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淹死在河里的传奇,也是罗马人的梦魇,六次攻入意大利

一个淹死在河里的传奇,也是罗马人的梦魇,六次攻入意大利

首页战争策略御驾亲征更新时间:2024-06-18

穿越古今,纵横万里,洞悉纷繁世事,纵观世界风云变幻,为你解析大国之间博弈的底层逻辑,欣赏历史长河的波光谲异。


在上一篇文章()讲到萨克森公爵“雄狮”亨利组织北方十字军讨伐波罗的海的异教徒地区,将基督教的文化空间,同时也是德意志人的生存空间,从易北河一线向东推进到了奥德河一线,甚至进一步向着维斯瓦河一线渗透。

德意志农民、商人、传教士紧随十字军的步伐开始深入波罗的海乃至俄罗斯地区。他们开垦荒地、建立农庄、教堂以及工商业城镇,一切似乎都向着有利于德意志的方向大踏步前进。但在这个时候,萨克森公爵亨利却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闹翻了,德意志两大王族之间的合作再度破局。

亨利与腓特烈一世皇帝本是表兄弟,又是发小,原本志趣相投,惺惺相惜、互相扶持,携手共创了一段德意志空前强盛的盛世局面,却为何又在此时反目成仇呢?原来亨利与腓特烈一世皇帝之间的和解,乃是两大德意志王族韦尔夫家族与霍亨斯陶芬家族之间联手布下的一个局。

韦尔夫家族的根据地是萨克森公国,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基业是在士瓦本公国。萨克森公国地处德意志的北部,紧邻波罗的海。为德意志民族争夺波罗的海地区生存空间的历史使命,自然就着落在了萨克森公国的头上。士瓦本公国位于德意志的南部,隔着阿尔卑斯山与意大利和地中海世界山水相连。统治士瓦本公国的霍亨斯陶芬家族自然就把扩张的矛头指向了南方的意大利。

本来两大家族为了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内战不止,结果就是德意志的力量都内耗掉了。等到了腓特烈一世皇帝登基之后,两家在瓜分了巴伐利亚的基础上实现了和解,这样德意志的两大狼族可以背靠背,互相支持。在统一欧洲的大棋局中互相分工,就像螃蟹伸出的两只大钳子,一南一北,夹住了欧洲大陆。

当萨克森公爵亨利在北方波罗的海地区开疆拓土的同时,腓特烈一世也翻越阿尔卑斯山开始入侵意大利。从1154年开始一直到1183年,在整整三十年的时间里,腓特烈一世皇帝先后六次入侵意大利。古有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今有德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六出阿尔卑斯山南征意大利。

德国皇帝为什么如此执着要征服意大利呢?其中有三大原因,首先当然是地缘政治上的考虑,远交近攻。德意志皇室的根据地在施瓦本,从施瓦本向南翻过阿尔卑斯山,就是意大利。拿下意大利,自然就是壮大了德意志皇室的力量。这就好比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翻越了秦巴山区征服了蜀国。从此,秦国同时具有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两大天府之国,这才具备了东出函谷关一统六国的实力。

第二个原因,当然就是意大利本身富甲天下,乃是一只会下金蛋的大肥鹅。尤其是意大利的北部,从阿尔卑斯山向南到亚平宁山脉之间的河谷平原地带,最是天下兴盛之地。不但气候宜人、土壤肥沃,农业技术发达,而且也是欧洲资本主义最早萌芽的地方,意大利两大商业城邦威尼斯和热那亚就坐落在这片土地上。威尼斯掌握着地中海东部的制海权和商业网络,富甲天下;而热那亚控制着地中海西部的制海权和商业网络,也是天下富甲。

威尼斯与热那亚之间的大片河谷平原地带上,商业城镇密布,星罗棋布,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就是米兰城,欧洲最早的商人银行业就诞生在这里。欧洲的封建诸侯之间彼此攻伐,战争不断,都要从意大利银行家手里贷款融资。于是在政治暴力与金融资本之间就形成了最早的互相依存关系,深刻影响和塑造了此后大国博弈的格局。

