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开天,文明肇启
在《周易·系辞下》中还记有伏羲创立八卦一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徐整《三五历纪》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於天,圣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处於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广雅》曰:太初,气之始也,清浊未分。太始,形之始也,清者为精,浊者为形。太素,质之始也,已有素朴而未散也。二气相接,剖判分离,清浊为天地。
大约在八千到一万年。人类就开启了文明的探索之路,人类看着天空发呆,为什么太阳总是下到山的那一边,山里边有没有住着神仙。眼前一片混沌,一片茫然。伏羲“一画开天,文明肇启”一画把混沌世界分为天、地、分为阴阳,分为四极:把地分为东、南、西、北。把天分为:日、月、星、辰,春、夏、秋、冬。伏羲因为制造八卦,人奉之为天神,尊其为八卦祖师。远古时代,人对大自然一无所知。天气会变化,日月会运转,人会生老病死,所有这些现象,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人们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都问伏羲,伏羲解答不了时,感到很茫然,人们为此每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伏羲经常环顾四方,揣摩着日月经天,斗转星移,猜想着大地寒暑、花开花落的变化规律。伏羲以一拟太极,然后一画开天,世间万物的创造,世界生命的诞生全靠这一画。
有谓之天根者,以其混沌世界,黑暗无光,忽焉一画开天,而阴阳动静迭为升降,天地定位,日月运行,万物之生生不息。伏羲一画开天,岂非以一拟太极哉?则凡卦爻,莫非自此一来,固莫非太极之象。
楚帛书甲篇释文说: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混沌状态之时,先有伏羲、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生了四子。这四子后来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四神开辟大地,这是他们懂得阴阳参化法则的缘故。由禹与契来管理大地,制定历法,使星辰升落有序,山陵畅通,并使山陵与江海之间阴阳通气。当时未有日月,由四神轮流代表四时。四神也叫四岳,也叫四维,也叫四极。 四神的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四单,老三叫白大柟,老四叫墨干。
一千数百年以后,帝□生出日月。从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四神还造了天盖,使它旋转,并用五色木的精华加固天盖。炎帝派祝融以四神奠定三天四极。人们都敬事九天,求得太平,不敢蔑视天神。帝□于是制定日月的运转规则。
后来共工氏制定十干、闰月,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一日夜分为霄、朝、昼、夕。
伏羲八卦和伏羲六十四卦是一分为二法所得。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重叠,复生六十四卦。
同时把天、地相对应进行研究。
一是天上有银河,地上有西汉水、天水、汉水、漾水、洛河出嶓冢山
《禹贡》记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河图》曰:嶓冢山,上为狼星。武关山为地门,上为天高星,主囹圄。荆山为地雌,上为轩辕星。大别山为地理,天以合地以通。三危山在鸟鼠之西南,上为天苑星。岐山在昆仑东南,为地乳,上为天糜星。汶山之地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上,上为天井星。桐柏山为地穴,鸟鼠同穴山之干也,上为掩毕星。熊耳山,地门也,精上为毕附耳星。
《诗》曰: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倬,明也。)
又曰:倬彼云汉,为章于天。
