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值说汉匈战争」1.进击匈奴-万骑出塞破匈奴

「插值说汉匈战争」1.进击匈奴-万骑出塞破匈奴

首页战争策略文字汉匈更新时间:2024-06-05

本文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亲政到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的内容,从一开始的马邑之谋到控制河南地,汉军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元光六年到元朔六年这六年中,卫青作为最耀眼的将星活跃在了疆场,而他背后的国家也在改变。

历史事件轴(笔者用Visio软件画的)

0. 本章序言---汉武帝的抉择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汉武帝作为中国古代史上颇具争议的皇帝,历代以来争议就层出不穷,有人赞叹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也有人认为汉武帝整个一败家子。但历史就是历史,汉武帝的抉择却在客观事实上一直影响到了今天的我们。

上期的文章谈到了汉武帝之前中原王朝的发展之路,主要是讲了如何把国力集中到朝廷,到汉武帝即位时,经济上可以用“公私仓廪俱丰实”来形容(表面是这样),而诸侯国也无法与朝廷对抗,总体国力处于一个较高状态。但历史告诉我们汉武帝没有像他的祖辈那样去继续守成,而是想干一番事业。为此汉武帝在当时条件基础上陆续做出了一系列抉择:

(1)千古明谋,推恩圣令

其实推恩令在汉早期就已经在付诸实践,上期汉文帝“削藩”就将齐国一分为七的例子,就足以证明推恩令并不是武帝时期主父偃的首创,更不用说贾谊在《治安策》中已有这样的建议[1]。但是,比起汉文帝不动声色暗中的“推恩”,汉武帝可以明目张胆地“推恩”,这种明谋诸侯也很清楚是针对自己的,但是那些可以分一碗羹的子嗣就不会这么想了,也因此在“七国之乱”平定后,即便“推恩令”是明谋,也很难起什么波澜。值得一说的是:这一主张是在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也即是河南之战这一年,开始实施的。

(2)天人感应,儒术独崇

中学课本就讲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建议来自于董仲舒。在汉武帝即位初期,在坚持“黄老之术”的窦太后还在世时,“建元(公元前140至公元前135)革新”并没有取得实质效果[2],但窦太后逝世后,汉武帝便得到了大展拳脚的机会,曾经支持革新的儒生们很多都得到了重用。至于为什么要推行儒术,简单来说一来一些儒生发现可以对儒学思想进行修改以满足汉武帝的“大一统”需要;二来“无为”本身的弊端已经显现(富贾豪强兼并),需要一种新的治国政策去修正这一问题;三是新的官僚体系的需要。[3][4]

PS:关于这一问题,尽管意义非常重大,影响非常深远,但本系列正篇还是以汉匈为主要的介绍内容,这一内容可以在评论区大家讨论或是出个番外。

(3)全面备战,开疆扩土

汉武帝在对匈态度和开疆扩土上大为不同,选择了主动出击和开疆扩土的策略,这也是汉武帝争议的焦点之一,也是对于后世影响深远的抉择。为了积极备战,汉武帝一方面做了上面两个大体抉择,而为了将汉王朝真正变成一个强大的战争机器,汉武帝已经在筹划着如何将这台机器运转起来。

(4)远使西域,开辟未来

早在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想通过联合被匈奴击败的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自告奋勇,于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月氏,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张骞在出陇西后经过匈奴人当时控制的河西走廊时就被匈奴人给俘虏了,在匈奴娶妻生子,过了十余年逃出来后,见到大月氏新王后,人家觉得现在生活的地方还行,已经不想复仇了。回来时又被俘虏,等13年后回到长安城时,就剩下匈奴跟班堂邑父两人[5][6]。

在当时很难想象这趟出使,会对华夏文明带来多么深刻的影响,武帝的初衷也不过是想找个队友一起打匈奴,但归功于张骞的不辱使命和汉武帝对于扩张的嗅觉,使得这次出使的历史意义不再是一次普通的“国际交流”,而是筑建起一条连接东西方两大文明的桥梁。

