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游戏》最终季追得正酣?最全冰火帝国史在此

《权力的游戏》最终季追得正酣?最全冰火帝国史在此

首页角色扮演冰火浩劫更新时间:2024-07-03

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通过对一个复杂架空世界的精确构建,将自身打造成了不朽的史诗。史诗离不开英雄,《冰与火之歌》同样如此——在万余年的岁月中,不知有多少英雄与领袖穿梭于已知与未知世界间,成功将自己的名号化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不朽传奇,留给后世歌者无穷的遐想与追思。而当异鬼大军冲破绝境长城,让无尽的寒风吹彻维斯特洛大陆时,一位女英雄横空出世,用鲜血与战火缔造了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响亮的名号。这位女英雄,是坦格利安王族最后的成员之一丹妮莉丝·坦格利安;而她的名号则是:

“风暴降生,不焚者,弥林女王,安达尔、洛伊拿人和先民的女王,大草海卡丽熙,镣铐破除者,龙之母丹妮莉丝。(All kneel for Daenerys Stormborn,the Unburnt,Queen of Meereen, Queen of the Andals and the Rhoynar and the First Men,Khaleesi of Great Grass Sea,Breaker of Shackles,and Mother of Dragons.)”

除了这个最为正式的名号,丹妮莉丝还是七国女王(Queen of the Seven Kingdoms)、全境守护(Protector of the Realm)、龙石岛公主(Princess of Dragonstone)、母亲(Mother)……

丹妮莉丝初见雪诺时的尊号

抛开“风暴降生”“不焚者”“镣铐破除者”和龙之母,在这一长串名号中还有三个头衔与统治权相关。“弥林女王”和“大草海卡丽熙”代表了丹妮莉丝对弥林人和多斯拉克人的统治权,而“安达尔、洛伊拿人和先民的女王”则代表了丹妮莉丝对整个维斯特洛统治权的声索。彼时的丹妮莉丝掌握着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多斯拉克骑兵与“无垢者”军团,同时还有两条成年的巨龙,其势力更横跨狭海两岸……

然而,这个人类世界里最具权威的女人的名号中,却并没有“女皇(女皇帝)”。丹妮莉丝是女王,是卡丽熙,是守护,是公主,是母亲……但独独不是女皇;不仅丹妮莉丝没有称帝,维斯特洛也并没有任何一个君主称帝。在“王者”林立的五王之战中,除了声称享有“铁王座”继承权的乔佛里·拜拉席恩、史坦尼斯·拜拉席恩、蓝礼·拜拉席恩三人外,罗柏·史塔克和“铁群岛之王”巴隆·葛雷乔伊也只是分别自立为“北境之王”和“铁群岛之王”;甚至是三百多年前一匡维斯特洛的“征服者”伊耿一世,也只是在繁星圣堂总主教的加冕下成为“安达尔、洛伊拿人和先民的国王,七国统治者暨全境守护”而并未称帝。

为什么这些野心勃勃甚至缔造过丰功伟绩的君主们都未称帝?是因为《冰与火之歌》的世界中没有“皇帝”这一头衔吗?

史塔克家族向征服者伊耿一世臣服,但伊耿一世并未称帝

答案是否定的。《冰与火之歌》中不仅存在皇帝,而且——在历史的纵深里——数量众多。在东方大陆厄斯索斯,传说中的黎明帝国(Great Empire of the Dawn)、已覆灭的吉斯帝国(Ghiscari Empire)以及依然存续的黄金天朝(Golden Empire of Yi Ti),其君主称号均为皇帝,其中黄金天朝的君主甚至号称天帝/天子(God-emperor)。甚至在坦格利安家族的发源地瓦雷利亚也曾有人称帝:“瓦雷利亚末日浩劫”之后,一位名为奧利昂自封为第一位瓦雷利亚皇帝,并试图恢复瓦雷利亚的荣光,并因此成为了瓦雷利亚的最后一任皇帝。

《冰与火之歌》的故事主要发生在维斯特洛,但统治维斯特洛近三百年的坦格利安家族以及在其之间的安达尔人、先民均来自于厄斯索斯。为什么皇帝的名号没有跟随这些移民的脚步进入维斯特洛呢?在《冰与火之歌》的世界观中,维斯特洛与厄斯索斯分别大致对应着欧洲与亚洲,而在现实世界,亚洲也的确“盛产”帝国。那么,是因为欧洲历史上没有帝国,所以乔治·马丁也没有让维斯特洛出现皇帝吗?

