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从来都是小说中最受欢迎的兵器,仗剑天下,行侠仗义也成为了了无数人的江湖梦。如古龙先生笔下的西门吹雪和叶孤城,如金庸先生文中的独孤求败和风清扬...
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各类小说中的绝世高手通常都是用剑的,且高手大多性格孤高清傲,也只有秉性至真至纯之人才能将剑练到极致。
剑神决战紫禁之巅
为什么小说的作者们不约而同的做了同样的设定呢?为什么小说中的剑可以作为武学巅峰的代表?
其实,这是有渊源的,自古便是如此。仗剑天下也不仅仅是侠士们追求的,古代的文人墨客亦对剑情有独钟:
诗仙李白喜爱剑术,曾做《侠客行》:“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唐朝的贯休有流传于后世的“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还有词坛飞将辛弃疾的名句“醉里挑灯看剑”…
文人的剑胆琴心名传千古,那么为什么剑作为一件兵器却如此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有着如此高的名望呢?这一切便要从剑的起源与发展说起:
剑的发展历程一、上古时期
剑是中国最古老的兵器之一,据传出现在黄帝时期,有着极其久远的渊源。
《史记黄帝本纪》有载:“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名之”。
又有《管子·地数》:“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此剑之始也。”
以上两说,似黄帝与蚩尤,均己制剑为兵。但是,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并没有相应金属剑器的实物证据,并不能确认皇帝时期的剑已经作为兵器出现。
上古时期部落战争
而由于冶铜术出现在夏代,故此前的剑大多为石剑。这时的剑形极为短小,两边都有刃,且无管筒。古人用剑插腰,可割可刺,主要用于抵御匪寇与野兽。
因此,上古时期的剑主要是作为一种生存生产所用的工具而存在,最多算是一种武器,而非兵器。这一点就充分的解释了,为什么神话故事中从未有过剑客的身影。
二、商周至战国时期
三皇五帝之后,人们渐渐从野蛮时代跨入了文明时代,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剑却由最初的生产工具变成了人们相互残*的利器。
根据历史学家考证,我国最早的青铜剑出现在西周时期,形状多为柳叶状,常常用于近身格斗,是简单直接的短兵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战火不熄。剑在中原地区通常是作为长兵器的辅助武器而出现,但在吴、越等河川较多的地区,由于多发生水战,剑则作为直接对攻的主要武器。
因此,吴、越等国的步兵都擅长用剑,他们使用的剑,剑身都很长。如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等,长度都在50厘米以上。
也正是从这时起,开始出现了关于制作宝剑的详细工艺流程,制剑技术发展迅速,技术善于铸剑的工匠也人才辈出,铸出了很多名扬天下的宝剑。至今,故宫博物馆还藏有一把春秋时期所铸的龙泉宝剑。
“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曜(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
(此句据传出自《史记》,但有关于断句的争议,故此处不做说明)
据传,春秋末期的铸剑大师欧冶子,发现了铜和铁性能的不同之处后,冶铸出了第一把铁剑“龙渊”,开创了中国冷兵器之先河。而从这时起,由于铸剑工艺逐渐复杂,剑的样式开始变得漂亮尊贵,渐渐成为了身份的象征。
三、秦汉三国时期
秦朝是剑的一个低谷时期,与当时发生了著名事件相关,即“焚书坑儒”同期的“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因此,剑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到了秦朝末期,从兵马俑中出土的青铜剑可以看出,此时仍然是延续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铸剑技术。
兵马俑出土青铜剑
而在汉朝,骑兵成为了战场上的主力。由于马速度快,推刺已经无法造成过多的伤害,劈砍才是马战的常见打斗方式。于是在西汉时期,出现了环柄的长刀,只一面有刃,另一面是厚实的脊,便于劈砍又不易折断。
及至西汉末年,铁制兵器几乎完全取代了青铜,冷兵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剑开始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到了东汉末期,剑几乎彻底的被“环首刀”排挤出了战场,发展成为佩带仪仗或习武自卫之器。因此,在三国演义中可以发现,几乎从未听说有哪位名将的主武器是用剑,但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战场上,又确实是剑不离身的。所以,若是真的到了将军“拔剑而战”之时,必定已是十分危急,主武器已经被废,只能凭剑自卫,做最后的抗争了。
