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笔法篇)31——九用小结
"九用"已经讲完了,在韩方明《授笔要说》和张怀瓘《玉堂禁经》中,只有九种用笔方法,数量很少。那在实际书写中,究竟够不够用呢?我们来深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1.笔心的状态
我们知道:"笔心为帅",所有用笔动作,归根到底都是使用笔心。
笔头是一个圆锥形,如果笔心很小,就等于圆锥形的中轴,现在的毛笔,笔心太大,你用笔时要想象中轴的状态,为了图片清楚起见,我这里用一个中等笔心做例子。你看,笔心的状态只有三种:垂直、倾侧和弯曲。其中倾侧这一种,只有在空中才可能。因为毛笔是软的,一下到纸面,就会弯曲。所以真正起作用的,只是垂直和弯曲。
笔心一弯一直,称为一个来回,或者一次起倒。书法上的动作,其实都在不断地做着起倒。
2.起笔的动作
先来看看起笔时笔心可以做什么动作。起笔就是笔锋怎样下到纸面。从笔心的角度看,只有两个可能。一是笔心直下,二是笔心侧下。有没有第三种情况呢?没有。
2.1笔心直下:驭锋
笔心直下纸面,就是使尖锋接触纸张。"九用"中称之为驭锋。
九用之三说:三曰驭锋,直撞是也;有点连物,则名暗筑,目、其是也。
驭锋就是直撞,如果连住其他笔画,又称暗筑。
《玉堂禁经》以"目"、"其"这两个字为例子。这两个字中间两横的起笔,连住了左边的一竖。所以你无须做什么动作,你做了也看不见。下笔时,可以简单地用"直撞"下笔。
下笔后,如果想粗一点,可以来回摩擦一下,这样就可以把笔毫拉开一点,称为开锋。开锋时手腕来回摇动,用的技法是衄锋。
2.2侧锋下纸,先取分数
第二种情况,是侧锋下纸,笔锋侧下纸面,目的是使用副毫,这时候就要决定使用一分笔、二分笔还是三分笔。
选择分数用什么动作呢?当然是下蹲。弯曲笔心的动作,称为蹲。
《玉堂禁经》说:四曰蹲锋,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一"、"乙"等用之。
你看王羲之《兰亭序》这个"一"字,在起笔阶段逐渐下压笔心,取得侧锋二分笔,然后开始行笔。
2.3改变方向:衄锋
如果起笔用两面换、三面换,或者是藏锋蚕头等等,这就要变换方向,
变换方向用衄锋,习惯上称为换笔心。只要把笔心(或者说把笔管尾部)扭向你要的方向,行笔方向就改过来了。
《玉堂禁经》说:六曰衄锋,住锋暗挼是也,烈火用之。
简言之
笔心直撞纸面起笔,是驭锋。
笔心侧下起笔,可用蹲锋取分数。笔心的弯曲度决定线条的粗细。
衄锋改变笔心的方向,起笔时两面换、三面换、藏锋蚕头等,都可以用衄锋。
3.行笔动作
起笔后就是行笔,笔心在行笔时有几种情况呢?也是两种:一是用尖锋行笔,二是用侧锋行笔。有没有第三种情况呢?也没有。
3.1尖锋行笔:趯锋
尖锋行笔,古人称为"竖管直锋"。由一连串的圆点组成线条,古代称之为鳞勒。这种线条边缘理念上是毛的,鳞片排列的疏密是可以控制的。只要下压的力量很大,尖锋就会发生跳跃,所以又称为趯锋。
《玉堂禁经》说:"七日趯锋,紧御涩进,如锥画石是也。""紧御"原来的意思就是紧紧地控制住马,"涩进"不是疾行。最要紧是下压力量大,好像用锥子画石头。
在书法中,尖锋线是纯骨线,经常和侧锋线交叉使用。《阴符经》这本贴使用很多尖锋线,造成坚强挺拔的效果。
3.2侧锋行笔:挫
侧锋行笔,是一连串类似烫斗的点所组成,根据你下蹲的力度大小,笔心弯曲度就不同。从一分笔到三分笔,侧锋线有不同的粗细。侧锋行笔称为挫,可以拖,也可以推。因为尾巴是笔腰的痕迹,好像折断的木头,所以叫断笔。
虞世南《笔髓论》说"横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侧锋
线是肉线。因为粗细变化大,形态多,所以书法作品中大量使用。
3.3尖锋线和侧锋线的互用
初学书法,往往一根线只用一种锋。到后来,就会注意尖锋线和侧锋线互出,骨肉相济。而熟练的书法家,在一根线中都会变换用锋。
你看褚遂良《阴符经》中"静"字这两横,或者"道"字的一竖,都是尖锋、侧锋并用的。
简言之:
行笔只有两种情况,尖锋行和侧锋行。
尖锋行笔称为趯,竖管直锋,写出来的线条又称鳞勒。
侧锋行笔称为挫,横毫侧管,写出来的线条称为断笔。
4.收笔的动作
《玉堂禁经》有三个收笔动作。这就是断尾用挫笔,圆尾用顿笔,尖尾用揭笔。
这里要先讲讲《玉堂禁经》的用字。"九用"的名称,有六是"锋",三个叫"笔"。凡是称为"锋"的,都是指某一个使用笔锋的动作,凡是称之为"笔"的,指完成一个笔画的动作。就像我们平时说"我写完一笔了",意思是整个笔画完成了。
4.1断尾:挫笔
第一种断尾,用挫笔收。"挫"比较特殊,当它作为侧锋的行笔动作,是可拖可推的,但用来收尾时,就只用推。
《玉堂禁经》说:二曰挫笔,挨锋捷进是也,下三点皆用之。
