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见丨《装置》:十一个隔空传输的故事,它改变了世界,我们却浑然不知

先见丨《装置》:十一个隔空传输的故事,它改变了世界,我们却浑然不知

首页动作格斗奥特曼全明星编年史全人物解锁版更新时间:2024-10-20

在一个架空的未来世界中,人类发明了一种可以隔空“运输”人或物品的装置。但一旦被运输,这些人或物品很快就会失去其本质,虽然看起来和从前一样,但使它们成为它们自己的特征却消失了。

几千几万次运输之后,曾经熟悉的世界慢慢被替换成另一个版本,生活在其中的人却似乎浑然不觉。即使偶尔洞察到真相的人会闪过一缕不安,却还没有来得及停下思考它的意义,就又被时间的洪流裹挟而去……

老妇人对使用这样的运输机器犹豫不决,因为她担心机器会毁坏带有她独一无二回忆的珍藏品;

女子的丈夫被用于第一次人类运输实验,她发现回来的是一个“伪装”成她丈夫的年轻男子;

男人努力制造机器以拯救患有绝症的妻子,却付出了不为人知的代价;

少年发现并修改了隐藏在装置运输网里的代码BUG,引发了全球性震荡,也彻底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

以上这些,都是2022年奥威尔政治小说奖入围作品、《泰晤士报》年度科幻作品《装置》中虚拟的未来。

以丧失人类本质来换取技术进步的便利,真的值得吗?

《装置》一书译者柳闻雨分享的在翻译过程中的体会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文/柳闻雨

在1997年的科幻电影《心慌方》(Cube)中,六个素不相识的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被关进由一个个形状相同的立方体组成的迷宫中,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逃离这座迷宫。

被困在其中的人,有一个建筑师,他当初设计了这个巨大*人魔方的外壳。当一起被困的另外几个人谴责他参与这个邪恶计划时,他说,一开始并不知道要设计这样一个*人机器,因为参与这个计划的人每人都只负责一小部分,没人知道这一机器的整体目的。

亲手画出的图纸,最终还是埋葬了自己。

在大公司敲过螺丝钉的人,恐怕对这种荒谬的困境并不陌生。大领导的心思,往往圣意不可测。经由几个心腹、心腹的心腹层层转述、拆分,化为基层员工的一个个项目和待办,中间再来几次人事变动和架构调整,最初的目标和全貌早已无人在意。

而基层员工想要窥斑知豹,了解“组织”这座迷宫的全貌,就难免像卡夫卡《城堡》中的土地测量员K,想要进入巨兽般组织森严的城堡,却总也做不到。

J.O.摩根笔下的《装置》(Appliance)也描述了相似的困境,这是一本九万余字的科幻小书,讲述了一种“隔空传输”技术在不断发展的历程中,与普通人产生交集的十一个瞬间。而装置在本书中,就指代可以将物、将人瞬间传输到另一个地点的机器。

一开始,“装置”的出现,就似乎是个谜。

“这台装置看起来不过像是一台超大的灰色冰箱,或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怪异模型,下面的门十分厚重,上面的门小一些,每扇门都像轿车的顶部一样呈流线形,配有彩色的把手。不过,下面的把手上锁着一把重重的挂锁,而只有在装置上方绿灯亮起的时候才可以触碰上面的把手。”

而这个神秘的、发明了装置的机构为什么选择了不起眼的文职员工皮尔逊进行第一次试验,我们不得而知,或许真的是因为书中所述的理由——“皮尔逊先生离机构住得还算近,而距离似乎是挑选他的决定性因素”。

但在此刻,皮尔逊就好像《心慌方》中的建筑师,或者《城堡》中的土地测量员K,甚至比他们更加无足轻重,他对照着操作手册,迎接了这台神秘的装置,见证了可能是历史上第一次隔空传输——一只食堂的塑料勺子被传进了他家,然后又被传走了。皮尔逊像一个尽责的NPC一样,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却并不知道未来通向何方。

在后面的十章中,这台装置经历了数次迭代。

一开始,它只能传输勺子大小的东西,后来,它变成了可移动的传输舱,可以帮人搬运重物。

再之后,它变成了可以传输人体的“任意门”,并且挤占了传统航空、交通业的生存空间,再之后,传输亭遍布世界各地,甚至变为了一种可穿戴的装置,人们只要穿上传输服,就可以在天空行走,甚至登上月球。

而它的背后,站着一个庞大而神秘的组织,在书中被模糊地称为“机构”。

机构神鬼莫测,依靠着会议和文件运转,为机构工作的员工都摸不透它的架构和轮廓;机构只手遮天,熟习封锁消息、操控舆论的本领;机构并不怜悯普通人的处境,他们处决试图破解其秘密的黑客少年,却无法理解在传输中失去孩子的母亲,何以不能满足于终身免费传输的“丰厚补偿”;机构有着登上宇宙的野心,挖矿和建设的触角甚至伸向了月球。机构也像一台巨大的装置,有着详尽的流程和说明书,但没有人了解传输装置的原理,也没有人会为其负责。

“既然整套系统还在运作,那么,这些理论就都不重要。因为他们并不是真的需要知道原理,而且那些机器工厂里的人,他们是最不需要知道的了。他们只需要接到订单,然后照着收到的新模板,冲压出这个硅片,或铸造出那个镀金触点。因为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技能,任何人都可以按照一定的样式制作机器。任何人都可以说服自己,觉得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甚至认为自己基本上算是个专家。但没人真的懂这一套,明白吗?”

