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权谋之巧用谋士(上)

帝王权谋之巧用谋士(上)

首页战争策略奇谋三国策更新时间:2024-08-02

在中国历史上,大凡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帝王,都缺少不了杰出的文臣武将的辅佐。帝王需要靠将帅领兵作战,征战平乱,从军事上维护王朝的统治;同时,帝王也需要有能辅佐治理国家的能*文臣,管理政务、财务等,使国家能长治久安。而且,在文臣中,帝王往往还需要有深谙谋略,善于运筹帷幄,能多谋善断的谋士来为其谋划,辅佐帝王决胜于千里之外,智胜强敌,纠正失误,化险为夷。可以说,要想有大作为的帝王,身边是不能没有深通韬略的谋士的,所以,善用谋士,巧用谋士,用对谋士,用好谋士,也就成了帝王权谋极为重要的一项策略。

中国古代历史上,政业有大成的帝王,他的身边都有足智多谋的谋士的辅佐,而帝王们也很善于驾驭和用好身边的谋士,巧借这些谋士的韬略来为他的统治事业服务。

周朝的周文王、周武王有十分得力的谋士姜子牙(前1156年—前1017年),他辅佐过周朝的四代帝王,是最早的杰出谋略家。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垂钓,引来求贤若渴的周文王,双方各有所需,成了配合默契的帝王和谋臣,文王封姜子牙为“太师”,让其施谋略,掌兵事。后来,武王又继续重用姜子牙,让其辅佐武王伐纣败殷,建立了周朝;再后来,姜子牙封齐之后,仍一直在镐京辅佐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治理朝中事务,姜子牙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辅佐帝王成就大业的影响深远的谋略家。

姜子牙(剧照)

文王倾商,武王克纣,以及之后成王、康王治理国家,都离不开姜子牙以深远的韬略进行辅佐,此外,姜子牙还是齐国的缔造者,是齐文化的主要塑造者。作为杰出的谋略家,姜子牙是极富盛名的帝王谋士,他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后来,儒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都将姜子牙视为是本门的谋略家,姜子牙被尊为“百家宗师”。传说中,连汉朝著名的谋士张良也被认为是因为得到了姜子牙的《太公兵法》才掌握深妙的韬略的。有史学家还认为姜子牙是谋略家的鼻祖。可见,文王、武王重用姜子牙,算是用对了,姜子牙以他的深远韬略助文王、武王成就了周朝政治大业,这是周朝统治者善用谋士的典型事例。

春秋时期,姜太牙的第十二代孙、五霸之首齐恒公,之所以能九盟诸侯、三平晋乱、平复卫国、驱逐戎狄,使齐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重要了谋略家管仲,管仲以他的智谋辅佐齐恒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

齐桓公对管仲非常尊敬,称他为“仲父”,作为强国之君,齐恒公任管仲为上卿,对他从不直呼称其名,一直是言听计从。齐恒公诚心、谦虚地重要管仲,而管仲为齐恒公提出了改进宗周准则,发展农商之策,选拔人才的方法,特别是“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等,使齐国成了春秋时的位居前列的霸主,管仲之后,齐国便逐渐衰落,足见谋略家管仲对于齐国国君的重要性。

管仲(雕像)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在谋臣范蠡的辅佐下,卧薪尝胆,成功复国,灭了吴国,一雪前耻。如果没有范蠡的辅佐,勾践不可能从吴国逃脱,更不可能复越灭吴,范蠡的智谋帮了勾践反败为胜。

可是,越王勾践是个可以共患难而不可以共荣华的主,巨大的成功让勾践骄傲自满,他掌握了强权之后,开始处置功臣。此时,富有远见、极善察人的范蠡预感到危险,因而,他在帮助勾践复国之后,功成名就,急流勇退,辞别了越王,离开政坛,转向商界。范蠡利用他的智谋,通过三次获大利的经商活动,成了闻名的巨商,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商圣”,他的经商谋略至今仍为人所称道。显然,越王勾践失去了一位深谋远虑的身边谋士,中国历史上有了一位富有经商智慧的名声显赫的巨商。

范蠡(雕像)

