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新年最吉安|舌尖上的年味

庐陵新年最吉安|舌尖上的年味

首页战争策略三国弹指兵兵更新时间:2024-04-16

屠苏灌满春风景,爆竹携来腊月香。

此刻,家人围坐,灯火可亲,美食佳肴、各色小吃,舌尖上的乡愁尽情舒展、绽放……

年味,也在举家团圆的欢声笑语中,酝酿、浓郁、升华,化为冬日的温暖、喜庆的诗行、前行的力量……

哦,那一缕豆香

邝 慧

豆腐是春节期间招待宾朋的主打菜:红烧豆腐、香煎豆腐、红烧肉焖油泡、肉末豆腐……擅长烹饪的外祖母一句话概括:豆腐不管怎么烧都好吃。

豆腐好吃,做起来却不容易。外祖父一般不下厨,但做豆腐的手艺在十里八乡非常有名。常常在腊月二十几,外祖父家里就要做好几板豆腐备用。做豆腐那天,外祖父一大早就忙开了,他把头天晚上泡发的黄豆用瓷盆装了,加上清水,清水和黄豆的比例为2:1,瓷盆放在石磨边的凳子上,便开始磨豆子。他左手从瓷盆里舀起黄豆,往石磨口喂一勺,右手握着石磨的手柄按逆时针方向循环往复推磨。添一勺豆子,推几圈石磨,再添一勺豆子,再推几圈石磨,身子有节奏地前后摆动,一俯一仰,脑袋也随着身子的摆动抬头、低头,那不倒翁似的模样滑稽又可笑。我们几姊妹在一旁观战,模仿他的动作,摇头晃脑、欢笑、鼓掌、转圈。外祖父不时抬头瞅瞅我们,眼里的慈爱满得都快溢出来了。眨眼工夫,几斤黄豆便成了白花花的浓俨的豆浆,堆满了装豆浆的水桶。

这时,外祖母早已生好了灶膛的火。外祖父一手往布袋(起过滤豆浆、分离豆渣的作用)里舀豆浆,一手扶着悬挂在厨房房梁上系着布袋的十字形木架上下左右轻轻摇晃,他的面孔在蒸腾的雾气中若隐若现。等到满桶豆浆经由布袋悉数进入大铁锅,外祖父大吼一声:“烧大火!”外祖母忙不迭往灶膛里添柴火,熊熊灶火舔舐着锅底,豆浆瞬间像一朵硕大的雪花在锅里绽开,清香四溢。外祖父把装着豆渣的布袋取下,锅里置一长木架,布袋置于木架上,用力揉搓布袋,把布袋里残余的豆浆都挤到锅里。豆浆煮沸十多分钟,用大水瓢把豆浆舀到事先洗净晾*大盆里,再点卤:石膏粉加适量的清水,搅拌均匀,慢慢倒入煮沸的豆浆中,同时用木棍快速搅拌豆浆。等豆浆在石膏粉的作用下成半凝固的果冻状态,便能听到外祖父急切的召唤:“慧慧,兵兵,快来吃豆腐脑喽。”等我们端起碗,外祖父不忘往碗里搁上一勺白砂糖,有白砂糖的加持,新鲜嫩滑、热腾腾的豆腐脑眨眼就下了肚。看着我们摸着圆滚滚的小肚皮、砸巴小嘴、意犹未尽的可爱模样,外祖父也学我们砸巴砸巴大嘴,浑浊的眼眸瞬间笑成了一弯新月。

“死胡子,还不把豆腐花倒模具里,就知道吃!给孩子们吃什么豆腐脑啊?剩下的豆腐花还能做几块豆腐?”在一个操持着十几口人吃喝拉撒、吃了上顿愁下顿的大家庭的主妇看来,外祖父给孩子们吃豆腐脑这一举动多么不合常理多么幼稚啊!在外祖母的唠叨声中,外祖父冲着外祖母“嘿嘿”一笑,又朝我们挤挤眼,赶紧把豆腐花倒入模具中,裹上白纱布,再压上木板和几块大砖头,静待美丽的豆腐花变成白白嫩嫩的水豆腐。

