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灭楚战法浅议

王翦灭楚战法浅议

首页角色扮演风暴雷霆易水寒更新时间:2024-04-29

王翦灭楚战法浅议

文/党四善

“王翦一怒(路)灭六国”,两千多年来流传在故乡频阳大地上的这句口语,形象地概括了王大将军在秦统一天下这一历史大业中的决定性贡献,也赞美了一代战神所展现出的灼灼丰彩。但是,千百年以降,人们在肯定和称颂他的历史功绩时,却往往忽视了对他独特而高超的战争指挥艺术的研究,特别是他的灭楚战法。

以笔者浅陋之见,虽然没有惊险曲折的战争场景,没有波诡云谲的战场奇谋,没有脍炙人口的战斗情节,但王翦灭楚战法却是中国历代战争中一个完美的典范!

诚然,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中国历史上的那些著名战役,各个精彩纷呈,引人入胜,但和王翦灭楚之战比较起来,大都逊色不少。

但是,这里却出现了一个悖论:历代战争中规模最大(双方兵力超百万)、战场最广(纵横数千里、几乎囊括大半个中国)、战果最丰(“竟平荆地为郡县”、“南征百越之君”【1】)的王翦灭楚之战,却在中国战争史上寂寂无名!

现在,是重新认识和评价这一战争奇观的时候了!

1.临危受命

王翦灭楚之战,是一次临危受命。

战国末期,秦王赢政上台,他顺应秦国不断强大的势头,继续推动秦国向东扩张。他“奋六世之余烈”(《过秦论》),屡屡东向征伐,已经灭亡了韩赵魏三国,赶跑了燕王,在一系列胜利的鼓舞下,便踌躇满志地要解决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楚国了。

伐楚需要多少兵力?这是这场战争的关键所在,当然也是秦王关注的首要问题。

当问题摆在众将领面前时,年轻气盛的少将军李信脱口而岀:“不超过二十万人!”,而在老将军王翦那里,秦王得到的回答很意外:“非六十万人不可!”一一语调低沉,听起来嗡声嗡气地。

六十万?!这是秦国能调动的全部兵力。一代枭雄的秦王蠃政也不能不大犯嘀咕。

李信,这个汉代名将李广的祖先,虽然年轻,但已经立有赫赫战功。秦王认为他勇敢、贤能,能以二十万众灭亡楚国,这不是一件本小利大的买卖吗?至于王翦将军,毕竟年纪大了,一副老憨木讷的龙钟之态,看起来脑子已经不灵活了,账也算不清了,恐怕还有点“老而怯战”了!

于是,秦王拍板,派李信将兵二十万“南伐荆”(1)。

老将军王翦在意见被否决后,倒是十分平静,他称病回到频阳老家(今陕西省富平县美原镇南千口村)养老去了。

秦军兵分两路向楚国出击:李信攻打平舆,副将蒙恬攻打寝丘,大败楚军。李信乘胜攻克鄢郢,随即一路向西,拟与蒙恬在城父会师。然而,楚将项燕趁秦军接连得胜,轻敌麻痺之机,集中优势兵力尾追突袭李信,三天三夜不休息,秦军疲于奔命,向西溃退,楚军接连斩*秦军七个校尉。楚军乘胜追击,眼看战火就要烧向秦境。

铁的事实,清醒了秦王的头脑,使他认识并信服了王翦的老谋深算。

形势危急,稍有迟疑,楚人的兵火将把咸阳宫阙化为一片云烟!

秦王别无选择,当机立断,“自驰如频阳”【1】,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空前的历史场景:一个帝王驱车数百里,亲自登临家门,拜请一员大将。

临危受命,王翦以衰老之躯,领兵岀征。于是,在他的统领下,六十万虎狼之师,像团团涌动的乌云,南越武关,向荆楚大地扑去……

2.巨勇支撑下的大智

在秦国面临灭国的危急关头,王翦以耄耋之年敢于领命出征,依仗的是超人的魄力和智慧!