1. 机器运转---决战前的准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想让国家状态从“无为”转向战争机器,对汉武帝来说,这并不是派几个将领,率领部队去征战那么简单。打仗需要很多钱和物资,尤其是对匈作战中需要的马匹,这都需要朝廷去筹备。钱的问题在早期尚且好说,因为“文景之治”给国库留下了比较殷实的家底,而精简的管理体系也不需要很重的负担,只需要1/800的粮食收成便可以供给文景时期的行政队伍。[7]但作战物资尤其是马匹,这在文景时期尚未到达汉匈决战的要求。

早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骑兵的作战价值已经凸显,到了汉代骑兵已经是一支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但由于农耕文明的原因,很难像匈奴那样用逐草而居马匹,因此中原王朝饲养马匹不像游牧民族那样,主要是依靠粮食喂养。劣势就是在古代的生产力情况下,粮食的金贵不言而喻,幸而文景之治期间囤积了不少粮食,这也为汉武帝汉匈大战打下了基础。当然,粮食喂马优势也是存在的,那便是当草原青黄不接的时候,粮食由于可以存储,所以在枯草期时,中原王朝的马因为吃得更好,反倒有了优势。

除此之外,动员庞大的力量,调配大量资源,这些问题还需要有其他的各类措施,并且一旦文景之治的余钱花光了之后,就必须去收割一波才能满足战争的庞大支出,所以汉武帝在战争尚未打响之前,在各个领域均对以往政策进行了或多或少的调整,这将在战争的中后期起到关键作用,具体内容在相关章节会提及。而多数朝臣的主和也成为一大障碍,但汉武帝亲征后的一场计谋,让和平成为了过去时。

2. 山雨欲来---马邑之谋垂成

(1)聂壹之计,来骗单于

马邑之谋的程在史书的记载非常简略,在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亦有元光元年即前134年一说,后文六年亦有五年一说)有一个商人叫聂壹,想通过马邑城(今朔州)作为诱饵,来骗,来偷袭,匈奴10万骑兵。汉武帝在和韩安国王恢等人讨论后,最终决定派出韩安国为护军,并派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将屯将军王恢和材官将军李息率领30万大军去设下埋伏,却因为单于发现到马邑路上的牲畜居然没有人放牧,攻下了雁门的一个哨所,哨所的尉史在威胁下卖了汉军的机密,最终大军没有等到匈奴,而这次主谋之一的王恢,本来是偷袭匈奴辎重的,看到匈奴主力回来了,怕打不过也没打。汉武帝认为你王恢作为这次出兵的主谋,却没有进兵出击,最终斩了王恢。[8]

关于聂壹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为什么单于一开始信了,这点史书没有给我们明确答案,但我们可以根据史料中记载这段内容的上面部分得到一些线索:

上文提到了在文帝和匈奴和亲后,军臣单于在即位第四年撕毁和亲的约定,冲破边塞烧*掳掠,数月后汉军主力来了便撤退了。到了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爆发,赵王想联合匈奴,不过赵国被包围攻破后,匈奴也就退兵了。之后,景帝继续奉行汉匈和亲政策,也因此没有发生大的冲突。到了汉武帝即位,还是继续奉行和亲通市的政策,匈奴方面从上到下也基本没啥战意。[8]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聂壹能有机会去骗单于,这是基于在文帝时期的入侵后,长达多年的和亲让汉匈局势趋于缓和,听聂壹这么一说,单于也认为汉军应该是不会设防的,想在马邑城捞一笔。而聂壹这么做,自然有建功立业的考量,史书的原话是“汉使马邑下人聂壹奸兰出物与匈奴交”,其实是通过汉这边让聂壹走私,然后趁机与匈奴有较近的联系。前提是需要一点,聂壹可以比较容易见得到单于。所以可能是聂壹觉得自己这个身份可以帮上忙,想通过这次建功的机会去做商人所得不到的一些功业。

马邑之谋示意图(界定模糊,仅供参考)

