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二十四讲:魏书·贾诩传

国学经典之《三国志》导读第二十四讲:魏书·贾诩传

首页战争策略三国志贾诩传更新时间:2024-05-11

《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三书已合为一书。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之奇。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馀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语在《卓传》。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又以为尚书仆射,诩曰:“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乃更拜诩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会母丧去官,拜光禄大夫。傕、汜等斗长安中,傕复请诩为宣义将军。傕等和,出天子,祐护大臣,诩有力焉。天子既出,诩上还印绶。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去傕讬煨。诩素知名,为参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

【译】贾诩字文和,武威郡姑臧县人。年少时没有什么名气,只有汉阳人阎忠欣赏他,说他有张良、陈平的奇才。后来贾诩被推举为孝廉,因生病辞去官职,往西返回汧,路上遇上反叛的氐人,与他同行的几十个人都被抓起来。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不要活埋我,我家一定会拿丰厚的财物来赎我。”当时的太尉是段赹,之前在边关担任将军很多年,声威震动西边疆域,所以贾诩假借他的名号来威慑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加害他,反而和他定下盟约然后送他离开,其余的人都被*害了。贾诩实际上并不是段赹的外甥,但他善于随机应变来完成事情,这件事就是例子。董卓攻入洛阳的时候,贾诩太尉掾的身份任平津都尉,后被提升为讨虏校尉。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驻守在陕县,贾诩也在牛辅军中。董卓兵败,牛辅又死了,军中众人都很担忧害怕,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打算解散部队,抄小路返回故地。贾诩说:“听说长安城中商议要将所有凉州人都*掉,而各位脱离队伍只身行动,只需要一名亭长就能抓住你们了。不如率军往西进,所经过的地方都招兵买马以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要是侥幸事情成功了,就以奉朝廷之命的名义征战天下,如若事情没办成,到时候再走也不迟。”众人都认为他说得有道理。李傕就率军西行进攻长安。这件事在《董卓传》中有详细记载。后来贾诩被任命为左冯翊,李傕等人希望因为他的功劳封他为侯,贾诩说:“这是救命的计策,有什么功劳呢!”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又任命他为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是官员的老师,天下瞩目,我的名望向来不高,不能使人信服。纵然我被富贵名利引诱愿意担任,但国家怎么办呢!”又改为任命他为尚书,主持官员的选拔举荐,做了很多扶危济困的事,李傕等人对他即亲近有畏惧。刚好遇上贾诩母亲去世,他辞去官职,又被授予光禄大夫之职 。李傕、郭汜等人在长安争斗不休,李傕又请贾诩担任宣义将军。李傕等人和好,释放天子,保护大臣,贾诩在这些事都出了力。天子被释放后,贾诩向天子交还官印绶带。这时候将军段煨在华阴县驻军,和贾诩的故乡同在一郡,贾诩就离开李傕投靠了段煨。贾诩向来名声在外,是段煨军队所期盼的。段煨心中担忧兵权会被贾诩夺走,但表面上对待贾诩依然礼节周全,贾诩心中越来越不安。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於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休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是后,太祖拒袁绍於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於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於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雠,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参司空军事。袁绍围太祖於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馀里营,破之。绍军大溃,河北平。太祖领冀州牧,徙诩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居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於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诩谋。语在武纪。卒破遂、超,诩本谋也。

