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而庙号是皇帝被供奉在太庙里的称号,尽管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通常只有在去世以后才能被后继之君追封庙号,因此,李世民不可能在活着的时候就被叫太宗。至于魏征写的这篇劝谏疏为什么叫《谏太宗十思疏》,而且称呼李世民为太宗,完全是因为后世之人在编撰史书时,重新给这篇著名的劝谏疏取的名字,而魏征给李世民上的这道劝谏疏原本就没有题目,只有内容。
魏征剧照
庙号的讲究中华文化历来都很注重祭祀活动,尤其是祭祀祖先,庙号也与祭祀有关,古代的君主死后都会被后人立庙祭祀,而庙号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商朝规定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也就是说只有死去的君王才会被立庙祭祀,只有被立庙祭祀才能被追上庙号。
太庙
庙号形式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祖甲)、中兴者曰“中”(中宗太戊,一说祖乙)。此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再给予祖或宗的称号。
给故去的皇帝上庙号是一件很严谨的事情,起初,并非所有的皇帝都有资格拥有庙号,只有那些有大功大德的皇帝才能被上庙号,比如汉代一共有29位皇帝,拥有庙号的仅仅7位(西汉4位、东汉3位)。
西汉帝王庙号
汉代以后,庙号的评定标准开始逐渐放开,到唐代的时候,庙号正式成为皇帝标签,每位皇帝都有资格拥有庙号,人们对皇帝的称谓也由谥号转为庙号,比如唐太宗、唐高宗等,都是以庙号为称谓。
魏征写《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内容唐太宗贞观中期,李世民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名臣的辅佐之下,经过十几年的治理,将唐朝的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加上李世民任用李靖、侯君集等一干名帅大将扫清了突厥边患,大唐帝国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呈现出一片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景象。
李世民剧照
在取得贞观盛世的成果之后,李世民逐渐开始放纵自己,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于是,他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篇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四疏之一,因为按顺序这篇奏疏是第二道,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魏征剧照
这道奏疏最经典的部分当属那段“人君十思”,具体内容摘录如下: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李世民剧照
李世民看了魏征的这道奏疏之后,猛然警醒,为此还特意给魏征回了一道《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并且这篇奏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在李世民之后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由此可见这篇奏疏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
“太宗”出现在魏征奏疏上的真正原因了解完庙号的讲究和魏征写《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之后,按理说李世民“太宗”的庙号,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出现在李世民尚且在世的时候,这不仅不合常理,而且非常的犯忌讳,因为按照庙号的授予标准,虽然李世民死后肯定会被追上“太宗”的庙号,但在李世民没死的时候,这样称呼李世民,绝对有诅咒他的意思,这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王朝,绝对是死罪,魏征作为朝廷重臣,不可能不明白这点。
唐太宗李世民剧照
其实,《谏太宗十思疏》这个题目跟魏征没有半点关系,他最初给李世民上这道奏疏的时候,并没有这个题目,而且古代臣子给皇帝上奏疏,都有严格的格式要求,根本就不可能像现在写文章写信一样,先写个题目。一般而言,古代臣子给皇帝上的奏折,都是以“臣”字开头,加上自己的爵位官衔,然后就是写奏疏的具体内容,最后还要写上“诚惶诚恐,微臣草上”、“叩请圣裁”之类的内容。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这个名称的真正来历实际上是源于后世,因为李世民和魏征皆为历史名人,而且魏征的这篇奏疏也堪称经典,所以这篇经典的劝谏奏疏肯定会被记录在史书之上,后人为了方便记录,就根据这篇奏疏的内容,重新取了一个名字,而将这篇奏疏录入史籍的时候,李世民早已过世,“太宗”的庙号也已确定,史官们以庙号“太宗”来尊称李世民也符合历惯例和传统,所以这篇奏疏也就叫《谏太宗十思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