豆腐成型后,外祖父用菜刀将整块大豆腐分割成若干块方方正正的小豆腐,然后,小心翼翼把一块块豆腐放进装了井水的水桶里保鲜。

春节来了客人,四五块豆腐就可以做一盘菜。外祖母最常做的是香煎豆腐:豆腐置于手心,拿刀横向剖成两片,待油烧至七成热,将豆腐一片片摊在锅里,两面煎至金黄,把切好的姜末、蒜末、辣椒干下锅煸香,煎好的豆腐和配料混在一起翻炒;往锅里倒入几滴酱油调色,加入芡粉勾兑的小半碗水,两分钟水开后起锅,再往碗里撒一把碧绿的小香葱,一道色香味俱佳的香煎豆腐就出炉了。外焦里嫩、滑嫩细腻的豆腐令人口舌生津,浓郁的豆香在口腔里迂回萦绕,经久不散。

岁月夸父逐日般奔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都远远落在了身后,无迹可寻。仿若只是弹指间,日复一日的人间烟火便将青春的两鬓染上了霜雪。窗外零星响起的鞭炮声、孩子心无杂念的嬉闹声提醒我:春节到了。

是啊,春节又快到了!春节到了,春天也就不远了!

我在渐渐围拢的暮色里,像鸟儿收拢翅膀,抱紧了双臂,企图把残留的一点点光和热,藏于心间,慢慢品味!

哦,那一缕豆香……

年年有鱼

郭远辉

惊蛰的雷声一响,万物开始起身。雨水哗哗地下着,连绵的雨把村庄所有的水塘都灌满了。

雨一停,放鱼苗的人就忙碌起来。他们挑着鱼苗担子晃晃悠悠地来了。鱼苗担子是篾扎的,两个圆腹大竹篓,内壁糊一层薄薄的黑色的隔水膜,盖一个竹盖头,各种鱼苗儿被挑往一口一口的水塘里点放。

鸡爪后刨,猪鼻前拱,狗朝天吠,鱼往深游,万物皆有方向。鱼苗儿像豆种瓜秧一样点在液态的土里。

村庄有一百六十六口水塘,每家分得大小远近三五口。村里最大的水塘叫“大塘”,因大而得名,它是我们眼中的“小海”。其他的水塘都分到各家各户独立饲养,唯大塘属集体所有,它除了要灌溉下游一大片田地,还要为每户人家供应过年的年鱼。

与*年猪打年糕买年货一样,干年塘成了村庄里一件集体性的大事。一头猪养了一年,膘肥体壮,好几百斤;一塘鱼养了一年,水里的鱼把池塘都灌满了,青鱼、草鱼、鲤鱼、鲫鱼、鲢鱼、大头鱼,油花花的水面上到处是凫水的鱼。腊月寒时,水瘦了,鱼肥了,年近了。

孩子们掐着日子等候着抽水机马达的响起。

大寒一过,年就要来了,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开始熬了。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查干湖有冬捕的传统,故乡村里也有大寒干年塘、分年鱼的习俗。当大塘完成了自己一年的灌溉任务,就可以安心被抽水机抽干,晒晒自己的脊背了。那时候,村庄只有一台大功率柴油抽水机,水管是由一节一节水桶粗的铁管用螺丝拧接而成。头天上午开始抽,一直抽到第二天上午,才能把一塘的水抽干。看塘守机的人,在塘边的高坎下挖一个半圆形的窑洞,有半个房间那么大,洞里铺上厚厚的干稻草,洞壁新挖的黄泥嗞嗞冒着热气。洞口外烧着熊熊的篝火,噼噼啪啪的松脂火映红了整个塘面,寒风中抽水机马达的响声显得孤兀而沉闷,这是村庄的一个无眠之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异样的兴奋,一大群人集结在篝火四周,在火里烤着红薯和芋头,喝着米酒,聊着村庄里的生发荣枯,一年的时光仿佛又在他们的长吁短叹中过了一遍。不怕冷的孩子们狂欢过后,熬不住了,躺在洞里的稻草堆上就睡着了。

