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 | 奉化第一“顶流”公园——中山公园(上)

重游 | 奉化第一“顶流”公园——中山公园(上)

首页战争策略植物血战僵尸红包版更新时间:2024-06-10

今天的故事好长好长写了一个多礼拜,码了近万字,大学毕业论文也就这篇幅了。从哪开始呢?要不从这张照片开始说起吧。

这场景应该是好多在大桥镇生活的80.90后童年的第一张外景照吧。常在想拍照的瞬间在想啥?人生有无数个瞬间,而这个瞬间熟悉而又陌生,就像这个拍照的地方。

中山公园是无数奉化人绕不过的童年、是早锻炼清单第一位、是饭后散步的一个选项,是婚纱照的一个景点,是纪念日的一个选择、是避暑纳凉的绝佳、是初次约会的福地。。。

从最开始建公园开始计算今年中山公园已经108岁了。说一句奉化“顶流”,想必应该没有人会反对。但是细想起来,似乎又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有太多的地方没有进去过,有太多的故事不曾了解。

翻了很多网络上的信息,发现了很多陌生的名字,比如说:宋家坪公园、戴南村、周淡游、朱守梅、沈成全、奚福泉、李沛瑶、余秋雨。。。这些名字都是和这个公园息息相关的人,但是以前都不曾了解和涉猎的,30几年中逛了不下百趟的中山公园居然还有那么多未知。

如果说网红和演员的区别在于现象和实力的差距,那么网红景点和顶流的区别则在于拍照即走和文化底蕴的差别。历史赋予的故事和文化,不会随着时间而消散,反而历久弥新,犹如一坛老酒,越久越醇。

于是查着百度,翻着小红书,找着各种公众号,打算重游一次中山公园,那个不高的小山丘,回到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地方,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曾经的那些人那些事,过了许多年就变成了回忆。。

很多人以为中山公园的名气源自民国中山、中正,其实不然,故事要从1100多年前开始说起。

来源: 奉化文物馆藏照片:1924年 中塔寺 由大道如水 摄制

1100多年前,这地儿叫青锦山,因为有朝廷皇帝的封号改名为封山,不是啥公园,是大财主沈成全的私有田产。为封山奠基的是奉化第一“顶流”---布袋和尚 。这位真正做到了:不做大哥好多年,江湖一直流传着哥的传说。相比奉化很多有的没的传说,这里真的是布袋和尚的埋骨之地。

《宋高僧传》记载:布袋和尚平素行藏坐卧经常在距岳林寺一里之外的封山寺。相传在他圆寂前一年,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自知大暑已近,便在封山踏步,向山主沈成全求得一块坟地。翌年(公元917年)农历三月初三,在岳林寺东廊青石上作画。寺僧按他生前的遗愿,将他葬在封山。

围绕定应大师塔(布袋和尚墓),封山逐步建起:上塔庵、中塔寺、下塔寺(封山寺)。千年来香火鼎盛,因此周边也逐步发展开来,宋乾道年间,锦屏山已为民众游览踏青之所;明嘉靖时,山顶建有雨奇山阁,为士人会友吟诗处。

1915年半边举人戴南村等发起筹建,时称宋家坪公园。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为纪念先生改名为:中山公园 。

从1915年建立开始,1925年、1941年、1975年、1990~95年一直都有在修/建中山公园,现在我们看到的公园是2019年整体修缮过的。

相比以前下了台阶就是人流量很大的马路,现在增加了广场,大门也更加的大气。

中山公园正门(2019年)来源自:奉化融媒

曾经中山公园是要收门票的3角、5角。早锻炼是不要钱的,而且中山公园有很多门,印象中几乎没有付过几次门票。

中山公园门票来源:奉化博物馆

“中山公园” 这几个字还有很多版本后面一一介绍,入口处正大门(老大门)的版本百度了很久也没有找到是谁写的。不过讲真个人觉得正大门的版本看着最为大气。

大门两侧的石狮子,那可谓是名气大到在写中山公园简介的时候都要加上一笔:1979年改原荷花池为喷泉池,公园入口处两侧设石狮。

在石狮子边上留影或站或骑,看着石狮子犹如包浆发亮的外表这得多红,这40年来有多少人在这里留下了痕迹。上一个说红了40年的那个人我记得叫:刘德华。

进门第一景就是一个亭子叫仰山亭,亭子有一块碑上书:中山公园,落款是:李沛瑶 。

李沛瑶是谁?看过《建国大业》不?里面那个李济深有印象不?站毛爷爷边上那个。李沛瑶正是李济深第五子、原副国级领导。李老爷子的事令人感觉匪夷所思,深感当下的太平日子来之不易。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百度。

