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1840—1911)思想史资料选编》出版 | 第一部系统全面的晚清思想史资料集

《晚清(1840—1911)思想史资料选编》出版 | 第一部系统全面的晚清思想史资料集

首页角色扮演破魔诛妖更新时间:2024-08-03

⭐️星标一下岳麓书社/ 和你分享有关阅读的一切

晚清(1840—1911)思想史资料选编

(全十二卷)

作 者:郑大华 俞祖华 主编

出 版 社: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2023年6月出版

I S B N:978-7-5538-1750-7

定 价:1580.00元

01

作者简介

/ 郑大华 /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委员、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专家组成员、湖南省人民政府原参事,湖南省首批“芙蓉学者”,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并任国内外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兼职教授、兼职研究员和国际学术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郑大华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是国内外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知名专家,30多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重点课题、特别委托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重点课题等课题20余项;出版著作18种、译著5种(含合译),点校整理资料9种13册,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先后获国家、省部级优秀成果奖12项,其中特别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其著作先后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和十九大前“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 俞祖华 /

鲁东大学教授。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级以上课题10余项,出版《清代栖霞牟氏家族文化研究》《离合之间:中国现代三大思潮及其相互关系》等著作多部,发表论文150余篇。获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图书奖、山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7年入选中宣部公布的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8年入选中组部公布的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02

内容简介

该书涉及从1840年到1911年这一时期的思想史资料。这一时期的思想在连续发展的过程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每一阶段思想都有着不同于前的内容和特色。基于这一时期思想发展演变的这一特点,本书把整个晚清时期的思想分成为鸦片战争前后的嘉道时期、太平天国时期、洋务运动时期、维新变法时期、义和团运运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启蒙和辛亥革命时期这样几个时段,每一个时段下又围绕这一时段的思想主题分若干专题。选编共分12卷册,设十八个专题,专题下设若干子目。设置子目的原则,既要反映这一专题的思想,但同时又要考虑到选编资料的可操作性和所选资料的完整性(即每一篇文章尽量不分割)。每一专题前和每一子目前都将撰写3000—5000字左右的“引论”和“引言”,对这一专题和子目的主要内容作提要式的说明。同时,收录的每篇文章的末尾采用括号的形式注明文章的出处和版本。

03

本书价值

本书系“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华文明伦理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目前,国内没有出版一部较为大型的晚清思想史资料,只出版有个人全集(如《魏源全集》《李鸿章全集》《孙中山全集》等)、个人文集(如《洪秀全集》《唐才常集》《刘师培集》等)、某方面的文库(如《近代启蒙思想家文库》等)、某一时段的资料集(如《鸦片战争资料集》《义和团运动资料集》等),个人全集、个人文集、某方面的文库和某时段的资料集,虽然为我们研究晚清思想史提供了一些资料,但由于其体例和内容的限制,它并不能完全满足思想史研究对资料的需要。与已出版的这些个人全集、个人文集、某方面的文库和某时段的资料集比较,本书有以下几方面的学术价值:

第一,比较系统。本资料编选的内容,起于1840年鸦片前争之前,终于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晚清相终,是目前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晚清思想史资料集。

第二,比较全面。本集既收有思想家的资料,也收有报刊、档案资料,以及外国的报刊和档案资料,尤其是收有一些反映下层人民大众思想、观念和要求的资料,其资料来源广,比较全面,这是任何个人全集、个人文集、某方面的文库和某时段的资料集所不能比拟的。

第三,基于这一时期思想发展演变的特点,本书把整个晚清时期的思想分成为鸦片战争前后的嘉道时期、太平天国时期、洋务运动时期、维新变法时期、义和团运运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启蒙和辛亥革命时期几个时段,每一个时段下又围绕这一时段的思想主题分若干专题。这种编辑方式是其他资料都没有采用的。

04

总 序

总 序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此开始,为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命运、摆脱民族沉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先进中国人进行了不懈探索,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料。本书选取的便是反映晚清时期中国人寻梦逐梦、不懈求索心路历程的重要文本,也收录了足以见证寻梦圆梦艰困重重之守旧人士的抗拒变革言论,这是我们迈向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加以回望反思的。为了方便大家了解晚清思想史重要文本的产生背景与重要内涵,这里谈谈以下三个问题:

一、晚清思想史的研究内容和逻辑起点

晚清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一时段的思想变迁进程。时间上看,1840 年鸦片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鉴于思想家在某种程度上预知了封建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趋势,本书将嘉(庆)道(光)之际的经世思想文本作为晚清思想史资料选编的开篇;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诏书颁布是晚清政府的终结,鉴于思潮、思想家历史影响的延后,本选编也会涉及清帝退位之后的某些资料。内容上看,晚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包括了*所概括的“两个过程”,亦即包括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与反帝反封建斗争两个方面,故广义上的晚清思想史反映的是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思想与体现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压迫的反动思想及其斗争。本书重点选编了反映晚清进步思潮、进步思想家的思想资料,其中也涉及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文本。

本书按照“一个主题(实现民族复兴)、两个争取(争取民族独立、争取社会进步)、三条主线(抵御外侮的爱国思想、除旧布新的变革思想、学习西方的开放思想)、四个阶级或阶层(地主阶级改革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上层、资产阶级中下层)、六种思想或思潮(经世思潮、农民平均平等思潮、洋务与早期维新思潮、戊戌维新思潮、资产阶级启蒙思潮、民主革命思潮)、六组关系(社会变革与思想变革、古今关系、中西关系、思想家与思潮、思想家思想与民众思想、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的框架进行编选。