抽水机在不知疲倦地响着,宽阔的塘面越来越小了,塘里的鱼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不停地跃出水面。抽出来的水流到下游的稻田里,把一大垄稻田又灌溉了一茬。滚泻而下的水,一片汪洋,顺着村前的溪渠,一直流向远方。

当孩子们一觉醒来,天已大亮。塘里的水变魔术一般,全不见了。只留下了一塘底的鱼,在浑浊的泥浆里抱头鼠窜。那么多的鱼,谁也看不清谁,撞在一块,来不及抱怨对方,又慌不择路地往前窜。平日里碧波荡漾的大塘,此时宽衣解带,露出了它难得一见的水下世界。摸鱼是一个快乐的游戏,它远比在田地里收割稻子让人更有兴味。尽管人在水中,钻心的冷,但他们似乎忘记了摸鱼之外的事,任由一身的泥浆把自己裹成一个泥人。摸鱼的手在泥水里使劲儿地摸,撞手的鱼,拼命挣扎,一会儿撞进来,一会儿又溜走了。抓鱼的高手让鱼服服贴贴抓进鱼篓,不会抓鱼的人,猛力钳住鱼身,钳得越紧,鱼儿挣脱得越快。只有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能把那些被驱赶得晕头转向的鱼儿稳稳地抓进鱼篓里。有时,在泥浆里摸着摸着,钻进手心里的不是鱼,而是一条长长的蛇,胆小的人被吓得抓起蛇乱甩一通,甩到别人身上,吓得魂飞魄散。满塘抓鱼的人与满塘逃命的鱼乱成一锅腊八粥。

记得每年我家都能从大塘分得百来斤鱼。一部分用来腊晒、一部分来用来腌制,剩下的鱼养在大缸里,度过寒冷的冬天,迎接农历新年。

雪落村庄,村庄里的人还在那儿,或回到这儿,他们守着满仓的谷物,守着新收的玉米、大豆、南瓜、红薯、辣椒、果脯、腊肉、腌鱼、谷烧、糍粑、酒酿,等待春天的来临。

节气的时钟,在日夜不停地旋转。从立春到大寒,一年走过了它寒来暑往、轮回交替的季节。万物的种芽在土地宽大的怀里孕育、生长、成熟,土地从不曾辜负万物所寄,我们在大地的纸页上写下感恩之诗。

最忆是虾煳

王文英

腊肉、香肠、虾米早已被阳光和风熏出了紧瘦的奇香,但还没有出油变味……一切都恰到好处,春节就要来了。

看到酒席上的一钵虾糊,往事又如画面般一帧又一帧掠过。

小时候,我们泰和马市家家户户都栽种荸荠,旱田栽种。每到收成的时候,天气比较寒冷,哥哥拿上耙子或铁锹,穿着高筒鞋去田里,一耙下去翻开土,荸荠一个个尖尖的红芽立在土里。我就用手指把它们一个一个抠出来,放在箩里。有时候,一耙或一锹下去,顶大的荸荠被一分为二,那个心疼呀,让我们直拍大腿。

哥哥把挖好的荸荠装在箩里,用独轮车推到村口的桥埠去洗。桥埠有一条小河,村里人喜欢在这洗洗衣被,常常听到婶婶、大娘欢快的笑语声。那一声声有节奏感的“啪啪”洗荸荠声似乎在为“乡村幸福之歌”打着轻快的节拍。孩子们在桥上悠闲地走来走去。裹着一身泥的荸荠,刚从水里洗干净,一个个躺在大簸箕里,在阳光的照耀下,紫红紫红的,诱人。我们是边洗边吃,不过我们吃的只是小个的,或者破皮的,大的能卖上好价钱,我们舍不得吃,但还是能吃个饱。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我们马市家家户户的桌上必有“虾糊”,也是酒席必上的硬菜。糊寓意着“福”,幸福、祝福、福气、福来……母亲的喜悦体现在声调中,她呼唤着儿女:大哥先把荸荠皮儿削成一圈圈,去皮后的荸荠粗切细剁,剁起来如万马奔腾,嚓嚓作响;二哥也在剁肉,他们的剁馅声如滔滔两岸潮,江山笑、清风摇;姐姐往灶膛添把柴,火烧得旺旺的,生活红红火火。母亲把油倒入锅中,油热后把剁好的荸荠、墨鱼、肉沫用锅铲翻炒,将生活的美味烹调入味,再沏上一点酒,锦上添花。食材在锅中痴痴笑笑,母亲加上水,细火慢炖,将幸福的时光慢慢回味。炖到八分熟,母亲加入鸡汤,将切好的豆腐丁丝滑入锅,撒上小虾米,稍后将打散的鸡蛋沿锅周围撒上,最后把勾芡好的红薯粉淋上,这时香气飘满周围的空间,一钵虾糊就出锅了。幸福就像这糊,滋味越久越浓,福气多多。这钵虾糊我们给它起了一个霸气的名字——笑傲江湖。

