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西进,铁甲滚滚,火箭军某旅挺进戈壁大漠执行任务。陈平 孙波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17日电(记者 卢冠琼)“马上就到了,马上就到了,你再坚持会儿!”急救车一路疾驰,不停摆动的雨刷让焦红阳一直揪着的心越发焦急。从深山野外训练场下来,尽管凌晨的道路畅通无阻,但急救车也已走了近40分钟。在赶往市区人民医院的路上,上等兵刘鹏程在急救车担架上已经疼到蜷成了一团,面无血色。看到他眼角有泪,焦红阳赶紧俯身轻抱住他,嘴里不停念道:“没事没事没事,我在这儿,疼的话,你就叫出来……”但是,直到凌晨三点多抵达医院,刘鹏程愣是未吭一声。
这一幕,发生在上个月。刚在某地完成作战值班任务的火箭军某旅发射三连,接到上级命令后,继续长途奔袭至外省,开展合成训练。中国青年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刘鹏程是连队导弹发射单元的发射架操作号手,所处战位之重不言而喻。正值训练结束后的“营营竞赛”考核,当晚8点,刘鹏程突然感到肚子剧烈疼痛,但为了不影响任务,强忍着不说的他一手按着肚皮,一手操作着车上各种通信仪器,对上对下沟通畅通无阻。
零秒点火,发射成功!而此时刘鹏程却满头大汗,脸色苍白,他用颤抖的声音报告:“导弹点火起飞正常!”最后一个口令结束时,已是凌晨两点多。疼到几乎昏厥的刘鹏程趴在副驾驶上一动不动,指挥长见状立即呼叫急救车,连队安排上士焦红阳将刘鹏程送到医院。于是,有了上述的雨夜一幕。
“当我把刘鹏程汗水浸透了的迷彩上衣脱掉时,里面的体能上衣已不知道反复湿透、捂干了多少次。”霎时而来的汗臭味让护士下意识地向后退了一步。一直陪伴在侧的焦红阳顿时鼻尖一酸,眼眶噙满了泪花。他赶紧解释道,“实在对不起,我们刚从训练场上下来。”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敬,护士也连忙道歉:“当兵真是不容易啊!”
“扎针时,护士在他的胳膊上竟找不到一处干净的地方,全是汗泥,最后不得不用了比常人多十倍的棉签来消毒。”回想起一个月前的经历,焦红阳依旧十分激动。他告诉记者,医生给刘鹏程注射完镇定剂后,抽血化验,确诊了“急性胃痉挛”。难以想象刘鹏程竟撑了这么久,医生忍不住向焦红阳感叹:“你们的战士,太坚强了!”
野外驻训,先锋连官兵斗志昂扬。陈平孙波 摄
在采访中谈起刘鹏程的年龄,焦红阳说了这么一句话,让记者心中一震,“老师,你说,二十几岁,如果不来当兵会怎样?”
是啊,二十几岁的年轻小伙,谁不想在女孩子面前留下整洁帅气的形象?可是,“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保卫咱妈妈?谁来保卫她?”
出没高原,深入密林,备战训练,时常联系不上,常以泥汗示人,但保家卫国、敢打必胜,就是军人最帅的姿态!血性胆魄、赤诚忠魂,二十几岁的刘鹏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定地告诉同龄人,“军人,岗位就是我的战位,我无比光荣!”
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到底是什么样的连队,培养了这样的兵?
近日,记者来到火箭军某旅发射三连蹲点采访,透过一道道驱车仗剑的铁痕印记,回望一次次长剑腾飞的龙吟剑啸,感受他们聚力练兵备战、勇担强军重任的铁血担当,中国青年网记者发现,这支同样只有二十几岁的英雄连队,不仅年少有为,放眼全军也是出类拔萃!
