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热搜一出,电影又背锅了

这热搜一出,电影又背锅了

首页角色扮演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内置菜单版更新时间:2024-06-17

近期发生了两件大事:

10月29日,巴拿马某地举办「鱿鱼游戏」主题派对。

派对上发生枪战,造成8人死亡7人受伤

10月31日,日本京王线城铁车厢内。

一名男子打扮成「小丑」的模样,持刀纵火,造成8人受伤

两件事,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

当事人都在模仿影视角色或情节行凶。

也让一个经典话题又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影视作品中的暴力情节,是否会催生现实中的暴力事件?

尤其以上事件涉及的两部作品,又是众矢之的。

《鱿鱼游戏》火遍全球的时候,就被多国学校抵制,禁止学生观看;

《小丑》 上映前后,在美国一些地方也遭到过抵制。

所以。

两起事件的发生,反倒更像是某种应验。

但。

真正的元凶,难道就只是影视作品吗?

鱼叔今天想从电影的角度,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部电影,要为效仿它的暴力犯罪事件负责吗?

说到此话题。

史上最臭名昭著,也是伤亡最惨重的相关事件,一定是它——

奥罗拉枪击案」。

2012年7月20日凌晨。

美国科罗拉多州奥罗拉市的一家影院,迎来《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首映的零点场。

就在影片第一个开枪的镜头出现后,一位蒙面男子冲出观众席。

他投掷了一枚催泪弹,遮挡了观众的视线。

接着举枪无差别扫射。

最终造成影厅内12人死亡58人受伤

凶手是24岁的詹姆斯·伊根·霍尔姆斯。

在被警察逮捕时,他神情淡定,甚至有一丝得意。

还特地露出刚刚染红的头发,说自己是《黑暗骑士》里的小丑

这起枪击案,让公众将矛头直指诺兰的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

关于「电影模仿效应」的话题一时间甚嚣尘上。

有媒体认为,电影借希斯·莱杰饰演的小丑,将反社会行为进行了过度美化。

甚至无形之中,将其塑造成了一种英雄形象。

7年过后。

当杰昆·菲尼克斯主演的《小丑》要在全美上映时。

遭到了「奥罗拉枪击案」的幸存者和罹难者家属的强烈抵制。

他们没有忘记当年的悲剧,并且认为这部电影同样暗藏不安定因素。

于是给华纳写了一封信,提到当年的枪击案:

「就算电影只让一人动了模仿的念头,后果也将不堪设想。」

结果是,当年发生枪击的那家影院,没有放映电影《小丑》。

除此之外,类似的事件还有不少。

2007年4月16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枪击案,造成33人死亡

凶手韩国留学生赵承熙,作案间隙往NBC电视台寄了一个包裹。

内有23页宣言、43张照片、28份录像带。

其中一张照片,引起美国警方重视:

赵承熙手举一只羊角锤,愤怒地做欲砸状。

姿势和角度同韩国影片《老男孩》的海报一模一样。

警方进一步调查后判断:

赵承熙在行凶前曾反复观看《老男孩》,并从电影里获得了犯罪灵感。

既然诸如此类「模仿式」的暴力犯罪事件这么多。

那是不是就可以下结论:

诱发犯罪的幕后元凶,其实就是这些含有暴力情节的电影?