亭子的右面原来是个铁丝网,下面是当时奉化唯一的游泳池。

讲真这个游泳池真的是生不逢时,那个时候县江还没有被治理,污染源也没有现在那么多,大家都在河里玩水,很少会有人来泳池。泳池被荒废了好多年,期间搞过游泳比赛、钓鱼比赛等等。

直到后面县江整治开始,水挖的很深不安全。泳池成了夏天最火的聚集地。

原来的泳池,在后续的修建中被拆了,建成了现在的水系公园,成为了中山公园的一部分。

拾级而上,去荷花亭的这一路都是由鹅卵石铺成的山路。这是我记忆中不曾变化的部分,30几年来一直如此,不曾因为时间而变化。但在一片片青苔中却记录了笔笔光阴。

鹅卵石,一种朴素而坚硬的石头,曾经遍布在奉化的各个角落,面对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鹅卵石越来越少见,也很少有人再拿鹅卵石来铺设路面,拼接画面。人们更愿意使用整块的石材,整体的铺设。这样可能更节约,更快,效果更好。但是几十年后呢?后辈们感受的可能是无止境的缝缝补补。中山公园的建造者们用一块块的鹅卵石拼接出来的画面,让人直观的感受到匠心的魅力和跨越时间的芬芳。

过了第一个亭子往上再走几步,很快就到了中山公园的第二亭子:荷花亭

来源:《奉化古亭之《中山公园亭子》一》邬宏尉老师 摄

这个材质的椅子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夏天特别舒服

据亭子旁的碑牌介绍:一九八九年由奉化供电局、奉化物资局出资,奉化市政园林设计、施工。

翻阅了很多资料,此处原本只是一个荷花池并没有荷花亭,里面种着荷花,1979年修缮的时候将荷花池改为了喷水池,10年之后才修建了荷花亭。所以荷花亭下并没有荷花。

但是这并不妨碍,荷花亭和喷水池在80、90后心中的地位。小的时候最大的希望就是看喷水池喷水,结果很少看到。

2009年5月拍摄

在同样的位置,差不多的角度,又拍摄了一张,可以来找找不同

跨过荷花亭,就到了整个公园的核心建筑群:中山纪念堂、中正图书馆。

来源自公众号:渔之乐拍拍写写 邬宏尉老师 摄

来源:奉化文物馆藏照片 由大道如水 摄

根据民革浙江省委会祖统联谊委员会委员,民革宁波市委会组织宣传处处长汪校芳先生,在公众号山茗之友--《漫话奉化中山公园》中写道:1925年 出于对孙中山先生的景仰与爱戴,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和有识之士,诸多海外华侨,纷纷捐资兴建中山纪念堂。奉化乡绅朱守梅、俞啸霞、汪蟾香、周骏彦等筹集巨资,于孙中山辞世满“百日”的1925年6月动工,并于园中增建中正图书馆,历经三个寒暑于1928年落成。无论是破土动工还是落成,奉化中山纪念堂都堪称全国最早。

来源:奉化文物馆藏照片由大道如水 摄

与奉化文物馆记录中一生致力于家乡公益事业的朱守梅,不同的是在汪校芳先生在《漫话奉化中山公园》中写道:朱守梅意识到自己贪污被蒋介石关注,为掩饰自己的贪污,朱守梅倾其所有,以求蒋的谅解。可蒋介石还是决定严惩朱守梅,只是在众多亲友的求情下,才从轻发落,于1934年免去了朱守梅本兼各职。

斯人已去历史的真真假假、纷纷扰扰似乎显的没有那么重要。但是历史的墙头就在那触手可及。

总理纪念堂,坐落在市区锦屏山南麓、中山公园下山腰。原名中山纪念堂,是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日寇侵华期间,中山纪念堂曾遭日机多次空袭,损坏严重。抗战胜利后重修,遂改今名。

旧址由纪念堂、锦屏小筑和小平房组成,占地677平方米。纪念堂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两层,单檐歇山顶,三联拱素门代表三民主义;锦屏小筑为瞻仰者提供小憩之处,坐北朝南,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小平房位于纪念堂西侧,坐西朝东,五开间,单檐硬山顶。

除了石碑上记录的这些以外,其他就不得而知。。。记忆中那个锁上的门很少打开,也不知道里面有啥,透露着一种神秘感。但是前面的广场却是拍照打卡的胜地,小时候父亲经常在生日的时候带我来这里拍照留念。在那个用胶卷的年代有很多手持单反的人在这里拉客收费拍照。

