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不量力的八号计划:小打一场就击垮心理,果断封存不敢再提

日本自不量力的八号计划:小打一场就击垮心理,果断封存不敢再提

首页战争策略炮击大本营更新时间:2024-10-24

众所周知,20世纪日本帝国对亚洲的侵略,完全是按照日本“陆相”田中义一的《田中奏折》展开的,即“朝鲜-满蒙-中华”三步走战略。日本人早在1910年就吞并了朝鲜半岛,使“大韩帝国”和“大日本帝国”合并,接着开始进军“满洲”的计划。

但在当时的东北亚,日本进军大陆首要的对手并不是贫弱的中国,而是北方的“巨熊”沙皇俄国。

日俄两国都对中国东北虎视眈眈,俄国早有“黄俄罗斯”计划,想把海岸线推进到辽东半岛。日本不想让俄国鲸吞东北,两大强盗利益冲突,居然在中国土地上大打出手,爆发了日俄战争。日俄战争最后以日本胜利告终,俄国退到黑龙江一带,两国之间这个“梁子”就算结下了。

日本陆军参谋部从日俄之战得胜后野心爆棚,曾谋划出兵西伯利亚,瓜分俄国在亚洲的土地。

哪怕是一战之后沙俄灭亡苏维埃建立,日本也未放弃“北上”的梦想。于是在1931年占领东北后,日本将最精锐的“皇军之花”关东军放驻扎在东北,一边蚕食中国华北,一边积极对苏备战。

1934年,日军大本营秘密谋划出了未来对苏开战的计划,名为《八号作战计划》。这份和诺门坎战役完全背离的计划是日军机密档案,代表着日军“北上派”的野心,也是关东军存在的最大意义。那么,《八号作战》的内容是什么?它最后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呢?

一、1934:东北亚天秤的倾斜

在关东军这群战争狂人的谋划下,日本于1931年9月18日发起突然袭击,占领中国东三省。第二年春天,日本扶持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大量日本军队和“开拓团”来到东北,想彻底将东北变成日本的殖民地。

这时的东北亚地区风云激荡,中、苏、日三国鼎立,日本法西斯攻城略地,积极实行大陆政策,对中苏两国都有野心。但是面对北边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日本心里没底气。毕竟在席卷世界的“29-33大危机”之后,所有帝国主义国家一片萧条,但是苏联却蒸蒸日上,快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工业强国。

日本人在苏联有自己的情报网络,深知苏联军队尤其是陆军的强大,所以放缓了“北上”的意图。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在1934年苏联发生了内部动荡,打乱了东北亚本来的强弱局势。

1934年1月,苏联出现动荡局势,并迅速牵连到军队和地方政府。从苏联元帅到各大军区司令,苏军中高层全部遭到洗牌,下级军官也人人自危,一线部队战斗力大打折扣。

日军大本营靠自己的间谍网络得到了第一手情报,时任关东军作战参谋、有“昭和第一兵家”外号的石原莞尔闻讯大喜。这位间谍头子看到苏联“自毁长城”,估算着苏联军队即将迎来寒冬,日本“布武天下”的梦想要实现了。

于是,石原莞尔果断组织一群陆军参谋,秘密谋划了对苏联的进攻计划呈给东京大本营,这就是《八号作战计划》。

二、北上!北上!

关东军是好战分子的乐园,尤其是在以小博大,轻而易举占领了东三省后,关东军狂妄到不可一世。此时的东京大本营内部的“海军部”和“陆军部”矛盾很大,对于未来日军进一步侵略的方向有争议。按照日军既定的政策,扩大对华战争,发起全面侵华是箭在弦上的事情,但是侵华之后怎么办,参谋部有两种声音。

海军认为日本应该南下,打败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的势力,把这个“西方的奶牛”抢过来。而陆军尤其是关东军则坚决主张北上,完全占领满洲和蒙古,陈兵贝加尔湖,进取西伯利亚。石原莞尔从历史因素和军事战略上考虑,认为日苏之间必有一战,简单说就是“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现在趁苏联内部不稳打败它,符合日本长远的利益。

鉴于此时关东军正值风头,在东京大本营盛气凌人,“北上”的呼声在30年代压过海军的南下战略。《八号作战计划》出炉之后,日军参谋本部开始了秘密讨论,最后通过该计划推进关东军的机械化改装。而“日苏之战”的主要内容,是在东北地区依托“伪满洲国”为后方,以关东军为主,满洲协从军和朝鲜伪军为辅,由黑龙江和内蒙向苏军发起突袭。

