记数,按量计工银时,又有老手、新手、熟手、生手之分,所出成品书籍也必有精粗品质之别,如遇名人、高官、同人、好友或自留把玩之物,必按所需,用好纸好墨、选坊间高手刷印,不计工时成本,与当时市场大量发行本有天壤之别。这种特制本的制作沿用至今,例如朵云轩于一九八五年再造完成《十竹斋书画谱》,此书并不稀见,但是特制编号二十部红木箱册页特装本,无论是纸墨、套印技术还是装潢,都与普通本有极大差别。此书一九八九年被选送德国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博览会并获评唯一“国家大奖”。

《〈芥子园画传〉经典传世本集成》内页

《画传》二集为兰、竹、梅、菊谱各两卷,清康熙四十年(一七〇一)刊刻。内封四周有双栏,栏中写隶书大字“画传二集”,右边写隶书“绣水王宓草、安节、司直摹古”,左边写隶书“芥子园甥馆镌藏”等字,栏外上方横写隶书:“宇内诸名家合订”。

《兰谱》前有王泽弘、王概、诸昇作序,以及“画传二集总目”“画传合集例言”“青在堂画兰浅说”。除画兰诸法,另有王蓍删增改编钱塘诸昇(字日如,号曦庵)和盐官王质(字文蕴,号蕴庵)所摹图十六幅外,书后还有王臬的跋语。书中的“画传合集例言”之后记刊刻:“康熙辛巳桂月芥子园甥馆镌藏”。

《竹谱》内容依次为“画竹浅说十三则”“画竹起手发竿点节式九则”“发竿式五则”“生枝式六则”“发竿生枝式四则”“布仰叶式八则”“布偃叶式六则”“布叶式三则”“结顶式三则”“垂稍式一则”“横稍式一则”“出稍式两则”“安根式三则”,共五十一式。另有王蓍作序,并摹古今诸名家的图谱共二十四幅。卷尾记刊刻:“康熙辛巳清和月芥子园甥馆镌藏”。

《梅谱》内容包括梅谱序,其后依次为“画梅浅说”“画梅起手画梗式”“画梗生枝式”“枝梗留花式”“老杆生枝留花式”“画根式”“花须蕊蒂式”“画花生枝点芽式”“花萼生枝点芽式”“全干生枝添花式”“全树式”,另有各式样梅图共二十幅。

《菊谱》内容为“画菊浅说十二则”“画菊起手平顶长瓣花五则”“高顶攒瓣花六则”“攒顶尖瓣花五则”“抱心尖瓣花五则”“层顶亚瓣花四则”“攒心细瓣花五则”“点墨叶式十二则”“勾勒叶式四则”“花头生枝点叶勾筋式四则”“勾勒花头枝叶式十一则”等。另有王蓍作序,并摹古图二十幅,这些图大多采用了中国画中经典的斜构图方式,设色浓淡相间,艳而不媚,精彩纷呈。卷尾记刊刻“康熙辛巳蒲月芥子园甥馆镌藏”。

《画传》三集为《草虫花卉谱》《翎毛花卉谱》各二卷,清康熙四十年(一七〇一)孟冬刊刻。第三集与前两集线装的装潢形式不同,采用蝴蝶装,使得每一幅画都更便于欣赏,这也是《画传》在编刊的过程中不断被改进的证明。前有王泽弘及王蓍序,计四卷。卷一、卷二为《花卉草虫谱》,有“画花卉浅说”(这里指的是草本花卉)、“画草虫浅说”,以及图示画花卉及画草虫的方法。卷三、卷四为《花卉翎毛谱》,有“画花卉浅说”(这里所说的是木本花卉)。在“浅说”之后,均附以图示画花卉及画翎毛诸法。卷末附有沈因伯的设色诸法,详述石青、石绿、朱砂、泥金等颜料的性质及使用方法,对后世画家影响颇大。原刻初印本初集、二集尚有数部存世,唯三集虽刊刻较晚,却极为罕见,目前已知国内仅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博物馆各存一部。