(2)战火重燃,狼烟四起

显然,这次马邑之谋是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至此汉匈彻底撕破脸皮,“自是之后,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8]说的正是单于因为马邑之谋气得恼羞成怒,撕毁了本就脆弱的“和约”。

马邑之谋稍微阴谋论一点去解读就是汉武帝在窦太后逝世后,便有不再和亲的想法,但是群臣大多数是主张继续和亲的,因此汉武帝利用马邑之谋这个契机实现了自己的想法。如果马邑之谋成功了,那就是血赚,失败了其实也没折损部队,代价不算很大,而且锅给王恢这个主战派去背了。直白点说就是:马邑之谋是大行令王恢搞的,失败了全找他,我汉武帝只是错听了他的建议,他搞砸了,我也把他处死了。但他这么一弄,不可能再主和了,你们这些主和派现在只能想想该怎么战胜匈奴了。

当然上述这是一种阴谋论向的解读,我们也不必把汉武帝想成要开战非要找个替罪羊,汉武帝何尝不想马邑之谋能够成功,处死自己的心腹大臣王恢时又未尝不会难受,只是计划的疏忽未实现围剿匈奴主力的目标。另外,关于马邑之谋的史料记载非常有限,也没必要放大马邑之谋的里里外外。马邑之谋只是重要的转折点,这次事件之后,汉匈之间只有战场上相见。新的战争即将开始,新的统帅即将天降。

3. 反击号角---初征匈奴折戟

(1)蓬出汉塞,雁入胡天

这部分内容用“自马邑军后五岁之秋,汉使四将各万骑击胡关市下。”[9]这一句话便可以讲完了,但为什么这次战役也至关重要呢,因为有一个传奇将领立下了首次战功,而另一位名将也留下了千古名号。

这场战役大的背景还是马邑之战后,汉匈进入敌对状态,当时最富盛名的将领正是李广,只是当时还不叫“飞将军”。匈奴人也怕李广,“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为名将,然匈奴畏广,士卒多乐从,而苦程不识”[10]。简单来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李广名声大,到了打仗倒是个debuff。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派出的四个将军分别是车骑将军卫青、轻车将军公孙贺、骑将军公孙敖和骁骑将军李广。他们各率领一万骑兵出塞迎击匈奴。路线是卫青从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出发,公孙贺从云中(今内蒙古土默特,亦有山西大同之说,但汉朝应为土默特附近)出发,公孙敖从代郡(河北蔚县),李广从雁门(山西代县,但雁门郡范围很广,所以具体位置有争议)出发。

李广(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56336483_100051003

因为李广名气大,吸引了匈奴主力,寡不敌众的李广军队被击破,单于也久闻李广大名,说必须要抓活的。被生擒的李广“置两马间,洛而盛之卧”,就这么被拉了十几里路。后面就是戏剧性的“飞将军”逃脱升天的故事:李广发现旁边有一个小孩骑着好马,就腾跃而起骑上了匈奴小孩的马,策马夺路,匈奴骑兵在后面追,李广就用弓箭射*追兵,最终逃脱了。[10]这就是“飞将军”的由来,也因此后世也有时候会把“飞将军”作为贬义词。

李广这路算是全军覆没,而公孙敖那也没好哪去,虽然史书没细说,但估计是遇到了匈奴的大军,损失七千人。公孙贺那路史书说得更简单,四个字“贺亦无功”,但也没损失。[11]当然,看到卫青两个字,大军就能猜到,这次战役肯定是有精彩之处的,那就是卫青的龙城之战。这是卫青的首征,果敢冷静的他深入不毛,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首虏700人,打出了大汉军威。[12]至此,首次大规模初征告一段落,仅卫青取得了一定的战果,这还是在李广和公孙敖牵制匈奴主力情况下得到的。李广和公孙敖被判死刑,但他们用金钱赎回了性命,卫青因此战被封为关内侯。