秦末汉初,汉高祖刘邦重用杰出谋士张良(前250—前186年),张良与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是汉王朝最重要的开国功臣之一。韩信邦刘邦征战天下,击败项羽等,建立了赫赫战功;萧何辅佐刘邦制订制度法规,治理天下,是汉朝杰出的宰相;而张良却是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夺得天下,并以出色的智略辅佐刘邦治政。

从谋略方面辅佐刘邦,张良在汉初众谋士众,当数第一。没有张良为刘邦谋划“鸿门宴”上卑辞言和的策略,没有张良疏通项羽季父项伯,刘邦不可能从“鸿门宴”上顺利脱身;没有张良在前的明烧栈道,便不会有后来韩信的“暗度陈仓”;没有张良为吕后出主意,帮助刘盈保住太子之位,汉王朝可能会出现继位之争。无论是在刘邦眼里,还是在实际的出谋划策方面,张良都是刘邦的首席谋士。

张良恪守“疏不间亲”的古训,很少为刘邦翦灭异姓王出谋献策,张良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政治惨剧,后来急流勇退,辞官跟随赤松子云游,修研黄老之学。

三国时,群雄逐鹿,英才辈出,而三国的君王或最高掌权者也多是很善于使用谋士,曹操身边有郭嘉、荀彧、荀攸、贾诩、钟繇等很有才略的谋士;刘备身边更是有诸葛亮、庞统等;孙权身边,有张昭、鲁肃、陆逊等,而袁绍有“四世三公”的世家豪族影响力,有河北的大片土地,更有沮授、田丰、许攸、郭图、逢纪、审配等,谋士阵容很强大,可是,袁绍不善于使用谋士,不仅让手下谋士们无休止地内斗,而且,他一到关键时刻便犹疑不决,无法对谋士们的建议进行决断,所以,袁绍败在了曹操手下。

张良(剧照)

在三国时期,最善于使用谋士的典型例子,一个是刘备重用诸葛亮,另一个是曹操重用郭嘉。

诸葛亮(181年-234年)躬耕于南阳,于乱世中静待明主。而刘备当时正在寻找高明智者,可望能辅佐他恢复汉室,当水镜先生说起“卧龙凤雏”时,刘备又得知诸葛亮就在南阳,于是他“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而刘备有了诸葛亮才开始改变他漂浮不定的尴尬处境,增加了人才,有了稳定的根据地,后来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本实力。刘备非常尊重诸葛亮,对他几乎是言听计从,尊他为军师,把军政大权交给他。而有了刘备的信任和授权,诸葛亮为刘备做了一系列的军政大事,比如,在隆中向刘备提出了发展战略,制订了刘备集团以后发展的近、中、远三期目标;同时,为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战略总方针,使蜀国能在竞争激烈的狭缝中由弱转强;还有,诸葛亮为刘备借来了荆州,巧夺了益州,并多次北伐中原,力图击败曹魏,恢复汉室。没有诸葛亮辅佐刘备稳定荆州,治理益州,领兵北伐,刘备是不可能建立起蜀国并与魏、吴抗衡的。诸葛亮最后虽病逝于五丈原,无力完成北伐,但他的智谋一直为后世所传颂,他成了集忠诚与智谋为一体的能臣的楷模,诸葛亮被后世传颂为“智圣”,刘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能信任和重用诸葛亮。

诸葛亮(剧照)

在三国时的谋士中,能与诸葛亮相比的是曹操身边最得力的谋士郭嘉,曹操不拘一格用人才,郭嘉是一个潇洒、敏锐、不循规蹈矩的出色智者,但曹操不但敢用他,而且对他极为信任,视他为知己。郭嘉也不负曹操所望,他尽其所能,为曹操出谋划策,提出了起好几条起关键作用的建议。当曹操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时,郭嘉驳斥了其他谋士怯战的主张,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说,以充足的理由,对曹操说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的结论,加强了曹操的信心,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还为曹操拟定了近、远期的战略目标;郭嘉还准确地预测了孙策的结局,认为刚吞并江东不久的孙策因树敌太多而又不善于防备必死于刺客之手。此外,当官渡之战大败而归的袁绍病逝后,曹操乘胜追击袁绍的两个儿子,连战连捷,曹军诸将都想乘胜猛攻,*了二袁,而郭嘉却力排众议,建议立即退兵,他料定袁氏两兄弟素有矛盾,并有郭图、逢纪等谋臣搀和,曹军停止追击,他们内部必反目。他主张先征刘表,待二袁内乱时再击之,后来果然不出郭嘉所料,二袁互相残*,最后被曹军轻松灭了。曹操极为欣赏和信任郭嘉,他不想使其辅佐曹氏的第二代霸主的,可惜,郭嘉早逝,曹操非常悲伤,直到赤壁兵败,还大哭而思念郭嘉,对众谋士说,若郭嘉在世,并不会有赤壁惨败,让众谋士脸面扫地。

