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盗墓,很多朋友都会想到荧屏上光怪陆离的影视剧。其实,盗墓是一种人神共愤的行为,掘人祖坟的勾当,向来为人所不齿。除了道德因素外,盗墓贼们破坏了数不清的文化遗产,这也导致无数中华国宝流落海外。
清东陵曾经是一块与世隔绝、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家禁地。自顺治皇帝开始,先后有5位皇帝葬在这片宛若虎踞龙盘、充满王气之地。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寝。它是在清朝国势鼎盛时期修建的,耗银两百多万两,遍选天下精工美料,建筑艺术精湛华美居清陵之冠。
统治近代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西太后慈禧的定东陵,兴建于清末,工程前后耗银227万两,持续14年,直到她死前才完工。慈禧定东陵金碧辉煌,奢华程度,连皇宫紫禁城也难与为匹。清东陵内最重要的部分是封土宝顶下的地宫,那是安放帝后棺椁的地方。
清朝皇陵曾遭到三次大规模盗掘,使原本规整的皇家陵园满目疮痍,损失惨重。参与盗墓的既有声名狼藉的军阀,也有贪得无厌的土匪流氓。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群不法分子盗掘皇陵时,曾发现了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谜团,这些怪事堪比影视剧中离奇的桥段,令人浮想联翩。
在说起这些谜团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清东陵遭受的三次洗劫。
第一次盗掘
清朝统治覆灭的第十七个年头,也就是1928年,打着国民革命军旗号的孙殿英率众上演了一出盗墓大戏,堪比三国时期曹军摸金的“盛况”。
有个奉军连长名叫马福田,祖籍河北遵化,他听说清东陵下埋着数不清的金银财宝后,立即派人驻扎在马兰峪,勾结当地匪徒王绍义,打算盗掘东陵地下的宝藏。没想到,他们盗墓的消息传到了孙殿英的耳朵里,此时孙殿英的军队恰巧驻扎在马兰峪附近,于是,孙殿英伺机而动,命令师长谭温江带兵进攻马福田的连队。
其实,孙殿英对东陵早有耳闻,只是苦于师出无名,不敢堂而皇之的进入马兰峪盗墓。如今,马福田有了动作,孙殿英自然不会让肥肉落在别人的嘴里。马福田根本不是谭温江的对手,被打得溃不成军,只能撤出马兰峪。
谭温江率军占领了马兰峪,孙殿英以“得胜之师”的名义来到清东陵。之后,孙殿英打着军事演习的幌子,对马兰峪附近实施了戒严,封锁了当地交通。盗掘行动总共进行了七天七夜,在这段时间里,孙殿英的士兵挖开了乾隆帝的裕陵以及慈禧太后的东陵,将其中埋藏的大量宝物洗劫一空。
这场惨无人道的盗掘发生后一个月,听闻消息的溥仪火速赶往东陵善后,重新整理了陵寝,对土匪们掘出的遗骨进行二次埋葬。这场大规模盗墓案震惊中外,引发多方关注,之后,孙殿英利用从东陵获取的财宝上下打点,硬生生的将案子压了下来。
后来,孙殿英还对此次事件“解释”说:
“满清*了我祖宗三代,不得不报仇革命。孙中山有同盟会、国民党,革了满清的命;冯焕章用枪杆子去逼宫,把末代皇帝溥仪及其皇族赶出了皇宫。我孙殿英枪杆子没得几条,只有革死人的命。不管他人说什么盗墓不盗墓,我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大汉同胞!”
第二次盗掘
日本投降后,国家尚未稳定,河北部分地区的民主政权尚未建立,东陵所在的马兰峪也是如此。由于,没有政府管辖,一些匪徒和不法分子借机制造了一场又一场惨无人道的盗墓案。在这段时间里,埋葬康熙的景陵、埋葬咸丰的定陵、埋葬同治的惠陵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盗掘。
虽然,这些盗墓者的能力有限,但是,盗墓案的发生频率很高,清东陵受到的损失远超第一次盗掘。除了主陵区的陵寝外,周边的大型陪葬墓几乎全部被盗。
第三次盗掘
第二次盗掘发生后,当地重新建立了地方政府,并且,严厉打击各种盗墓活动。然而,严密的防范仍被贼心不死的不法分子钻了空子。
1949年,当地的某些村民盯上了清东陵,对那些被盗的陵墓进行了全面的“清洗”,实际上,就是对被盗的陵寝进行二次搜查。经过这次“清洗”,原本逃过第一次、第二次盗掘的文物均被盗走。清东陵中的大部分陵寝均未幸免,在三次盗掘后变得空空如也。
东陵女尸之谜——在第一次盗掘之后,溥仪与载泽等人对皇陵进行了善后处理。他们在整理裕陵时找到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这具尸体面目如生,没有丝毫腐烂的迹象。参与善后工作的满清大臣们将这件事写进日记中,大臣们认为:这具完好无损的女尸应该是嘉庆皇帝的母亲孝仪皇后,她死的时候四十九岁,与女尸的特征吻合。
但是,令人疑惑不解的是,裕陵中总共埋葬了六个墓主人,其余五人的遗骸均已朽坏,唯独孝仪皇后的尸身完好无损,这个谜团至今无人破解。