关于晚清思想史的“一个主题”。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晚清知识精英的各种呐喊呼唤、晚清各界人士的种种方案设计、晚清思想先驱的各种求索追寻,归结起来是一个主题:摆脱民族沉沦,实现民族复兴。晚清思想家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他们的最大梦想与中心目标就是赶超欧美与日本,使中华民族摆脱屈辱并恢复领先地位,使中华文明再次对人类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重要贡献。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通过“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达到“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的目标。康有为在受光绪帝召见时表示,中国讲求变法,“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谭嗣同指出,通过学习西方最终可以赶超西方,“以中国地宝之富,人民之众多而聪慧,必将为五大洲三十余国之冠”。严复预言进入20世纪后,中国将与美国并驾于国际舞台,“故二十稘以往,将地大气厚者,为文明富庶之所钟焉。然则雄宇内者,非震旦,即美利坚也”。梁启超于 20世纪初提出了“少年中国”的梦想,而他讲的“少年中国”也就是“老年中国”的返老还童亦即复兴。孙中山早在1894年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呼唤,并通过反清革命,领导创立了中华民国,他一再表达了建设最富强、最先进、最文明的国家,“使中国为世界第一”的目标定位,如其 1905年8月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中就表达过“将来我中国的国力能凌驾全球”,“比美国还要强几分的”,要“建一头等民主大共和国,以执全球的牛耳”的期望。

关于晚清思想史的“两个争取”。

“两个争取”即争取民族独立、争取社会进步,是近代民主革命两大任务的体现,是实现民族复兴一个主题在对外与对内两个层面的展开。近代中华民族陷于沉沦,是因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就必须扫除实现民族复兴的两大障碍,即反对帝国主义以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主义以争取社会进步。从实践层面,晚清时期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相继发生,构成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从思想层面,嘉道之际的经世思潮、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民平等平均思潮、19世纪60至90年代的洋务与早期维新思潮、19世纪末的戊戌维新思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潮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革命思潮潮起潮落,构成了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思想抗争的流程。正因为聚焦于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故而一以贯之的爱国主义成为晚清思想变迁的主线;正因为聚焦于反对封建主义、争取社会进步,故而倡导科学、民主、文明成为晚清思想变迁的核心内容。爱国、科学、民主、进步,在晚清时期就成了思想变迁的关键词。

关于晚清思想史的“三条主线”。

西方列强将侵略扩张与文明传播交织在一起,一方面要“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另一方面“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这使先进中国人对远方的来客采取了“师夷”与“制夷”的双重态度,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两个争取”都离不开学习西方:要争取民族独立,必须通过学习西方,“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要争取社会进步,必须通过学习西方,借鉴“黜伪而崇真”的学术与“屈私以为公”的刑政,从而把“学习西方”和“爱国主义”很好地结合起来。晚清思想史的基本线索,除了旨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抵御外侮的爱国思想和旨在争取社会进步的除旧布新的变革思想,还有另外一条主线就是学习西方的开放思想。抵御外侮的爱国思想包括了“保国”“保种”“保教”“兵战”“商战”“学战”“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海防塞防”“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等;除旧布新的变革思想包括了“变易观”“进化论”“制器”“变法”“新民”“求富求强”“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学习西方的开放思想包括了“师夷长技”“采西学,制洋器”“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民主与科学”等。值得注意的是,与西方思想界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空想社会主义、再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相适应,晚清思想界的学习西方,不仅引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同时还把目光转向了反思与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严复、梁启超、孙中山、马君武、朱执信、胡汉民等思想家都接触或介绍过社会主义,当时的《万国公报》《政艺通报》《新民丛报》《民报》《新世纪》《天义报》等多份报刊刊载过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文章,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村井知至的《社会主义》、岛田三郎的《社会主义概评》等在日本有影响的社会主义著作被译成中文在上海出版。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介绍和传播还是零星的、不成系统的,而且很多的介绍还附属于对无政府主义的介绍之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广泛传播是在十月革命后的五四时期。抵御外侮的爱国思想、除旧布新的变革思想、学习西方的开放思想的相互激荡,成为贯穿晚清思想史自始至终的三条基本线索。

关于晚清思想史的“四个阶级或阶层”。

晚清进步思想的主体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改革派、资产阶级上层、资产阶级中下层这四个阶级或阶层。农民阶级:在反对西方帝国主义以争取民族独立方面,太平天国宣布了“万国皆通商”“害人之物为禁”“通商者务要凛遵天令”的对外政策,各地民众纷纷开展了反洋教斗争,义和团运动中提出了“顺清灭洋”“扶清灭洋”等具有鲜明反帝性质的口号;在反对封建主义以争取社会进步方面,太平天国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希望建立平均平等的“地上天国”;在学习西方方面,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迫切愿望,成为近代中国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近代化纲领。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龚自珍、魏源、徐继畬、姚莹等经世派思想家提出了批判现实、“更法”改革、关注边疆、学习西方等进步思想;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思想家提出“千古变局、穷变通久”的变局观、“师其所长,夺其所恃”的自强观、“官督商办,振兴商务”的求富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观、“废除八股,改革科举”的人才观;张之洞、刘坤一、瞿鸿禨等中枢与地方大员在 20 世纪初提出改革主张,推动清末“新政”。正在向资产阶级上层转变或已成为资产阶级上层的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思想家提出了“变通趋时、变古就今”的变易观、“工商立国、力主商办”的经济观、“君民共主、设立议院”的议会观;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思想家提出了“通三世、今胜古、人胜天”的进化观、“减君权、兴民权、通下情”的政治观、“裁厘金、设商会、奖工艺”的经济观、“废科举、派留学、开民智”的文化观;梁启超、杨度、张謇、汤寿潜等立宪派思想家鼓吹君主立宪,发起恳请清政府速开国会的请愿活动。资产阶级中下层:19 世纪末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到 20世纪初革命风潮风起云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这十六字,被确立为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各种进步思潮汇成洪流,各派政治势力纵横捭阖,最终促成了从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国家到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巨变。