先将视线回归到现实世界的欧洲。

《冰与火之歌》架空世界地图

罗马帝统:现实世界里的欧洲皇帝进路

欧洲当然存在帝国,只不过在罗马帝国之前,西方视野下的帝国和皇帝大多源于后世史学家的解构。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与居鲁士大帝(Cyrus the Great)均未称帝,前者做了一辈子马其顿国王,后者的尊号全称为“波斯国王,安善国王,米底国王,巴比伦国王,苏美尔和阿卡德国王,四方之王”,同样没有皇帝头衔。而两位“大帝”所统治的国度,自然也是王国而非帝国。

欧洲的帝国与皇帝,源于罗马帝国。前27年,盖乌斯·屋大维从元老院获得“奥古斯都(Augustus)”称号,在后世史学家眼中,这是罗马共和国蜕变为罗马帝国的标志。当时罗马帝国君主头衔众多,如“执政官(Consul)”“保民官(tribune)”“大祭司长(Pontifex Maximus)”“大元帅(Imperator)”“第一公民(Princeps)” “凯撒(Caesar)”等,而其中唯有代表神圣与至尊的“奥古斯都”是独一无二的头衔,因而在罗马帝国时期,皇帝的称号事实上是“奥古斯都”,而不是在日后成为“皇帝”词源的“大元帅”。

罗马帝国文化昌盛,经济发达,法律健全;它基本统一了当时的“已知世界”,罗马城、元老院行省、元首行省以及附庸国的行政建制几乎与中华帝国日后形成的“天子-内臣-外藩-四夷”宗藩体系不谋而合,纵然以东方视角来审视,“奄有四海”的罗马也足以当得起“帝国”这一名号,将奥古斯都等同于皇帝并不为过。

公元117年图拉真治下的罗马帝国

然而这些丰功伟绩只能让奥古斯都成为罗马唯一的皇帝,而不能让其成为世界唯一的皇帝。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如果罗马可以因其强大而升级为帝国,那其他国家也可以;如果罗马君主可以因其功绩而号称皇帝,那其他国家的君主也可以。然而欧洲历史上却从未没有出现皇帝遍地的情况,权倾一时的国王也不敢擅设帝统,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源于两位基督教教士的堪称完美的神学构建。

393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不久帝国便分裂为东西二部。至五世纪初,西罗马帝国日益衰落,以至于首都罗马城惨遭洗劫。这一事件加深了罗马人自帝国衰落以来对基督教的敌视,于是基督教众教士不得不通过神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来“洗清”自身的“无妄之罪”。

1470年的一个《上帝之城》抄本

这其中最杰出的巨著自然是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驳异教徒》,然而对罗马帝统影响最大的却要数保卢斯·奥罗修斯所著的《历史七卷:驳异教徒》。在这部著作中,奥罗修斯正式归纳出了“地上之国”的继承关系:在上帝的统治下,人类依次经历了巴比伦、马其顿、迦太基和罗马四大帝国,而罗马通过马其顿和迦太基间接继承了巴比伦的遗产,故而“地上之国”的正朔最终集于罗马帝国——罗马帝统从此与“地上之国”的正朔合二为一。

对于罗马乃至于整个欧洲的帝制发展来说,这一理论影响深远。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的称号,归根结底源于罗马帝国的强盛,这意味着任何如屋大维一般的英雄人物均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帝统。然而在上帝的旨意下,罗马帝统成为“地上之国”唯一的正朔,任何国家,任何君主,都不可能脱离罗马帝国而缔造出新的帝统。在这一前提下,东西罗马皇帝依据帝统可以让自己的旨意行在各自的半壁江山,如同上帝的旨意行在天上与地上。

罗马帝国分裂后的版图

圣奥古斯丁和奥罗修斯当然不会想到,西罗马帝国在几十年后就灭亡了。对于横行于西欧的诸多国王、领袖来说,这不过是政治舞台上一次正常的新陈代谢。然而对于罗马教廷来说,一个神学难题出现了:西罗马帝国灭亡带走了最后一任西罗马皇帝,“地上之国”唯一合法的皇帝如今远在君士坦丁堡,如果东罗马帝国不能收复失地,罗马教廷要如何在皇帝缺位的情况,延续其在西部世界的权威呢?