【译】张绣在南阳的时候,贾诩暗中和他联络,张绣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准备动身,有人对贾诩说:“段煨厚待于您,您怎么能离开他呢?”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对我有所猜忌,礼节虽然周到,但并不可靠,时间久了会被他算计。我离开,他心中一定欣喜,又希望我在外结交有利的援兵,一定会厚待我的妻子孩子。张绣并没有主要的谋士,也希望能得到我,那么我自身和家小一定都能保全。”贾诩就前往张绣那里,张绣以后辈礼节接待他,段煨果然善待贾诩的家人。贾诩游说张绣和刘表联络合兵。太祖连续讨伐张绣,一天早上率军退走,张绣打算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对张绣说:“不能追,否则一定失败。”张绣没有听从,出兵追击,两军交战,大败而回。贾诩对张绣说:“立刻再次追击,再战一定得胜。”张绣推辞说:“之前没有听从您的话,才导致大败的结果。现在已经败了,为什么还要追呢?”贾诩说:“两军的形势发生了改变,赶快追击一定有利。”张绣相信了他,就召集散兵疾速追击,两军大战,果然得胜而回。问贾诩说:“我以精锐士兵追击败走的军队,而您说一定失败;退回来后,又以刚才的败军追击刚取胜的部队,而您说一定能取胜。结果都像您说的那样,为什么这些与常理相反的事情却全都应验了呢?”贾诩说:“这个是容易知道的。将军您虽然善于用兵,但还不是曹公的对手。曹军刚刚撤退,曹公一定会亲自断后;追击的将士虽然精良,将领既然比不上,对方的士气就强大起来,所以知道您一定会失败。曹公攻打您的时候并没有失算的计策,力量没有衰减却要撤退,一定是京城发生了变故;既然已经战胜将军,一定轻装疾行,纵然留下将领压阵断后,这些将领虽然勇武,但不是您的对手;所以虽然是用败军追击但一定能取胜。”张绣才服气了。这之后,太祖和袁绍在官渡对峙,袁绍派人前来招揽张绣,并给贾诩写信希望能结交以相互援助。张绣想要应允,贾诩在张绣面前公开对袁绍的使臣说:“回去后帮我们向袁本初推辞,他们兄弟间容不下彼此,难道能容纳天下谋士吗?”张绣惊慌地说:“怎么至于说这样的话!”并偷偷问贾诩说:“已经这样了,我们该依附谁呢?”贾诩说:“不如跟随曹公。”张绣说:“袁绍势强,曹公力弱,我们又曾和曹公结下仇怨,为什么要依附他呢?”贾诩说:“这就是应该依附他的原因。曹公奉迎天子,号令天下,这是应该依附的第一个原因。袁绍兵强马壮,我们以这么少的人去依附他,一定不会看重我们。曹公人少力弱,得到我们的依附一定欣喜,这是应该依附的第二个原因。那些有成为霸主志向的人,一定会摒弃私人恩怨,以向天下展示他的德行,这是应该依附的第三个原因。希望将军不要再犹疑了!”张绣采纳了他的话,率部归降太祖。太祖见到他们,很是欣喜,拉着贾诩的手说:“让我天下都得到信任和尊重的,是您啊。”上表请求让贾诩担任执金吾,封为都亭侯,提升为冀州牧。当时冀州尚未平定,留任参司空军事。袁绍在官渡围攻太祖,太祖军粮食快吃完了,问贾诩该怎么办,贾诩说:“您智谋胜过袁绍,勇武胜过袁绍,知人善用胜过袁绍,判断时机胜过袁绍,在这四方面胜过袁绍但半年之内还未能将他平定,是因为只想找一个万全之策。一定要在必要时机做出决断,用不了多久就能平定他。”太祖说:“说得有道理。”就合兵出击,围攻了袁绍三十里外的营地,大获全胜。袁绍军中溃散,河北地区因此平定。太祖兼任冀州牧,调任贾诩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208),太祖平定荆州,想顺江往东。贾诩进谏说:“明公之前击垮了袁绍,现在又收复汉南地区,声威远播,军队势力已经很强大;如果依靠过去楚国的富庶,来犒赏兵丁士人人,镇抚安定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那就可以不用劳师远征而江东地区都稽首拜服了。”太祖不听,于是军队失利。后来太祖和韩遂、马超等人在渭南地区交战,马超等人要求太祖割让一块地盘 以停止交战,并要派一个儿子来作为人质。贾诩认为可以假装应允他们。太祖又问贾诩该如何做,贾诩说:“离间他们而已。”太祖说:“理解了。”全部采纳了贾诩的计谋。这件事在《武帝纪》中有详细记载。最终攻破了马超、韩遂,贾诩就是计策的谋划者。

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邑三百,并前八百户。又分邑二百,封小子访为列侯。以长子穆为驸马都尉。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汎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文帝不纳。后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子穆嗣,历位郡守。穆薨,子模嗣。

【译】这时候,文帝还是五官中郎将,而临菑侯曹植的才名正盛,两人各自有支持他们的势力,都有夺取王位的想法。文帝派人向贾诩询问巩固自己地位的方法,贾诩说:“希望将军您将德行品格发扬光大,亲自参与普通士人的修习,早晚孜孜不倦,不要违背为人子的道义。这样而已。”文帝听取了他的意见,努力修炼自己。太祖又曾经屏退左右侍从然后问贾诩,贾诩沉默不回答。太祖说:“和你交谈你却不回答,为什么?”贾诩说:“我刚才在思考事情,所以没有立刻回答罢了。”太祖说:“思考什么?”贾诩说:“我在想袁本初、刘景升父子。”太祖大笑,于是太子人选就确定下来。贾诩自认为不是太祖旧臣,但又出谋划策,思虑深远,担心会被猜忌,于是就在家闭门自守,私下也不与人结交,家中孩子的嫁娶,也不和高门大户结亲,天下善于谋划的人都来归附他。文帝登基后,任命贾诩为太尉,晋爵为魏寿乡侯,增加封邑三百户,连同之前封赏的一共八百户。又分出两百户食邑,封贾诩的小儿子贾访为列侯。封他的大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文帝贾诩:“我打算讨伐那些不服从王命的人统一天下,东吴和西蜀,应该先攻打哪一个?”贾诩回答说:“要进攻夺取的,应以军事实力为先,要建设根本,应推崇德行教化。陛下您顺应期运接受禅让,安抚治理天下,如果用德行教化来安抚他们,然后等待他们的改变,那平定他们就不难了。东吴、西蜀虽然是弹丸小国,但隔山临水,刘备有雄才大略,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孙权看得透虚和实,陆逊懂得军事形势,他们依据险要地势固守,我们要攻打,应该依靠水中船只,这都是难以快速夺取他们的原因。用兵的道理,先确定会取胜再出击,估计敌人的实力再商议将领人选,所以每次都不会失策。我私下认为,朝中大臣,没有刘备、孙权的对手,即使以天子的威势亲临,也不一定就是万全之策。从前舜帝挥舞盾牌和斧器,使有苗氏臣服,我认为现在应该先文教,再使用武力。”文帝没有采纳他的话。后来发动江陵之战,士兵伤亡众多、贾诩七十七岁的时候去世,谥号为肃侯。他的儿子贾穆承袭了爵位,担任过太守。贾穆去世后,他的儿子贾模承袭爵位。

评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译】评曰:荀彧清雅俊秀,温文尔雅,有辅佐帝王的风范,但在洞察先机,预料形势上,没有能充实他的志向。荀攸、贾诩,几乎可以说是精密准确,从来没有失算,行事能顺应情况的变化,懂得变通,大概是仅次于张良、陈平的人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