关于晚清思想史的“六种思想或思潮”。

晚清思想史上前后有嘉道之际的经世思潮、19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民平均平等思潮、19世纪 60至90年代的洋务和早期维新思潮、19世纪末的戊戌维新思潮、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潮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革命思潮这“六种思想或思潮”如排山倒海,在思想洪流上潮起潮落、前后交错,但总趋势是“一泻千里激流下,奔流到海不复回”。对“六种思想或思潮”的流程,后面结合晚清思想史的发展阶段再作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晚清思想史的五大特点。

关于晚清思想史的“六组关系”。

研究晚清思想史,还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六组关系:社会变革与思想变革、古今关系、中西关系、思想家与思潮、思想家思想与民众思想、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一是社会变革与思想变革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与前提,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社会形态发生变动,思想道德随之发生变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晚清思想变迁是晚清社会变迁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与从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变革相适应,发生了从传统思想到近代思想的历史转型。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在思想史上体现为殖民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思想与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思想两个方面。社会意识又有能动性。晚清思想史的一个特点,是思想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脱节。这表现在两个方面:(1)就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往往是思想理论超前,而社会实践滞后。(2)就思想家个人来看,社会实践落后于思想理论甚至相背离的现象也较普遍。所以我们在研究晚清思想史时,一定要把思想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不能只看思想家们说了些什么,而且还要看他们做了些什么,只有如此,才能对思想家做出合乎历史事实的客观评价。

二是古今关系。古今中西之争贯穿着晚清思想史的全过程,其中,古今之争即新旧之争,就是中国思想进程内部守旧势力与革新势力、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之间的斗争,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反对封建主义思想的斗争,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晚清思想史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同进步势力与守旧势力的思想论争分不开的,都是与冲破“祖宗之法不可变”“宁可亡国,不可变法”的思想束缚分不开的,洋务派与顽固派之争、维新派与守旧派和后党之争、立宪派与清廷抵制宪政之争、革命思想与封建卫道思想之争都属于这种性质。需要说明的是,清末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思想派别的争论。古今之争的结果是资产阶级思想、“资产阶级代表所需要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得到了传播,封建思想以科举制废除失去了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推进了从传统思想到现代思想的初步转型。资产阶级思想作为晚清时期的新学,到了民国时期,其引领时代的地位被更为先进的新思想即“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所取代了。

三是中西关系。晚清古今中西思想格局中的“西学与中学之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古今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合拍的,也就是说晚清进步思想从中西关系维度上讲是倡导向西方学习,从新旧关系、古今关系维度上是主张“力今胜古”、倡导新观念新思想。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定位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人。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当务之急不是眼睛向后重温过去的故事,而是“睁眼看世界”寻求“新道理”,因为“新”与“外国”、与“西方”是联系在一起的,“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但是,中西关系与古今关系、中西之争与古今之争毕竟是有区别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主张变法维新、改革革命的进步思想家有着鲜明的民族主义立场、文化保守主义立场,如魏源的“制夷”、洋务派的“中学为体”、维新派的“保国、保种、保教”、国粹派的“保存古学”,都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守护。

四是思想家与思潮的关系。晚清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思潮风起云涌,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关注不够,那些以“中国近代思想史”命名的著作,基本上是各个时期一些主要思想家思想的汇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状况有了改变,思潮史研究异军突起,蔚成风尚,相继出版了一批以“思潮史”命名的著作。以思潮为线索构架中国近代思想史无疑是对此前以思想家为线索构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重大突破,但它也同样存在着缺陷或不足。如果说在那些以思想家为主要线索构架而成的思想史著作中,寻找不到中国近代思潮的演化脉络,有树木而无森林的话,那么,在那些以思潮为主要线索构架而成的思想史著作中,则看不到主要思想家的思想和活动,有森林而无树木。而缺少思想家的思想和活动的思想史著作,其学术价值就必然会大打折扣。一部好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应该是思潮史研究与思想家研究的完美结合,即以近代思潮的演化脉络为经,以主要思想家的思想和活动为纬,经纬交织,一方面要以思想家的思想来见证思潮的演化,另一方面又要以思潮的演化来加深对思想家思想的解剖。

五是思想家思想与民众思想的关系。应注意处理好思想家思想与人民大众思想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重视思想家的思想,至少应以思想家的思想为研究的切入点。这是因为:其一,真正有社会贡献、有历史影响的思想家,必然关注民生疾苦、关注社会诉求,致力于为人民大众鼓与呼;其二,与人民大众比较,作为社会精英,各个时期的思想家,尤其是他们的代表人物对于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这两大中国近代的时代主题有更敏感和更深切的感受,更能触摸到跳动的时代脉搏;其三,思想家的思想往往是一般社会思想和动向最集中、最典型的反映,是它们的浓缩体,这也是思想家的思想所以能影响社会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人民大众的思想,尤其要重视人民大众思想对思想家思想的影响。人民大众的思想,有的通过自己的代言人以社会运动纲领、口号的形式出现,如太平天国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义和团运动中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有的以揭帖、谣谚、民间传说、民间信仰等独特形式呈现,如反洋教斗争中的一些歌谣、揭帖;有的以抗争、“民变”等反映民意的非文字形式呈现,其中不乏为思想家所感知。人民大众的思想表达尽管在多数情况下是隐形的,是没有文字记载的,但它反映的是社会的要求,人民的心声,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基本动力。实际上在思想家的思想和人民大众的思想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我们在研究思想家的思想时,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对思想家的生活时代、生命历程和生存状态的研究,加强对思想家的思想是通过何种方式和渠道影响人民大众、从而影响到历史发展进程的研究。

