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文章链接:
老贼董卓带兵进京,吓跑了袁绍,换掉了皇帝,当上了国相,直接走上了人生巅峰。
他的出现很突然,让袁绍十分错愕,但董卓能走到这一步,除了运气爆棚外,想想其实也并不偶然。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否则就算机会来了你也接不住。
昨天忘了说董卓非要换皇帝,在刚来京城不到一个月的时候。
到底为啥要整这么大的事呢?
仅仅因为对刘协的印象比刘辩要好吗?第一印象什么时候变得这样急不可耐了呢?
第一印象对于玩政治的人来说连个屁都算不上,若是没有利益,就算刘辩是坨狗屎董卓都会毫不嫌弃的接着。
一个懦弱的小皇帝比一个有点胆量的小皇帝其实更容易被拿捏,也更符合董卓的利益。
刘协那点小聪明在董卓眼里只能是小机灵,丝毫构不成威胁。
既然是这样,董卓为何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非要换皇帝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他要立威!
对于一个从荒凉的大西北走出来的半蛮族,董卓知道京城的士族阶层根本看不起他,看不起就会阳奉阴违,就会和他对着干。
只是因为这个原因,董卓首要的事情就是要在短期内树立起无人敢反对的威望,什么威望别人不敢反对呢?
最大的威望就是把皇帝废掉。
皇帝我都敢废,皇帝我都可以想让谁干不让谁干,还有比这个威望更可怕的吗?
即使不算威望,也是最大的威吓。
这一招其实很有效,许多反对势力的头脑人物大批量地往外逃,他们没见过这么不讲武德的野蛮人,吓坏了!不但有袁绍,还有曹操、袁术等等。
剩下的只能战战兢兢听董卓的摆布,废立皇帝这一招让董卓在洛阳站稳了脚跟。
还有一个小原因,刘协是汉灵帝的母亲养大的,汉灵帝的母亲姓董,刘协当初也因此被封为【董侯】,虽然没有什么亲戚关系,但好歹五百年前和咱老董是一家子。
再说刘辩身后还有个太后何蜜摄政,只有九岁的小刘协身后可什么势力都没有,换成别人也肯定愿意让刘协来干这个皇帝。
于是刘辩被废了,然后被毒死;他的母亲何蜜何太后同样没有好下场,被废,然后被毒死;和当初被她毒死的董太后结局都是一样一样的。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从头来看看董卓的成长经历,看看他是如何发家的。
董卓出身凉州陇西临洮地方豪强之家,家中不算殷富,勉强也算小士族阶层。
这点十分重要,在隋唐科举制度没有出现之前,底层百姓没有上升的渠道,祖祖辈辈只能做牛做马。
董卓不同,他的阶层可以让他有上升空间,当然前提是他必须肯上进,还得有能力。
董卓有能力,年少时好勇斗狠,胆大凶悍。
凉州陇西紧邻羌胡聚集地,匈奴不必说,半游牧的羌人曾经也引发过长达数十年的叛乱,野蛮又嗜血。
但就算羌人这样强悍,他们仍然惧怕汉人董卓,只因为这个货色比他们羌人还野蛮、比他们还嗜血。
董卓身躯魁梧,一身武艺难有敌手,尤其擅长马上左右齐射,箭箭不落空。
西汉时期出现了马镫,只不过是方便骑手上马的单侧马镫,一直到西晋时期才出现历史上最早的双马镫。
我们有理由相信董卓年轻时还没有双马镫,在颠簸狂奔的骏马上保持平衡本身就是件困难的事情,还要左右轮番开弓精准无比,的确是个没有多少人能做到的技术活。
当然董卓并不只是个莽夫,人家还视钱财如粪土,时常大肆请客,请客的对象大多都是些羌族头领。
羌族、匈奴这样的边民在大汉都是二等公民,朝廷只把他们视作防范对象,并不多加抚恤,每一任汉人官员从来也不把他们当人,打仗拿他们当炮灰、平时拿他们当贱民。
这些羌人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生性粗犷,心眼直,别人不拿他们当人,但董卓却把他们当好朋友、座上宾,为了请客把家中的牛羊几乎*光。
羌族兄弟也实在:董卓这朋友可交!