火箭军某旅发射三连组建于上世纪90年代,先后3次参加首都阅兵和10余项重大演训任务,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6次,1998年6月被中央军委授予“导弹发射先锋连”荣誉称号。1995年7月11日,新华社授权向世界公告:我人民解放军将向东海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挽弓试剑,直刺天狼。时隔一年,新华社再次授权发出公告:我人民解放军将向东海、南海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利剑出鞘,踏波捣海。
按照作战流程,发射单元均具备独立发射独立测试能力。图为官兵在导弹发射前进行测试。陈平 孙波 摄
记者了解到,这两次载入史册的“亮剑”,首发出击的正是“导弹发射先锋连”。演习中,上级多次调整发射时间,连队官兵“六进六出”发射阵地,忍着饥饿、顶着风雨,叫打就打、叫撤就撤,圆满完成了任务。“六进六出”的故事如今已载入连队历史、深植官兵灵魂,而它所承载的精神与传承,深深地熔铸着“导弹我操作、我听党指挥”的血脉基因。连队组建之初,上级向他们提出要求:当年具备发射能力,3年全面形成作战能力。那时,面对无教材、无装备,连队官兵白手起家闯出一条铸剑之路:没有营房,官兵们在一个废弃多年的厂房里安营扎寨,种下“扎根树”,搭起“创业门”;没有教材,官兵夜以继日地超前训练,自己编写新型导弹专业理论教材;没有装备,官兵们靠自制的简易模拟器材,练出了操作指挥程序和过硬的操作技能……连队的“星星之火”,就这样在“创业门”下慢慢燎原。
“发射先锋架比武”战鼓争鸣,瞬间打响。陈平孙波 摄
这些年,随着导弹战车驰骋天疆,先锋连实现了从单纯实弹发射到复杂困难条件下战斗发射、从抽组骨干发射到随机抽点发射的能力跃升,实战化建设步履铿锵。
奔赴高原,连队官兵在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十多度的情况下,全员全装,千里转进,在茫茫戈壁滩上,锤炼高寒条件下“走、打、吃、住、藏”的硬功夫;钻入林海,官兵在四十多度的高温条件下,密闭生存、连续测试、快速转进,换来一串串饱含智慧和心血的珍贵作战数据;挺进戈壁,连队官兵昼夜兼程、不眠不休、连续作战,创破发射单元首个连续机动近千公里、首次长待机半年多组织实弹发射等多项战标纪录。
夜暗条件下,指挥长精确指挥号手操作。陈平 孙波 摄
坐落于南国山林的军营,在六月初已迎来了近38℃的高温。采访当晚,当中国青年网记者坐着考斯特来到训练场附近时,下车走不到几步,就是一个大趔趄。夜黑如墨,连路都看不清。“不开灯吗?”“灯光暴露在卫星之下,会将导弹战车置于危险之中!”“那这么黑,怎么看得清?”随着战车的轰鸣声响起,记者才意识到,自己想的太简单了。
在暗夜条件下,官兵们流畅地将一辆辆数十吨的导弹发射车一气呵成地开上火车平板,看呆了在场的记者们。记者了解到,铁路机动装卸载中,发射车属于超宽超长超限装备。火车平板比发射车宽不到十余厘米,发射车车头与车尾两侧车轮只有同时与平板边缘保持均衡距离,才能确保这些“大家伙”在运输途中不偏不倚、绝对安全。
如此这般熟练度、精准度,得经过多少“蒙眼操作”等极限训练才可达到?有官兵在采访中笑着跟中国青年记者形象地比喻,“先锋连的官兵,最懂夜的黑!”
而训练场的另一头,先锋连另一组实装操作训练在火热进行,只见几套发射单元在不同的复杂环境下紧张操作,有的在声光系统的干扰下锤炼强光条件下导弹瞄准技能,有的利用训练大厅里的喷淋系统模拟中雨条件下导弹发射,有的组织官兵在全防护状态下精准完成操作训练……连长王旭告诉记者,这是连队推行的实战化操作训练。先锋连充分利用操作大棚加装的喷淋系统和强光系统,设置遭核生化袭击、侦查监视等实战背景,模拟战时恶劣气象和复杂战场环境,实际检验实弹发射战标,瞄准武器装备性能的“极致”发起冲锋,在“敌情多威胁、体能超负荷、训练高强度、环境极复杂”的实战背景下锤炼精准发射和应急应变能力。
担负着战备值班的艰巨任务,官兵们丝毫不敢懈怠。当记者来到先锋连的宿舍时,打开官兵的柜子,惊讶地发现,许多官兵已经攒了好几封遗书。连队指导员刘帅介绍,每一次出去执行任务,大家都会做好这些准备。转身之后如若真的牺牲,那么这张薄薄的纸片,就是最后的温柔与倾诉。“妈,如果我真的不在了,下辈子你做我的女儿吧,让我照顾你。”抽取其中普通的一张,歪歪扭扭的字迹,不禁让人泪流满面。
在先锋连宿舍门口,记者还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无数次蝉联第一,所以敌人就是自己。”二级军士长左小山对此深有感触,有一段时间,连队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工作越干越累、标准越来越高,但是成绩却不理想。在一次实装操作考核时,一向摘金夺银的三连第一次榜上无名。年底的专业理论考核,竟然只考了第三名。下大力气准备的考核比武也是名落孙山。三连这是怎么了?大家痛定思痛,沉下心来分析原因。
进入新时代,老典型何以再创新辉煌?这是摆在全体“导弹发射先锋连”官兵面前一道绕不过的坎。
这些年,连队历经单位移防、人员更替、装备换型,但一个理念始终不变——把荣誉当作起点,用创新赢得未来。三级军士长陶德军大胆创新,研制出实时显示操作时间的精确点火训练装置。官兵依托该装置开展模拟训练,操作误差大大减小,成功解决了训练难题,号手精确点火率达95%以上。一路奔跑,勇闯新路,今天的“导弹发射先锋连”,创新之举已成风尚。夜间火力突击,他们创新的“微光条件下发射车精准占领阵地”战法得到全旅推广;千里出击,他们创新的“战车平板快速定位法”赢得大量时间……
先锋连组织授称纪念活动。陈平 孙波 摄
击楫中流肩扛时代担当,星夜兼程冲锋强军征途!6月18日,“导弹发射先锋连”将迎来授称21周年纪念。作为执掌大国长剑的“驭剑者”,这支正青春的英雄连队在新时代的战鼓声中,向着新高地继续昂扬进发!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