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秘传:睡中修炼术,养生与修真的完美结合
对于道家隐士来说,睡眠是一种隐逸的状态,可以帮助达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非常重视睡眠方法和技巧,这就是“睡中三昧”。
据道家著作睡觉的地方不应该太靠近火源,也不该直接对着风,更不该露天睡觉。睡前应该做一些轻微的运动,比如揉眼、擦脸、按摩腹部、刷牙、漱口、洗脚、梳头和静心,以帮助消化,然后再去睡觉。不应该在醉酒或吃得过饱的状态下睡觉,也不应该在烛光下睡觉,避免把脚悬挂起来,不要张着嘴睡觉,也不要蒙着头,应该把所有的烦恼和忧虑都放下,带着一颗清静的心去睡觉。睡觉时应该保持腹部温暖,保护好肩膀和颈部,让脚部保持温暖而头部保持凉爽。吃完饭后应该右侧卧睡觉,距离吃饭时间较长,则左右侧卧都可以。老年人应该午休,而年轻人则不宜过多睡觉。老年人气血不足,需要通过睡眠来调养身体,而年轻人阳气旺盛,白天睡觉可能会导致头晕眼花。
明代的郑瑄在《昨非庵日纂》及《千金方》记载了一种助眠法,即半醉状态下独自睡觉,使用软枕头和暖足,可以帮助心灵安静下来,自然而然地闭上眼睛。清代的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提到,睡觉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操”,即通过集中注意力在某个特定的事物上,如想象头顶、默数呼吸、返观丹田等,让心有所依托,不会四处游荡,从而容易入睡。另一种是“纵”,即让心灵自由地游走在遥远和虚无的地方,也能够帮助人逐渐进入模糊的睡眠状态。最忌讳的是过于渴望入睡,这样反而会让入睡变得更加困难。因为清醒和睡眠的交界是无法用意念控制的,只有忘记睡眠,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进入睡眠状态。他还提到,坐着假寐,醒来时会感到精神更加清爽,比躺下睡觉更有益。但是,如果坐着睡不着,只要闭上嘴巴和眼睛,收摄心神,休息一会儿,也能起到类似午休的效果。
明代的周履靖在《赤凤髓》中记载了《华山十二睡功图》,这是一种将睡眠视为内丹修炼的一种,是由华山的高道陈抟传授的。其睡功的要领是,在白天或夜晚安静无事的时候,或者在阳气恢复的时候,端正身体坐着,叩击牙齿三十六次,召集身体中的众神,然后松开衣带侧卧。关键在于合口,眼睛半闭,舌抵上颚,双膝并拢,一只脚收回,十指弯曲如钩,阴阳之气回归各自的穴位,这就是外在的日月相交。然后一只手做出剑指的姿势覆盖在生门(腹部下方)上,另一只手做出剑指的姿势曲臂枕着,眼睛对着鼻子,鼻子对着生门,牙齿闭合,开启天门(头顶),关闭地户(肛门),心神内视,坎离(水火)相会,这是内在的日月交融。这种方法就像鹿运督脉,鹤养胎,龟喘息一样。人在一天一夜中有一万三千五百次呼吸,气行八万四千里,这都是顺应天地自然规律的。让思虑回归到元神,这就是内丹。内丹是本质,外丹是应用。本质是内在的精气合一,应用则是外在的光芒四射。只有让内外合一,才能真正进入修炼的境界。当修炼到这个地步,六贼(指六根的贪欲)自然消失,五行(金木水火土)自然聚集,火候自然升降,酿成真液,滋养灵根。所以说:“玄牝通一口,睡之饮春酒,朝暮勤行持,真阳永不走”。每次睡眠修炼结束后,起床时按摩心窝和眼睛,可以使身心舒畅。
《性命圭旨·亨集》中记载了道教传承的“五龙盘体法”,其要领是:面向东方睡觉,侧身而卧,像龙一样盘曲,像狗一样蜷缩,一只手曲臂枕头,一只手直摩腹部和脐部,一只脚伸直,一只脚弯曲,先让心静下来,再闭上眼睛,达到极度的虚无和宁静,神气自然回归本源,呼吸自然涵养,不用刻意调整呼吸,呼吸自然会变得平稳,不用刻意压制气息,气息自然会变得平和。这种方法是内丹修炼者用来消除睡魔,以达到《参同契》中“寝寐神相抱,消息候存亡”和《庄子》中“其觉也无忧,其寝也无梦”的境界。即使在睡眠中,也要保持清醒,心神宁静,通过睡眠引导元神与道合一。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开心宗之性,示不动之体,悟梦觉之真,入闻思之寂”。诗中说:“元神夜夜宿丹田,云满黄庭月满天。两个鸳鸯浮绿水,水心一朵紫金莲。”
丹家将人的鼻子比喻为面部的山峰,两眼之间的鼻柱称为“山根”(也称为“祖窍”、“性户”、“观音堂”等)。两鼻孔中间的鼻柱根部,下接“人中”穴,也称为“山根”,因为它正好位于鼻子下方呼吸出入的交接处,用意念控制这个鼻口山根称为“锁鼻”。意念集中在鼻根上,心和呼吸相依,锁住气息的感觉,好像把它移到了肚脐中,逐渐进入混沌状态,真气缓缓入睡,这就是“锁鼻术”。吕祖的诗说:“高枕终南万虑空,睡仙常卧白云中。梦魂暗人阴阳窍,呼吸潜施造化功。真诀谁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学痴聋。华山处士留眠法,今与倡明醒众公。”据传张三丰的《蛰龙法跋》和《周易·随·象传》中说:“君子以向晦人宴息”。不说“向晦宴息”,而说“入宴息”,妙处就在“入”字上,“人”即是睡法。以神入炁穴,坐卧都有睡功,又何必非要高枕石头睡觉呢!华山陈抟的《蛰龙法》为道教睡功真谛: 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高卧,世无知音。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