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十三年,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在晋阳宣布起兵,随后率军直指大隋帝国的首都大兴,并于次年通过禅让取代隋朝,建立大唐。
从晋阳起事到最终攻克大兴城,李渊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似乎出奇的顺利。而且,相对于同时代一些枭雄的折戟沉沙,或受困于一方,李渊的运气似乎也好得过分。
其实,李渊的创业之路并非寻常人想象得那么一帆风顺。正所谓成事在天,谋事却在人。李渊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不过,凭借着过人的智慧、杰出的能力和高超的手段,李渊逐一化解危机,最终才得以跻身皇帝宝座,避免落得与杨玄感一样的下场。
那么,李渊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起事前的形势在李渊到达太原之前,天下形势已经很严峻了。
大隋帝国的第二任皇帝杨广骄矜自大,虚荣浮夸,从即位起就开了大兴土木和一系列的扩张活动。
到了大业七年,杨广凭借着巨大的财富基础,完成了长城、驰道、运河等大工程的修建,并征服和震慑住了周边大多数国家。一幅名叫“大业”的盛世蓝图摆在了杨广的面前,让他忍不住心生陶醉。然而,陶醉过后,他发现这张宏图还不够完美。
因为,这幅图上面还有一个小小的瑕疵——高句丽。
连东突厥这样的草原雄鹰都臣服在大隋天子的脚下,高句丽一个蕞尔小邦,居然敢违抗天朝上国的命令,真是活得不耐烦了!
为了征服这个辽外小邦,把它纳入天朝的朝贡体系之内,从大业八年开始,杨广连续三年亲率百万大军征讨高句丽。只是,在杨广一波又一波的*操作下,钱粮耗费不可胜计,更有无数的儿郎埋骨异国他乡,高句丽却岿然不动,始终没有匍匐在他的脚下。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数年后,江都之变中,叛党马文举曾这样数落杨广的罪过:
陛下违弃宗庙,巡游不息,外勤征讨,内极奢淫,使丁壮尽于矢刃,女弱填于沟壑,四民丧业,盗贼蜂起;专任佞谀,饰非拒谏;何谓无罪!
诚以为,斯言一针见血!
正是因为杨广毫无限度地透支民力,视人命如草芥,越来越多的平民走投无路,只好揭竿而起,投入反隋的浪潮之中。
眼看着杨广的统治岌岌可危,帝国内部的官僚贵族们心思也开始活络起来了,试图取代他的地位。大贵族杨玄感就是他们之中的先行者。尽管他最终兵败身死,却也给严重动摇了杨广的统治根基。
如果杨广此时能够自我反省,诚心下罪己诏,然后罢战安定人心,与民生息,就算不能重现昔日的辉煌,也断不至于落个不得好死的下场。
若真是这样,杨广就不是杨广了。
在三征高句丽失败后,杨广竟然还想再次亲征,誓要把这个蛮横无理的小国打趴下。只是,此时大隋的国力,再也经不起他这么折腾了。
在满朝文武大臣的反对下,杨广只好暂时搁置了这个计划,宣布北巡。一来是散心,二来是借机震慑东突厥,因为他发现这个曾经的小弟已经不怎么听话了,私下小动作不断。
让杨广没想到的是,在他到达雁门郡的两天后,突厥数十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这里,并把该郡四十一座城占领了三十九。
突厥人的箭矢一度射到城楼上,差点把杨广射穿,吓得他肝胆俱裂,抱着幼子杨杲嚎啕大哭。
这场长达三十三天的“雁门惊魂记”,打碎了一位帝王大半生刻意维持起来的骄傲,也扒下了“大隋盛世”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从此,大隋帝国不再是东亚的霸主,东突厥取代了它的地位。
大业十二年,也就是“雁门之变”后几个月,李渊奉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
李渊在此时上任太原,有一种临危受命的意味。
东突厥已经公开和大隋撕破脸了,时常南下侵略,帝国的北疆需要一位重臣坐镇,防御突厥人。
由于此前在河东剿匪的出色表现,唐国公李渊被赋予了这个重大的使命。
李渊上任之际,正值多事之秋。
从这一年开始,天下兴起了第二股反隋浪潮。掀起这股浪潮的是来自帝国内部的外戚、军官、富豪,他们先后割据自立,向大隋天子杨广的统治发起了挑战。