意大利北部从阿尔卑斯山到亚平宁山脉之间的这片河谷平原地带,有个名字叫做伦巴第。于是,这些意大利的商人银行家又被称为伦巴第银行家。从此天长日久,伦巴第这个地名在西方世界就成了金融业的代名词。直到今天,几乎每一座西方主要城市都会有一条伦巴第街。而所有的伦巴第街都是所在城市银行业扎堆集中的地方。比如英国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就坐落在伦敦的伦巴第街上。

穿过了伦巴第地区继续向南翻越亚平宁山脉,就进入到了另外一块平原地带,也就是所谓的托斯卡纳地区,佛罗伦萨、比萨等著名的意大利城市都坐落于托斯卡纳地区,而通过托斯卡纳再往南就是罗马了。作为惯例,德意志国王必须进军罗马城,由教皇本人加冕称帝,这才能成为合法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就是德意志皇族一定要征服意大利的第三个原因,那就是要证明德意志人的神圣罗马帝国继承古罗马帝国的道统和天命。

在中世纪欧洲人的世界观里,意大利作为古罗马帝国的龙兴之地,同时也是罗马教廷的所在地,乃是欧洲文明的“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在古代中国群雄逐鹿问鼎中原,你不能统治中原就没有正统的合法性。而在中世纪的欧洲也是一样的,若拿不下意大利,不拿下罗马,怎么好意思自称是罗马帝国呢?

因此,对于神圣罗马帝国历朝历代的德意志皇帝来说,拿下意大利就是论证自己天命所归的一个终极的方式。只不过与诸葛亮北伐的结局类似,腓特烈一世六出阿尔卑斯山,最终也依然是以失败而告终。

如果说诸葛亮六出祁山最终失败,乃是因为蜀汉与曹魏之间在绝对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腓特烈一世凭借偌大一个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力,对意大利半岛上离散的城邦国家形成了泰山压顶之势,为何还是久攻不下,最终失败呢?

首先,当然是由于意大利的这些商业城邦掌握了资本的巨大力量,是欧洲最早专门经营银行业的城市。这些意大利的城邦有充足的银行资本招募雇佣军形成战斗力。而在大敌当前的情势下,原本互相敌对的意大利城邦之间也迅速结成同盟,共御外敌。

1160年腓特烈一世第三次征讨意大利的时候,曾经攻陷了米兰城,而德军彻底毁灭了这座城市,将其夷为平地不说,还割掉了战俘的头颅当球踢。如此残暴的行径导致的结果就是意大利北部的城邦以威尼斯为首,结成了所谓伦巴第同盟,与德意志帝国死战到底。这样腓特烈一世皇帝所面临的对手就不只是星散的意大利驻城邦,而是意大利城邦整合在一起的商业力国。再加上威尼斯、热那亚的海洋力国,伦巴第银行家们的金融资本。

这样一来,神圣罗马帝国的封建武力,在新兴的商人银行家们面前竟然难占上风。此外,罗马教廷也不希望看到神圣罗马帝国真正统治意大利,罗马教廷的神权能够与世俗政权互相平衡的基本前提就是世俗政权限于长久的分裂局面,而不能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

在漫长的古罗马帝国时期,虽然基督教被宣布为国教,但教廷实际上要听命于罗马帝国皇帝和元老院,直到罗马帝国崩溃之后,罗马教廷才乱中取胜,形成了神权高于世俗政权的局面。在德意志国王进入罗马城加冕,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桂冠的仪式上,皇帝必须要跪在地上亲吻教皇的双脚,必须要为教皇牵马执蹬,这才算礼成。