约两个世纪后,一份伪造的《君士坦丁赠礼》解决了这一难题。罗马教廷声称,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早已将西罗马帝国的权力赠与了罗马教廷的领袖教皇西尔维乌斯一世及其继承者,正如《君士坦丁赠礼》中所述的那样:

壁画中的《君士坦丁赠礼》

“朕的帝国和朕的主权转移到东部地区,并在拜占庭行省内选择合适地点以朕之名建造帝国的首都。因为在这个已经由天国的统治者建立起教士的至高地位和基督教地区首都的地方,一位尘世的皇帝行使权力是不正当的。”

通过《君士坦丁赠礼》,罗马教廷取得了原西罗马的统治权。这种统治权并非帝统,因为罗马帝统已经由君士坦丁一世转移到了东部世界,从这一逻辑起点出发,君士坦丁一世之后的诸西罗马皇帝甚至既无帝统也无统治权。随着《君士坦丁赠礼》在西部世界被广泛接受,罗马帝统及其背后的“地上之国”正朔——很可能从此收束为单一的链条,正如日本天皇家族的“万世一系”一样。

镶嵌在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君士坦丁大帝画像

然而历史再次出现转折。800年,教皇利奥三世突然将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加冕为罗马皇帝,“地上之国”体系中的第二个帝国——加洛林帝国出现了。自《君士坦丁赠礼》以来,东罗马皇帝一直是“地上之国”正朔的唯一继承者。利奥三世新设帝统,直接导致“地上之国”正朔从理论上正式二分,欧洲也因此出现了两个“第二罗马”: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和加洛林帝国的首都亚琛。帝统的分裂也反向推动了教会的分裂,1054年,罗马与君士坦丁堡互判处绝罚,西部基督教形成天主教,东罗马帝国地区形成希腊正教,并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里与斯拉夫等教会共融成为东正教。

利奥三世的加冕明显缺乏合法性,但他创设的帝统却被后世所继承,并在奥托一世时期正式孕育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一头衔。在奥托一世的征伐下,东罗马帝国皇帝约翰一世不得不承认了奥托一世西罗马皇帝的头衔,罗马帝统从此正式分裂为两支。

查理曼帝国疆域变迁图

东罗马帝国的衰落使得周边国家开始觊觎其帝统,保加利亚君主西美昂一世便曾因战胜过东罗马帝国而自称为皇帝(沙皇)。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灭亡东罗马帝国,“征服者”默罕默德二世遂以罗马帝统的继承人自居并兼任“凯撒”。20年后,作为东正教大国,俄罗斯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通过迎娶东罗马帝国的亡国公主索非亚,并宣布继承东罗马皇帝的帝统,将莫斯科称为“第三罗马”。

奥斯曼通过征服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帝统,俄罗斯则通过血统与宗教。东罗马皇帝、西罗马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俄罗斯帝国皇帝和兼任罗马凯撒的奥斯曼苏丹均没有脱离罗马帝国以来的帝统。直到拿破仑的出现。

雅克-路易·大卫创作的《拿破仑加冕》

1804年,拿破仑当着教皇庇护七世之面,自我加冕为帝。拿破仑所称的既非罗马皇帝也非法兰西皇帝,而是“法兰西人的皇帝(Empereur des Fran?ais)”,言下之意其帝权受命于人民而非上帝或罗马。拿破仑称帝时神圣罗马帝国已在灭亡边缘,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为了在帝国灭亡后依然保持帝位以及早已严重受损的帝位,将奥地利大公国升格为奥地利帝国,并兼任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两年后,弗朗茨二世果然在拿破仑的打击下放弃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帝位,成为纯粹的奥地利皇帝(Emperor of Austria)。19世纪末,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征服众多王国、公国,自称德意志皇帝(Deutscher Kaiser)。这其中有些无奈:被普鲁士征服的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等国已是王国,威廉一世若不称帝,很难在法理上成为德意志唯一的君主。