首次反击

(2)龙城飞将,阴山难度

龙城之战战果并不是很大,但后世很高的评价,最突出的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诗将这次战役的两大人物全都写了进去。一般认为,龙城指的是卫青,飞将是李广,也有人认为是泛指抗击匈奴的将士。这次被史*载极为简略且本身并不算胜利的战役,在百年后却成为了千古名句的来源,不得不分析分析其中的含义。

卫青(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00776754_378776)

虽然元光六年的这次初征损失远大于收益,但细节就在于李广和卫青代表的老新将领均出场了,在结果上龙城之战大捷和“飞将军”的传说对比,说明汉军从旧战略战术向新的战略战术转变,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有李广这样的有胆识有功夫的武将去继续震慑匈奴,更需要有卫青这样的新人加入到浩浩荡荡的汉匈决战之中。诚然,龙城之战有运气成分,李广吸引了匈奴主力也是极大助攻了卫青,因而也有李广难封的惋叹。但总的来说,这次文字记载寥寥几笔的出征至少说明了以下几点:

①汉军已拥有改良的骑兵部队,但实战经验不足,且尚未完全走出过往战争的传统模式。

②龙城之战的胜利让汉军不再畏惧匈奴,曾经不可战胜的强大敌人也有软肋,也会被汉军的铁骑所攻破。

③卫青代表的新一代武将正式走向历史舞台,汉军在通过实战不断总结经验,为后来的转机奠定了基础。

4. 兵锋所指---河朔重归中原

(1)连番鏖战,边郡烽火

首次出击后,匈奴没受到实际打击,反倒是入侵得更加频繁。首次初征的第二年,也即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匈奴两万骑兵侵入,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骑兵从雁门出击,击破匈奴,*虏数千人。第三年,也即是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卫青再次从云中出击[9],这次出击不同以往,因为这次不再是单纯的于匈奴硬碰硬的对抗,而是一次对匈奴补给站的打击。

(2)夺彼之矛,铸己之盾

匈奴元朔二年的入侵主要是在汉朝东北边郡上古渔阳一代,材官将军韩安国抓到匈奴的舌头说匈奴大军远去了,结果韩安国大E了,就请求停止屯兵,匈奴人不讲武德,来骗来偷袭,xx岁的老同志,匈奴就这么掳掠了很多人口和牲畜。[13]这看似是一次惨败,但也是一次机会,这意味着匈奴的主力在东边,而在今天的山西西部的河套地区已经在汉军的进攻目标中。上文说到卫青从云中出发,匈奴人以为这就是平常的出征,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次卫青越过黄河往西边打到陇西地区,俘获数千人,驱逐了盘踞在河套地区的白羊王和娄烦王势力。这一战,卫青此次出征,全甲而归,汉武帝封卫青食邑3800户,为长平侯。校尉苏建也因战功卓著,封食邑1000户,为平陵侯。张次公也被封为岸头侯。[13]从此,河南地这个曾经的匈奴侵袭的前哨战变成了汉军反击的桥头堡。

河南之战示意图

(3)朔方设郡,建城实边

在卫青等收复了赵国和秦朝曾经驻防过,但因秦末大乱撤军被匈奴夺走的河南地后,汉武帝新设置了朔方郡。但匈奴并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前哨补给站就这么丢掉,更不用说这里水草丰美,是塞上江南,所以汉军能否在朔方站稳脚跟事关重要。为了加强对朔方地区的防御,汉武帝决定迁徙囚徒百姓实边,并在第二年派苏建修筑了朔方城,从此朔方成为了汉朝的一块重要根据地。

即便如此,朔方依旧是处于匈奴的铁骑威胁下,而且丧失了重要根据地的匈奴进攻更加丧心病狂。河南之战的第二年,匈奴攻入雁门,*死太守,抢掠人口千余。第三年,匈奴入侵了代郡、定襄和上郡,又烧*掳掠了数千人。[11]如此这般下去,尽管让匈奴失去了据点,但汉军仍未彻底掌握主动权,汉军还需要发起新的战役来打击匈奴。就在河南之战的第二年冬天,匈奴那边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军臣单于去世后,他的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击败了单于的太子于单(dan),于单逃亡降汉,被册封为涉安侯,这一事件也为之后的战事埋下了伏笔。[8]而张骞也趁着匈奴内乱的机会终于回到了长安。

