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李老师提醒,还没发现我现在确实能写了,而且还可以“猛喷”!不过如果要冷静下来分析细节会发现两个问题。1、猛喷只是自说自话不需要考虑读者是否理解!在遣词造句以及逻辑前后连贯的能力上我其实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为我发现以前的文章有些部分讲得不清不楚,时不时我还想要重新补充一下。2、细节关注度不够。很多细节重新回溯就会发现问题,某些问题甚至能推翻以前的结论需要重写。
有关陌刀,我以前的结论是陌刀其实一直都没有消失或者说一直都有其实用价值。因为虽然唐朝断代,但是明、清两朝的军队里仍然有它的影子,也就是后来明戚家刀和清乾隆武英殿图示的“绿营长刃大刀”。宋、元两代没有发现相关记录也可能是还没有发现而已,并不能证明不存在。
一开始我是从字面上来推断陌刀的形制。因为中华文明一直都没有断代,文字含义的变动都有据可查,可以以此考据古代文化,这是中国文物考古的一大优势。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陌”是细长条,唐代的“陌”也是细长条的意思。陌刀理所当然的会往“细长条的刀”上考虑。而且唐代出土文物里也发现远超普通刀剑形制的细长条刀,只不过无法证明这就是陌刀!
总体上,我是从刀的形制上考虑所谓陌刀失传仅仅是名字改变而已,陌刀其实一直都在中国古代军队中服役。网上比较多的说法是陌刀造价过于昂贵,所以失传!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如果真的能大显神威,造价再昂贵也会保留下来,毕竟哪种武器能比铠甲的造价昂贵? 仅从这一点就能看出造价不是关键局限!
最近,在研究日本野太刀的时候发现一些有趣的细节! 古流野太刀的形制也是1.5米左右,其中有一节刀刃是不开刃,戚继光仿照的戚家刀也是如此!网上的分析此种设计是用来隔挡不伤刃!不过日本野太刀在使用的时候往往喜欢用棉绳将这部分刀刃包裹起来当成把手来用。戚家刀的做法是用铜皮包裹!
从效用的角度考虑,被当作“把手”的这部分刀刃是无效的!没有起到刀刃的作用,造价也比把手要高太多,而且应该也是全刀最重的部分,关键是这些重量也很难发挥劈砍上面去,特别是被当成把手使用的时候。当初戚继光之所以仿制野太刀是被它的气势所震撼。战场之上看见有人挥舞长长的、寒光闪闪的大刀,场景是相当恐怖的。
不过,有过相关研究的武林人士应该知道,对敌打击的部分一般处于离刀尖的前三分之一这一段。由于野太刀太长,如果近身拖割也很难用到接近刀柄这部分的刀刃,所以日本人在使用野太刀的时候选择棉绳包裹起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要有这种无效的设计?即增加成本又增加重量提高使用难度?
答案已经在前述重提到,气势很猛,看起来令人胆战心惊。中国刀剑曾经在春秋战国时期也经历过这么一段时期。剑越做越长以示其雄,天子的剑更是长达1.6米以至于碰到刺客拔都拔不出来,最后需要背到背上才能拔出。我在网上见过拔野太刀的教程,就像扛扁担一样所以叫“王负剑”,看到这种拔剑方式也容易理解当时的情形了。
如果用“刺”,大枪足以胜任,而且可以做到长度3米以上。如果用“劈”,像关刀这样的形制,有效打击部分有多长,就做多长,而且宽阔的刀头不仅结实,而且由于重量在刀刃部位,劈砍的力度绝对大于陌刀的打击力度。事实上,戚继光虽然仿了一批倭刀,但是这类细长条刀只是装备鸟铳手作为防卫装备。对于装甲骑兵还是用大斧,大棒管事。最后戚家军拉到北方对付游牧骑兵,这类斩马刀也没有多大用场。这个结论好像是在戚继光晚年写的《练兵实纪》里面有所记载。
而清朝军队出现这类细长条战刀的原因更简单,他们自己在做说明的时候已经给出答案,是继承前朝救制。清军入关得天下纯属运气爆棚,东林党到国家灭亡了还在内斗是其重大原因。所以打着“不忍看着你们内乱,邻居来帮忙“的旗号,一直不明就理的全盘继承明朝旧制。跟细长条刀在军队中适不适用没有太多关系。而且观看很多清代反映战争胜利的图画也显示用枪、用腰刀的占绝大多数,至今没有看到大长条刀。比如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清宫武备图典里的,包括《呼尔满大捷》的这类图卷!