法兰西人的皇帝、奥地利皇帝、德意志皇帝脱离罗马帝统的“称帝进行曲”显然刺激到了英国君主。1876年,维多利亚女王兼任印度女皇——当然,这一源于印度的帝统与“地上之国”的正朔已经毫无关联……

印度皇帝皇冠

中华帝统:现实世界里的东方皇帝进路

离开欧洲,再将视线转移到历史悠久的中华帝国——这里的中华帝国指的并非袁世凯建立的帝国,而是历史上定都于中原的一系列王朝的统称,以汉族王朝为主,也包括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渗透王朝与征服王朝。

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截然不同,为了便于理解《冰与火之歌》中的帝统发展史,有必要以欧洲的视角对中华帝统进行解析。

欧洲“地上之国”的正朔理论由后世教士所构建,而中国很早就诞生了东方式的正朔理论,那就是天命。在秦朝之前,中国尚有周朝、商朝和模棱两可的夏朝,在中国史学家的叙事中,这些王朝的末代君主均因为“无道”而失去了正朔,以至于被后继的君主取代。从这个传统出发,嬴政也应当从之前的周朝寻找天命继承的依据,以论证自身王统的合法性,然而嬴政做了一个更大胆的举动:创立新的正朔。

秦灭六国形势图

在秦朝之前,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或“天子”。嬴政在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古老的王统已经不足以表彰其功绩,因而自创“皇帝”头衔,成为中华帝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皇帝”并不是“后”、“王”等称呼的简单升级,它意味着嬴政用一个崭新的帝统取代了曾经的王统,而新的帝统背后有着新的正朔,那就是“自上古以来未尝有”的、一匡六合的功业。

相对于罗马皇帝,中华皇帝对自己的身份有着更强的自觉性。但当嬴政希望其帝统由赢氏“二世三世至于万世”时,新帝统固有的逻辑缺陷便出现了:既然秦朝的帝统源于其功业,那新的王朝也完全可以用相似甚至更大的功业取代秦朝的帝统;更近一步说,嬴政帝统背后的天命无非是统一天下,那只要其他人能完成这一功业,既相当于拥有正朔,自然能够建立更新的帝统。

嬴政为求仙丹曾派方寸求长生药,一旦成功,也就解决了帝统问题

在这一点,罗马帝统与中华帝统同大于异。罗马帝统背后是“地上之国”的正朔,是上帝的旨意;而中华帝统背后是统一天下的功业,以及由此反推出来的天命。除去宗教差异,上帝的旨意与天命并无本质不同,只是前者的解释权在中世纪被罗马教廷紧紧抓在手中,而后者则往往是在新王朝的统治已成既成事实的情况下,由学者们加以解释。这一差别,造成了中华帝国历史的正朔基本能保持延续,而帝统则往往随着王朝更迭而改变。

与长时间分裂的欧洲不同,中华帝国在长时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大一统状态,因此帝统在各个王朝之间的传承也相对清晰。秦朝之后出现西汉、新、玄汉、东汉等存续时间或长或短的王朝,帝统游刃于嬴、刘、王几家,直到三国时期才出现了分裂。

东汉末年,中华帝国分裂为曹魏、蜀汉、孙吴三大帝国,帝统由此三分。曹魏的帝统由东汉末代皇帝禅而来且牢牢占据着中原,蜀汉的帝统则源于其君主具备的东汉血统。帝统依据最为薄弱的是孙吴,其君主既没有禅让之礼,又没有前朝血统,更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功业,但依然在与另外两大帝国的对峙中称帝了。

三国对峙图

中华帝统可以有多支,但正朔却只有一个,于是三国帝统究竟哪一支与正朔契合,成了后世史学家纷争不断的课题。很明显,孙吴帝统被最先排除,但曹魏与蜀汉呢?这一幕与东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俄罗斯与奥斯曼对罗马帝统的争夺战极为相似:俄罗斯君主通过联姻继承了东罗马皇帝的血统,而奥斯曼君主则统治着东罗马帝国的故地与子民。