六是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的关系。我们对晚清思想的价值重估,既要回到历史现场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实事求是地估计晚清思想家、晚清思想、晚清思潮在当时所曾发挥的积极作用或历史局限;又要鉴古知今以当下的时代精神审视晚清思想遗产的现实启示。有的思想元素无论在当年还是在当下,都获得了较高的正面评价,如孙中山“振兴中华”的呼唤在当年就引领了广大志士仁人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一口号同样响彻中华大地并激励着中华儿女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有的思想元素在当年与当下的评价是有区别的,如清末改良派“合族”思想、“中华民族”观念,在当年或被革命派激烈批判或影响有限,但在当下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珍贵思想遗产。

二、晚清思想史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如前所述,我们将晚清进步思想变迁的流程,概括为经世思潮、农民平均平等思潮、洋务与早期维新思潮、戊戌维新思潮、资产阶级启蒙思潮和民主革命思潮这“六种思想或思潮”的交织交替与相互激荡。与此相适应,可以把晚清思想史大致分为六个阶段,六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主潮潮起潮落清晰可见,支流前后交错踪迹曲折。六个阶段为:

第一阶段是鸦片战争前后嘉道之际的经世思潮。经世思潮在鸦片战争前已经兴起,鸦片战争后蔚为大观,同时在抵御外侮、“更法”革新、学习西方三条线索上展开。抵御外侮的爱国思想,既包括着眼于当时的禁烟思想、抗英思想、“制夷”思想,也包括从长计议的对边疆史地的关注。边疆史地研究成为嘉道经世思潮的重要内容,当时出版了祁韵士的《皇朝藩部要略》、徐松的《西域水道记》、张穆的《蒙古游牧记》、姚莹的《康 纪行》、何秋涛的《朔方备乘》等书。除旧布新的变革思想,既包括着眼于破的社会批判思想,如龚自珍有关清王朝已经进入“日之将夕”之“衰世”的预言、有关君主专制造成“一夫为刚,万夫为柔”的痛批;也包括着眼于立的社会改革建言,如包世臣在《海运南漕议》、魏源在《筹漕篇》中所提海运漕米对策。学习西方的开放思想更是风生水起,出现了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李兆洛的《西洋奇器述》、徐继畬的《瀛环志略》、梁廷枏的《海国四说》等著作,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等主张,使中国人初步认识到《禹贡》所称“九州”之外还有更为辽阔的五大洲四大洋,中国这一古老的“天朝上国”实际上已经落后于西方。

第二阶段从 1851 年金田起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农民起义期间的平均平等思潮。太平天国在 1853 年定都南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中心内容的反封建思想,确定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表达了“有田同耕 , 有饭同食 , 有衣同穿 , 有钱同使 , 无处不均匀 , 无人不饱暖”“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理想,这种理想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后期于1859年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提出学习西方,提倡与各国通商,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等。这表明太平天国领袖不仅在反对封建主义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方面也曾领一时风*。

第三阶段从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到 1895 年甲午战争失败的洋务和早期维新思潮。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相继失败,使朝野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认识到西方军事武器的先进性与学习西方的必要性。面对变局,奕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僚,主张学习西方练兵制器以“求强”、引进西方工业文明技术以“求富”、办学堂派留学以求“西学”,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纲领即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民用技术来维护封建纲常名教;到了19世纪80年代后,尤其是中法战争后,一批原本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支持者的洋务知识分子,如王韬、薛福成、郑观应、马建忠、陈炽等人,开始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来,提出了更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主张,如经济上力主“商办”与政治上倡设“议院”,从而成了早期维新思想家,成了洋务思潮、洋务运动的反思者和批判者。早期维新思想家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

第四阶段从 1895 年甲午战争失败到“百日维新”失败的戊戌维新思潮。在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代表资产阶级上层的维新派主张开民智、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主张保护、奖掖、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并改革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体制机制,主张废八股、设学堂、办报刊、立学会、译西书、派留学以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继承早期维新思潮的基础上推动资产阶级改革思想进一步发展并进而发展成维新运动,使中国近代化从“制器”到“变法”“新民”,从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观念层面不断推进。

第五阶段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潮。维新变法失败后,以流亡海外的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思想家,一方面继续其未竟的维新事业,另一方面又以更大的热情投身思想启蒙活动,创办报刊,译介西书,传播启蒙思想,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整理和探讨中国固有的旧学术,并提出“史界革命” “文学革命” “小说界革命”和“诗界革命”等口号。与此同时,正在形成之中和后来已经形成的革命派也深知“革命必先去奴隶之根性”,认识到了思想启蒙的重要性,在积极从事反清革命的过程中,也以饱满的热情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纲常名教和封建迷信,宣传资产阶级的人权、自由和平等思想,并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为20世纪初期的思想启蒙做出过重要贡献。尽管维新派与革命派在政治取向上呈现出“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的态势,并围绕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展开过激烈论争,但他们在致力思想启蒙上似乎形成了共识,都致力于“道德革命”、学术启蒙与文学“三大革命”,推陈出新,在史学、文学、教育和白话文运动等多个领域取得丰厚成果,为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六阶段从 1903 年拒俄运动到 1912 年清帝退位的民主革命思潮,包括武昌起义前鼓吹“革命之破坏”与起义后转向“革命之建设”。孙中山、黄兴、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秋瑾等代表资产阶级中下层的革命派,以民主共和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纲并进而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着眼于“破”,宣传了“排满革命” “政治革命” “社会革命” “家庭革命”;着眼于“立”,阐发了三阶段革命程序学说、五权宪法学说,以思想革命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又与改良派展开了论争,以民主共和思想批判君主立宪思想,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从渐进路线到激进路线、从保留君主到废除帝制,为终结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武昌起义后筹划“革命之建设”,及时根据从革命到执政的地位变化调整思想,如在民族主义方面从“排满革命”转向“五族共和”,也为捍卫民主共和做了力所能及的努力。