不知道什么时候纪念馆前后左右都爬满了爬山虎,甚是好看完全满足了网红打卡点的条件。

而我的打卡点除了总理纪念堂前面的小广场,还有边上的水泥花坛。在翻看老照片时,和母亲、姐姐不止一次在这水泥花坛拍照。

拍摄2009年的照片明显周围有被人踩出来的小路,现在花坛已经被绿植覆盖,包围,拍照更有意境。

传说中的锦屏小筑,进去要跨两个门洞,讲真在我模糊的印象中纪念馆是不怎么开门,那锦屏小筑绝对是从来没有开过门,也不知道里面有啥是啥。但是门前的小园还是环境不错的。

墙上挂的发白的海报和字体颇有年代感

跨出小筑一抬头,就是整个中山公园建筑的核心--中正图书馆 前面的长阶梯也是著名的景点,几代人在这里拍照、留影,无数摄影师端着相机在这里挥动快门。

摄于 2023年夏

图书馆前楼梯冬 来源:奉化文物

图书馆钟楼来源自:奉化融媒

图书馆广场来源自:奉化融媒

中正图书馆由现代派设计师奚福泉操刀设计,原顶的欧式风格很洋气。回想在那个社会动荡,思想迸发的年代,留洋的奚福泉这种民国中混合欧式的设计在他的设计中也是很少见的。特别是看了他留在上海的一些代表作。个人感觉中正图书馆在美学和建筑学的价值远高于他“自有公寓”那些作品。

始终觉得民国的建筑在这种斑驳的光阴中最美可能是沉淀了时间,也可能是因为曾经的故事。

中正图书馆和中山公园的所有建筑一样,记忆中似乎不怎么开门也不怎么能进的去。而有一个人却在这里躲藏了3个多月。

根据余秋雨散文《奉化锦屏山》中写道:“1975年初就发觉得了肝炎,在家休息一阵还不行。只得住院,出了医院就到故乡休养去了。说是回乡养病,故乡却只有一位70多岁的老祖母。我怕传染给她。后来,同乡的老师盛钟健先生通过在本地文化馆工作的史洁英大姐和青年画家王利华先生。好不容易在奉化县大桥镇锦屏山的一个半山腰里找到一所老楼,让我住了下来。

那个“山间洞穴”蒙尘日久,处处朽败。史洁英大姐把楼梯半道上一间4平方米左右的亭子间的门打开了,成为我今后的潜隐处。

小室有窗,被山树遮覆。等盛钟健老师和史洁英大姐走后,我听着窗外传来的山风和鸟鸣,知道离喧闹的世界确实已经很远,深感满足。”

余秋雨住过的房间明显不止4个平方 来源:奉化文旅

余秋雨参观藏书 来源:奉化文旅

余秋雨题字 来源:奉化发布

对于余秋雨,有人捧的很高,有人损他厉害,两极分化。台海网在评价余秋雨时写到:文学界还有不少人称余秋雨为“海峡两岸中国散文第一人”。作家白先勇:“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简直是当时红极一时的文坛巨匠。

余秋雨出圈的代表作《文化苦旅》,出圈的方式也很特别,台海网在《文坛巨匠余秋雨,为何跌落神坛?》一文中写到:1992年的某天晚上,警方突击检查夜上海,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一位夜女郎身上,不仅有口红、避孕套还有一本《文化苦旅》,这一波操作,也让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炮而红,创下了散文书籍的销量神话,从此余秋雨名声大振!

余秋雨住的4个平方(实际8个平方),虽然没有进去过,不过哥们会翻啊。在翻阅网上资料的时候翻到了 大道如水 写的一篇《奉化中正图书馆与朱守梅》展示了大量图书馆内部的场景。主要是以情景还原和历史照片影印件为主。

情景还原:当年的藏书箱 来源:大道如水 摄

情景还原:一楼借书大厅看书的青年 来源:大道如水 摄

情景还原:当年图书馆馆长在办公 来源:大道如水 摄

馆藏《淞沪血战御侮录》一书影印件 来源:大道如水 摄

蒋介石60岁生日时的纪念册 来源:大道如水 摄

中正图书馆或者中山公园那是刻在奉化人骨子里的东西,在网上查阅的时候甚至找到了一个学建筑的奉化学子写的一篇论文就是以中正图书馆为主体去做的,非常的棒,非常的专业。在微信上联系了下,没有得到回应,因此就不好引用。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