罗马教廷深知神圣罗马帝国征服意大利之日,帝国大军常驻罗马之时,就是教廷再度沦为世俗政权附庸的历史转折点,这是教廷所绝对无法容忍的。因此。罗马教廷以明里暗里的给腓特烈一世使绊子、捅刀子,最后就连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们本身也不希望看到他们的皇帝真的征服意大利。

德意志形成封建诸侯割据的局面,根源在于诸侯之间的力量大致平衡,谁也吃不掉谁,哪怕你是最强大的诸侯国,也不可能战胜其他诸侯联合起来的力量。而一旦施瓦本公国的霍亨斯陶芬家族征服了意大利,意大利这只会下金蛋的鹅就会给霍亨斯陶芬家族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就像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秦国一旦征服四川盆地,就获得了成都平原源源不断的粮食供应,这才最终形成了东征六国的后勤能力,这是同样一个道理。

于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们,对于皇帝征兵出征意大利的圣旨是阳奉阴违,能拖就拖,能慢就慢,能少派几个人就少派几个人,导致德意志实际上并不能真正形成合力,也就无从有效动员资源去征服意大利。尤其是霍亨斯陶芬家的老对头韦尔夫家族的亨利。起初在与腓特烈一世皇帝处于蜜月阶段的时期还能亲自领兵勤王,会同朝廷大军共讨意大利。

但随着时间推移,亨利逐渐回过味来了,我这么用力支持霍亨斯陶芬家族攻打意大利,最后成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地盘,对我有啥好处呢?反而你比以前更加强大了,那韦尔夫家族岂不是要永远在霍亨斯陶芬家族面前抬不起头来了?

再者从德意志民族的大战略出发,把扩张的矛头指向意大利究竟是福是祸呢?不说意大利的商业资本、金融资本,你吃不吃得掉是一个问题。意大利虽然在政治上四分五裂,但是在文化上处于欧洲文明的上位,形成了自己坚固的身份认同。我们能把意大利人变成德意志人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基督教文明是从意大利传播到德意志的。今天我们反过来要去统治意大利,意大利人能服气吗?

回过头来说,在广阔的东北欧波罗地海异教徒地区,那是沃野千里、水网纵横,而且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极其落后,正是德意志人开疆拓土的好去处。德意志民族理应向东方扩张生存空间。于是在家族利益和路线斗争的双重作用下,亨利也开始反对皇帝南征意大利。由于以亨利为首的德意志北方诸侯不再支持帝国南征,导致腓特烈一世在1167年第四次讨伐意大利的战争中以惨败而告终。

直到1174年,腓特烈一世开始着手准备第五次南征,意大利为了筹备这次远征,在1176年1月份,腓特烈一世亲自拜访了亨利,恳求出兵援助。亨利表示,要我出兵也行,条件是要把戈斯拉尔割让给我。戈斯拉尔本来是一座商业城镇,位于萨克森公国境内,地处哈茨山区,是德意志第一大白银产区。为了垄断德意志的货币发行权,皇帝陛下授予戈斯拉尔帝国城市的法律地位,使其直属中央管辖,独立于萨克森公国

亨利以出兵支援征讨意大利的战争为条件,要求割占戈斯拉尔,几乎就是要剥夺皇帝的货币发行权。腓特烈一世自然不可能答应这样的条件,眼看着谈判陷入僵局。腓特烈一世在情急之下做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竟然突然跪倒在亨利的脚下,请求亨利以大局为重,出兵支援皇帝讨伐意大利。

顿时全场鸦雀无声,忽然间亨利手下的骑士们齐声欢呼道,公爵大人,皇冠就在你的脚下,而皇帝背后的骑士们则剑拔弩张,怒斥道,公爵大人,恐怕皇冠无头可依,眼看局面无法收场。皇后走上前去扶起了自己的夫君柔声道,亲爱的主人,上帝将帮助陛下,如果陛下将来回想起这天这番傲慢的话语。腓特烈一世默默的站了起来,转身上马飞驰而去。