后世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选择了变通的态度。终结三国时代的西晋源于曹魏,故承认了曹魏的正朔;而后西晋在北方游牧民族的打击下丧失中原,其皇家逃至南方,依靠半壁江山建立了东晋。这一过程与蜀汉极为相似,以至于东晋的学者又有了以蜀汉为正朔的呼声。

西晋、东晋两朝的观点无疑有着“古为今用”的讨巧,相比之下,数百年后的《资治通鉴》采取了更为理性的态度:“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虽华夏仁暴,大小强弱,或时不同,要皆与古之列国无异,岂得独尊奖一国谓之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哉。”

《资治通鉴》为宋神宗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这一段话将中华帝统的精髓还原到了嬴政所创的正朔理论:若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那皇帝便有名无实。在分裂的时代里,没有正统与僭伪之分,正朔只能为统一天下的君主所拥有。这里的“天子之名”,即是帝统;“天子之实”,则是正朔,通过这一番解构,史家眼中的帝统至少在理论上脱离了神性,唯有那难以捉摸的正朔,才是帝国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从历史的细节来看,中华帝统的传承还要更为复杂:比如论证王朝更迭合法性的“五德终始说”,比如两汉时期盛行一时的谶纬之学,甚至是自嬴政以来代表正朔的器物传国玉玺……不过从正朔理论的解析来看,中华帝统的诞生原比罗马帝统简单粗暴。在基督教教士的神学论证下,罗马帝统通过“地上王国”正朔与上帝的旨意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拿破仑之前,欧洲没有任何一个君主敢于脱离罗马帝统而称帝;而在中华帝国,“使九州合为一统”的功业成为唯一要件,直到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继承中华帝国的正朔时,其帝统与嬴政已经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中华帝国的皇帝又具有更多外交意义上的特殊性。在长达数千年的岁月里,中华帝国作为远东地区最强大、最先进的政权,孕育了辽阔的中华文化圈,并由此发展出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宗藩体系,其结构为“天子——内臣——外藩——四夷”。在这一体系下,只有中华帝国的君主可以称皇帝,其它任何人称帝的举动都将被视为对中华帝国帝统直接的挑战。唯一的例外发生在三国时期,面对共同的敌人曹魏,蜀汉与孙吴两国君主互相承认了自此的帝统,但这完全是战争时代的权宜之计,正如东罗马帝国皇帝约翰一世不得不承认奥托一世西罗马皇帝的头衔一样。

宗藩体系

不过在中华文化圈外围,当中华皇帝鞭长莫及时,称帝就相对容易。越南国王采取“外王内帝”政策,即对中华帝国称“国王”,对内自称“皇帝”;日本甚至在与中华帝国的国书中使用了“东天皇敬白西皇帝”的表述,也不过被当时的皇帝杨广斥责一句“蛮夷书有无礼”。随着中华帝国的衰落,越南、朝鲜均建立起过短暂的帝国,这背后自然是宗藩体系的崩溃。

从中华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发展史来看,皇帝在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中的含义有较大区别。中华帝统更侧重于功业,而罗马帝统更侧重于“地上之国”的正朔——当然这种正朔最终通过东罗马帝国皇室的血统或罗马教廷的加冕来体现。

在虚构的故事当中寻求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

日本动画《凉宫春日的忧郁》中有一句名言:“在虚构的故事当中寻求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 在《冰与火之歌》所架空的世界里,如果丹妮莉丝或是任何一位君主试图建立自己的帝统,完全不必拘泥于现实世界中的正朔理论与帝统史。但是作为一部精确度极高、逻辑极严密的文学作品,《冰与火之歌》中如果出现过或终将出现一位皇帝,也一定能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对应的进路。

这一进路当然很可能是罗马式的,因为《冰与火之歌》的主舞台位于维斯特洛。当然这一进路也可能是中华式的,因为《冰与火之歌》的舞台不仅有维斯特洛,更包括辽阔的厄斯索斯。

马丁老爷子:是吗?