《传》曰:昭公四年,星孛及汉,水祥也。(贾逵解曰:天汉,水也。或曰天河。)
《尔雅》曰:析木谓之津,箕斗之间,汉津也。(郭璞注曰:津,汉津也。箕,龙尾,斗,南斗,天汉之津梁。)
《大戴礼》曰:夏小正,秋七月,汉案户。(汉,天河也。案户,言直南北也。)
《孝经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
《史记·天官书》曰:汉者,金之散气,其本曰水。汉,星多则多水,少则旱。(孟康曰:汉,河汉也。水生於金也。)
《抱朴子》曰:天河从北极分为两头,经于南极,其一经南井中过,其一经东井中过。河者,天之水也,随天而转入地下过。
傅玄《拟天问》曰:七月七日,牵牛织女时会天河。
《神异经》曰:西海上有人焉,乘白马朱鬛,白衣素冠,从十二童子,驰马西海上如飞,名曰河伯使者。其所至之国,雨水滂沱。
《汉书》曰:汉女者,居东海养姑,姑女谗之於姑。姑诣太守。诉而*之。五月下雪。
《华阳国志》汉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西源出陇西西县嶓冢山,会白水,经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故曰“汉沔”。在《诗》曰:“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其应上昭于天。又曰:“惟天有汉”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天水城州西南七十里。汉上わ县地。唐初析置天水县,上わ县西南五十八公里有嶓冢山,漾水之所出也,东流为汉水。据《方與纪要》记载:嶓冢山州西南九十里,此西汉水所出之れ冢也。其旁有神马山,马池水出焉。《开山图》: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一名龙渊水。昔人尝于此得马头骨,长三尺,其旁地因名马头。晋义熙十二年,西秦乞伏炽磐遣将镇马头,以逼秦之上わ。即此。
西汉水出れ冢山西南,流入西和县境。其下流合于宁羌州之嘉陵江。今附详大川汉水。○马池水,在州西南れ冢山下。南流合于西汉水,即所谓龙渊水也。
伏羲依此而创立八卦,源于西汉水也叫汉水、嘉陵水、河水、天水,天河注水,龙池、河池、龙渊水、洛河。龙马背负"河图"的典故。
二是确定了天、地的中心
据《国语·周语下》说:“星与日辰之位,皆北维,颛顼之所建也。”所谓“北维”即以北斗七星为天的中心,以观测天象之法。仇池山也叫仇维(围)山、维(围)山
徐整《三五历记》曰:北斗当昆仑,昆仑气连注天下,春夏为露,秋冬为霜。
《河图括地象》:“地中央曰昆仑。”众多史载称昆仑丘为天下之中,天下之中就是原始帝都中国。
《吕氏春秋》曰:白水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盖天地中也。
《淮南子》曰:建木在都广,(南方山名。)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盖天地之中。(日中时,日直无晷,故曰地中。)
《博物志》曰:昆仑(成县小川1958年前叫昆仑乡,鸡峰山叫昆仑山)从广万一千里,神物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白水东南流入中国,名为河也。据《水经注·漾水》记载:浊水即白水之异名也。水出浊城北,东流与丁令溪水会。其水北出丁令谷,南径武街城西,东南入浊水。浊水又东径武街城南,故下辨县治也。浊水又东南,埿阳水北出埿谷,南径白石县东,而南入浊水。浊水又东南与仇鸠水合,水发鸠溪,南径河池县故城西,王莽之乐平亭也。其水西南流注浊水。浊水又东南与河池水合,水出河池北谷,南径河池戍东,西南入浊水。浊水又东南,两当水注之。
《元和郡县图志》:白龙江古称羌水,元以州治福津县省入。武都郡原治于白水以北的下辨县(在今成县红川镇,有白水,又称浊水、洛水、洛江,今称洛河,下游有陕西省略阳县白水江镇),移治羌水旁的石门县(今陇南市武都区角弓乡),随郡名迁移,而更改羌水为白水,又称白江、白河,明代以后称白龙江。
“建木”即“中”上面的几根飘带,是用来观测风向的,飘带指向八方,由此开始,华夏先祖便有了“方位”的空间概念。
华夏上古史的“商”不是指“商朝”,华夏上古史的“夏”也不是指“夏朝”而是指上古的星辰和星宿
龙星即商星, 参星即夏星。这就是商与夏存在的证明。吾认为,华夏上古史的“商”不是指“商朝”,华夏上古史的“夏”也不是指“夏朝”,而是指上古的星辰和星宿!而且有熊、有虞、有夏等等,都不是指朝代,而是指居住地的祖先神的名字!!!