郭嘉(剧照)

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有一个被称为“赛诸葛”的杰出谋略家叫王猛,王猛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在五胡十六国的群雄逐鹿的战乱时代,苻坚之所以能据秦州趁势而起,建立起前秦王朝,并在乱世中强势地枭视群雄,统一北方,主要是由于有王猛的辅佐。

王猛在军事上为苻坚出谋划策,使苻坚能常战常胜,使匈奴刘氏部、乌桓独孤部、鲜卑没奕干部和拓跋部的代国先后归服了前秦。王猛还率军进攻东晋荆州北境诸郡,平羌族叛乱头目敛歧,大破前凉国主张天锡军,智擒原张氏部将李俨,并攻破蒲坂,灭了前秦暴君苻生的弟弟苻柳等;王猛还助苻坚剪灭前燕,治理建邺。

王猛在治政上以他的智慧帮助苻坚治理国事,锐意革新,让前秦有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后来,积劳成疾的王猛病倒了,苻坚亲自为他祈祷,王猛苏醒时,苻坚问治国之策,王猛睁开双眼,望着苻坚说:“晋朝虽僻处江南,但乃华夏正统,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后,望陛下万不可图灭晋朝。鲜卑、西羌降伏贵族贼心不死,仍是国之仇敌,乃潜在祸害,应及早铲除,以利于国家。”(参看《晋书·卷一百一十四》)王猛说完便气绝,苻坚三次临棺祭奠恸哭,感叹老天不想让他统一天下,夺去了他的杰出智臣,苻坚以汉葬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最高规格安葬了王猛,并追谥王猛为“武侯”。可惜,王猛死后,前秦后来遇上大麻烦了, 苻坚在进攻东晋时,“淝水之战”中惨败,这不幸被王猛言中,之后,苻坚经常痛悔自己忘记王猛遗言,酿成大错,然而,苻坚已悔之晚矣,此成了他最大的遗憾。

王猛(画像)

唐初,太宗李世民是一位非常善于重用谋士的帝王,在他身边,有一群很杰出的谋士,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徐懋功(李绩)等。其中,最著名的谋士是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

房玄龄很早就投入李世民门下,受李世民赏识,长期为李世民参谋划策,他擅长于典管*,精于谋划设计,他主持唐初典章制度的制订,负责律令、格敕的修订,主持监修国史,他是李世民身边最为得力谋士之一,玄武门之变,房玄龄是主要的策划者之一。

房玄龄、杜如晦

杜如晦也是玄武门之变的另一谋划者,杜如晦对于复杂的策略问题,善于分析,对于重用的决策,长于决断,深得李世民的信任。对于房玄龄和杜如晦,史称“房谋杜断”,表明他们两人作为李世民的重要谋士,一个很善于设计谋划,一个很善于分析决断,他们以非常出色的谋略,辅佐李世民,为“贞观之治”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盛唐的繁荣发展战奠定扎实的基础。

李世民的另一重要谋士是魏徵(580年-643年),他虽在投入李世民门下之前,曾跟随过李建成等主权人物,但自从跟随李世民之后,受到李世民不计前嫌的信任和重用,李世民的宽容之心和兼听则明的治政风格,使魏征能充分发挥他的谏臣智谋,魏征屡屡直言进谏,大胆执着地对中书省官员的建议,甚至李世民的决策方案提出纠正意见和建议,辅佐唐太宗创建“贞观之治”伟业,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谏臣,因为有李世民的信任和支持,魏征成了唐初的著名谋士,成了历史上谏臣的典范。