前已述及,晚清思想史的六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或许会前后交错;晚清历史上除了六大主潮一泻千里,主干之外还有支流旁出、叉道众多。农民阶级在晚清思想舞台上的高光时刻是在道咸同年间,但在19世纪末仍有“扶清灭洋”的口号高震云天,在20世纪初仍有“山中之民”在穷乡僻壤的“民变”呐喊;19、20世纪之交思想舞台的主角无疑是代表资产阶级上层的维新派,但代表资产阶级中下层的革命派已发出“振兴中华”的呼号并交相使用着“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20 世纪初,革命派在进行反清革命的同时,又积极从事思想启蒙;1903 年拒俄运动后引领时代风*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但立宪派君主立宪思想尤其是恳请清政府速开国会的请愿活动仍声势浩大,也曾吵吵嚷嚷的资产阶级两大阶层(即上层和中下层)、两大派别(即立宪派和革命派)联手完成了对洋人朝廷、君主专制的最后一击。实际上,辛亥革命是革命派、立宪派以及其他反清势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其主导者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在阐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阐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时,也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根据*的分析,晚清思想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是悲壮的思想基调。既为民族沉沦而悲悯苍生,又为民族复兴而豪情万丈,这是由从独立的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变迁所决定的,悲壮之“悲”源自“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所导致的中华民族沉沦;悲壮之“壮”源自“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所追求的中华民族复兴。我们可以从魏源《海国图志叙》提及“此凡有血气者所宜愤悱”的忧患中、从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发出“外衅危迫 , 分割洊至 , 急宜及时发愤”的呼号中、从孙中山《兴中会宣言》发出“堂堂华国,不齿于列邦;济济衣冠,被轻于异族”的陈词中、从谭嗣同面对亡国灭种危机留下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诗句中感受悲壮之“悲”。我们可以从魏源诗词“如雷电倏忽,金石争鸣 ,包孕时感,挥洒万有”的气势中、从林则徐遣戍新疆途中留下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中、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豪言壮语中感受悲壮之“壮”。

二是多元的思想生态。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社会结构上的复杂性,近代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性,近代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晚清杂然纷呈的思想生态。晚清思想是一个庞杂的思想系统,从性质看,有殖民主义思想、封建主义思想等反动思想,有反帝思想(反侵略思想)、反封建思想等进步思想;从时代特性看,有传统思想或守旧思想,有现代思想或革新思想;从民族特性看,有西学、外学、西方思想,有中学、国学、中华思想;从阶级属性看,有地主阶级思想、农民阶级思想、资产阶级思想、无产阶级思想,而地主阶级思想又包括改革派思想与顽固派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又包括改良派(立宪派)思想与革命派思想;从门类看,有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文化思想、哲学思想等;从功能作用看,有立足于破的社会批判思想、倾覆帝制思想,有立足于立的国家建设思想、民族复兴思想等。即使在某一方面、某一具体问题、某一思想家上,也可以细化,也可看到变化,如反帝思想可以具体分为反对帝国主义军事侵略思想、反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思想、反对帝国主义宗教侵略思想等,如对中西文化关系的思考上有排外主义、“中体西用”、“中西会通”、“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国粹主义等。

三是峻急的思想流程。近代社会快速变化,决定了晚清快速多变的思想流程,甚至具体到某一思想家也以“善变”著称。晚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思想历程,社会变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外来思想如潮水般不停涌入,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几百年的思想历程浓缩成了晚清几十年的思想流程,十年前乃至几年前的进步思想和思潮,到十年后乃至几年后就成了落后思想和思潮了。如果借用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的话说,晚清思想史的发展“表现为急剧的新陈代谢,螺旋地前进,螺旋特别多”。刚刚还是引领时代的思想先驱,转眼成了更先进思想家的批判对象;曾经是“拉车前进的好身手”,转眼成了“拉车屁股向后”的守旧者;当然也有的不断超越自己,从封建主义到民主主义,从民主主义到激进民主主义,从激进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四是激烈的思想碰撞。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除了主要矛盾,还有别的矛盾,例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新兴阶级内部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在思想层面就是接连发生的思想论战,在社会层面“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在思想上呈现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强烈、深沉、一以贯之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民众的三元里抗英、士绅的反洋教、义和团的“灭洋”、留学生的拒俄运动、市民的抵制美货运动都是这种矛盾的体现。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经济上体现为《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地权”等纲领,在政治上体现为围绕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进行的思想交锋。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如鸦片战争时期严禁派与弛禁派之争、经世思想与守旧思想之争,洋务运动时期的洋务派与顽固派之争,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帝党与后党之争。新兴阶级内部的矛盾如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清末围绕三民主义展开的激烈论战。