《八号作战计划》的进军方向有两个,第一是从黑龙江北上,控制整个“外东北”,占领苏联的远东出海口“海参崴”;第二是从大兴安岭外向西征服外蒙,在蒙古高原用机械化陆军打败苏军,陈兵贝加尔湖,伺机进攻西伯利亚。无论如何作战,这两个计划都需要一支强大的陆军,尤其是需要大量坦克、汽车、重炮。

但以当时关东军的实力,要发动这样大规模的主动进攻显然太勉强。所以日军制定了扩军计划,在10年内组织30个师团和10个航空大队补充关东军,而且要大力发展坦克和装甲车,用机械化陆军和苏联决一胜负。

兵法讲究“兵贵神速”,但有时也需要“韬光养晦”。

《八号作战计划》通过审核后在1934年被秘密保存,仅有少数日军高层知道此计划。在此时的“伪满洲国”,壮大关东军,推进机械化的战略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日本人在伪满洲国发展重工业,用东北的煤铁资源武装军队。

三、诺门坎:日军打肿脸充胖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了侵华战争。大量日军从伪满洲国和日本本土进攻中国,日本国内也开始大量招兵。1937到1939年,日军在中国境内长驱直入,占领了中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国民政府退守西南。

在侵略战争一帆风顺的情况下,1938年到1939年,关东军开始在满蒙边境制造摩擦,想提前推进《八号作战计划》的脚步。但没想到的是,不可一世的关东军这次踢到了钢板,1939年5月爆发的诺门坎之战,让关东军颜面扫地。

诺门坎之战是苏联和日本在正面战场的第一次交锋,日军全面出击,却被朱可夫将军带领的苏军打了回来。诺门坎之战不同于中国战场,日军出动坦克、装甲车、重型火炮、战机和苏军进行正面较量,双方进行了炮战和坦克战,其惨烈程度超过了关东军司令部的想象。

诺门坎之战规模不大,却让整个日本陆军受到震撼。

日军此战中伤亡1.9万人,其中作为前锋的23师团完全失去战斗力,三个主力联队全部打光,联队长战死沙场。日军的坦克和重炮被苏军坦克部队摧毁,长达十几天的炮击和轰炸打垮了日军的心理防线。

在诺门坎,日军士兵最后居然出现了大量溃逃和被俘事件,这在日军的侵略战争里非常罕见。

前线败退后,关东军还想从关内调遣甲种师团,再跟苏军一决高下,但是被东京大本营紧急叫停。日本用外交手段和苏联停战,两国在1939年底罢兵,并且在之后签订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保证了伪满洲国和苏联、蒙古的边界稳定,两国都声明不再制造摩擦,不再进行军演。

自此,日本人看到了自己和苏联的差距,关东军灰头土脸,“北上派”在大本营内再也无人支持。

四、对抗苏联,日本远不够资格

诺门坎之战的结局让关东军高层“地震”,大量参谋和一线人员被调到预备役,《八号作战计划》直接被封存。日军战后总结,日本陆军在士兵素质和军队士气上不在苏军之下,但是两军的机械化程度和重火力之间差距很大。

日军的坦克个头比苏联坦克小,火力弱,装甲薄;而日本的重炮数量远不及苏联的重炮,日军炮兵虽然打得很准,但是火力压制能力完全不是苏军对手。要知道关东军已经是日军最能拿得出手的军队,他们都打成这样,日军其他部队若是来参战,大概率也是送死。

旧日本帝国在20世纪初确实算“强国”,但日本的“强”仅仅是比大部分欧亚大陆的农业国强,跟西方传统列强比起来还差得远。就在诺门坎之战后的1940年,苏联的钢产量达到日本的3倍,工业产值是日本的2倍多,体现在军队里就是重武器的数量差别。

而且苏联自己在高加索有油矿开采,日本却完全依赖美国出口,连打仗都要仰人鼻息。

苏日的工业差距随着战争发展越来越大,最后苏联像开挂一样生产军火,日军却越打越穷。到1945年“决号作战”时,日本本土陆军连步枪都无法做到人手一支。石原莞尔当年制定《八号作战计划》,想用十年发展陆军才能和苏联一战。但是现在来看,想对抗苏联红军,日本人完全不够资格。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石原莞尔侵略战争理论与“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朱宇

2、《诺门坎事件对日本南进北进政策的影响》,申文勇

3、《东北边境日本关东军要塞的历史与现状考察》,车霁虹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