到了第二年李渊起事前,江南的萧铣、河北的窦建德、河南的李密、马邑的刘武周、朔方的梁师都、陇右的薛举、河西的李轨纷纷称王称帝,不再奉隋朝正朔。稍微有点资格的人,都起兵反了。
而此时的大隋天子杨广却躲在江都离宫,自欺欺人,以一种“天下无贼”的鸵鸟心态进行着生命中最后的狂欢。
招兵买马不容易在这个“反者多于猬毛,群盗所在蜂起”的时代,摆在李渊面前的似乎只有两条路:一是继续当大隋帝国的忠臣,四处平叛,直到战死沙场;二是学习萧铣、李密等人起兵反隋,自立为王。
李渊心里很清楚,大隋帝国迟早要玩,给它陪葬不值得。而且,根据他日后与裴寂的谈话可知,李渊早有问鼎天下之志,对当忠臣并不感兴趣。
既然决定要逐鹿天下,那就要好好筹划了。毕竟,李渊的雄心壮志是一统天下,而不是过把皇帝瘾就死。
造反靠军队。李渊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兵力不足。
太原是一座军事重镇,钱粮充足。名义上李渊是留守,受命节制太原、马邑等五郡,但实际直接控制的兵力只有数千人。这么少的人,剿匪还行,防御东突厥都捉襟见肘,更何况是起兵造反。
当务之急,李渊必须要征兵,解决兵员不足的问题。
如果明目张胆地招兵买马,必然会暴露自己的意图。杨广并不怎么信任自己的表哥李渊,早就安排了两位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监视他的动静。一旦这两人有所怀疑,李渊所做的一切努力很可能付诸东流。
李渊决定,利用当前的形势,让王威和高君雅主动求自己征兵。
当年二月,马邑军人刘武周袭*太守王仁恭,随后自立为天子,又引身后的东突厥为奥援,对南边各郡虎视眈眈。于是,李渊趁机吓唬自己的两位副手王威和高君雅:
武周虽无所能,僭称尊号。脱其进入汾源宫,我辈不能剪除,并当灭族矣。
这话虽然带有恐吓的意味,却也道出了一个事实。刘武周有突厥人做后盾,如果坐视他壮大,后患无穷。到时候依照皇帝刻薄无情的性格,他们真的很可能被问罪处死。
此言一出,高君雅立刻被吓坏了,坚决请求李渊召集兵马,抵御刘武周。
李渊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表示以免人心不安,只需稍微防备即可,等到刘武周攻占楼烦郡再说。
不久,果然传来了刘武周攻破楼烦郡,入据汾源宫的消息。眼看时机成熟,李渊马上召集一众僚属,商议如何应对当前的形势。
王威等人一筹莫展,只能等着李渊做决断。而李渊此时却故意摆出一副无奈的口吻道:
朝廷命将出师,皆禀节度,未有阃外敢得专之。贼据离宫,自称天子,威福赏罚,随机相时。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汾源去此数百里间,江都悬隔三千余里。关河襟带,他贼据之。闻奏往来,还期莫测。以婴城胶柱之兵,当巨猾豕突之势,咨文人以救火,其可扑灭乎?公等国之爪牙,心如铁石,欲同戮力,以除国难。公家之利,见则须为,俾其无猜,期于报效。所以询议,择善行之,是非惮于治兵,敢辞戎首。
王威和高君雅果然很上道,表示虽然平时征兵要禀告朝廷,但此时正值非常时期,远水救不了近火,李渊作为太原留守,完全可以专断,不要迟疑。
至此,李渊已经有了公开招兵买马的理由。这个理由还是王威和高君雅亲自提供的,避开了他们的怀疑。不得不说,李渊这一计“瞒天过海”玩得真是高明。
不过十几日,李渊就得到了上万兵士,完美解决了第一个困难。
图穷匕见,处死细作解决了兵源的问题,王威和高君雅的利用价值也到头了,再留着他们反而会增加暴露的风险。李渊觉得,是时候对这两个人下手了。
在李渊“磨刀霍霍向猪羊”的时候,王威和高君雅也在暗中计划着*死他们的上司李渊。
随着兵士日集,王威和高君雅很快就对李渊起了疑心。
王威和高君雅虽然一时受了蒙蔽,却终究不是傻子。李渊把招来的士兵完全交由自己的心腹统率,让他们丝毫插不上手,这怎么可能不引起他们的警觉?尤其是长孙顺德和刘弘基还是逃避辽东之役的侵犯,李渊让这样的人统兵,想要做什么已经不言而喻了。
他们知道,李渊准备谋反了。于是,他们打算趁李渊去晋祠祈雨时*死他。没想到,晋阳乡长刘世龙获知了他们的计划,并将实情告知了李渊。
李渊决定先下手为强。
五月十四日夜,李渊命次子李世民率领五百兵士埋伏在晋阳宫城之外。次日,当李渊与王威和高君雅一起办公时,刘政会故意状告两位副留守私通突厥。王威和高君雅就此以通敌的罪名被拿下。
巧合的是,在王威和高君雅被人状告通敌叛国的两天后,突厥人真的来了!