因为三皇帝都的二十八宿是在中国最早的凤凰台(见《水经注》标注的成县风凰台)完成的,而河图洛书是以“坐井观天”的方法观测出来的。成县凤凰台即大名鼎鼎的“中字山”,也就是“先天河图”、“先天洛书”和《山海经》诞生之处的古昆仑山。
成县凤凰山卧佛寺的悬崖上,挂着一幅巨大的“中”。据研究,这是古人观测天象留下的刻号。人们常常聚集祭祀天地,就给这个符号赋予了“中”字的音。“成”的符号最早出现在炎帝时期(先秦木板地图标有‘炎成’符号),应该是古人依靠土坎持械守护财物的象形而创造出来的。
《史记》“天官书”注明,成县是“井星”、“叁星”相交之地。据《山海经》记载: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而南流注入丑涂之山。阚骃曰:“汉或为漾。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至氐道,重源显发,而为漾水”诸多资料仇池山就是上古的昆仑山,而古有“天上银河、地上江汉”之称的西汉水才是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地处仇池(古称武都海)边的成县小川镇在1958年以前叫昆仑乡,现小川镇内有昆仑山。氐羌族把湖泊叫“海子”,在成县低洼地带形成的仇池也叫“西海”,徽县伏镇低洼地带形成的河池也叫“东海”。屈原在《离*》中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路不周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不周,指不周山,也称嶓冢山、齐寿山。译文是,我是轩辕的直系子孙啊,想拜访祖源昆仑,却遥不可及。如走到不周山,再向南行至“西海”,就到目的地了。表明处于成县的“仇池西海”,就是屈原时时牵盼的祖源。诗圣杜甫在《木皮岭》中有云,“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忆观昆仑图,目击悬圃存。”来到成县看见鸡山和南山山脉后,感慨自己终于看到了昆仑悬圃。
三是地有九州,天有九天。
《尚书考灵耀》曰:中央钧天,其星角亢;东方皋天,(《吕氏春秋》曰苍天,《广雅》曰上天。)其星房心;东北变天,其星斗箕;北方玄天,其星须女;西北幽天,其星奎娄;西方成天,(《吕氏春秋》曰皓天。)其星胃昴;西南朱天,其星参狼;南方赤天,(《吕氏春秋》《广雅》皆曰炎天。)其星舆鬼柳;东南阳天,其星张翼轸。(《吕氏春秋》曰:天有九野,东方曰苍天,西方曰皓天,南方曰炎天,其余皆同。) 《太玄经》曰: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顺天,四为更天,五为睟天,六为廓天,七为咸天,八为沉天,九为成天。
《天文志》曰:金木水火土五星,天之五佐,为经纬,伏见有时,岁星东方春,於人五常仁也,五事貌也。仁亏貌失,逆春令,伤木气,罚见岁星。荧惑南方夏,礼也,视也。礼亏视失,逆夏令,伤火气,罚见荧惑,太白西方秋,义也,言也。义亏言失,逆秋令,伤金气,罚见太白。太白经天。又曰:天星皆有州国分野:角、亢、氐、房、心,豫州之分。尾、箕,幽州之分。牵牛、婺女,扬州之分。虚、危,青州之分。营室、东壁,并州之分。胃,徐州之分。毕、昴,冀州之分。觜、参,益州之分。东井、舆鬼,雍州之分。柳、七星、张,三河之分。翼、轸,荆州之分。析木之津,燕之分。大火,宋之分。寿星,郑之分。鹑尾,楚之分。鹑火,周之分。鹑首,秦之分。实沉,魏之分。大梁,赵之分。降娄,鲁之分。訾(即移反。)娵,(子于反。)卫之分。玄枵,齐之分。星纪,吴之分。太史掌之,以观妖祥。
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说:历夏、殷、周,九州牧伯率职。周文为伯,西有九国。
四是天、地有四方
《纂要》曰:天地四方曰六合,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
《淮南子》曰:日出於阳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是谓晨明。登於扶桑之上,(扶桑,东方之野。)爰始将行,是谓朏(音斐)明。(朏明,将明也。)至于曲阿,(曲阿,山名。)是谓朝明。临于曾泉,(曾,重也。早食时在东方多水之地,故曰曾泉。)是谓早食。次于桑野,是谓晏食。臻于衡阳,是谓禺中。对于昆吾,(昆吾丘,在南方。)是谓正中。靡于鸟次,(鸟次西南方之山上。)是谓小迁。至于悲谷,(悲谷,西南方之大壑。)是谓晡时。回於女纪,(女纪,西方阴地。)是谓大迁。经于隅泉,是谓高舂。顿於连石,是谓下舂。(连石西北山名,言将欲冥,下蒙悉舂,故曰下舂。)爰上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于虞泉,羲和至此而回六螭,即六龙也。)薄於虞泉,是谓黄昏。沦于蒙谷,是谓定昏。日入崦(音淹)嵫,(音兹。示日落尝山。)经细柳,(细柳,西方之野。)入虞泉之池,曙於蒙谷之浦。(蒙谷,蒙汜之水。)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言其光在桑榆树上。)