《画传》的诞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在继承、总结、发展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而产生的,可以说是由画家、绘工、刻工、印工等多人组成的合作团队完成的,是一种集体性质的艺术创作。《芥子园画传》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编辑体例完备,门类齐全,将插图和文字完美结合,不仅汇聚了古代画论技法的精华,也生动地描绘出历代各家技法特点。这种图文并茂、系统明了的特点使得即便过了三百多年,此书依然经久不衰,对后世影响很大。清末民国以来,该书被很多学画者视为必备的教科书。近现代一些画坛名家如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把《画传》作为学习的范本,根据图示学习不同的风格并融合各家所长,从而创造了自己的风格。

齐白石曾在自传中描述道:“光绪八年,我二十岁。在一个主顾家中,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即《芥子园画传》,后同),五彩套印。虽是残缺不全,但从第一笔画起,直到画成全幅,逐步指说,非常切合实用。我仔细看了一遍,才觉着我以前画的东西,实在要不得。……有了这部画谱,好像是捡到了一件宝贝,就想从头学起,临它个几十遍。……就向主顾家里借了来,跟母亲商量,在我挣来的工资里,匀出些钱,买了点薄竹纸和颜料毛笔,在晚上收工回家的时候,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从此,我做雕花木活,就用《芥子园画谱》做根据。……我自从有了一部自己勾影出来的《芥子园画谱》,翻来覆去地临摹了好几遍。……这些位神仙圣佛,有的画成一团和气,有的画成满脸煞气。和气好画,可以采用《芥子园》的笔法。煞气可麻烦了,只得在熟识的人中间,挑选几位生有异相的人,作为蓝本。”

由这些生动的叙述,可见齐白石于《画传》中受益颇多。

《〈芥子园画传〉经典传世本集成》中的日本明治年间翻刻本

《画传》在国外同样也影响深远,其问世后不久便蜚声国际,该书传入日本不久便诞生了日刻版本。日本宽延元年(一七四八),即中国乾隆年间,出现了日本京都河南四郎右卫门翻刻本,此为现存最早的“芥子园和刻本”。此后更是翻刻不断,版本众多。其印刷技法不仅影响了日本浮世绘,也对江户时期的绘画产生深远影响,日本学术界更有《芥子园画传月报》专刊对其进行研究。一九一八年,巴黎的书店(Librairie Renouard)出版了由意大利学者拉法埃尔·贝特鲁奇 (Raphael Per-rucci,一八七二―一九一七)和法国学者爱德华·沙畹(Edouard Cha-vannes,一八六五―一九一八)合作翻译的法文本《中国画百科全书――芥子园画传》(Kiai-tseu-yuan houa tchouan: les enseignements de la peinture du jardin grand comme un grain de moutarde: encyclopédie de la peinture chinoise.),这是最早的对《画传》的译本,其也成为西方世界详细了解中国绘画技法的窗口。

正如郑振铎先生《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言:“……原刻初印本极为难得,一般所见到的也只是‘依稀仿佛’的后印本或翻刻本……”又郑振铎藏本《画传》三集第一册康熙芥子园刊彩色套印本残帙上有题跋,曰:“余于劫中先后得彩印本《程氏墨苑》《十竹斋笺谱》《画谱》,今又收得此本,共是四种。二十余年间,求其一而不能得,不意于此二三载中,乃并获之,不可谓非奇缘也。”可知在当年,初刻原印本早已是稀如星凤。虽然有研究者对《画传》颇有微词,例如日本学者古原宏伸在《〈芥子园画传初集〉解题》中对《画传》的价值持否定态度,认为其抄袭前代,并对王概与李渔的人品提出非议。徐悲鸿在《漫谈山水画》一文中说:“到了李笠翁,便纠合画家,编了一部三个月速成的《芥子园画谱》,让当时那些念书人学几笔画,附庸风雅,于是扼*了中国全部绘画,不仅山水一门,亘三百年,因为有了《芥子园画谱》,画树不去察真树,画山不师法真山,惟去照画谱模仿,这是什么龙爪点,那是什么披麻皴,驯至连一石一木,都不能画,低能至于如此!”这批评之言过于激烈,其实细思便知,初学画者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对前人的笔墨继承,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功,再到真山水中去写生和创新,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虽有学画者一味临摹,众人千篇一律、故步自封,但这并不能否定《画传》本身的价值。