波澜壮阔、恢宏绝妙的灭楚之战充分证明:他有奇峻的频山(富平县明月山)般超拔的巨勇,也有秀丽的频水(富平县顺阳河)般灵动的大智。

事实上,他是顶着极大的压力出山的。

首先是面前着一个庞大的对手。

楚国是秦国在统一战争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它幅员辽阔,佔据着几乎一半的华夏领土。它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军事力量更是十分雄厚。虽经秦军多次打击,但元气未伤。此次能出动四十万雄兵打败李信,可见其不可小觑。同时,楚军的统帅项燕,战功赫赫,也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一员战将,刚刚击败李信,正在志得意满呢。

其次是由于李信兵败如山倒,使秦国面临着亡国的危急局面。对于任何人,即使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对此也不能不心生忌惮,底气不足。

再次是带走雄兵六十万,这是秦国能调动的几乎全部兵力,秦王的猜忌必然如影随形,一旦秦王发难,不仅功亏一篑,而且面临生命危险!

王大将军从容地面对了这一切,而且以他的大智大勇,精彩地破解了这些难题!

对于如何破楚,如何应对当前的紧急事态,他早就有了成熟的对策。而对于“怚而不信人”【1】的秦王,他表演了一场十分精彩的“贪财秀”,成功地稳住了君心,保证了自己灭楚战略的顺利实施。

3.华夏历史上的战争奇观

六十万虎狼之师像团团涌动的乌云,漫过灞桥,漫出武关,向荆楚大地扑去!

楚国大将项燕一见秦军入境,便率领着士气正旺的四十万楚军迎了上去。眼看着双方百万雄师即将展开一场翻江倒海、搅得天昏地暗的大战,王翦却命令将士们安营扎寨、加固堡垒防守,任凭楚军日日挑战,甚至叫骂,坚不出战。

一月,两月,半年,一年,楚军声嘶力竭,秦军纹丝不动……

王大将军真是沉得住气。

他把“示弱”的功夫做到了家。

同时,被圈在堡垒里达一年之久的六十万虎狼之师,因为每天好吃好喝,又无仗可打,早已心急火燎,憋足了上阵搏击的劲头,只等着冲锋陷阵的那一天。

而楚军由于长期无仗可打,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将领们对此也无良策,便撤兵东退……

这正是王老将军等待良久的战机!

随着一声令下,营门大开,虎狼之师像漫卷千里的洪水,淹没了辽阔的荆楚大地,几十万楚军将士被冲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楚军大败,项燕被*,一年多时间,秦“掳荆王”,“竟平荆地为郡县”【1】。

这真是华夏战争史上的奇观。

没有城濮之战的诱敌深入,没有桂陵之战的围点打援,没有长平之战的反间换将,没有巨鹿之战的破釜沉舟,没有还秦之战的暗渡陈仓,没有赤壁之战的以少胜多,没有井陉之战的背水一搏,没有官渡之战的烧敌粮道,没有柏举之战的迂迴奔袭……

是的,这场战争没有引人入胜的戏剧情节,没有博人眼球的精彩场面,它只有固守、突击两个看似简单平直的环节。

但这简单平直的背后,却是双方百万雄师争斗、席卷大半个中国、造成华夏一统的宏大历史画面。

4.战神的杰作

王翦灭楚之战,堪称是战神的杰作。

而灭楚战法,则是他融会贯通道、法、阴阳等百家学说的精髓和孙、吴、司马等许多兵家之奇策妙论的精彩成果。就针对《孙子兵法》的把握和运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这种战法的主导思想是老子的“示弱曰强”。

精到的“庙算”运筹、沉稳的坚壁固守、迅疾的致命一击,则是此战法的三个主要环节。

精到的“庙算”运筹

《孙子兵法·始计第一》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就是说,在战争开始前,根据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兵员素质、将帅能力,再依照统兵者以往的战争经验,通过周密的分析、比较、策划,推知我方有极大的获胜可能,则在实战时,才有可能获胜。