你如果是第一次吃虾糊,可要慎重呦。你看着糊,表面没有一丝热气,你以为可以一饮而尽?不,其实虾糊暗藏热气,她会给你下马威。如果你猛喝一口下去,这时恐怕你的喉咙和舌头都被糊的热情给吓坏了,同桌一定会被你的窘相笑得前俯后仰。

做虾糊耗时费力,光站在灶台边把食材一个个搭配起来就要一两个小时。待虾糊熟了出锅,母亲放在窗边让风吹凉一会儿,然后用筷子搅拌再用调羹一点一点让我尝。孩子无论多大,在父母眼里始终是孩子,而我们就真像一个个小孩子似的接受着她的宠溺。母亲做着虾糊,父亲在一旁搭把手,年味带着烟火里的深情,无声无息融入了我们的生命里。

小哥哥点上烟花,烟花绽放,如梦如幻,烂漫的色彩将夜空点缀成一幅绚丽的画卷,照亮着屋内的我们。满满一钵的虾糊在屋内散发着清香和岁月静好的味道,让闯荡江湖的我们感到如此心安。

除夕吃火锅

陈卫莲

年味是扑面而来的,当父亲手脚麻利地爬上楼阁,把用旧塑料桌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火锅拿下来时,我和母亲总是会心一笑:除夕又要吃火锅啰。

父亲的火锅是铜制的,底部有高高的三只脚,腹部中央是炮筒子似的锅胆,木炭点燃后,就放在锅胆里以温热食物。

小时候,除夕这天,父亲很早就起床,为年夜饭做着准备。我和哥哥也被母亲撵起来,帮助贴春联和福字,摆放碗筷,为父亲做事打下手。鲜红的对联贴上墙,屋子里似乎亮堂了许多,大家脸上都喜气洋洋的。

等忙完这些琐事,已是下午。这时,父亲会烧一锅热水,把铜火锅里里外外刷个干净,放置一旁待用。尔后,父亲开始熬制汤底。熬制汤底工序并不复杂,把猪板油放入铁锅炒至出油,再将葱、姜、花椒、食盐炒香,倒入热水煮至沸腾,一锅汤底就大告成功了。傍晚,父亲开始大声召唤我们上桌,一家七口围坐在一起,一边说说笑笑,一边把豆腐、白菜、萝卜、粉皮和猪脸填进火锅。倘若父亲评上先进工作者,他还会拿奖金买上一条草鱼,切成薄薄的片,引得我们欢呼雀跃。

通常,我和兄长们都不主动去挟食鱼片,而是满怀期待,静候着父亲的恩赐。父亲知道我们的心思,夹起鱼片,在翻滚的汤水里来回划上几圈,等到鱼片慢慢从粉红变嫩白,才很郑重地依次放入我们的碗中。我们低下头来,谁也顾不上说话,只听到碗筷撞击的声音和牙齿咀嚼的动静。父亲和母亲守着围桌而坐的孩子们,笑得灿烂。