5. 此消彼长---河朔漠南会战

(1)兵发高阙,奇袭右贤

河南之战的第四年,也即是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派出了空前的豪华阵容再次出击匈奴:车骑将军卫青率三万骑兵,游击将军苏建,强弩将军李沮,骑将军公孙贺,轻车将军李蔡也率部一同从朔方出发,加起来有十几万人。此外,为策应卫青的主力部队,大行令李息,张次公率部从右北平(河北东北部)出发,共同出击匈奴。右贤王也大E了,没有料到卫青大军很快就到他家门口,居然还醉着酒。当汉军夜里*奔右贤王大营时,右贤王只带着爱妾和数百名精装骑兵慌忙夜遁逃。之后,轻骑校尉郭成率部追击百里,虽未抓到右贤王,但俘获裨王十余人,俘虏一万五千余人,缴获牲畜成千上万。[14]

等卫青的大军回到边塞时,汉武帝的使者当场就把大将军印赐予了卫青,加封食邑6000户,还封了卫青的三个儿子侯位。武帝夸赞卫青身先士卒,出师大捷,而卫青说这是武帝英明和众将士力战的功劳,并拒绝了汉武帝封自己的儿子侯位。汉武帝还加封了公孙敖1500户食邑,为合骑侯;韩说1300户,为龙頟侯;公孙贺亦1300户,为南奅侯;李蔡1600户,为安乐侯;李朔、赵不虞和公孙戎奴各1300户,为涉轵侯、随成侯和从平侯。李沮、李息和豆如意各300户,为关内侯。不难看出这次战役后,除了三朝名将李广,其他人基本上都封侯了。而元朔五年的这次战役李广并没有记载参与了其中,但他很快将有新的机会。[11]

漠南之战示意图

(2)再出定襄,成败输赢

漠南之战进入到第二年,已经是大将军的卫青带领中将军公孙敖、左将军公孙贺、前将军赵信、右将军苏建、后将军李广、强弩将军李沮,率骑兵十万从定襄出发,斩首数千敌军而还。一个月后再次出征,斩首万余人。这次出征阵容豪华,骑兵数量再一次破纪录。这次战役中霍去病第一次以剽姚校尉的身份闪亮登场,率领八百精锐骑兵,长驱直入,斩获匈奴两千余人,*了伊稚斜单于爷爷辈的藉若侯产,俘获单于的叔父罗姑及匈奴相国、当户等高官,而且是全甲而还。汉武帝以其功冠全军,封其食邑1600户(还有2500户一说),为冠军侯。[11]

霍去病(原图链接:https://www.08087.cc/rwjs/2016083112192.html)

但苏建和赵信那边就没有那么顺利了,他们率领三千多骑兵却遇到了单于主力,激战一天后几乎全军覆没,赵信本就是匈奴的降将,在匈奴人利诱下干脆带着八百残余骑兵投降了。苏建孤身一人回到了大将军卫青处,大将军在和手下讨论后选择了将苏建带回发落。因为这场失败,大将军卫青功过相抵,苏建被免除死刑赦为庶人,上谷太守郝贤被封食邑1100户,为众利侯,张骞也参与了出征,因为熟悉匈奴的地理,也立下了功劳,被封为博望侯。李广呢,还是没有军功,所以还是没有被封侯。不过两年后,他还会有机会。[11][15]

(3)漠南既定,新星闪耀

如果只看漠南之战的战略目的,汉军是胜利方,但代价却是很大的。苏建和赵信的部队全军覆没,赵信的投降更是损失巨大。赵信作为降将多年很了解汉军的信息,所以到了匈奴那,非常受单于的重视。赵信在汉朝封为翕侯,单于把赵信封为自次王,这比汉那边的侯有含金量多了。赵信建议单于北遁,避开汉军锋芒,诱使汉军深入,从而击败汉军。因此,汉军虽然驱逐了漠南的匈奴主要势力,但匈奴仍可以适时发起入侵,边郡仍不能安宁。