裕陵渗水之谜——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裕陵于乾隆十七年竣工,在竣工后陵寝中就出现了渗水的现象。当时,乾隆皇帝派三和等大臣主持修缮工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才解决裕陵的渗水问题。起初,孝贤皇后、哲悯皂贵妃和慧贤皇贵妃被下葬在裕陵地宫中。后来,孝仪皇后和淑嘉皇贵妃也在死后被安葬在裕陵,乾隆驾崩后,也被安葬在裕陵中。
从这前后五十年的记载来看,裕陵中再没出现过漏水的状况,说明三和等大臣当年的修缮工作非常成功。
然而,在载泽等人重新整理陵寝时,却发现地宫中竟出现深达两米的积水。解放后,裕陵地宫对外开放至今,每逢雨季地宫均会渗水,倘若一日不抽水,地宫中的积水便会疯狂上涨。那么,为什么这座地宫中会出现渗水的情况?乾隆时期渗水不是已经得到遏制了吗?渗水情况又是从什么时候再次发生的呢?这些都不得而知。
浮起的棺椁——为防止棺木移动,裕陵地宫里的每个棺椁都被压上了几百斤重的龙山石,且每个棺椁的四角各置一块,总重超过千斤。这些龙山石被打磨成头粗尾细的模样,尾部为四棱形的椽。石椽被牢牢嵌入到棺床四角上的长方形孔洞中,与旁边相通的方眼紧密结合。
熟悉建筑学的朋友都知道,这种楔式结构非常牢靠,四个龙山石椽与棺椁中的结构交错纵横,牢牢卡死,在不触碰龙山石的情况下,棺椁既不能上下活动,也不能水平移动。既然这种结构这么牢固,且龙山石的总重超过千斤,那么,为什么裕陵地宫中会出现浮起的棺椁呢?
对于这一点,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突如其来”的石柱——裕陵地宫有前中后三道由巨石雕琢成的大门,每道门各用四根棱形石柱做顶部支撑,总共有十二根棱形石柱。这些石柱子有明显的人为痕迹,所以,它们不可能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人为添加的。
如果,这些棱形石柱早就存在于地宫中,棺椁也无法运进陵寝,所以说,这是后人放置的。那么,为什么要用这些棱柱作为顶部支撑呢?它们又是什么时候被放置在地宫中的呢?裕陵的三道石门的门簪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龟裂,其中,最前端的石门受损最严重,如果没有这些棱形石柱的支撑,这道石门恐怕早已崩坏。
最前端石门里侧的两根棱柱、中部石门的四根棱柱以及后端石门的四根石柱都是三十年前东陵文物管理处设置的,而前端石门的另外两根石柱又是谁放置的呢?首先,孙殿英进行盗掘时,肯定不会好心为石门支顶。那么,这些石柱是否是溥仪派出的大臣们所为?
大臣们对陵墓修缮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做了详细记录,这些支顶棱柱并未出现在大臣们的记载中,所以,很明显这些棱柱不是大臣们放置的。解放后,文物保管所开启裕陵时这两根石柱就已经存在,所以,更不可能是现代人所为。
由此可见,这两根棱柱很可能是清朝古物,而且,还是在六位墓主人下葬后才进行支顶的。可是,问题又来了,既然是在六位墓主人下葬后进行的支顶,那么,是谁这么好心进行了裕陵的修缮工作呢?如果是乾隆后的嘉靖等皇帝,那么,这项修缮工作又是何时进行的呢?
顶门的棺木——前文我们提到,在裕陵中曾出现一顶浮在积水上的棺椁,在这顶棺椁上其实还发生了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怪事。
孙殿英的士兵们挖开了裕陵后,顺利通过墓道,打开前中后三道石门,然而,接近墓室的主门却无论如何都打不开。士兵们或撬或砸,这道石门纹丝不动。士兵们气急败坏之下,搬来大量炸药,在一声轰鸣后石门被炸开。
此时,士兵们才发现,原来刚才有一个大得离谱的棺木卡住了石门,导致石门无法打开。士兵们打开棺木,根据从里面发现的遗物来看,棺木的主人是乾隆无疑。事发后,溥仪派出大臣为裕陵善后时,重新将乾隆的棺木摆回墓室的正中央,并将乾隆皇帝的遗骨收敛回棺木中。
1975年裕陵再次被打开时,东陵文物保管所的同志再次被阻,原因竟是:乾隆的棺木再次卡住了最后一道石门。
地宫中的渗水是从地面的石缝里渗出来的,是日积月累平缓上升所致,积水不会产生水流和波浪,且没有推动棺木的力量。前文我们提到,墓主人的棺椁上还有重达千斤的石椽,棺木是如何离开棺床来到石门前的呢?又是怎么卡到石门上使它无法打开呢?
更让人感到诡异的是,为什么其他棺木老老实实的摆在棺床上,只有乾隆的棺木漂到墓门卡住石门呢?而且还是两次。至于怪力乱神之说笔者是不信的,裕陵地宫中发生的种种怪事或许只是巧合罢了。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些匪夷所思的现象都会得到解答。
参考资料:
【《世载堂杂忆》、《清东陵盗宝案》、《孙殿英盗墓东陵-鲜为人知的内幕》】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