当满锅的菜肴只剩下汤底的时候,除夕的主食就要粉墨登场了。主食的工作是由母亲负责的,母亲也有拿手好戏——做汤米面。她会事先把大米浸软,磨成米浆,再将米浆均匀地淌在一个长方形浅口铁皮盒里,放进蒸笼去蒸。米浆遇热很快凝结,结成厚厚的一层白面皮,散发着浓浓的米香。冷却后,小心翼翼地揭下面皮,叠成几层,用菜刀切成宽宽的条状,米面的制作就宣告完成了。就着剩下的汤底,母亲很麻利地加了些热水,放入米面,等到面汤腾起浪花,再洒上葱丝、姜蒜,舀起,热气腾腾的汤米面就此新鲜出炉。

成年以后,物质条件丰富了,每年的年夜饭花样翻新,我却再没有吃到比父亲的铜火锅还要味美的年夜饭。光阴氤氲中,我终于明白,唯爱与美食不可忘记。

客家人的芋饺

陈平梅

年的脚步在祥和的氛围中,欢快地走进了千家万户,年的味道也愈发浓郁。年的味道是客家粉蒸鹅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眷恋,是烟笋炒肉那奇异的色香和嚼劲,是红米饭、南瓜汤那不朽的传承……

每个人对年的味道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客家的腊味合蒸、油浸豆腐、薄荷茄子等佳肴、小吃,每每念及就垂涎欲滴。但在我的心目中,一直念念不忘是我们客家人的芋饺。

芋饺的原料包括饺子皮和馅料。饺子皮就是芋子和红薯粉,而馅料则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包不进芋饺的食材。因为各地土壤环境千差万别,造成主要原料芋子、红薯的品质差异,加之在芋子与红薯粉配料上的比例不同,由此产生了各地芋饺在色彩、香味、口感、嚼劲上的显著差别。而馅料的不同,使得这种差别犹如现在的身份证号码一样,每一家的芋饺都打下了深深的家族烙印,以至于村里面的人一看,就知道那是谁家包的芋饺。

我的童年正值那个特殊年代的尾声,贫瘠山区中的客家人,从拾秋就开始了为年的味道准备食材。香菇、木耳、冬笋和去骨后的山老鼠干剁成碎末,加入萝卜丝、姜末和猪油渣拌在一起。再用腌制了几天的肥肉,切好放锅里煸出猪油,趁热与馅料拌匀。

做好的芋饺可以用饭甑蒸,也可以下锅煮,还可以用油煎,其中尤以煮出来的芋饺那晶莹剔透的色香味记忆深刻。随着家家户户芋饺飘香,年的味道在山村弥漫,家族的传承和朴素的理念在一碗碗芋饺中交融。

芋饺不仅仅是年夜饭中的一员,也是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必带的礼物之一。此时的芋饺又带着出嫁女儿对年迈父母的思念,年的味道在亲情间绵传。

随着生活越来越好,芋饺所包的馅料也从冬笋、香菇、木耳、腊肉等山珍味发展到了龙虾、帝王蟹等海鲜味,但永远不变的是年的味道,是奶奶留给我们的思念味道,是传承千年割舍不掉那年的味道!

神奇的时肉

杨兰琼

小时候盼过年,因为有两样事特别期待,那就是下雪和美食。记忆中,小时候更冷,下雪比现在多,但美食更少。现在过年是美食多,下雪少了。春节将至,竟然天降大雪,惊喜中抓起一把洁白蓬松的雪时,突然想起小时候那道可与雪媲美的美食——时肉。

《中国营养食品大全》收录了一道风味独特而且颇为神奇的地方名菜,那就是永丰的“时肉”。以其色白如雪的外观、质嫩滑爽且油而不腻的口感,是猪肉却不像猪肉,打破了传统猪肉的制作方法和吃法,看着赏心悦目,吃着舒心爽口,而成为永丰近千年来的传统名菜。

时肉之名,源于其“时”的特性。一方面是时肉制作的时令性,冬春两季才可制作,而且保留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两天。另一方面,时肉只能当餐食用,不能过餐,时肉的神奇之处是“遇热则化”,类似肉冻,但绝不是肉冻。