五是无奈的思想结局。晚清时期,封建自然经济基础遭到破坏,但封建制度的根基仍占着显然的优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这种社会经济的格局就决定了资产阶级思想虽然是一种“新学”,但“只能上阵打几个回合,就被外国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复古思想的反动同盟所打退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改革派、资产阶级上层、资产阶级中下层为挽救民族危机,设计了各种救国方案,发起了各种民族运动,但结局无一不是“无可奈何花落去”,都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都没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正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于是,民国初年中国思想实现了从向西方学习到“走俄国人的路”的历史性转变。

三、晚清思想史的历史地位:中华传统思想的初步转型

晚清思想史在中华思想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地位:“承上”是指传承上一历史时段即封建社会乃至奴隶社会、原始社会的中华传统思想,“启下”是指开启下一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乃至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华传统思想的新历程。它实现了中华传统思想的初步转型:如果我们将中华思想从“旧学”到“新学”的现代转型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学”即资产阶级新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和社会主义时期的“新学”三个阶段,那么,晚清思想史上的“新旧之争”以“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批判“封建阶级的旧文化”,走出了中华思想现代转型“三步走”中的第一步,实现了中华思想的初步转型。之所以说晚清思想史实现了中华思想的初步转型:其一,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是传统封建社会的两大阶级,由于阶级的局限无法代表先进生产力,也无法代表先进思想文化,但地主阶级改革派对封建统治弊端的揭露、农民阶级对封建主义的揭露、两大阶级对西学某种程度的接纳与爱国主义思想,打破了资本主义新学河道上的坚冰,客观上为新思想的涌流清扫了障碍、提供了借鉴,而有的地主阶级改革派转换成了资产阶级色彩的早期维新思想家。其二,中国资产阶级不仅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在近代前期反帝反封建思想所积累思想遗产的基础上,通过启蒙宣传批判了封建主义,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民国以后“资产阶级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足以说明晚清“新学”的实绩。其三,晚清“新学”“被外国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复古思想的反动同盟所打退了”的无奈结局,以所付出的思想代价表明了中国“需要新的思想引领”,促成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学”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学”的转变。中国人民通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和反复的思想理论比选,在晚清终结不久选择了“引领救亡运动”的“新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思想的全面转型奠定了基础。

“五四”前后的三位思想明星陈独秀、梁漱溟、梁启超曾把晚清到民初的思想流程分为三期,即陈独秀在1916年2月所发表的《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所说的“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 “最后之觉悟”则“当为伦理问题”;梁漱溟在1921年所发表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所说的“咸同年间”“看到西洋火炮、铁甲、声、光、化、电的奇妙”,甲午之役后“大家又群趋于政治制度一方面”,又发现“最应做的莫过于思想之改革”;梁启超在稍后所发表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所说的“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再“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我们不妨再从器物层面、制度层面、价值观念层面看一下晚清思想史在推动中华传统思想的初步转型中的贡献。三个方面恰好对应着新文化运动中的赛先生(Science)、德先生(Democracy)、穆小姐(Moral),晚清思想史从这些方面做了很好的准备、铺垫。

推动器物层面的现代转型。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大潮中,国人最先觉悟到自己落后于西方的就是科技。中国人对科学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倡“师夷之长技”即要求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此时“夷之长技”据他的解释主要是指“船坚炮利”的先进军事技术,他还批评了视外国先进技术为“奇技淫巧”的价值判断。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把轮船、火车、手表、望远镜等西洋技术看成“正正堂堂之技”,并称之为“中宝”(“上宝”为基督教),而列中国积年已成的琴棋书画、金玉精奇等“骄奢之习”为“下宝”。冯桂芬提出“采西学,制洋器”,把对科学的认识从技术推进到了自然科学,于是,洋务运动时期在仿效西方军事、民用技术时,也出现了徐寿、华蘅芳等近代自然科学家。到了严复、康有为,他们对科学的概念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严复在其第一篇论文《论世变之亟》中肯定了西学的命脉之一“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即科学,康有为在1905年发表的《物质救国论》一文中界定了“物质学”即科学。正是在晚清思想史对“西技”、“西艺”、“西器”、西方自然科学引介、传播的基础上,“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面大旗,不仅是知识系统,而且被提升到价值层面、精神层面。

推动制度层面的现代转型。魏源撰写于近代之初的《海国图志》除了倡导“师夷之长技”,还对西方的民主制度唱了第一曲赞歌,他以倾慕的心情描绘了大洋彼岸美利坚“公举一大酋总摄之”等纪纲法度。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陈炽、张树声等人批评了中国传统政治“君民隔绝”的弊病,提倡创设议院,希望在中国建立“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甲午战争以后,追求西方民主成了更广泛的社会思潮,并开始发展为政治运动。严复介绍了天赋人权观念和社会契约论的思想,一面写成《辟韩》,批驳了韩愈鼓吹的君权神授、君权至上的专制主义理论;一面盛赞“屈私以为公”的民主是“西洋至美之制” “天下至精之制”。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则请出孔圣人的亡灵呼唤政制改革,他们以“公羊三世说”论证君民共主的“升平世”即将到来,人类还将向更加美好的民主共和的“太平世”前进。维新志士以极大的热情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为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做了英勇的尝试。孙中山和他的战友呼唤民主共和,*民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与“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民主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根重要支柱。