同时,随着“宴乐兴舞”习俗的出现,剑也开始出现在宴会上,如我们知道著名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四、隋唐至明清时期
隋唐以后,我国发展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这时的剑已经彻底的成为了一种精神的存在。
剑不仅延续了其作为身份象征的作用,还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一方面,剑成为了宴饮祭祀中的礼器法器,另一方面,剑也成为了文人墨客的精神寄托。而随着道教与剑的结合,剑也开始带上了“神圣”的光环。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杜甫》: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将进酒·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里提到的剑器,已然不再是剑了,而是一种仪仗礼器,是用彩绘木制的一种型剑,是剑的象形物。
剑舞
文人们争相以剑寄托情感,习武之人自然也不甘落后。到了明清时期,各宗门派林立,剑开始被各武术流派融合吸收,演绎成各种剑术套路,创造了大量珍贵的剑法剑谱。这些剑术剑法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陆续被传为绝世秘籍,而剑本身也以其刚柔并济,飘逸多变的特点成为了侠士们的最爱。
但是,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百刃之君”的地位可不是如此简单就能得到的,所谓“古之言兵必言剑”,剑的意义当然不止于此。
(您好,我是 寒来暑往,潮汐潮落***尊重原创,打击盗版抄袭***本文为头条号首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若您阅读非原创出处烦请举报,谢谢!)
剑的精神文化一、天子之剑
《庄子·杂篇·说剑》: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
天子之剑,出自庄子劝赵文王之言。据传,战国时期赵文王喜剑,整天与剑士为伍而荒废了朝政,于是庄子携剑前往,以“三剑”劝谏。这三剑便是:天子剑,诸侯剑和庶人剑。
“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庄子的天子剑,与后来秦王对唐雎所言:“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属异曲同工。这里庄子对于天子之剑做了及详细又很抽象的解释,他说:天子之剑应以四境来携裹,以山海为绕带,以五行来统驭,以刑律和德教来论断,遵循阴阳四时的变化而进退。
天子之剑
古时的天子,受命于天也,一国之君的言行,必将牵动举国上下。赵文王喜剑,则全国皆习剑,死伤无数。庄子以天子之剑为喻,指代赵文王身为国君的责任。若是“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则将“无所用于国事”,国之危矣。
因此,天子之剑已不再是一种剑,是君王治理国家的理念和方式;于百姓而言,天子之剑则是一种信仰,便如同战场上的帅旗,剑之所指,所向披靡。
二、士人之剑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
士人之剑分为两层,其一在执剑人手中,其二在执剑人心中。
一叶扁舟去刺秦的荆轲好击剑,绣口吐出半个盛唐的诗仙李白也喜剑。荆轲将心中之剑化为一去不复还的决心,以心中之剑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情;李太白将心中之剑化为直抒胸臆的文字,将心中之剑融入山水人文之间。
诗仙李白
士人之剑,已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其坚定高洁的精神信仰,是士人愿意为国,为君,为知己倾尽全力的一腔热血和赤子之心。
三、儒家道家之剑
道家与剑,有着深深的纠葛。道家的讲的是除魔卫道,而锋芒外露的宝剑就成为了道家眼中斩妖诛魔的法器,大型正式的礼仪祭祀时,剑便被寄托了无上的荣耀。
" 昔年曾遇火龙君,一剑相传伴此身。 " ——吕洞宾
道家的剑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兵器,而被赋予了正义、正气的道德的神秘色彩。
孔子
相比之下,儒家的剑却是无形。《六艺》曾记述了子羽提剑斩蛟之事,在儒家眼中,剑同样是正义和忠勇的象征,而更多的,是仁爱怀柔。以“仁”为剑,教化万民。
结语“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剑从最初的生产生活必需工具,渐渐演化为战场的*人兵器,又随着时代发展退隐沙场,成为礼器甚至于神器。它的影响力不仅从未减弱,反而愈演愈强。
剑不仅能够踏入江湖庙堂,还可以走进人们的文化精神世界,被尊为“古之圣品”,“百刃之君”。剑以其修长优雅的形态和持身中正的气质被人们视为神圣的象征,剑被赋予的文化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意义,剑即是理想寄托,也是精神信仰。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