秦襄公之时秦人尚居于西垂,在礼县大堡子山即祁山, 据《水经注·漾水》记载:西汉水又西南,合杨廉川水,水出西谷,众川泻流,合成一川。东南流,径西县故城北。秦庄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与其先大骆犬丘之地,为西垂大夫,亦西垂宫也。王莽之西治矣。
《穆天子传》,周穆王与西王母曾在此会饮;崦嵫,则是“日所入山”之地(王逸《离*注》)。《山海经》:“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西汉水源头齐寿山,古名崦嵫山、嶓冢山,也称寿丘。汉水即是王逸《离*》“朝濯发乎洧盘”句注引《禹大传》曰:“侑槃之水,出崦嵫之山。”
《广雅》记载:南方曰炎天,西南方曰朱天,西方曰成天,西北方曰幽天,北方曰玄天,东北方曰变天,东南方曰阳天,中央曰钧天,东方曰上天,谓之九天。九天之际曰九垠(垠,堮也。)九天之外曰次九垓。(垓,阶也。言其阶次九也。)《论衡》曰:天门在西北,又日月五星随天而西移,行迟天耳。譬若硙石之上,蝼蚁行迟,硙转疾,内虽异行,外犹俱转。
《纂要》云:日光曰景,(星月之光,通谓之景。)日影曰晷,日气曰晛,(乃见切。《诗》见晛日消。晛,日气。)日初出曰旭,日昕曰晞,大明日昕,《诗》曰:匪阳不晞。晞,乾也。言日昕干湿物也。日温曰煦,在午曰亭午,在未曰昳,日晚曰旰,日将落曰薄暮。日西落,光返照於东,谓之反景;景在下曰倒景。日有爱日、畏日。(爱,冬日也。畏,夏日也。《春秋左传》曰: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范子计然》曰::桀无道,两日并照,在东者将起,在西者将灭。费昌问冯夷曰:"何者为殷,何者为夏?"冯夷曰:"西,夏也;东,殷也。"於是费昌徙族归殷,殷果克隆。
《尚书·尧典》记载:“乃命和仲,宅西,曰昧谷。”此处之“昧谷”,据《史记》[集解]徐广曰:“一曰“柳谷”骃案:孔安国曰:日入于谷而天下冥,故曰昧谷。”“居西土”一句,徐广注道:“一无土字,以为西者,今天水之西县也。”天水之西县就是陇南市西和县,西和县是秦国也是中国最早设县的地方,最早称西县,后因尧帝的气象官“和”住在这里,更名为“西和”。五是天上有天宫,地下有天府
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说: 昔在唐尧,洪水滔天,鲧功无成。圣禹嗣兴,导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仰禀参伐,俯壤华阳,黑水、江、汉为梁州。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伏羲),与巴同囿(方四十里为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巴山),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故其精灵则井络垂耀,江汉遵流。”蜀与巴同囿(方四十里为囿),蜀山在陇南岷峩山,巴、蜀都兴起于陇南。
“易”思想的发展与“阳、阴思想”的发展变化几乎是同步的、密不可分的。伏羲时代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和以男性为首领主导的氏族联盟时代,先民们长期积累了生存和生产知识,对天地运行规律的认识,对人及万物的洞察了解,逐渐深化。面对气象万千的大自然,从日月、白天黑夜、男女、雄雌、热冷等自然社会现象中总结出规律,伏羲和先民产生了以阳为主导的“阳思维”和“阳阴思维”,萌发并产生了阳阴对立统一的思想,总结出“阳阴规律”,即相互联系的阳阴对立统一规律。在“一画开天”的太极图上,用简单明确的示意符号表示阳和阴,将神秘的万事万物以神圣的思想化合起来。进而“上究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从生活实践中发现,事物中阳阴成分各不相同,有的阳成分多一些,有的阴成分多一些,有的外阳内阴,有的内阳外阴,但都用阳阴符号示意并归属分类,这样,一切复杂的矛盾的事物都能够和谐统一起来。由“阳思维”产生的阳阴思想体现出和谐宇宙、和谐社会中的一大规律,集中了伏羲及先民们的智慧,同时加深了对阳阴构成的万事万物的认识,极大地促进了伏羲文化和伏羲文明,进而引领和促进了神农文化、黄帝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
伏羲始画八卦,“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继天立极,以成纲纪。《左传》中有:“太皞氏以龙纪,为成纪。”伏羲为天地立纲纪,后人为了纪念伏羲,把伏羲的出生地命名为成纪。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