推动价值观念层面的现代转型。虽说陈独秀、梁漱溟、梁启超将第三期“伦理之觉悟”“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说成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最后之觉悟”,但在晚清时期,对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批判、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倡导也取得了巨大进展,可以说没有戊戌和辛亥时期的思想启蒙就没有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历史观方面,先有经世派、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倡导变易思想,后有严复等人引进西方进化论以“西之人力今以胜古”否定“中之人好古而忽今”,成为唯物史观传播的阶梯,自此国人确立了进步观念,不再认为黄金时代是已经飘逝的远古而是属于未来。本末观方面,晚清对传统本末观重农轻商的观念进行了批判,针锋相对地提出重商主义思想,如王韬提出“恃商为国本”、马建忠提出商业为“求富之源”、郑观应提出“习兵战不如习商战”,重商观念的倡导创造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思想氛围。伦理观方面,谭嗣同、秋瑾等思想家对封建纲常名教进行了激烈批判,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思想家宣传了自由、平等、博爱、功利主义等观念。现代价值观念的倡导,促进传统思想、传统道德的现代转换,并使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的这套《晚清(1840—1911)思想史资料选编》就是根据上述的思路选编的,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05

后 记

书成后记

郑大华

本书是晚清时期各种思想的选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王伟光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特重大项目“中华思想通史”的阶段性成果,也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项目。实际上,我在写作《晚清思想史》(2003—2005年)的过程中,就开始了晚清思想史资料的搜集,《晚清思想史》(2005年)出版后,进一步加快了资料搜集的进度,并经岳麓书社的努力,有幸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16年底,我加入到伟光院长的“中华思想通史”团队,除负责“中华思想通史”绪论卷的有关章节的写作外,还负责“中华思想通史”晚清卷的写作(100万字)和资料的选编(1400万字)工作。这既给我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支持,也使我感到压力大。为了按时保质完成晚清卷的写作和资料的选编任务,按伟光院长的要求,组织了写作和选编团队。该选编先由我拟定选编大纲、选编子目和选编要求,然后各编者按选编大纲、选编子目和选编要求分头搜集相关资料,最后由我和俞祖华在各编者提供的1400多万字选编资料的基础上,认真进行筛选,形成最终定稿。我拟定选编大纲、选编子目和选编要求的原则是:以能体现历史发展演变的思想为主,同时兼顾其他方面的思想,争取对晚清思想能有一综合而全面的反映。

本《选编》共分为十八部分,其中第一部分“鸦片战争前经世思潮的复兴”,刘平选编;第二部分“鸦片战争后经世思潮的发展”,郑大华选编;第三部分“洪秀全与太平天国思想”,郑大华选编;第四部分“清廷朝野与外国人对太平天国的思想反响”,刘平选编;第五部分“洋务派的洋务思想”,俞祖华选编;第六部分“洋务时期的守旧思想以及守旧派与洋务派的争论”,俞祖华选编;第七部分“早期维新思想家的维新思想”,俞祖华选编;第八部分“甲午战争前民间思想观念的初步变化”,俞祖华选编;第九部分“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贾小叶选编;第十部分“维新派的变法思想与主张”,贾小叶选编;第十一部分“趋新官员的变法思想与守旧派对维新思想的反对”,贾小叶选编;第十二部分“反洋教与义和团运动”,任青选编;第十三部分“戊戌政变后维新思想家的启蒙思想”,刘纯选编;第十四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术启蒙”,刘纯选编;第十五部分“20世纪初革命派的启蒙思想”,周游选编;第十六部分“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的兴起”,郑大华、马守丽选编;第十七部分“革命派内部相关派别的思想”,郑大华、朱映红选编;第十八部分“君主立宪思想从兴盛到衰落”,郑大华选编。我近十年的在读硕士生和博士生也对选编校对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在选编本资料集时,我们尽可能查阅并采用原始资料(刻本、刊本、报刊文章等),并作了相应的文字点校和整理。同时,为慎重起见,我们在编校过程中也参考了目前已出版的有关资料集(包括全集、选集、文集等)。在此,对这些资料集(包括全集、选集、文集等)的编者谨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编辑中夹注文字,用圆括号括起来;更正讹字,正字用六角括号〔〕括起来;缺漏字用平角括号[]补入,多出窜入字用〈〉表删除。

该《选编》的出版,首先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王伟光先生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感谢国家出版基金提供的经费资助,感谢岳麓书社总编辑马美著先生以及其他社领导的支持,尤其要感谢责任编辑饶毅编审。该《选编》是饶毅编审作为责任编辑编辑我的第三套书,第一套书是《近代湖湘文化研究丛书》(本人主编),共五册,300多万字;第二套书是《中国近代思想通史(1840—1949)》(第一、二卷我独著,第三卷与俞祖华合著),共三卷六册,亦是300多万字;第三套便是本《选编》(我和俞祖华主编),共十二册,500多万字,这三套书都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的经费资助。岳麓书社是全国著名的出版学术著作的出版社,饶毅编审做事特别认真,所编辑的学术著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出版奖。这也是我把自己耗费了大量精力和心血的三套书交由岳麓书社出版的重要原因。在此,要对岳麓书社和饶毅编审真诚地说一声谢谢!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我的家人、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林增平先生和博士研究生导师龚书铎先生;感谢该《选编》团队的每一位同事,他们的努力和认真工作,是该《选编》得以完成的根本保证;感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华文明伦理研究中心的资助;感谢长期理解我、帮助我、支持我的所有亲人、朋友、领导、同事和学生,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

晚清思想资料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从汗牛充栋的资料中选编500万字左右的资料出版,就难免挂一漏万,再加上本人学疏才浅,尽管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也先后出版了《晚清思想史》等一系列著作,对晚清思想史有一定的研究,并形成和提出过自己的学术见解和观点,但一些应该收入的资料可能没有收入,一些限于篇幅不该收入的资料又收入了。对此,要向广大读者说一声抱歉,并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再版时加以修改。