就像《心慌方》中的建筑师,为机构工作的人打造一个外壳,让谜一样的工具有条不紊地运行。但工具的目的和原理,并没有人在乎。

机构的崩溃是如何发生的呢?

第一章,皮尔逊的太太试图用螺丝刀拆解这台机器;第二章,搬家公司的员工走入了传输舱内部,差点传走了自己;第六章,记者弗洛讲了一个或真或假的故事,说自己的姐姐因使用传输系统而失去了生育能力;第七章,天才少年徒手拆开机器,修改了机构内部的程序,让所有的非生物体无法传输(无数通过传输移动的人失去了衣服、假牙、心脏起搏器);第九章,孩子使用传输系统去海外游学,但母亲没有等到她的归来,只得成为一个“疯女人”,日复一日地在机构门口举牌抗议。

自然而来的一个问题:谁要为这些崩溃负责?无论是参照着说明书试验装置的皮尔逊先生,还是资源参与人体传输试验的弗兰克,每个人都只献祭了生命的一部分,懵懂地成为推动巨大装置运转的齿轮。

就像《心慌方》中的建筑师,也不需要为他设计的*人机器负责。

回到现实,谁的生活中,没有见证几次装置的崩溃?谁没有因为通讯、出行软件的崩溃而寸步难行,谁不曾因为一张电子通行证的崩溃而求告无门?而真实的原因,是否源于我们面对这些庞大的装置,献祭了太多自由和认知?

装置的不仅控制了我们的生活,更可怕的是,它控制了我们的想象力,我们无法想象装置出现以前的生活,或者没有装置的未来。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接受了一套没有人弄懂的系统,一套不合理的系统,但我们依然信任、依靠它、盲目地相信它。我们使用这套系统,因为有人告诉我们它没问题,然后我们就接受了,但我们其实没有任何相信的理由。而现在,我们和这套系统牢牢地锁在一起……这台机器统治着我们,命令我们如何生活,而我们允许它这样做。我们邀请它……”

装置规范严谨,吸纳天下人才,装置无所不包,海纳百川;但它崩溃的那天,你才恍然觉得它是如此脆弱,你也是如此脆弱。装置的崩溃,砍向了社会的大动脉,时代的一粒沙,成为了普通人身上的一座山。

这时,我们才开始思考,将自己交付于复杂的装置,牺牲自我而换取的技术便利,真的值得吗?

这本书的作者J.O.摩根是一位英国诗人,曾荣获科斯塔诗歌奖。这本书不仅带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思,还有着风格多变、极富韵律的诗性语言。甫一上市就当选《泰晤士报》的月度科幻小说,获得了《苏格兰人》《每日电讯报》《泰晤士报》文学副刊等报刊的盛赞。

作为这本书的翻译,我也感谢作者将这本书写得如此简单、清晰、充满哲思,作为一个同样在装置中的螺丝钉社畜,下班后就着窗外的风景穿梭于两种语言,两个时空,有一种浮出水面透口气的感觉。也感谢编辑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在不断试错和修改中磨炼技术。

在我写作的当下,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称,GPT5即将发布,人工智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隐喻中的“装置”呢?

或许我们在互联网上写下的每一行字,都是在为未来技术的巨大装置上铆下一颗螺丝钉。

//

相关荐读

《装置》

[英] J.O.摩根 著

柳闻雨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是开端。迈向美丽新世界的第一步。一个轻松而丰富的未来世界。距离不再成为我们接触的障碍。所需要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传输装置,在每个家庭,每条街道,每个城市。快速、干净、简单,一个由数据而非情感驱动的未来。

一项新技术的编年史就这样开始了,它很快将会改变整个世界和每个人——怀疑者和信仰者、无辜者和传道者。一项科学奇迹很快就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我们固有的混乱又如何呢?

在一个只关注进步的世界里,那些使我们成为人类的事物——记忆、恐惧、爱、鲜血、矛盾、死亡——将会变成怎样呢?当我们追求完美感时,我们会失去什么?

丨作者简介丨

J. O. 摩根,英国当代诗人,小说家。作品曾两次入围“前瞻诗歌奖”和 T.S.艾略特奖。2018年的作品《保证》(Assurances)荣获当年的科斯塔诗歌奖。

转编自【非虚构时间】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