德意志两大王族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随后,腓特烈一世亲率本国兵马出征意大利。第五次出征毫无悬念的被再次击败,不得不于1177年与意大利的伦巴第同盟签订了和平条约,休战六年。在暂时安顿好意大利的局面之后,腓特烈一世终于返回德意志国内,立刻开始着手围攻亨利。皇帝先后三次在帝国议会上传讯亨利,但亨利都拒绝到廷应训。

终于在1180年由腓特烈一世主持的全帝国主教及诸侯大会上,德意志的诸侯们一致通过决议剥夺亨利的所有领土,重新分封给效忠皇帝的诸侯们。于是德意志内战再度爆发,腓特烈一世甚至亲自率领大军围攻萨克森公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吕贝克。

这里要注意的是,皇帝御驾亲征讨伐叛臣,不是攻略其政治首都,而是围攻其商业城市,其战略考虑无疑是从财政、经济上破坏对手的战争能力。由于社会逻辑和经济逻辑的不同,导致中国与西方在政治逻辑和战争逻辑方面也早早的就出现了分离。

此时,众叛亲离的亨利,根本不是皇帝联合诸侯力量的对手,很快兵败流亡英国,原本强大的萨克森公国至此灰飞烟灭。古代中国有三家分晋,到了这个时候,在腓特烈一世的亲手导演之下,萨克森公国被肢解,分封给大大小小若干个封建领主,从此再也不复成为一支统一的力量。

在解决掉亨利之后,腓特烈一世开始准备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讨伐意大利。公元1183年,当六年休战期满之后,腓特烈一世立即统帅大军入侵意大利。这次征伐很快又以失败而告终。1183年6月25日,腓特烈一世与意大利伦巴第城市同盟签订《康斯坦丁和平条约》

条约规定意大利商业城邦要继续宣誓效忠神圣罗马帝国,当帝国皇帝巡幸意大利的时候,这些商业城邦也要负责殷勤招待。但条件是意大利的商业城邦从此获得完全的自治地位,享有最高的立法权、司法权以及独立的行政权。

至此,腓特烈一世在三十年的时间里,六出阿尔卑斯山征伐意大利,最后仍然以失败而告终。这样的局面也昭示出了一条欧洲国际政治的普遍公理,意大利乃是德意志力量扩张的极限所在。德意志南部的天然疆界就是阿尔卑斯山,在六伐意大利失败之后,腓特烈一世终于把论证天命的功业从罗马转移到了耶路撒冷。

公元1189年,腓特烈一世统帅大军参加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试图收复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到了1190年,德意志大军终于跨过黑海海峡,进入到小亚细亚,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德意志人打算走陆路,通过土耳其南下叙利亚,最后来到巴勒斯坦,结果疲惫不堪的德意志大军还没走出土耳其,就被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

腓特烈一世为了鼓舞士气,身先士卒,跃马跳入河中,结果坠马淹死。德意志人的一代雄主就这样戏剧化的陨落在土耳其的一条山间溪流当中。当腓特烈一世参加十字军东征离开德意志之后,亨利以为时来运转,从英国潜逃回萨克森,试图发动战争夺回自己失去的一切。但此时,霍亨斯陶芬家族在德意志的统治已经是坚若磐石,亨利被毫无悬念的再度击败了。

此后亨利不得不与霍亨斯陶芬家族和解,卸甲归田,回到了老家不伦瑞克,每天是含饴弄孙、骑马打猎、资助艺术和建筑,过起了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腓特烈一世驾崩之后,腓特烈一世的儿子亨利六世继位大统。

后来,亨利六世曾经派钦差质问亨利,当年老皇帝当众跪在你的面前,你却拒绝出兵支援帝国对意大利的征伐,这究竟是为了什么?此时,亨利已经六十多岁了,已是耳顺之年。面对钦差大人的质询,老公爵只是微笑着始终一言不发。

公元1195年,萨克森公爵“雄狮”亨利去世,享年66岁,一个时代终于落下了帷幕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