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娃这场大型通关游戏中,发烧应该是我们最常遇到的boss了。
没遇上时,不屑一顾。
一旦碰上,六神无主。
学习了那么多知识,还是照顾不好一个发烧的娃。
所以今儿我就给大家好好说说关于科学退烧的知识。
01这些退烧方式千万别乱用退烧不是事儿,但用不对方法可是会出事儿。
下面这几种方法,见效再快咱也别乱用。
打退烧针
“孩子发烧总不退?打一针就好了!”
这种退烧方式看似不光能退孩子身上的烧,还能退家长心上的烧,很是两全其美。
但真相并非如此。
常用的退烧针用的就是柴胡注射液和注射用赖氨匹林。
早在2018年,这两者就被药监局打入“冷宫”了。
药物灌肠
药物灌肠,看这个名字就觉得比打针吃药更加安全纯天然。
和什么“快速退烧,无创伤无痛苦!”“药物穿肠过,凉爽体中留。”结合在一起,毫无违和感。
但我又要真相了。
这种退烧方式看似药物不会直接入血,但肠道也不是没有感情的“工具肠”,任你来去自由。
灌肠的过程中,药物会通过肠道吸收,同样能进入血液。
在药物剂量把控不好的情况下,甚至会严重损伤孩子的肝肾。
如果操作不当,还可能造成肠穿孔,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因此需要医生根据孩子的情况严格把控用药量,酌情使用,不建议家长在家中自行操作。
静脉输液
静脉输液这种治疗方法本身没错,但因为总被滥用,近几年也面临“风评被害”的惨状。
好多家长只要孩子一发烧就输液,一输液就输抗生素。
根本不问过往缘由,输就完事儿了。
抗生素不是绝对不能输,但是必须得明确病因、病情严重程度之后再做判断。
病毒感染非得输抗生素,这治的不是孩子的病,纯属是家长的焦虑。
吃错误的退烧药
打针灌肠输液不安全,但乱吃药也不行。
吃错药比说错话的危害可大多了。
比如尼美舒利口服制剂,因为容易造成孩子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也早就被药监局明令禁止用于12岁以下的孩子。
只要是尼美舒利打头,需要口服的,不管是颗粒、分散片、胶囊,还是片、混悬液,通通不行。
再比如叱咤江湖的退烧“神药”——安乃近,也在今年被药监局赐了一首“凉凉”,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禁用、妊娠晚期妇女禁用。
02这些退烧方法不推荐用捂汗退烧
咱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发烧了,出一出汗就好了”的观念。
出汗后皮肤凉凉的,会给人一种“真的管用”的错觉。
但这个逻辑经不起推敲。
捂着会导致热量散不出去,反而容易使体温升高。
就算捂出了汗,捂汗退烧的功效也只是暂时的,孩子丢失大量的汗液,反倒可能造成脱水,甚至引起捂热综合征,严重可导致死亡。
这可比发烧本身严重多了。
酒精擦浴
酒精擦浴和捂汗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总觉得酒精挥发会把热量带走,孩子这不就退烧了吗?
挥发的酒精是能带走热量,但是没挥发的酒精可是伺机进入了孩子的皮肤。
孩子发烧时皮肤更容易吸收酒精,大面积的酒精擦浴很可能引起孩子酒精中毒。
冰敷
冰敷只能局部降温,治标不治本。
皮肤看似凉了,但血管因为热胀冷缩反而收缩了,倒是把热量锁在身体里了,而且还会因为温度太低引起孩子不适,甚至会冻伤孩子的皮肤。
退热贴
退热贴也只能起到局部降温的效果,对于全身温度的降低是没有明显效果的。
不过贴也就贴了,倒也没什么害处,注意别引起皮肤过敏就行。
民间偏方
前面提到的方法,不管是不能用的还是不推荐用的,都还算画风正常。
但是这part提到的一些偏方就比较画风突变了。
什么鸡蛋清敷额头、姜片/蒜片贴脚底、葱白煮水、热水泡脚,甚至还有银手镯煮水、珍珠粉泡水喝等奇葩方法。
咱是给孩子退烧,又不是研究黑魔法。
03正确退烧这些方法科学又管用正确退烧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下面这3招。
科学护理
虽然38.5℃(有热性惊厥史的孩子为38℃)是一个可以给孩子喝退烧药的参考值。
但如果孩子精神状态好,就算体温到38.5℃了,也不是必须用药,可以让孩子多喝水,通过自然地出汗、排尿带走身体的热量。
也可以提高室内温度后适当减少孩子的衣物,帮助孩子的身体散热。
口服退烧药
如果物理退烧不管用,孩子烧到了38.5℃,也没啥精神,那就得喝退烧药了。
对孩子来说安全的口服退烧药有两种,一个是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一个是美林(布洛芬)。
除此之外,也要注意这两种药都有滴剂和混悬液两种剂型,药物浓度是完全不一样的,用法用量自然也不同。
退热栓
如果孩子对口服退烧药不耐受,大家也可以考虑选择使用退热栓,常见的栓剂多为对乙酰氨基酚栓剂,其使用剂量、频率和口服剂相同。
不过大家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口服剂和刚栓剂同时使用。
保险起见,这个操作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
这份退烧攻略大家还满意吗?
希望下次遇到发烧这个难缠的boss后,每个人都能一次通关!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