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霍、自残、自杀,孩子狂热追星真可怕,家长该如何积极引导?

挥霍、自残、自杀,孩子狂热追星真可怕,家长该如何积极引导?

首页角色扮演葫芦兄弟七子入魔更新时间:2024-04-26

近日,安徽无为一位家长带儿子到派出所办理户籍业务,民警发现户口本上竟然写着明星吴京的信息。

满纸歪歪扭扭的字,写了“姓名:吴京;曾用名:刘培强;与户主关系:战狼”。

看到这样的户籍页,民警是哭笑不得,一问才知道,内容是这位家长的儿子手写上去的。

小男孩说,看过吴京演的多部电影,非常崇拜,就把他的名字写到户口本上,然后做一家人。

追星追到这个份上,也算是头一回了吧。

在儿童之中,追星行为是非常普遍的,但追星追出名堂的,刘谦算一个。

在今年春晚上大放异彩的刘谦,7岁时开始自学魔术,他的偶像是大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

1988年,年仅12岁的刘谦,获得了台湾青少年魔术大赛冠军,没想到大卫亲自为他颁发奖杯,和他一起合影,还给了他高度的赞赏和鼓励。

27年后,刘谦以最成功的华人魔术师的身份,再次站到了大卫身边。

刘谦曾说,真正的追星,是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成为像自己偶像那样,杰出而伟大的人。

但是,盲目地追星,也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总是会听到有些孩子狂热追星的信息。

浙江温州初中生因没钱亲眼见到偶像赵薇,而服毒自尽;

女童用10万压岁钱买车送罗志祥,扬言如果不收就砸车;

TFBOYS王俊凯粉丝挤碎机场玻璃被碎玻璃刺伤;

粉丝将鹿晗、EXO等字样用刀刻在身上。

鹿晗粉丝一天喊上百次“鹿晗我爱你”致失声。

追星像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加以引导,可能会伤害到孩子,该如何正确引导呢?

1. 理解和接纳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追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青春期的孩子对偶像崇拜是一种向往独立的意识表现,亦是他们渴望被社会认同和欣赏的心理状态。

孩子崇拜明星,并将他们当成自己的偶像,因为在他喜欢的那些明星身上往往包含着他们向往的一些重要价值,比如能力、职业、身份、形象、荣耀等,

因此,追星是一种正常现象,谁年轻的时候还没迷恋过某个偶像呢?家长不必过于焦虑。

正面与孩子聊一聊追星这件事,与孩子分享自己当年追过的“星”,你会发现,这不是一个负面的事情。

2. 挖掘其内心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

青春期的孩子处于学习勤奋、克服自卑的阶段。

这个时期,他们需要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肯定和赞扬,否则就容易把自己渴望得到的关注投射到受人仰慕的明星身上。

喜欢追星的孩子有可能是缺少家庭的关爱,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

用同理心真正地了解孩子对于明星的关注点,从中挖掘孩子内心深处的情感需要,再通过其他方式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样做下去,孩子会感受到你对他(她)的关爱。

3. 和孩子一起“追星”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在追星,认为这是孩子的“私事、自由”,选择放任不管,有的则认为是“不正当兴趣”,一味反对。

不如和孩子一起去“追星”,放下自己的家长身份,多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只有了解了孩子追的“星”,才可以和孩子谈“星”,好好谈心。

马伊琍带大女儿一起看李健在上海的演唱会,爱马随着演唱会的气氛一起欢呼歌唱,比妈妈还要活泼开放。

作为妈妈,马伊琍和女儿一起追星,能掌握女儿追星的情况,及时进行引导。

生活中,也有这样“别人家的爸妈”。

2018年,一对嘉兴的父母,不惧台风,从嘉兴开车200公里,带着即将上初三的女儿来到上海参加她“乐华七子”的见面会。

爸爸更是直言:“只要不影响学业,爱好也是需要的,你不可能24小时精神绷紧在读书。”

4. “追星”转化为榜样教育

父母可以对孩子自发产生的“偶像崇拜”心理和行为进行合适的干预,鼓励孩子为了目标而努力,把孩子的“追星”转化为奋斗和成功的自我激励。

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100米蝶泳决赛,新加坡小将斯库林以50秒39的成绩勇夺冠军,并打破菲尔普斯在这一项目上的奥运会纪录。

后来,有媒体翻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斯库林与菲尔普斯的一张合影,原来,菲尔普斯一直是斯库林的偶像。

8年前他是菲尔普斯的粉丝,8年后他成了另一个“飞鱼”,这是因为,菲尔普斯是斯库林的榜样,激励着他不断努力,不断前进。

在跟孩子追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关注偶像背后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让孩子了解一切成功都来之不易。

追星可以毁一个人,但同时也能成就一个人,家长们加以引导,就可以激励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