时肉深得人心,与永丰的风俗有关。在永丰的红白喜事宴席中,流传有“得”菜的传统,所谓“得”,就是“折回”一些的意思。以前物质不丰富,吃宴席不成文的规矩,一般一家会去一两个人,然后由参加宴席的人带一些“大菜”回家,这样即使没有机会吃宴席的家人,也能够品尝到几道美食,体现出中国人有福同享、不吃独食的人伦亲情。在永丰,时肉就是大宴席上的主菜和大菜之一,也是可“得”的美食之一。

记得小时候有一天去外婆家,赶巧村里做红喜事,外婆吃流水席回来,手里托着一个菜叶包,神秘兮兮地喊我们:崽,快过来过来,恰时肉。

我们听到时肉,飞奔而来。外婆将菜叶摊放在桌上,只见青翠碧绿的叶片上,静卧着一团雪白的时肉,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不由得喉头滚动。都说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然时肉却是例外,因为没有“块”,所以须细细品。外婆教我们用筷子尖,轻轻刁托起一小坨,放进嘴里含吮、咋吧,享受时肉在唇齿间慢慢溶化、点点渗透味蕾、温润喉舌的美妙全程,这也是时肉有别于其他猪肉菜肴制品的地方。

时肉的制作方法也是独具匠心,其发明者是北宋时期的苏振永师傅,后改姓王,传承至今到了第三十代。

苏振永师傅为什么会发明时肉?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宋真宗时期的李宸妃,有一天突发奇想,想吃“不见精,不见肥,没有骨头没有皮”的肉。于是,宋真宗下令天下厨师都想办法来做出这样的菜。苏振永师傅想了三天三夜,受肉冻的启发,试用了很多方法,最后终于做成一道菜。将猪肉按肥、瘦、皮、骨一一分开,骨头放在锅底,第二层放瘦肉,第三层放肥肉,最上一层放肉皮,加满水,用木盆盖紧,使其不漏气。开始用旺火,水沸后,再用小火,炖上二三个时辰,然后取出,将肥肉和肉皮捣烂,瘦肉用手撕烂,骨头剥取碎肉,一起放在木盆里,再加上锅里的原汁汤和盐,用竹片不停地搅拌,使肉和汤完全混合在一起,冷却后就成了一盆冰清玉洁的菜,清香味美,入口即化。

据说李宸妃品尝后大喜,宋真宗也是龙颜大悦,其独特的制作方法也在当地流传开来,一直到现在。只是由于制作流程复杂且费时费力,一般只有婚寿喜宴、贵宾临门才出此佳肴,家常便饭的餐桌上也是难得一见。2011年,时肉制作工艺列入永丰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菜品丰富,时肉竟然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儿时过年吃时肉的美好心情,永远不会抹去。

年夜饭桌庐陵味

彭庭松

吉安,古代称为庐陵,这是生我养我的老家。离开老家三十年,饮食如乡音一样,一点也没改变。“盘中往往故乡味”,我好像只是将故乡的灶台搬到了现在的家。古人诗云:“下箸欣乡味,知侬忆故家。”形象写出了舌尖上的乡愁,足能引起游子的深长共鸣。

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定向家乡想风味”的念头因此日益强烈。年夜饭临近,即便身在外地,我仍想借助饭桌表达,负载起“最将风味念家乡”的寄托。好在网络发达,家乡食材购买并非难事。得了这便利,我就有信心做成几道家乡菜,让千里之外的饭桌上飘溢热腾腾的庐陵风味,这不正可一解乡愁吗?

不学青原禅师问“庐陵米价几何”,我直接找到吉安富吉粮油有限公司网店,下单买了10斤大米。该公司位于我家乡富滩镇工业园区,十里八乡老表们收割的稻谷,都卖到这里,加工后再销往全国各地。公司老总姓陈名长水,家乡人都叫他长水老板,又甜又亲切,一叫就是几十年。他属于镇里最先致富的那一批,我读初中时,他就在学校附近开了一个大米加工厂。几台机器轰隆隆作响,将学生们送来的大米加工成爆米花。之后长水老板生意越做越大,开了这家粮油公司,与时俱进经营起电子商务。他扎根富滩,看风雨沧桑,也看当年用米换爆米花的学生们成长为老板群体。历经岁月锤炼的老板们要组成乡贤联谊会,他被推举为会长,热情地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忙碌着。吃富吉米,回首光阴轨迹,正可以体会到奋斗者念念不忘的家乡情味。