魏徵

宋代,最著名的谋士当属赵普(922年-992年),他支持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并协助宋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等,助赵匡胤罢禁宿将兵权,实行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诸多重大措施。

赵普读书虽不多,但他爱读《论语》,以儒学治国,他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成了后世治国的名言。赵匡胤是武将出身,靠兵权起事,他牢牢掌控着兵权,但宋朝的建立,如果没有重用赵普这样的谋士,是不可能让宋王朝持续发展的,所处,宋朝的建立和发展,表明兵能成事,而谋能治国,赵匡胤立国之后,需要赵普的这样的谋略家,即便是赵普只知“半部《论语》”,依然能辅佐赵匡胤治理天下。

赵普(画像)

明朝建立时,有两位谋略家是不能不说的,一位是刘基(1311-1375年),另一位是朱升(1299-1370年),他们是朱元璋身边最杰出的谋士,朱元璋靠刘伯温出谋划策,筹划军政事务,靠朱升助其制订发展战略。

朱元璋能从乞丐出身的小人物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帝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武靠徐达、常遇春、汤和、邓愈、李文忠等出力,文靠刘基、朱升、李善长、宋濂、方孝孺等出谋。而刘伯温博通经史、精通象纬,能神机妙算,善运筹帷幄,在关键时期,刘伯温能为朱元璋筹谋献策,助其一统天下。民间称“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说明了刘伯温对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重要性。难怪,朱元璋多次说起刘伯温时,皆称“吾之子房也。”把自己比成刘邦,而把刘伯温比为张良。

刘基(雕像)

朱升在历史上的名气虽没有刘伯温响亮,但是,朱升对于朱元璋也是非常重要的,公元1357年,朱升举乡荐,为池州学正,后弃官隐居于石门,朱元璋当时正需要谋士的协助,当他得知朱升遁居于石门之后,亲自到朱升隐居处讨教。乞丐出身的朱元璋非同常人,他智谋虽不足,但却很尊重和善用谋士。朱升见朱元璋诚意来访,便向他提了一整套的战略方案,并精要地概括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便是朱升著名的“九字战略”,朱升建议朱元璋实行三大战略,一是“高筑墙”,即着力巩固自己的根据地,力保根据地不丢失;二是“广积粮”,即保证粮草供给要充分,夯实经济基础;三是“缓称王”,即不要过早地称王,以免引来各方势力的攻击。也就是说,要扎扎实实做抢夺天下的准备工作,但千万不要过早地出头露面。

朱元璋很欣赏朱升的战略主张,他按照朱升的“九字战略”来实施,后来,朱元璋在攻打徽州、婺州、处州,以及鄱阳湖大战时,也经常听取朱升的战术建议,特别是在与陈友谅、张士诚的决战时,接受了朱升的重要军事谋略,朱元璋能统一中原,征服江南,一统天下,与朱升屡献重要谋略是分不开的。朱升善用谋,而朱元璋善于主升这样的谋士。

朱升(雕像)

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朱允炆继位,成了建文帝,建文帝继位不久便听从谋臣的建议,开始实行削藩政策,试图削弱刘姓诸侯王的权力,但朱元璋的儿子们就不赞同了,削藩是对他们的直接威胁,他们当然要抗争,于是,朱氏皇族开始内乱了,而在朱允炆的叔辈中,燕王朱棣的实力最强,当然也是对朱允炆的继位最不服气的,朱棣对他的侄儿的削藩政策大为不满,而对于是消极抵抗,还是举兵造反仍在犹豫之中,这时,朱棣身边的一位谋士、和尚姚广孝站出来了,他虽是一位超凡脱俗的和尚,却也是一位积极入世的门客,他为朱棣指出了建文帝削藩的真正用心是灭掉最强势的诸侯王燕王的势力,如果被动应付,后果不堪设想,他极力劝说燕王,果断举兵为燕王谋划了勤王“靖难”的计划。

燕王朱棣对和尚姚广孝十分信任,也很相信这位和尚的智谋,对他言听计从,于是,在姚广孝的谋划下,燕王发动了“靖难”之役,当叔叔的从北平发兵,名义上是“靖难”,要“清君侧”,实际上是举兵开始抢夺侄子的皇位。在姚广孝的谋划下,燕王经过了艰苦征战,最后举兵进入了南京,朱允炆不见踪影,朱棣成功登基,成了永乐皇帝,也成了历史上颇负盛名的明成祖。

