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与介子推

寒食节与介子推

首页角色扮演焚山决更新时间:2024-10-20

寒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民间普遍认为寒食节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往国外,随行贤士多人,主要幕僚有5人,介子推是其中之一。介子推追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受尽磨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国君,介子推立下了汗马功劳。

重耳结束19年的逃亡生涯后,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史称晋文公。当时由于政局不稳,“未尽行赏”“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对此,介子推没有抱怨,更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一哭二闹三上吊,主动请赏。介子推认为晋文公当上国君,实为天意,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司马迁《史记·晋世家》写了一段介子推与母亲的对话,其母问:“亦求之,以死谁怼?”介子推说:“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其母理解介子推的志向,但还不死心,又说:“亦使知之,若何?”介子推回答说:“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其母看到介子推退意已决,就说:“能如此乎?与女偕隐。”从这段对话中,不难看出介子推对晋文公的忠心耿耿,对势利小人的深恶痛绝,对功名利禄的鄙弃淡泊,也能感受到介子推母亲的高风亮节和深明大义。

介子推不肯受赏,《吕氏春秋·介立》记载其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表达了介子推的无奈和心志。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作了引用,但有出入,说是介子推手下人写的。介子推的手下为打抱不平,夜里将这首诗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介子推已与母亲一起隐入绵山。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出现,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介子推抱树而亡。晋文公很是痛心,把整座绵山封给介子推,起名叫介山,并下令介子推忌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节日“寒食节”。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介子推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在《左传》《史记》等史书的记载中,并没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节。寒食节起源于纪念介子推这一说法,到两汉之交才有记载,见于东汉桓谭的《新论》。屈原在《九章·惜往日》中有句:“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立枯”二字,按照东汉文学家王逸的注释,就是“抱树烧而死”的意思,这说明至少在当时,关于介子推被焚死的说法就已有了。另外,《庄子·盗跖篇》说:“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这段话中,“焚死”的情节已经出现了。当然,有人怀疑《庄子·盗跖篇》是后人的伪作,但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介立》有介子推“赋诗公门”和晋文公“悬赏寻人”的情节,说明在战国时代,民间已经开始流传介子推的故事了。

三月驼云,四月裂帛。又快到清明了,现在很多人知清明却不知寒食。寒食节和端午节一样,也是因纪念一个人而有的节日,这里显示了中国人的情义。寒食节又是阴晴不定的时候,乍暖还寒,也应了介子推的人生境遇。由此想起苏东坡的寒食帖,“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来源:学习时报4月3日第4版,作者:吉炳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