庙算,就是“运筹于帷幄之中”,这是获得大战胜利不可或缺的前提。它是比战场上刀光剑影的激烈厮*更加激烈的统兵者智力之间的较量。它是无形的,却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幼而好兵”【1】的王大将军,早就思谋着秦楚之间这场不可避免的大战。对战争理论的硺磨,对战争谋略的揣度,对战争经验的升华,都使他对这场大战有了透彻的剖析、精准的把握,因而成竹在胸。

早先关于灭楚所需兵力的争论,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因为王老将军对庞然大物的楚国关注已久,知道它地域辽阔,横贯长江南北数千里,所以迴旋余地极大,而且物阜人众,兵强将悍。虽经秦国多次沉重打击,但国力依然雄厚。如果进攻兵力薄弱,极易造成分散,不但形不成有效打击,反而容易被敌分割围歼。

正因为有着这样缜密的“庙算”运筹,所以当初他才沉静地回答秦王灭楚必须六十万兵力!

孙子曰:“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2】李信就是少算甚至无算,开战前没有对战局的全盘规划,仅憑一股勇气上阵厮*,因而就不会牢牢把控战争过程,因而不免于失败!

沉稳的坚壁固守

如何指挥六十万大军,打赢这场硬仗,王老将军也早就谋划妥贴了。

面对四十万乘胜追击的楚军和六十万迎头顶上的秦军胶着而成的空前壮观的人山人海,王大将军没有头脑发热,没有进退失据,没有孤注一掷,他以早已“庙算”好的剧本,开始导演这一场空前绝后的历史活剧。

他底气十足,是那样的镇静自若,那样的指挥若定。

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2】意思是最好的作战方式是挫败敌人的战略,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再次是击败敌人的军队,万不得已才攻打敌人的城池。

稔熟兵法战策的王大将军,现在首先要做的,正是要成功地挫败楚军的攻势。

怎样挫败楚军的攻势呢?

他没有凭借六十万人众搞人山人海的全面出击,也没有分兵数路搞迂迴穿插,而是严令加固堡垒防守,任凭楚军日日挑战,甚至叫骂,坚不岀战。

坚壁固守,这是挫败楚军攻势的一种简单而绝妙的办法。

孙子曰:“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墮,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堕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2】

加固营垒,坚不出战,就避开了四十万楚军的锐气,使其逐渐转为疲惫松懈,长此以往,就像铁锤打在棉花包上一样,使楚军统帅丧失斗志,从而动摇其战役决心。这样长期的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以静待哗,等到楚军被搞得疲惫不堪,人心涣散,士气跌落到极点,将帅斗志消磨殆尽,就到了决战的时候了!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2】

加固营垒,坚不出战,正是先要做到不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机会战胜敌人。

但是,加固营垒,坚不岀战,不是消极的单纯防御,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就是借此整肃自己的阵营、凝聚自己的力量、蓄养自己的士气。

一句话,造势!

孙子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仭之上者,势也。”【2】

王大将军透彻地领悟了孙子这一造势、借势的思想。他手中所拥有的六十万虎狼之师,好比一大块圆石,如果把它放在平地上,它的作用就很有限,但如果把它放到又高又险的山顶,一旦它滚落下来,那将产生多么巨大的威力啊!

“将飞者翼伏,将噬者爪缩”,固守营垒,坚不出战,这种貌似怯懦的“伏翼”和“缩爪”的过程,正是转圆石于高山之上那样的积聚巨大能量的造势过程。

那么,最终怎样战胜敌人呢?