别急。

先来看看这些罪犯都是怎样的人。

「奥罗拉枪击案」的霍尔姆斯。

邻居说他的房间从不打开窗帘,也从不与人说话。

学校同学形容他是个「谜一般的人物」。

他的名字在任何一个社交平台都搜索不到。

直到枪击案后,美国警方才在一个成人网站上发现了霍尔姆斯唯一的账号。

他发布的最后一条动态写着:「你愿意到监狱里来看我吗?」

2015年8月8日,霍尔姆斯被处以了不得假释的无期徒刑

校园枪击案的凶手赵承熙。

同样被同学们描述为不说话,每天呆坐在电脑前的「孤独者」。

在进入大学前,他被确诊为「选择性缄默症」,一直在服用抗抑郁药物。

在校期间,尽管屡次出现失控行为。

但校方从没请求处理「问题少年」的工作人员介入,也没有让他去接受心理治疗。

最终,他在开枪后选择了自*。

两人都是典型的反社会人格,现实生活的边缘人物

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何会对电影中的暴力角色情有独钟。

就拿小丑来说。

电影的原意是借用小丑一角,来表达对社会弊病和人情冷淡的不满。

尤其是那句,「混乱才是真正的公平」。

饱含了强烈的反体制和反文明情绪。

这也正切中了部分曾遭受过不公待遇的人群的心理状态。

令他们对角色产生了误读。

只片面地看到了小丑为发泄私欲而报复社会的所作所为。

从而酿成悲剧。

所以。

真正可怕的其实不是电影,而是现实。

尽管模仿电影行凶的事例,早就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但电影何其无辜。

因为模仿说到底只是一种手段

凶手的反社会人格才是罪恶根源。

还包括心理原因,生理原因,社会原因。

暴力的种子,早在电影之前,就已在他们的心里埋下。

他们只是在电影中,为自己找寻暴力合理化的借口

就算没有电影,他们仍会被其他事物刺激,并实施犯罪行为。

正如手持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

当「模仿电影」的犯罪出现后,简单粗暴地怪罪于某一部电影,自然是最安全的做法。

因为电影不会辩解,不会还击。

可那无法阻止更多暴力事件的发生。

也无法探析到背后更深层的犯罪原因。

时至今日。

我们还无法直接证明,电影中的暴力情节与现实中的暴力事件有必然联系。

反倒是在各种新闻媒体的报导中。

暴力事件的书写变得越来越泛滥化、娱乐化、戏谑化。

甚至也会因此出现模仿犯,还会有人把*人犯当作偶像。

就像昆汀小时候,母亲告诉他的那样:

电影里没有什么东西你看了,就会毁了你,那只是一部电影而已。比起电影,我更担心你看新闻。

因此,要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不是单一地去抵制电影中的暴力元素。

而是要引导观众对电影内容更多元的理解

尤其是对电影中暴力情节的判断和思辨。

暴力只是一种现象、结果。

背后的成因,以及电影所传递出来的对现实的洞察,才是更值得我们去挖掘的。

鱼叔还是相信,电影本无罪。

而且事实上,这些被模仿的电影,大多还是是影史上的佳作。

因为暴力元素,有时会对于一部电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暴力元素可以塑造人物,推进剧情。

最常见的就是犯罪类型片。

英雄和反派的对立,往往是通过大量暴力情节加以区分和塑造的。

《无间道》剧照

如果是非主流的「犯罪型反英雄」。

则需要比英雄人物更多的暴力情节,将其塑造得性格丰满。

最典型的有《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小丑。

还比如今年《怒火·重案》里谢霆锋饰演邱刚敖,人物魅力一度压过了甄子丹饰演的警察。

《怒火·重案》剧照

暴力元素也可以展现奇观,刺激观感。

最常见的就是恐怖片。

恐怖片对暴力元素的运用无不是近乎癫狂的状态,只为带来视听层面的震撼。

《电锯惊魂》剧照

暴力元素还可以质疑暴力

比如战争片中加入的暴力元素。

可以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战场上的恐怖,从而突出战争的荒谬性和残酷性。

《拯救大兵瑞恩》剧照

总之。

暴力元素并非洪水猛兽。

电影可以借助暴力元素,来发掘人性善恶,来针砭时弊,来控诉不公,抑或是进行深刻反思。

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之下:

电影中对暴力的呈现,是作为手段,而非目的。

在当年《小丑》引发巨大的舆论争议后。

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在采访时是这么说的:

电影只是一面镜子,如实地反映世界,而不是在塑造世界。

也就是说。

其实电影中的暴力情节,很多时候也只是对现实一种写照

电影中暴力元素越来越多,或许也与社会的浮躁和大众的戾气密切相关。

就像《小丑》一条短评所言:

30年前,制造小丑需要推进化学池;30年后,制造小丑只需要推进社会。

关于人类使用暴力的历史,自然要远超电影的历史。

可越来越多人也开始把暴力事件的出现,怪罪到电影身上。

托德·菲利普斯认为这很不公平:

「有些事情的发生,不能归咎于电影本身。」

这种因果关系的颠倒,看起来更像是无力应对现实状况的一种软弱的托辞。

就好比有些家长通过举报动画片中含有暴力元素,让动画片下架。

以此来掩盖自己在教育方面的无能和失败。

《虹猫蓝兔七侠传》剧照

而且导演北野武也反驳过这种观点:

「那我们拍了那么多反映真善美的电影,有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吗?」

所以。

电影没那么可怕,电影也没那么大的威力。

其实电影就只是电影。

它没有教化的义务,更不会有教唆的邪念。

一切的反响,都是观众内心感想在电影里的投射。

观众选择看到什么,便会在电影中看到什么。

暴力不可怕,可怕的是眼里只能看见暴力。

维文·索布切克说过:「暴力就是我们道德痉挛的意义和内涵。

有时候。

正视电影中的暴力元素。

其实也就是在正视我们的生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