欧洲在14、15世纪也曾流行过一段时间的长剑。个人感觉也会出现上诉问题。长度不如枪、劈砍力度不如斧锤、大片刀。如果说细长的剑刃能够刺入铠甲的缝隙。这种操作对于精度的要求非常高,恐怕不是一个容易掌握的武技。之所以现在比较流行,特别是在兵击圈比较热门,估计是得益于自古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能够让人按图索骥,见效快、学习门槛不高。
玩一下是可以的,如果真正在战阵之中用长剑进攻铠甲武士,长剑的劈砍力度不容易重创对手,刺击如果精度不高被对方踩进中门,由于长度太短,考古发现当时的长剑一般就1.2米左右。这种情况下长剑手会非常凶险。或者这样假设,因为你的劈砍力度不够,所以对手可以不用避让硬接你的劈砍猛冲进来,也赌他在移动中,铠甲的缝隙不容易被你刺到。这种情况会非常棘手,长剑手失败的概率会很高。
戚继光最开始看到倭寇用长刀劈砍明军的时候被吓到。想了半天要用更长的刀克制倭刀!后来广西瓦氏夫人带双刀携狼兵大破倭寇且十出九胜。狼兵一是结阵:7人一组协同作战。二是长矛捅刺:管你什么剑圣武圣,长矛一拥而上全部捅死!记得日本某电视台做过实验,找了4名未经训练的家庭主妇,一起用长矛进攻一个武术大师,该武术大师也用长矛对战。结果面对4名手无缚鸡之力的家庭主妇,武术大师也完全没有胜算,被扎得落荒而逃!
戚继光受到狼兵的启发,发明了鸳鸯阵。配置上也没有长倭刀的事!用刀牌手抵住倭寇,用狼筅扰乱倭寇视线,长矛手候机突刺这一基本战法打出来歼敌几千自己没有人员战死的军事奇迹。而且鸳鸯阵还会因地制宜的进行变阵,戚继光真是个天才!
长刀、长剑当然有它巨大的威力,但是劈砍力度不如同样长度的关刀、长斧,刺击长度不如长枪、长矛,贴身近战的灵活性不如单手刀剑。而且就武器本身来讲有效利用率还不高!所以,最后陌刀这种可用于以示其雄,炫耀武力的兵器还是因为经济性的缘故退出实战军阵,在唐代铠甲兴盛期和宋代铠甲鼎盛期断代的原因不是因为造价!是因为它难以适应战争模式的变化造成的。铠甲不容易用轻薄的刀子砍开!
如果是上述结论,怎么解释欧洲的“双手大剑”?按照国外的资料介绍,双手大剑主要是两个用途:1、作为武术训练时的裁判“插手”,用于在安全距离分开对战的双方。2、以一对多。作为军队的前哨起到侧应的作用,是群战利器。不过看他们的技法介绍以及我目前对器械使用的一点点了解,对这个解释存疑!因为他抡起大剑在自身平衡都难以维系的情形下靠转速来实现*伤力。貌似真的不是个好主意!
欧洲的群战是“双手持”兵器,东亚的群战利器是“双持”兵器,一手拿一件兵器冲入敌阵开无双,大*四方,凭借高频打击来战胜敌人。不仅有武将如:瓦氏夫人,而且还有兵种如:滚被刀手。在明代绘画《抗倭寇图卷》里也有明代双刀手和日本双刀手的图像。
最后,突然想起李教练跟我们说过,中国跤里没有绝招,没有哪个招数是万能的,哪个招数都有破解的法门。武器可能也是如此,总有它适用的领域和不适用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