迅疾的致命一击

孙子曰:“激水之疾,可以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2】

孙子说,湍急的流水所以能漂动大石,是因为使它产生巨大冲击力的势能;猛禽搏击雀鸟,一举可致敌于死地,是因为它佔据了最容易爆发冲击力的时空位置,且节奏迅猛。所以,善于作战的指挥员,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进攻的节奏是短促有力的。“势险”就如同满弓待发的弩那样蓄势,“节短”正如拨动弩机那样突然。

一年多时间的坚壁固守,王大将军对“造势”做足了功夫。

他每天让士兵休息、洗澡,并为他们改善伙食,甚至亲自跟他们一起吃饭,。那些养得膀大腰圆的土兵们有劲没处使,玩起了扔石头和跳远的游戏。

他就是要把虎狼圈起来,饮足餵饱,任其舒骨展筋,嗷嗷乱叫。

他就是要把洪水拦起来,任其波翻浪卷,漩激涡潜。

王大将军现在已经蓄积起极险峻的势:六十万众这块置于千仭高山之上的圆石,其态势就像拉满了的弓,只待时机成熟,就会像猛禽从天而降,就会急促地像射出去的箭,瞬间致敌死命!

王翦知道:“士卒可用矣!”【1】

这时,楚军由于无仗可打,懈怠日久,军心涣散,便撤兵东去。

王翦等的就是这一天。

一声令下,营门大开,虎狼之师像洪水决堤一般,漫涌裹卷,一泻千里,正如同强弩拨动,万箭齐发;又如同圆石墜山,势不可挡。

楚军大败,项燕被*。一年多时间, 秦军“掳荆王”,“竟平荆地为郡县”【1】。王翦乘胜前进,把百越之地也纳入秦国版图。

5.对权威战争理论的突破

王大将军的灭楚之战法,既遵循孙子兵法之要义而又有所突破,显示了他理论创新的勇气。

孙子曰:“其用久则钝兵挫锐,…,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也。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兵贵胜,不贵久。”【2】

孙子是主张速胜的,他认为战役拖得很久,则军队必然疲惫,挫伤锐气。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导致国家财用不足。久战涣散军心,消耗国力军力,其他诸侯必定趁火打劫。他甚至放言,在实战中,只听说将领缺乏高招难以速胜,却没有见过指挥高明,巧于持久作战的。他一再强调,作战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胜,最不宜的是旷日持久。

在一般情况下,这些都是至理名言,也是不容忽视的。但对于楚国这个超级体量、长期称雄于南国的庞然大物,要想速胜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李信欲速胜而惨败,就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一点上,王大将军表现出极大的魂力。如果被先哲速胜的论断禁锢了头脑,那能有与楚军四十万精锐之师长达一年之久的对恃?也就不会收到消磨敌方士气、打乱敌方战略、蓄养我军气势到至极,从而一发制敌的奇效了。

6.影响久远的经典战法

王大将军的灭楚之战,是华夏战争史上一个非常经典的战法。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战例,都或从正面或从反面印证了这种战法的威力。

非常有趣的是,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李牧、廉颇)中,除白起外,其他三位都熟谙此道。

李牧破匈奴之战

战国时期,匈奴经常侵掠赵国北部边境的雁代之地。赵国主将李牧采取坚壁清野、以逸待劳的作战方针。发现匈奴军队,就退入营寨堡壘,避免接战。匈奴骑兵既无攻坚之能力,又刼掠不到牲畜粮食,毫无收获,只得退去。如此数年,边境损失甚少。但赵王认为这是怯战,就撤换了他。以后匈奴来犯,赵军即出城交战。由于分散戍守,赵军对机动性极强的匈奴骑兵均陷于被动,多次失利,士兵伤亡很多,连害到边境地区的老百姓无法耕作。赵王只好再命李牧出山,李牧在赵王同意其执行原战法后才重上边关。经过几年经营,匈奴兵疲人倦,李牧觉得反击的时机成熟了,便精选了弓弩手十万人,放出牛羊引诱匈奴入侵,待其进入包围圈后,李牧率军*出,一举围歼匈奴骑兵十万人,匈奴单于仅率少数随从脱逃。