冰火帝统:架空世界里的皇帝进路

分析完罗马帝统与中华帝统之后,终于可以将视线收归于《冰与火之歌》里的架空世界了。架空世界包括三块大陆:维斯特洛、厄斯索斯和索斯罗斯。架空世界中的已知世界包括永冬之地以南的维斯特洛和阴影之地以西的厄斯索斯。虽然《冰与火之歌》的故事主要发生于维斯特洛,但架空世界中所有的帝国、皇帝均诞生于厄斯索斯。

第一个出现的帝国,是传说中的黎明上国(Great Empire of the Dawn)。黎明上国幅员辽阔,囊括了西至骸骨山脉,东临灰色荒原,北临颤抖海,南临玉海及雷岛的广大领土,面积相当于维斯特洛七王国的总和。

不能忘记厄斯索斯

不过黎明上国直到第二任君主在位期间才以皇帝为头衔,黎明上国开国君主的头衔,是天帝(God on Earth),在位一万年。之后天帝的长子继位,是为珍珠皇(Pearl Emperor),在位一千年。之后是翡翠皇、碧玺皇、黑瑙皇……这些皇帝各自在位数百年,直到末代皇帝血石皇篡位导致亡国,黎明上国前后共出现了九位皇帝。

与其将黎明上国视为帝国,更不如将其称为神话。在现实世界,圣德太子为将日本向前推进一千年虚构出了九位天皇,这九位天皇寿命动辄长达百岁,在位时间常常达数十年——黎明上国历史的构建,很可能也是其继承国黄金天朝为了强化自身帝统而杜撰的传说,以完成神代到人代的过渡,因此,黄金天朝的君主以皇帝为号就显得水到渠成。

夷地的黄金天朝

黄金天朝(Golden Empire of Yi Ti)是夷地人对黎明上国之后诸王朝的统称。黄金天朝先后有十一个朝代更迭,每一个王朝均号称帝国,如靛蓝朝(Indigo emperors)、珍珠白朝(Pearl-white emperors)、猩红朝(Scarlet emperors)等。诸王朝君主更常用的头衔不是皇帝而是天子——很明显,黄金天朝明显是现实世界中华帝国的投射。饶有趣味的是,黄金天朝最终也步入了三足鼎立:除了蔚蓝朝(Azure emperors)第十七代天子卜侅外,一位自称为黄朝(Yellow emperors)第六十九代天子的巫师领主卡科萨以及蔚蓝朝拥兵自重的将军波雄均自立为天子,前者继承了黄朝帝统,后者则开创了橙黃朝(Orange emperors)帝统,至于夷地正朔最终花落家,尚在未定之天。

黄金天朝以南的雷岛并没有建立帝国,但却拥有一位雷岛女皇,这与现实世界中“外王内帝”的越南颇有相似之处。玉海中还有一处大象岛,其统治者为掸王(Shan),带有浓浓的东南亚风格,鉴于黄金天朝势力的影响,可以判定掸王决非皇帝。黎明上国、黄金天朝以及雷岛虽有帝统,但自成一派,难以与维斯特洛联系起来。

夷地男性与雷岛女性

在骸骨山脉以西,同样存在过一个古老的帝国吉斯帝国(Ghiscari Empire)。吉斯帝国的建立与鼎盛时期都先于之后的瓦雷利亚自由堡垒约千年,且统治了厄斯索斯的大部分地区。但是吉斯帝国早已覆灭,后人很难确定吉斯帝国中的“帝国”两字到底是源于其政体还是后人的溢美,正如现实世界中人们对波斯第一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作法那样。不过纵然吉斯帝国存在皇帝,其帝统也早已消失——作为吉斯帝国幸存下来的三个殖民地,阿斯塔波,渊凯及弥林的统治者分别为善主(Good Masters)、贤主(Wise Masters)和伟主(Great Masters),均无帝统的身影。