当然,漠南之战匈奴的损失也是非常惊人的,损失的人口和河套地区也让匈奴也只好听从赵信的建议北遁。比起以前想入侵就入侵,现在的匈奴入侵就不会那么频繁。加上漠北地理条件远不如漠南尤其是河南地,因此在拉锯战消耗资源的层面上,匈奴还控制的河西走廊成为汉军下一个目标。在漠南之战的后期,霍去病的加入让汉匈之间的对抗进入最高潮阶段,汉匈的终极决战即将开启,由于篇幅原因,霍去病的戏份就留到下一期去讲述。

6. 愈战愈勇--汉匈前期总结

至漠南之战结束,汉匈之战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军事上,汉军基本掌握了主动权,成为进攻方。在经济上,汉王朝放弃了曾经的“无为”,转而积极参与到市场中,以获取更多的财政税收。在文化上,汉武帝不断提高儒学地位,开疆扩土的大一统思想开始兴盛。在外交上,张骞的回归,让中原的人们认识到了更广的世界。

从元光二年的马邑之谋到元朔六年的漠南之战结束,汉军和百姓的损失已经是达到惊人的程度,更不用说财政和民生的压力。一方面,仅匈奴冲入关内烧*掳掠就数不胜数,而每次战役汉军将士的损失也不可估量,仅记载的就动辄千人万人为单位。到漠南之战时,汉武帝基本上已经把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消耗殆尽。

通过汉匈的前期交锋,我们见证了卫青的辉煌战绩,目睹了汉军骑兵愈战愈勇,看到了李广难封,但我们亦不能忽略战争对于国计民生的破坏,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名将的风采背后是集中了整个国家的力量和无数将士和百姓付出的结果。而到底是在抵御匈奴保家卫国和还是在大肆扩张穷兵黩武,都只在汉武帝的一念之间。漠南之战结束了,新的战役即将开始,新的传奇也将上演。

附1:武帝时期武将官制简述

本部分内容来源于《汉书·百官公卿表》,这里只介绍武帝武将官员职位,仅供参考,如想了解完整汉代官制,可自行查阅。以下给出的主要为重号将军和部分杂号的示意图:

在和平时期,武将官职并不常设,在汉匈大战期间,重号将军基本上全满了,需要安排各种杂号将军来补充。霍去病在河西之战是骠骑将军,地位在大将军之下,车骑将军之上,在漠北之战后,汉武帝设置了大司马职位,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二者地位是一样的。

附2:来源文献

[1] 贾谊《治安策》

[2] 吕思勉《秦汉史·第五章》

[3] 班固《汉书·食货志》

[4]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5]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6] 班固《汉书·张骞传》

[7] 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8]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

[9] 班固《汉书·匈奴传》

[10] 班固《汉书·李广传》

[11] 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12] 司马光《资治通鉴》

[13] 班固《汉书·韩安国传》

[14] 班固《汉书·卫青传》

[15]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附3:本文地图和内容来源说明

因为汉朝距今年代久远,且有一些地方到底在哪还在争议中,所以我在地图中标注的地名仅仅是根据查阅资料个人认为的最合适的地方,如果有最新的结论,欢迎私信或评论区给出。本文的内容最主要来源为《史记》和《汉书》的一手资料,历史内容几乎是这两部正史原汁原味的个人语言复述,如果存在拼写错误或其他疏漏,望读者指出,并在评论区置顶处勘误校正。

本文于小黑盒平台首发,转载至此处!原文地址:https://www.xiaoheihe.cn/community/17268/list/49244578

我们下期再见!

本文作者:克里格插值

本文字数:8224字

创作时间:2020.11.4-2020.11.26

校稿时间:2020.11.26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