此后十多年,匈奴都不敢侵扰赵国边境。

长平之战前期之廉颇拒秦

公元前261年,秦昭王派左庶长王龁攻打上党,上党不敌,赵军退守长平。赵王闻秦军东进,派老将廉颇率赵军主力抵达长平,抵挡秦军。一代良将廉颇在经过几次交战皆失利后,及时改变策略,采取坚壁不岀的战术,与秦军打持久战,企图拖垮秦军。因为秦军远离故土作战,补给线困难,假以时日,待其精疲力竭、斗志涣散之时,是可能一举击败的。只可惜赵王中了反间计,罢免廉颇,换上了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贸然出击,企图与秦军死拚,反被白起指挥的秦军包围46天,弹尽粮绝,赵括被*,全军投降,40万精兵被坑*。

瓦岗军覆灭之役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瓦岗军李密和洛阳王世充面临着最后的生死决斗。

李密因为多次击败王世充,显得志得意滿,加之洛阳极度缺粮,就认为短期内可以平灭洛阳。而等到李密打败了宇文化及回师东部地区,他的实力受到极大挫伤:不仅丧失了许多精兵良马,而且军士们也都精疲力尽,病员很多,王世充也认为这是消灭李密的大好机会,他就挑选了二万多精锐,二千多匹马,出城攻打李密。

两军在偃师摆开了战场。

魏征恐怕李密急躁冒进,便要李密的长史(秘书长)郑转告李密:“魏公(李密)虽然多次取得胜利,但兵将也死了不少,瓦岗又没有府库,将士们取得战功又得不到赏赐,就激发不起斗志,这两者都使瓦岗军难以应敌。不如深沟高垒,占据险要,不要旬日,敌人粮尽不战而退,退而击之,取胜之道。如今洛阳粮将尽,王世充无计可施,必然拚死一战,可谓穷寇难于争锋。(请转告李密)千万谨慎从事,不要与王世充再战!”而这个长史不仅不为转达,反而轻率地说:“此老生常谈耳!”气得魏征拂袖而去。

其实,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李密开始还是清醒的。他在听取了裴仁基不与敌军正面决战的意见后,决定利用城池坚守,保持力量等待,这样对方想交战又打不成,想退兵又没有退路,加之极度缺粮,“过不了十天,王世充的头就可以送到我们手中。”但架不住单雄信等人一阵慷慨激昂的求战煽动,众将领群情激昂,十之八九力主对阵,李密终于把持不住,决定与绝地反击的王世充正面死磕。

李密因为刚刚打败了宇文化及,十分骄傲轻敌,甚至连防御敌人的围墙也不设置。最后,在王世充军队的突袭下,瓦岗军骤然溃败,滑向了灭亡的深渊!

哥舒翰守潼关之役

公元755年,盛唐名将哥舒翰固守潼关,迫使安史叛军狂攻半年多,毫无进展,不仅保证了唐王朝大后方的安全,而且极大策应了郭子仪的朔方军深入叛军侧后的作战。如果坚持下去,假以时日,叛军前进受阻,士气低落,而且会被抄了后路,其覆灭将指日可待。但就在全国大反攻将来临之际,昏愦的唐玄宗在奸相杨国忠谗言蛊惑下,怀疑哥舒翰拥兵自重,严令其出关决战,结果导致唐军全面溃败,潼关失守,叛军长驱直入关中,玄宗只得逃往四川,唐王朝陷入长达十几年的战乱。

7.光辉为什么被掩盖?

王翦灭楚之战,取得无与伦比的赫赫战绩,不仅消解了秦国的亡国之祸,而且拔除了楚国这一秦国的最大最难缠的对手,更重要的,为秦国的统一大业扫除了最后的障碍。

它是一场影响华夏几千年历史走向的战争。

它的战法,貌似平直实则蕴含丰富,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又有很深的理论价值。

然而,人们在谈及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法时,却往往对此三缄其口。

这种咄咄怪事为什么会发生呢?

王翦灭楚战法的光辉为什么会被遮盖呢?

《孙子兵法·形篇》的一段论述可以给岀这个问题的精彩回答。

孙子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喜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2】

不愧是兵圣、高人,孙子的见解真是入木三分。

他看不上常人为之欢呼雀跃、为之击掌称赞的能通过场面热闹、有着各种独特激烈曲折离奇情节的战争过程而取胜的人,称他们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他辛辣地讽刺说,这就好像是能举起羽毛称不上力量大,能看见太阳和月亮称不上眼睛亮,能听见雷声称不上耳朵灵。

那么,在孙子眼里,怎样才算得上善战者呢?