而之后由龙王们建立的庞大国度瓦雷利亚自由堡垒(Valyrian Freehold)既没有采用帝制也没有成为王国,反而采取了近乎于现实世界雅典城邦的政体,故而瓦雷利亚也没有开创帝统。瓦雷利亚的末日浩劫之后,一位幸存下来的龙王奥利昂自称瓦雷利亚皇帝,率兵前往瓦雷利亚的遗址试图建立帝国,但之后便不知所踪,于是奥利昂的帝统也不再有传承。

独树一帜的吉斯帝国

以上架空世界中所有的皇帝,除此之外的各大势力均未开创帝统。多斯拉克人的首领为卡奥(Khal),这一职位更接近于部落酋长或汗;比较特殊的是卡奥的妻子卡丽熙(Khaleesi)。卡奥死后,卡丽熙将被带到多斯拉克人的都城,作为顾问加入多希卡林(Dosh khaleen),多希卡林并不是多斯拉克人的的领袖而是类似祭司的团体,这种组织很难孕育出帝统。夷地以东,在海尔科隆后裔国仅存的三座城镇,统治者以上父(Great Fathers)为头衔;此外,自由贸易城邦各成员的领袖名称各异,如泰洛西统治者为大君(Archon)、布拉佛斯统治者为海王(Sealord of Braavos),但并未出现皇帝一词。

而维斯特洛则是国王的天下。在“伊耿征服”之前,维斯特洛七大国地区分部着北境之王(King in the North)、铁群岛之王(King of the Iron Islands)、风暴王(Storm King)、凯岩之王(King of the Rock)、河湾之王(King of the Reach)、山谷之王(King of Mountain and Vale)以及较为特殊的多恩亲王(Prince of Dorne)。在塞外,野人们名义上的领袖为塞外之王(King Beyond the Wall);北境先民的领袖号称荒冢王(Barrow King),多恩在最强盛时,其领袖也只称为多恩至高王 (High King of Dorne)而未称帝。

伟大的布拉佛斯

“伊耿征服”之后,伊耿·坦格利安一世受洗成为安达尔人、洛伊拿人和先民的国王、七国统治者暨全境守护(King of the Andals and the Rhoynar and the First Men, Lord of the Seven Kingdoms, Protector of the Realm),但未称帝。史坦尼斯·拜拉席恩自封的头衔为维斯特洛国王(King of Westeros),多位背叛铁王座的首领也以王自居,称秃鹰王(Vulture King),他们同样均未称帝。

维斯特洛历史最有资格称帝的人莫过于伊耿·坦格利安一世,但他在位时期并没有真正实现维斯特洛的统一,多恩是在一百多年之后才归顺坦格利安家族的。或许纵然伊耿·坦格利安一世完成了统一维斯特洛的大业也不会称帝,因为坦格利安来自更为辽阔的厄斯索斯,其先人是为了躲避“瓦雷利亚末日浩劫”才前往维斯特洛龙石岛的。在这一背景下,伊耿·坦格利安一世显然没有现实世界罗马帝国征服所有已知世界的霸气。而如果伊耿·坦格利安一世都不称帝,自然也不会有任何人敢于在维斯特洛称帝——甚至连异鬼的领袖,也只是夜王(Night's King)而已……

一句话,维斯特洛没有皇帝。

维斯特洛没有皇帝

维斯特洛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皇帝。这意味着无论是丹妮莉丝还是她的敌人,均无法像现实世界中的俄罗斯、奥斯曼那样,通过继承取得罗马帝统;维斯特洛的统治者们原本也可以借助教士们的神学理论为自己创设帝统,但贝勒大圣堂的爆炸又将教会炸得粉碎;黄金天朝的帝统显然无法在维斯特洛立足,奥利昂的帝位更近乎于玩笑,维斯特洛人通过征服夷地兼任黄金天朝皇帝恐怕也是南柯一梦——任何人想在维斯特洛称帝,唯有自创帝统一途。

回归到现实世界,拿破仑的称帝之路能够给予丹妮莉丝们以借鉴:这些领袖们或许当不了维斯特洛皇帝,但可以通过受命于民的方式,成为维斯特洛人的皇帝——

如果维斯特洛人在异鬼的进攻中还有幸存者的话。

毁灭,还是毁灭,这不是个问题

作者:江隐龙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