"挨锋捷进"就是快速推进。唯有这样,才有漂亮的断笔效果。
从理论上说,侧锋行笔本身就是挫。但收尾断笔效果好不好,靠得是最后一下快速推进。所以"九用"称"挫笔"不称"挫锋",是强调最后收尾的作用。
《玉堂禁经》举例所说的"下三点",也是这个意思。你看这个"经"字的下三点,一下笔就开始收笔。这种点我们称为挫点,几乎没有行笔阶段。下笔立即一挫结束,凸显挫笔的收尾作用。
要注意,挫笔可以用在任
何笔画的收尾。横竖撇捺都可以。
4.2圆尾:顿笔
第二种收笔动作,是顿笔,收圆尾。他的效果,就像王羲之"怀"字一竖的尾巴。
《玉堂禁经》说:一曰顿笔,摧锋骤衄是也,则努法下脚用之。
这种收笔,是用尖锋一去一回,推前又扭回。
你看王羲之这个"引"字,左右两竖的收尾都是圆形的。右这一竖行笔用挫,有很明显的痕迹。这时候,侧锋在纸面上,没法转圈,一转笔锋立即绞起来了。"摧锋"就是要把尖锋推到前面,然后"骤衄",快速扭回,就成功了。
我在26课提出一个思考题问各位。如果把顿笔动作做得很小,会有什么结果呢?答案很简单,顿笔动作越小,圆尾当然也跟着缩小。小到跟行笔粗细一样,这时候尖锋几乎是沿着直线往前又回缩。结果尾巴好像挂着半滴水珠,书法上叫"垂露"。
4.3尖尾:揭笔
最后一种,揭笔,尖尾巴。
揭笔有两个动作:先结束行笔中线,换向,以尖锋收尾。
《玉堂禁经》说:九曰揭笔,侧锋平发,"人"、"天"脚是也,如鸟爪形。
以王羲之"天"字一捺为例,我们看到尾部的尖锋是向下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整条线手腕是右左右左。
第一个右左,是起笔和行笔,第二个右左是收笔,包括侧锋和平发。
类似于这样的捺笔,如智永这个"念"字一磔,尖锋不在上而在下,都是用揭笔收尾的。
知道了揭笔,智永这个"菜"字撇捺的写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尖锋到尾
揭笔也可以用于横竖收尾,收完后就有一个尖尾巴。
如果揭笔的幅度非常小,沿着行笔中线下来,这样的收尾,称之为"悬针"。
收尾时如果笔毫铺得太开太扁,揭笔可以和按锋一起用。
《玉堂禁经》说:八曰按锋,囊锋虚阔,章草磔法用之。这里囊锋虚阔,就是收铺开的笔毫。
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不"字的一磔,形状很奇怪。我们现在知道,这就是先按后揭的。
后世运用这种方法最出名的当属颜真卿,他晚年的捺笔又称燕尾,确实是王羲之的传人。
请大家注意,"按揭"是以掌心左右为标准,左揭腕就是手腕向右,掌心向左,右揭腕就是手腕向左,使掌心向右。
《玉堂禁经·结裹法》说:夫言左右揭腕之势者,"令"、"人"、"入"等字是也。他所举的这些字,就是撇捺的收尾要用到揭腕。
拿"人"字来说,左边是一撇,写到尾巴就是"左揭腕"。右旁是一捺,一波三折,收尾是"右揭腕"。这里有个问题:"右揭腕"掌心翻向右方,为什么不叫"按"呢?因为这时候是整个笔锋正在向上离开纸面。凡是向上方习惯称为"揭",所以叫它"右揭腕"。如果掌心翻向右方是向下,那才称为叫"按锋"。
我们以前讲过一个动作,叫抢,譬如挫笔收尾后,横笔是掌心向右七号位抢出,竖笔是掌心向左,三号位抢出。因为都是往上方离开纸面,甩以竖笔的抢,就是左揭腕,横笔的抢,就是右揭腕,而不说"按"。
5.九用总结
现在可以总结了。一根线条,我们知道有三个部分:起笔、行笔和收笔。
起笔有尖锋直下,有侧锋蹲下取分数。行笔可以用尖锋趯,也可以用侧锋挫。收笔有用尖锋的顿笔圆尾,有用侧锋的挫笔断尾。还有揭笔尖尾,揭笔可以和按锋一起用,如果要线条姿态多变,那就可以多用衄锋。衄锋是改变笔心方向的技法,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如果要连接其他笔画,踆锋
是有效的办法。
让我们重新回忆一下"九用"的故事。一千二百多年前,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就是公元801年,韩方明投入张旭弟子崔邈门下,学习书法。崔邈说:"而至张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于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确实如此,"九用"是完整、有效的用笔技法。
本节要点:
回顾"九用"的内容。
垂露和悬针的写法。
左右揭腕和按锋的关系。
要点解读:
思考题:
使用侧锋称"挫笔"不称"挫锋",为什么使用尖锋反而称"趯锋"不称"趯笔"?
既然"揭腕"有左右之分,那么"按锋"可以分为左按锋和右按锋吗?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