《〈芥子园画传〉经典传世本集成》书影

如今,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芥子园画传〉经典传世本集成》整合了清康熙年间初印本初集、二集、三集,一九三四年上海有正书局根据康熙版以木版和珂罗版等印制的《原板初印芥子园画谱》,清同治年间木刻版《芥子园书画》和日本明治年间《芥子园画传》和刻本。其中初印本初集为上海图书馆馆藏本;二集、三集为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本,木刻版《芥子园书画》五册颇为稀见,为人民美术出版社自藏本。一九三四年上海有正书局《原板初印芥子园画谱》一集为人民美术出版社自藏本,二、三集以及《芥子园画传》和刻本为私人藏本。这里就一九三四年上海有正书局根据康熙版以木版、珂罗版印制的《原板初印芥子园画谱》略作说明。

一九三四年,上海有正书局根据康熙版作五色彩印本,是众多翻刻翻印本中比较接近原刻本的一个本子。此本第一集、第二集皆不佳,在印第三集时运用综合技法印制,版权页用朱色印千字文编号限量发行,“每部四册定价大洋三十二元”,标明“木刻精印”。此书上市前,一九三四年一月十七日的《申报》刊登了《五彩芥子园三集预约劵》一文,文中说:“……本局费廿年心力经营木刻,不惜工本,将三集依式刊印,彩色鲜艳活泼,与宋元真迹无异,且多超过原本之处,诚为美术之绝品。此种最重初版初印,故每部依千字文次序编号,兹以初印之一百部出售预约……计定价三十二元,预约为二十四元,先付十二元,余俟取书交款。” 此书定价昂贵,当也是技法更复杂、用料更考究的缘故。

丰子恺曾购藏一部,他描述道:“我所有的书中,价最贵的要算去年向有正书局买来的一部《芥子园画谱》。这部书共分三集。第一集四册,定价六元。第二集又四册,定价又六元。第三集也是四册,定价却是三十二元。全书一共定价四十四元。我托书店代买,照同行打九折,实出大洋三十九元六角。在我所有书中,这部要算最贵的了。次贵的书,其价不及此书之半。

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思想的先驱者,他以独到的艺术眼光,洞察到木刻版画的强大生命力,并倡导新兴版画,不仅从外国引进版画作品,而且重视复兴古刻。一九三三年,他与郑振铎合作编印《北平笺谱》,一九三四年开始着手刻印《十竹斋笺谱》,以图保存和复兴木刻水印技术。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九日,鲁迅在购得的《芥子园画谱》三集上题跋并赠予许广平,云:“此上海有正书局翻造本。其广告谓研究木刻十余年,始雕是书。实则兼用木版、石版、玻黎版及人工着色,乃日本成法,非尽木刻也,广告夸耳!然原刻难得,翻本亦无胜于此者,因致一部以赠广平,有诗为证:「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鲁迅认为虽然有正书局的《画传》并非广告说的那样都是木刻,但也是当时翻刻本中最好的一个版本。此书把雕版套印与石版、珂罗版以及人工着色等结合起来,的确在工艺和印刷效果上都更胜一筹。

总而言之,《画传》作为一部传统经典中国画画谱,不仅是习画者的教科书,也是一部艺术品,更是传统印刷技术与中华美学精神的体现。原刊初印本难得亦难见,这使得《画传》的艺术价值和版本信息都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此次人民美术出版社集结数种优质版本以飨读者,希望为学画者和研究者提供更专业的参考资料和更多的可能性。

《〈芥子园画传〉经典传世本集成》书影

本套《〈芥子园画传〉经典传世本集成》版本甄选考究,选中的版本皆为善本和珍稀本。清康熙十八年初集初印本品相全优者极为罕见,现藏于上海图书馆,二集、三集由著名文物收藏家、藏书家郑振铎先生捐赠,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此三集可归为一部;第二部清同治年间木刻版《芥子园书画》是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珍藏的五卷本,在目前各大图书馆均未见到此全本;第三部是民国年间的《原板初印芥子园画谱》,由上海有正书局采用了当时的先进技术珂罗版印制,再加上木版彩色套印,使得画面精美,如手绘般生动,此为私人珍藏本;第四部是日本明治年间翻刻本《芥子园画传》,也称“和刻本”,开本小巧、刻印精美,为私人珍藏本。初集、二集和三集从未有最佳版本的组合出版,而后三部更为首次全貌影印出版。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