姚广孝(剧照)

明成祖之所以“靖难”能成功,这离不开道衍和尚姚广孝的支持和谋划,《明史》称:“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道衍除了为朱棣谋划“靖难”之举,还在朱棣登基之后,说服朱棣果断地迁都北平,以保永乐王朝的长治久安。

这是因为北平一直是燕王的封地,周围的军事力量一直是由燕王掌控,而且,迁都北平,远离原来的政治中心,可以避开建文朝旧势力旧朝臣的干扰,这是显然是很重要的策略。朱棣接受道衍的建议,实施迁都,改北平为北京,使北京成了明王朝新的政治中心。为了奖励道衍和尚,明成祖朱棣在登极后的第二年,便不再称他的这位杰出谋士为“道衍”了,下旨令道衍“复其姓,赐名广孝”,官拜资善大夫,加封太子太师。此后,每当与姚广孝谈话,便称其为“少师”,不直接呼其名,以示对这位得力谋士的尊宠。姚广孝名为“少师”,实为帝师,他是朱棣的首席谋士。

明末清初,也有一位谋士是清兵入关后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的,他就是献谋于清四代帝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的范文程。

范文程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攻陷抚顺时便投靠了后金,当时,东北基本上被后金统治者所控制,明王朝对东北的统治已经衰落,范文程是汉人,但在当时,他只是一个地位不高的文人,在那样的环境中,事“金”事“明”似乎没有那么强烈的立场理念,他投靠后金属于是比较自觉的,似乎没有太多的愧疚感,所以,他事后金是尽心尽力的。起先努尔哈赤把范文程当一般参谋使用,范文程并没有特别出色的举动,而当清太宗继位后不久,范文程他却因独立领兵打了一场胜仗而受到赏识。当时,“文程别将偏师徇潘家口、马兰峪、三屯营、马栏关、大安口,凡五城皆下,”而明军为清军于大安口时,“文程以火器进攻,围解。太宗自将略永平,留文程守遵化,敌掩至,文程率先力战,敌败走。以功授世职游击。”(参看《清史稿·范文程列传》)范文程以文人身份领兵,却能领兵智胜,从此得到了皇太极的重视,这开启了范文程的官运亨通的历程。

范文程(画像)

此后,范文程以他的智谋韬略,尽力为清统治者献计策划,为清军攻击明朝军队屡献奇策,为策反明朝官员出各种主意,为清军进攻朝鲜进献韬略,为清统治者抚定蒙古精心谋划,为清王朝立国出的制度建设等设计筹划,他成了清兵入关之后满清文臣的首领,成了清王朝汉人地位最早登得最高的重臣。

康熙帝在范文程去世时,亲笔书写了“元辅高风”的匾表彰他的功劳。范文程不但领兵很能打,屡次获胜,而且在文治方面,屡献奇谋,他建议皇太极学习明朝实行科举制度,通过科举为清王朝收拢文化人才,后来,江南士子能接受清王朝的统治,这与清兵入关时实行科举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史书称“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范文程为清统治者收拢士子之心所献的妙计大大有利于让清王朝得民心。顺治五年的时候,多尔衮当上了皇父摄政王,但朝中的明争暗斗并没有结束,为了避免陷入皇族之间的争权夺势,范文程聪明地渐渐淡出权力中心,不再为多尔衮出谋划策,顺治七年,多尔衮病逝,次年,多尔衮的党羽被清算,而谈出权力中心的范文程得以受到了顺治帝的赦免,之后,他再次受到器重,而且官位不断上升,他为清王朝吸取明朝的管理制度做了很多工作,为清初制订国策献计献策,顺治十一年,他告老致士,进太傅兼太子太师,康熙五年,范文程七十岁病逝,获赠“文肃”谥号。

