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宗大破明师十三万,擒洪承畴,式廓皇图,永定帝业。"——爱新觉罗.弘历
"太祖一战而王基开,太宗一战而帝业定。"——爱新觉罗.颙琰
两位清帝在清史中吹得天花乱坠就是明末发生的大决战松山之战,可视为清军对明军的最后一战(不包括对南明作战)。此役中,明朝的最后一点家底被消耗一空,山海关外诸险隘全部落入敌手。
当时大明督师洪承畴统领大同总兵王朴、宣府总兵杨国柱、密云总兵唐通、蓟镇总兵白广恩、东协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这八大总兵以及十三万大军在宁远誓师,然后浩浩荡荡向松山进发与清军决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明众多将领中其中除了吴三桂、曹变蛟等个别人较为能打之外,其他的都不太能打!而关外的满清八旗除了极个别的不太能打,大部分都比较能打!所以到了松山后, 洪承畴吸取萨尔浒大战中杨镐所犯的兵力过于分散的错误,把6万人马集中在松山城外,两翼只部署少量的兵力来牵制清军,兵力部署得相当集中. 洪承畴的打法就是想集中兵力全力正面进攻围困锦州的清军,但避免过早决战,尽量做到步步为营!
但是皇太极那老小子纵横沙场几十年了,几场较量下来洪承畴大军便被围困在了松山,这样一来被围的明军很快就会出现断粮情况.其实,明军也曾经试过抢在清军包围前转移出击,但不成功,导致被围的明军进不能依锦州,退不能归宁远,缩在松山一带动弹不得.
无奈之下,8月21日晚,洪承畴召集各总兵将领商议,要求诸将拼死一战以解被困之围,换言之就是准备实施大突围!可是, 大同总兵王朴由于贪生怕死先率部逃遁,接着,吴三桂、唐通、马科等人其他各总兵也纷纷效仿,堂堂的大明军队就这样乱成一团了!经过一番厮*后,主帅洪承畴、前屯卫总兵王廷臣、东协总兵曹变蛟则仍处在包围圈中,看来突围已经是不可能了,无奈之下,洪承畴只好收拾残兵退入松山城中.
松山突围令到明军元气大伤,由兴盛走向衰亡.此役明军阵亡者竟多达5万多人,被缴马匹7000多匹,甲胄10000多幅.
那位被困在松山的明军主帅洪承畴可能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生战绩辉煌,居然败得如此狼狈,只能听天由命守住松山等待援军的再次到来.
战败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京城,震惊的崇祯帝立即召集众大臣商议对策.可是这时的朝廷还有什么能人,众大臣面面相觑,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最后,崇祯派了个杨绳武去增援,后来又派了叶廷桂和范志完,但这些懦字派的人不是畏于关内,就是有心无力.可怜一代名将洪承畴,竟这样孤独地被困在区区的松山城.
1642年(崇祯十五年,崇德七年)2月21日夜,事先与清军联系好的松山副将夏成德之子夏舒主动开城迎接清军,清兵蜂拥进城,一举占领了松山城,并俘虏了洪承畴、王廷臣、曹变蛟等人.后来明军中100多名军官(包括王廷臣、曹变蛟)、三千名士兵受到了诛*的最高“待遇”(洪承畴除外)!松山的失守,被围了将近两年的锦州城也无力回天了.3月10日,祖大寿率部出城投降.接着,清军沿辽西走廊而下,于4月9日破塔山,4月21日破杏山.至此,明清松锦大战终于告一段落了……(只剩下宁远孤城一座和吴三桂的五万"关宁铁骑")
纵观这次足以改变中国历史的战役,明军的失败有很多原因:
1.朝廷内部意见不和,无法做到统一,如战前以陈新甲为首的速战派和以洪承畴为首的持久派之争.前线将领中也出现意见不和的现象,他们各自怀胎,无法统一听从主帅的命令.王朴的提前突围就是很好的例子.
2.朝廷无法给前线的将士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援,粮草不足,军饷不足,增援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暴露出朝廷多年来积蓄的弊端.
3.洪承畴的兵力布置上出现了致命的弱点:过于集中,虎头蛇尾,容易被敌所包围.而且战术上过分强调稳妥,不免显得保守.
4.士兵在个人素质上不是清兵的对手,这也与起用的当地辽兵民族问题上有关,归其究,还是朝廷多年来不注意辽东的民族问题.
5.明朝过时的文官制度处处约束在外征战的武将,打起仗来捉襟见肘.而且这种情况在当时来说已经是病入膏肓了,先前的萨尔浒大战、沈辽大战,还有同农民军的战斗中我们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祖宗之法已经不可再用了!
历时两年的明清松锦大战彻底把大明推向了深渊,大明损失的不只是10多万精锐的士兵,还有那些本能挽大明于水深火热的洪承畴等名将,后来的洪承畴降清、陈新甲被*已是题外话了,更加重要的是大明帝国离真正灭亡的日子不远了……。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