从儿时起,米粉蒸肉几乎每年都端上年夜饭桌。沾上米粉和八角、桂皮、干辣椒等香料的五花肉片以及芋子,平静地摆放在铺有芋荷叶的蒸层上,等待着热气穿透。火候一到,香气扑鼻,喉咙“咕咚”作响,此时恨不得立马揭开蒸盖,吃上它五六七八块。莳田时节,米粉肉也常放在甑饭上蒸。小时候我做饭,禁不住喷香诱惑,以尝尝是否熟了为名,忍不住要偷吃几块。有次奶奶抓到,摸摸我的头,平静地说:“伢子,莳田是累力活,要忍忍嘴。让大人多吃点,才有力气做事。”话犹在耳,屈指一算,奶奶都走了快四十年了。当年弯腰干活的父母,也都年逾古稀。看着吉安网店买来的蒸肉粉,我想着年夜饭要还原少年手艺,在时间的热度里感受“人生代代无穷已”,在反思快节奏生活中感悟亲情的厚味。

豆豉风味,乡前辈、大诗人杨万里爱,我亦如是。泰和网店上买来的豆豉,主要为冬笋烧甲鱼用。记得小时那些艰难年月,购置年货,父亲长叹气说:“冬笋比肉贵多了,过年又吃不成了。”待到不觉得冬笋贵,我们家吃得欢的时候,别人家又吃上甲鱼了。那时甲鱼还没有人工养殖,野生的价格奇高。哪家年夜饭吃上这硬货,全村人都五味杂陈。低调一点吃也罢了,偏偏要放上豆豉,浓香四散而出,全然不顾别人垂涎三尺。终于有一天,我们家能吃上冬笋烧甲鱼,也放上豆豉,举箸的欢快赛过春晚的笑声。又不知哪一天,村民在大樟树底下埋怨:“年夜饭都不知道吃什么了,吃什么都冇味道。冬笋、甲鱼年年吃,腻了。”从吃不起到吃腻了,生活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忆苦思甜,爬坡过坎,心中涌动的是盎然的趣味。

血鸭是莲花的特产,莲花过去属吉安,三十多年前划归萍乡。吾村离莲花甚远,本没有吃血鸭的习俗。这几年我将它请上年夜饭桌,除深爱其美味,更有对求学时光的追忆。大学毕业将近,四人围桌打牌,最后一把,来自莲花的女同学手一甩,果断来了一个王炸,大家牌如山倒,精神萎靡。女同学笑道:“不好意思,牌太好了,不得不炸!欢迎大家以后来莲花,我请你们吃血鸭!”爽朗一请,三十年弹指一挥,我们还是没有赴约。“此地一为别”,“南北东西万里程”,果真是“别时容易见时难”啊!好在有同学微信群,大家朝花夕拾,共叙呐喊与彷徨的青春日子,才感觉是没有离散一般。

我在莲花网店买现*炒好的血鸭,冷链顺丰快递到达。我那善做血鸭的女同学呀,要是你也开个网店,同学们都来买买,不就相当于请大家都吃上了吗?这么想着,不禁“扑哧”一笑,要是请客变成了买卖,这血鸭的原味还在吗?人生的真味还在吗?

不管我如何精心准备,年夜饭要回归到完全的故乡风味,十有八九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庐陵欧阳修曾有名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同样道理,我的年夜饭也应超越单纯的模仿,旨趣应归于菜肴滋味上领略时光的神味。作如是观,心灵豁然开朗。一顿年夜饭,世味百态,谁人能参透?烟火红尘,锅碗瓢盆,于此我似乎品咂到不一样的庐陵乡味。

舌尖上的年味

廖秀珍

自记事起,母亲过年前都会炒十几斤瓜子。几十年了,年年如此。

记得小时候因为常要端瓜子去晒而有些厌烦。总希望母亲也和别人家一样买现成的炒瓜子。但母亲说,自己炒的瓜子干净不咸,吃得放心。如今自己也人到中年了,渐渐理解,母亲年年炒瓜子或许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对新年美好的企盼吧。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人们为过年准备美食,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远比现在多得多。