太原城内人心惶惶,百姓还以为真是王威和高君雅引来了突厥人,对他们恨之入骨。李渊也借机坐实了这个罪名,将王、高二人斩首示众。
随后,李渊摆了一出“空城计”,又伪造出援军已到的假象,总算吓退了突厥人。
王威和高君雅死了,不会再有人向朝廷告密了。至此,李渊成功解决了第二个困难。
如何确保大本营的安全?这次的事情虽然有惊无险,却让李渊看清了一件事——自己如果想要成事,必先与突厥结盟不可。
太原是义军的大本营,至关重要。另外,太原“府库盈积”,更是让刘武周之辈垂涎三尺。如今突厥人也横插一杠,形势更加莫测。一旦大军南下,刘武周和突厥人必然会趁虚而入。到时候,大兴还未攻克,身后的大本营已然易主,进退维艰,只有死路一条了。
早在突厥大军撤退时,李渊就命人给突厥始毕可汗送了一封信,向突厥发出试探性的结盟请求。
我今大举义兵,欲宁天下,远迎主上还。共突厥和亲,更似开皇之时,岂非好事?且今日陛下虽失可汗之意,可汗宁忘高祖之恩也?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必以路远,不能深入,见与和通,坐受宝玩,不劳兵马,亦任可汗。一二便宜,任量取中。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李渊甚至在封面署上“某启”。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启”一般是臣下给君主、诸侯王的上书。李渊此举等于是间接向突厥称臣。
对于李渊表现出来的谦卑姿态,始毕可汗十分满意。当然,最重要的是,李渊在信中做出的许诺。不用出力干活,就能“坐受宝玩”,这样的好事当然不能拒绝了。
得到始毕可汗的肯定后,李渊随即派遣足智多谋的刘文静出使突厥,与始毕可汗缔结盟约。
李渊之所以要与突厥结盟,除了保证老巢太原的安全,还有向突厥借势以及从他们手中获得优良战马充实军备的意图。
在刘文静出发前,李渊曾刻意告诫他:
胡兵相送,天所遣来,敬烦天心,欲存民命。突厥多来,民无存理。数百之外,无所用之。所防之者,恐武周引为边患。又胡马牧放,不烦粟草。取其声势,以怀远人。公宜体之,不须多也。
由此可见,李渊对突厥的警惕性很高,并没有打算像刘武周和梁师都一样做突厥人的傀儡。
刘文静对此也是心领神会,圆满地完成了李渊交给他的任务。
在李渊率军南下后,刘武周始终不敢入侵太原,与李渊结盟突厥的措施显然有莫大的关系。
太原元从不是致命之士长期以来,受陈寅恪先生的影响,很多人都以为李渊从晋阳起事到入主关中,最终一统天下,关陇集团居功甚伟。
其实,对照李渊日后褒奖太原元从功臣的诏书可知,在这次跟随李渊参与晋阳起事的人当中,大多都是出自太原本土,出身关陇集团的人只有寥寥几人。
这些人对李渊创业之初帮助甚大,但他们的核心利益诉求与李渊的目标并不一致。李渊本人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后来才会对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然晋阳从我,可谓同心之人,俱非致命之士。汉初,有萧曹,而无尔辈,今我有尔辈,而无萧曹。天道平分,乃复如是。行矣自爱,吾知尔怀。
所谓“同心”,是指太原人士在反隋问题上与李渊是保持一致的。不过,他们更重视的是本土利益,与李渊只是合作者的关系。换言之,他们看中的是李渊的能力与其隋朝外戚的身份,希望通过与李渊的合作,在乱世中保太原一地和平。而在李渊的眼中,太原只是创业基地,他的目标是夺取关中,进而一统天下。一旦李渊与他们的利益产生了冲突,他们随时都会背弃李渊,另找一个合作者。
其后大军在贾胡堡因大雨不得前行时,军中忽然传出刘武周与突厥人勾结,想要趁虚偷袭太原的流言。这股流言极有可能就是太原人士散播的,其目的就是要李渊回师太原,保障他们的利益。
这样因利益而形成的合作伙伴,自然也就不是“致命之士”了。搞不好李渊还会被他们架空,重蹈杨玄感的覆辙。
对此,李渊的应对措施是,在起事之前秘密把自己的几个儿子和女婿招来太原,增强私人力量,避免自己沦为太原人士的傀儡。
结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李渊以过人的智慧与高明的手腕,因势利导,排除万难,做好了起事前的准备工作。
从七月正式誓师南下,李渊只花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就进入了大兴城,简直顺得不能再顺了。这种顺利固然有运气的成分在,与李渊前期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有隋季年,皇图板荡,荒主燀燎原之焰,群盗发逐鹿之机,殄暴无厌,横流靡救。高祖审独夫之运去,知新主之勃兴,密运雄图,未伸龙跃。而屈己求可汗之援,卑辞答李密之书,决神机而速若疾雷,驱豪杰而从如偃草。
晋阳起兵时,李渊已经年过半百,但仍不失为一位英明的领袖、杰出的政治家和卓越的战略家。正是因为李渊的精明务实,审时度势,静心谋划,才有了这次起事的成功。大唐三百年煌煌基业亦由此始。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