他说,古时候所说的善战者,总是战胜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要做到这一点,他们首先要做到不会被敌人战胜,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组织好防御,而善于防御的人,隐蔽自已的兵力如同深藏于很深的地下。在做到不被敌人战胜的前提下,然后待机战胜敌人。为此,就要采取进攻行动。而善于进攻的人,展开自己的兵力就像是自重霄而降。

有了这两方面,就能够保全自己,取得战争的全胜。

这就是所谓“胜于易胜者也”!

王老将军正是这样做的。

他的灭楚之战,正是做到了“隐藏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于很深的地下”“展开自己的兵力就像是自重霄而降”,所以不仅保证了自己的安全而且干净利落地完胜了敌人。

然而,孙子又说,因此,善于作战的人,(因为胜利比较容易,干净利落,所以),他们没有使人惊奇的胜利,没有智慧的名声,没有勇武的战功。

这就是王翦灭楚之战不能彰显于华夏几千年战争史中的原由。

8.频阳大将军歌

频山峻拔频水炯,锦川秀逸拥桥岭,天揆灵势降神勇。/少年心事晴空云,明月山中习兵门,古柏参天石嶙峋。/刀光剑影五百年,百家舌战各放言,兵策战论奇又玄。/练兵九龙黑鹰沟,五百红儿漫山丘,战鼓声遏白云收。/龙斗日久天下崩,虎齿狼吻渐吞东,谁为一举收全功?/太行云烟漫天飘,大河万里起风涛,易水寒彻风萧萧。/两代兜鍪频东向,兵车到处王旗降,宝器西来色光亮!/少将势勇远谋亏,败军迅疾如灰飞,车驾辚辚直诣北!/荆山无风缘何凉?顺阳河光掠衮裳,风击尘逐到频阳。/耄耋老将重驰驱,六十万军倾国虚,军国大计将安出?/战云密布任其游,战旗猎猎轻风逐,田宅林池频频求!/坚壁高垒圈虎狼,经年洪流撞高墙,灼灼烈焰渐转凉。/阵脚稍移欲东还,飘风骤浪如电遄,荆楚百越顿改颜!/战神奇智自天飘,将军一怒六国消,盖世奇功谁人超?/飞瀑清流洗征尘,故乡明月故乡人,投老云林堪销魂!/将军华夏之贵胄,脉肇伊洛神仙秀,百代乡族遗德厚!/风烟千年几滄桑,武魂悠悠迷故乡,战阵缥缈浮晨光。/车马城廓五云上,蔚蔚蒸蒸有气象,武卒旌麾万千状。/六月廿五天微明,物採烜赫悬冢陵,里人趋观齐称雄!【3】

注释:

【1】《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2】《孙子兵法》

【3】《频阳大将军歌》最后三小节呈现的是关于王大将军的一件十分神奇、颇具神秘色彩的民间传说,出自李因笃先生《重修王将军庙碑》一文,内载:“史言将军尽定赵、魏、荆、燕、百越之地,以其王归。秦并天下,王氏、蒙氏功最大,声施后世,及诸王客死,并陪葬。将军冢南,今犹云五冢。五家者,赵、魏、韩、荆、燕五王冢也。”“唯将军冢,岁六月廿六之日,质明百步外,必见武卒、旌麾、车马、城郭其上。千万为群,蔚蔚蒸蒸,状类海市,移时方散。里人多趋观之,迫之则无。英爽式凭,物採烜赫,昭昭耳目,为烈龙剑之祥有自来矣。夫将军於秦号功宗,始皇实师之。子贲、孙离,并宣威宿将。…而云仍著望。如太原、瑯琊,世产名贤。史所称百代乡族者,固将军之裔也。”

作者简介:党四善,1945年生,陕西富平人,陕西科技大学教授,文学爱好者。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