腊月十五以后,为迎接新年,村里各家各户都忙开了。第一件大事当然是做冻米糕。

那时物资匮乏,过年招待客人的食品,大多是自己做。像酸甜可口的杨梅干,甜糯有嚼劲的红薯干,香脆可口的炒花生等小吃都是自己做。

其中最难做的是冻米糕,工序比较复杂。不过,因原材料简单,美味可口,寓意“年年高”而受到大家的喜爱。

做冻米糕,要先蒸熟晚稻谷,再晒干脱壳,然后用温火反复翻炒,最后炒爆米花和凝结米花。最难的是翻炒大米,这个过程费时费力。

母亲往锅里倒入洗净晒*沙子,加入茶油炒沙子,然后放翻炒好的大米。“啪啪啪”只见粒粒大米忽然变成颗颗洁白的米花,真像变戏法似的。

我们可开心了,抓一大把放在嘴里嚼,“吱吱”响,从嘴里甜到心里,然后一溜烟跑到外面玩“跳房子”的游戏了。“跳房子”玩累了,肚子也饿了,我们走进厨房,阵阵米花香迎面扑来。母亲已经在凝结米花了。母亲熬好糖,把黏稠的糖水和米花拌在一起,放在簸箕上铺开,用圆形竹筒一边压一边滚。一会儿,米花整整齐齐躺在簸箕上,大概有豆腐那么厚。用刀横竖着切,边缘整齐的装在密封的盒子里,正月待客吃。边边角角的就给我们小孩吃。

年越来越近,父母也越来越忙,除了做冻米糕,家里还要做年糕,磨豆子,做豆腐。

年糕和冻米糕的做法完全不同。年糕保存时间更短一些,一般是年二十六七做。父亲到井边的芭蕉林砍一些芭蕉叶,洗净铺在蒸笼里。把揉好的米粉均匀铺在蒸笼里。吃过晚饭后就开始蒸年糕,要蒸五六个小时。父亲往往得熬夜,隔半个小时就要去添柴加水。

我们第二天起床看时,黄色年糕已经蒸好,有三块肥皂那么厚,散发着芭蕉的清香和年糕香味。放置一两天,年糕彻底成型,就切年糕了。

正月拜年时,切片煎年糕、蒸年糕,招待客人。大家有说有笑,一边吃年糕和其他的点心,一边品评年糕的甜味、韧性、煎的火候等。主人家的年糕得到赞赏,脸上笑成一朵花。

分别时大家往往互赠年糕,年糕上贴一张红纸。亲戚邻里的关系因为这一块块年糕紧紧联系在一起。

盼呀,盼呀,终于盼到了除夕这一天。孩子们按大人的吩咐,早早去折了樟树枝、柚树枝,到小溪边挖菖蒲,再加上一些其他的草药,放到锅里熬水洗澡。熬好的水黄黄的,但是清香四溢,沁人心脾。大人们说洗了这个澡,来年无病无灾,身体棒。对此,我们深信不疑。

我们小孩子洗好澡,迫不及待穿上新衣。大人们却还在忙碌,锅里这时煮着一大锅的肉,猪肉有十多斤,鸡两三只。汤水沸腾起来,形成水柱往上冲,又落下来,浇在鸡头上。我们几个小孩不时在锅台边转悠,三番五次问母亲熟了没有。

终于,肉香弥漫了整间屋子,汤水变得白白的。母亲开始捞猪肉切来做红烧肉,遇到大骨头就给我们小孩吃。虽然没放盐,也没有炒。但我们捧着猪大骨,津津有味地啃着。那时的猪肉真是又甜又香,而现在却很难再吃到那美味的猪大骨了。

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什么都讲效率,那些费时费力的手工过年食品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现速成品。

愿过年的脚步能慢一些,多享受一点过年慢时光,享受诗意传统的浓浓年味。

监制:段江婷

值班主任:黄晓薇

原标题:《庐陵新年最吉安|舌尖上的年味》

阅读原文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