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疲我打之战术

敌疲我打之战术

首页战争策略战术大作战更新时间:2024-06-20

【引典】*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之第三节:战略退却>(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一文中指出……江西反对第三次“围剿”时,红军实行了一种极端的退却(红军集中于根据地后部),然而非此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因为当时的“围剿”军超过红军十倍以上。孙子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就是指的使敌疲劳沮丧,以求减*其优势。……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出自《孙子·军争》。

【感悟】*在阐述战略退却的条件这个问题时,以江西反对第三次“围剿”时,红军实行了一种极端的退却(红军集中于根据地后部),然而非此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为例,引典《孙子·军争》里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告诉我们的是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采取敌疲我打之战术)。伟人为了清晰地表述战略退却的六个条件,首先要我们明确战略退却的目的,接着从最重要的条件,选择阵地,一切突击兵力,依照具体来决定退却的终点,弱军对强军作战采取的战术,退却的要求这几方面,从理论到实践作了一一的分析。

一、弱军对强军作战时在战争开始阶段必须采取战略退却的方针和目的

——从前的军事理论家和实际家也无不承认这是弱军对强军作战时在战争开始阶段必须采取的方针。外国的军事家就曾这样说:“战略守势的作战,大都先避不利的决战,使至有利的情况始求决战。”这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对此也没有任何的增加。

——战略退却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军力,准备反攻。退却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处在强敌的进攻面前,若不退让一步,则必危及军力的保存。

二、伟人重点强调战略退却的条件

——依我们的过去情形说来,大概须在退却阶段中取得下列诸种条件中至少二种以上,才算是有利于我不利于敌,才好使自己转入反攻。这些条件是:

(一)积极援助红军的人民;(二)有利作战的阵地;(三)红军主力的全部集中;(四)发现敌人的薄弱部分;(五)使敌人疲劳沮丧;;x(六)使敌人发生过失。

1.人民这个条件,对于红军是最重要的条件。这就是根据地的条件。。

2.退却的军队能够选择自己所欲的有利阵地,使进攻的军队不得不就我范围,这是内线作战的一个优良条件。

3.除地方部队和钳制兵力外,一切突击兵力以全部集中为原则。

三、伟人论述弱军对强军作战的战略战术

1、战略退却的所以必要的理由。

——弱军对于强军作战的再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拣弱的打。

——然而当敌人开始进攻时,我们往往不知敌之分进各军何部最强,何部次强,何部最弱,何部次弱,需要一个侦察的过程。往往需要许多时间,才能达此目的。战略退却的所以必要,这也是一个理由。

2、伟人列举江西第三次反围剿的战例,论述“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之战术

——如果进攻之敌在数量和强度上都超过我军甚远,我们要求强弱的对比发生变化,便只有等到敌人深入根据地,吃尽根据地的苦头,才能达到谋划战略反攻之目的。

——这种时候,敌军虽强,也大大减弱了;兵力疲劳,士气沮丧,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红军虽弱,却养精蓄锐,以逸待劳。此时双方对比,往往能达到某种程度的均衡,或者敌军的绝对优势改变到相对优势,我军的绝对劣势改变到相对劣势,甚至有敌军劣于我军,而我军反优于敌军的事情。

——江西反对第三次“围剿”时,红军实行了一种极端的退却(红军集中于根据地后部),然而非此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因为当时的“围剿”军超过红军十倍以上。孙子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就是指的使敌疲劳沮丧,以求减*其优势。

3、退却的最后一个要求,是造成和发现敌人的过失,还要学会示形于东而击于西,

——须知任何高明的敌军指挥员,在相当长时间中,要不发生一点过失,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

——敌人会犯错误,正如我们自己有时也弄错,有时也授敌以可乘之隙一样。而且我们可以人工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孙子所谓“示形”之类(示形于东而击于西,即所谓声东击西)。

——要这样做,退却的终点,就不能限定于某一地区。有时退到该地区还无隙可乘,便不得不再退几步,待敌发生可乘之“隙”。

综上所述,战略退却中不放弃抓准时机举行战略反攻。

——退却所求的有利条件,大致如上所述。然而不是说,须待这些条件完全具备方能举行反攻。要同时具备这些条件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必要。但依据敌人当前情势,争取若干必要条件,是以弱敌强的内线作战军队所应该注意的,在这上面的反对的意见是不正确的。

【原典】《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释义】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指的是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