不能让朋友吃亏,一个羌族豪帅赶着上千头牛送上门来。
从这件事也可看出,民族矛盾都是傲慢和偏见造成的,你对人家好点,人家也懂得回报。
董卓有了许多羌族朋友,人气很旺,再加上家庭给力,不久之后就出任【州兵马掾】一职,相当于部队小军官加边地派出所所长,不但要巡边还要维持治安。
本来等于混迹黑道的小董,这下有了白道的官职,各地羌人头领、汉人小势力纷纷拥他做老大,这一下董卓走起来了。
到了汉桓帝末年,董卓以各郡优秀青年才俊的名义被选入京城重点培养;不久后羌人叛乱,董卓加入【护羌中郎将】张奂麾下参加平叛。
张奂作为大名鼎鼎的‘凉州三明’之一,不但多次打趴下过羌人,连更凶悍的匈奴也被他蹂躏过多次,这次平叛,董卓得到了张奂的重用,其中一次战役董卓就打出了俘虏万人的佳绩。
董卓的确争气,张奂很高兴,表奏他为食轶千石的【郎中】;朝廷应允,并赏绸绢九千匹。
董卓继续发扬他不爱财的作风,十分煽情的对手下将士们说:‘朝廷记功记给了我,立功的却是你们!’把赏赐物品全部拿出来分下去,一点不留。
这样的将领自然深受部下的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董卓的手下兵士也是以羌人为主,有个专用名称【义从羌】,翻译过来就是以为汉人打仗为生的羌族雇佣兵。
一个汉人领着一群羌人打另一群羌人,这样的局面虽然显得很是奇葩,但在大汉朝却并不罕见。
能打仗又会笼络人心的董卓官是越做越大,带着羌胡兵去并州做过一年多刺史,吕布就是并州人,当时已经名声赫赫,大约就是在这个期间,两人结识,并为之后*丁原归董卓奠定了基础。
汉灵帝年间,张角起义,董卓奉命带兵平息黄巾之乱,顶替得罪宦官被罢免的前指挥官【北中郎将】卢植。
在朝廷急切的催促之下,董卓冒进,然后大败,被罢免官职。
巧的是几个月后羌人再次叛乱,朝廷重新起复,董卓官复原职,作为征讨叛军的二号人物跟随皇甫嵩出征。
这次羌人作乱与之前不同,他们其实已经不能称作羌人叛乱,称为汉人豪强联合羌人作乱更恰当。
185年的这场叛乱,规模越来越大,险些造成朝廷做出放弃凉州的决定。
事实上这次的规模也并不是历年来叛乱最大的一次,只是因为他们有了一个十分显著的变化。
从前羌人叛乱没有汉人参与,总是很快就会被汉人将官带领羌胡雇佣兵平息;但这次羌人反叛后他们找了两个人作为他们的头领。
这两个人一个叫边允,一个叫韩约,看名字也知道都是标准的汉人。
羌人能打仗,但谋略不行。
我们这些羌人太实在,自己搞是搞不起来的,之前失败就失败在没有汉人心眼多。
羌人兄弟吸取了以往的教训,找来了两个有谋略并且读过兵书的汉人当老大,一切立刻就变得不一样了。
边允和韩约我们可能不熟悉,但后来他们为了逃避朝廷抓捕时改的名字我们应该是很熟悉的:边章和韩遂。
这俩哥们带领羌族兄弟真是人挡*人神挡*神,大汉名将什么皇甫嵩、张温、孙坚、董卓纷纷被打得丢盔卸甲。
没过两年兵力超过十万人,凉州完全成了他们的大本营,大有向京城进发抢夺天下的苗头。
各路征讨大军纷纷大败,这时董卓反而凸显了出来,不是因为他没吃败仗,只是因为他虽然败了但却没损失多少人马。
有其他几路不争气的兄弟大军相衬托,董卓吃了败仗反倒因此升了官,不但升了官还封了侯。
时间不久,反叛军内部出了问题,还是这帮汉人领导不合,韩遂先是干死了边章,又干掉了王国。
持续的混乱让叛军四分五裂,董卓与皇甫嵩趁势出击,平息了这次威胁最大的羌人叛乱。
皇甫嵩是战时临时干部,战后就要卸职回朝,董卓不一样,他去掉中郎将的职务还有河东太守,还有数万汉、羌、匈奴混杂的军队,整个陇西地区都在董卓掌控之中。
对于这样手中有枪杆子的悍将,朝廷也有戒心,任命他为食轶两千石的【少府】之职,叫他交出兵权来朝中做官。
董卓当然不肯,你们当我傻?当我的土皇帝多好,想骗我,没戏!什么少府,爷不干!
董卓不奉召,朝廷也没办法,又任命他为军、政、民一把抓的【并州牧】,还是希望他交出兵权。
并州紧挨着凉州,并州牧这个官职董卓欣然接受,兵权却还是不交,带着人马去并州上任去了。
上任的同时,董卓也给了朝廷一个解释:我手下的这帮各族混杂的家伙都是些野蛮人,他们拽着我的车子不让我走,有我在他们还老实些,我要是走了不知道他们会搞出什么事。不如就让我带着他们守卫边疆,替皇上分忧。
潜台词大约是这样:别他妈打算搞我,让我留着兵权怎么都好说,逼急了老子再给你来个第二次羌乱你受得了不?
再来一次叛乱朝廷是真受不了,不但兵力受不了,钱粮更受不了。
受不了叛乱,那就只好接受董卓军阀割据的事实。
董卓在河东逐渐势大的那些日子,朝中纷乱交织,外戚、宦官、士族斗得鸡飞狗跳,大汉终结者灵帝他老人家又死了,袁绍同志布置了一场惊天大局,打算干掉外戚和宦官,他独揽天下大权。
这些事情远在河东的董卓其实都知道,他的亲弟弟源源不断地将信息传递过来。
他已经做好了准备,等到何进召他带兵进京以胁太后时,董卓知道机会终于来了,这次他毫不犹豫地带领兵马向着京城进发。
他要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做那个摘桃子的人。
尽管袁绍借着何进大将军的名义命令董卓不得带兵入京城,董卓还是在一片混乱中赶到了,并且首先把皇帝控制在手中,又把京城军兵抓在手中。
谋划已久的袁绍再也无计可施,只得灰溜溜地离开,将权力蛋糕拱手相让。
接下来董卓的残暴操作其实才刚刚开始。下一章让我们看看董卓的作死之路。
请点击关注持续为您带来不一样的历史和经典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