到了清康熙年间,康熙帝身边又出现了一位杰出谋士,叫周培公,这是一位奇人、能臣、谋略家。

他起先只是个小吏,但深通韬略,常为官员们出谋划策,被康熙帝的老师伍次友发现后,伍次友为周培公向康熙帝写了推荐信,但周培公进京之后,却不把信拿出来,他想靠自己的才学获得赏识,可是,科举考试时,周培公却因忘了忌讳玄烨的“玄”字,被赶出了考场,周培公只好游荡于大街上,靠卖字为生,一次因听到个卖豆腐脑的姑娘喊冤,他便用伍次友写给康熙的推荐信的背面为小姑娘写冤情唱词,唱词被小姑娘唱成曲子传开了,被康熙帝偶然听到,康熙微服找到了周培公,而周培公一见康熙便立即知道他是皇帝,交谈之后,周培公因睿智和谋略得到了康熙帝的赏识,从此走近了清王朝的权力中心。

康熙与周培公(剧照)

周培公没有辜负康熙的提携,蒙古察哈尔王乘清朝廷危机之际,突然派兵进攻皇宫,而宫里已经没有能抵御蒙古兵的兵力了,就在宫廷万分危急之际,周培公提出妙策,认为当时能救朝廷的只有一个人,那就老祖宗孝庄皇后。果然,孝庄皇后动员了她的旧部贵族中的家丁、家奴和佣人等,很快地集起一群虎狼之兵,归周培公指挥,但这些贵族的家奴自恃身份高于汉人,且有权有势,根本就不服周培公管制,周培公根据康熙的授权,依大清律令,把资格老且有靠山的领头闹事的顽奴给军法处置了,同时,他向众家奴许诺,说察哈尔王有黄金万两,折合白银万万两,他已向皇上请旨,只要破了察哈尔王进攻宫廷的军队,所有缴获的黄金白银,一半上缴国库,一半给家奴们分了,家奴们感到皇上有旨,有重赏,士气大振,战斗力大增,很快就察哈尔王来攻的军队给灭了。

三藩之乱时,吴三桂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试图应援、打通与耿、王的联络,使叛乱地区联成一片,王辅臣对朝廷构成直接威胁,周培公向统辖陕甘征讨大军的图海建议劝降王辅臣,图海上奏,康熙帝嘉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王辅臣,周培公只身深入虎穴,利用软硬兼施的方式,成功劝降王辅臣。

王辅臣被周培公劝降之后,朝中满族权贵开始议论,认为周培公是汉人,节制着王辅臣旧部等陕甘大军,手握重兵,其势力不逊于当时的吴三桂,建议朝廷对其严加钳制,很快,兵部立发令调回周培公,图海心知肚明,猜准是皇上授意的,只好劝周培公返朝,朝廷立即让图海指挥军队剿灭吴三桂,不让周培公建奇功,更不让他继续执掌陕甘的兵权。周培公回朝后,被康熙派到盛京,由满族的旧部监视其行为。周培公太厉害了,以文人的身份执掌陕甘的满汉军队,劝降王辅臣,势压吴三桂,这是满族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可是,即便是周培公身在盛京,也依然在为康熙忙着,他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绘制了一幅大清版图的地图,为康熙征战葛尔丹提供很好的地理情报,同时,周培公在临终之际,还专门向康熙推荐了十分能*督抚姚启圣,使康熙皇帝在收复台湾时有了一位不可缺少的福建总督。

康熙起用重用和节制地使用周培公,是帝王用足智多谋的大臣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谋士一方面对帝王征战四方,统一天下,立朝立规,治理国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也才会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和“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等说法。谋臣以智谋韬略辅佐帝王统一或治理天下,缺智谋帝王无法一统天下,谋士从门客到谋臣,从军师到丞相,从太子师到帝王师,正是因为有超凡的智略,有经天纬地的韬略,才受到帝王的青睐的;可是,在另一方面,而正是因为谋士们有超凡的智谋,所以也往往引起帝王的提防、警惕和节制。谋士的超强智略是既欣赏、喜欢又害怕、防备的本事,而帝王想征服天下和治理国家,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就是用好谋士,所以,巧用谋士也成了帝王权谋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文章的下篇,将专门分析帝王是如何巧用谋士的,比如,笼络、尊重谋士,阳责阴用谋士的智谋,谨防谋士亲敌反水,限制谋士染指兵权,限制谋士在公开场合智压帝王,危难时问计谋士成功时灭了谋士等等,希望能使编辑同志有兴趣,使读者朋友能有参考价值。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