2023 年 4 月 15 日

06

目 录

第一卷

一、鸦片战争前经世思潮的复兴 / 1

导 论 / 1

1. 批判汉学宋学,主张学术经世 / 3

引 言 / 3

·包世臣

与秦学士书 / 4

或问 / 6

·魏 源

书古微序 / 8

书古微例言上 / 12

书古微例言中 / 12

书古微例言下 / 14

大学古本叙 / 15

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叙 / 16

皇朝经世文编叙(代贺方伯)/ 18

·龚自珍

壬癸之际胎观第一 / 19

壬癸之际胎观第二 / 20

壬癸之际胎观第三 / 20

壬癸之际胎观第四 / 21

壬癸之际胎观第五 / 22

壬癸之际胎观第六 / 22

壬癸之际胎观第七 / 22

壬癸之际胎观第八 / 24

壬癸之际胎观第九 / 24

六经正名 / 24

述思古子议 / 26

病梅馆记 / 27

·陶 澍

沅江县尊经阁记 / 27

毛诗礼征序 / 28

钟山书院课艺序 / 29

·贺熙龄

张南轩先生文集序 / 30

唐镜海四砭斋文存序 / 30

张访石读书谱序 / 31

·唐 鉴

进畿辅水利备览疏 / 32

复何丹溪编修书 / 32

·汤 鹏

则古上 / 34

则古中 / 38

则古下 / 41

·姚 莹

读书大义 / 44

朱子之学先博后约 / 45

2. 批判社会现实,主张“更法”和改革 / 46

引 言 / 46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三 / 47

乙丙之际箸议第六 / 48

乙丙之际箸议第七 / 50

乙丙之际箸议第九 / 50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六 / 51

明良论一 / 52

明良论二 / 53

明良论三 / 55

明良论四 / 55

尊隐 / 57

·包世臣

中衢一勺·目录序 / 59

中衢一勺·附录序言 / 62

海运南漕议并序 / 64

筹河刍言 / 65

策河四略(节选)/ 71

海运十宜 / 71

代议改淮鹾条略 / 74

畿辅开屯以救漕弊议 / 79

·魏 源

默觚下·治篇一 / 81

默觚下·治篇五 / 83

默觚下·治篇十一 / 85

默觚下·治篇十四 / 86

明代食兵二政录叙 / 89

筹河篇上 / 91

筹河篇中 / 93

筹河篇下 / 96

畿辅河渠议 / 100

湖广水利论 / 102

筹漕篇上 / 103

筹漕篇下 / 107

海运全案序(代贺方伯)/ 111

海运全案跋(代)/ 112

道光丙戌海运记(代)/ 113

复魏制府询海运书(代)/ 116

钱漕更弊议(上李石梧中丞)/ 118

淮北票盐志叙(代)/ 119

·陶 澍

请端吏治之源折子 / 120

查看海口运道,并晓谕商船大概情形折子 / 122

敬陈海运图说折子 / 124

议覆海运事宜折子(江督、漕督会稿。附片一件)/ 126

筹议盐务大概情形折子 / 130

会筹两淮盐务大概情形折子(钦差会稿)/ 132

覆奏条陈盐务请仍守成法折子 / 134

推广淮北票盐折子 / 136

会奏查议银贵钱贱除弊便民事宜折子 / 139

·贺长龄

筹议海运巡防各事宜折 / 143

覆奏钱票有利无弊折 / 145

覆魏制府询海运书 / 146

·汤 鹏

尚变 / 148

训吏上 / 154

训吏下 / 156

·林则徐

会奏查议银昂钱贱除弊便民事宜折 / 159

整顿鹾务折 / 162

·姚 莹

再上陶制府北课融销南引议 / 167

上陶制府请买补盐义仓谷议 / 170

覆陶制军言盐务书 / 172

3. 如何应对西北边疆西方的出现和鸦片问题 / 174

引 言 / 174

·龚自珍

西域置行省议 / 175

蒙古水地志序 / 181

御试安边绥远疏 / 181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 / 183

·包世臣

庚辰杂著二 / 184

银荒小补说 / 188

致广东按察姚中丞书 / 189

·魏 源

元史大理传序 / 191

军政篇 / 192

答人问西北边域书 / 197

·陶 澍

咭唎夷船复来,严饬堵截情形折片 / 200

驱逐夷船开行,并严饬防范折子(苏抚会稿)/ 201

覆奏筹议严禁鸦片章程以塞漏卮折子 / 203

复查英船复行北上缘由折 / 207

英船复又驶抵江南,现已驱押出境折 / 209

·贺长龄

覆奏严塞漏卮折 / 210

宣示吸烟新例通饬查禁札 / 213

禁贩卖鸦片栽种罂粟示 / 214

·黄爵滋

纹银洋银应并禁出洋疏 / 215

敬陈六事疏 / 216

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 / 221

·林则徐

英船窜入羊山洋面业已押令出境折 / 224

英船如夹带鸦片即饬令全数起除当众焚烧片 / 226

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折 / 226

楚省查拿烟贩收缴烟具情形折 / 230

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 / 232

英烟贩喳噸情形及请早颁严惩吸食鸦片律例片 /234

晓谕粤省士商军民人等速戒鸦片告示稿 / 235

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 / 237

英国等趸船鸦片尽数呈缴折 / 239

虎门销烟告示 / 241

虎门销毁鸦片已一律完竣折 / 242

·姚 莹

俄罗斯通市始末(乙)/ 244

新疆两路形势(乙)/ 246

西藏(乙)/ 247

覆笛楼师言台湾兵事书 / 249

覆笛楼师言台湾兵事第二书 / 251

·许 球

请禁鸦片疏(节选)/ 253

·祁寯藻

蒙古游牧记序 / 254

·沈 垚

新疆私议(戊子夏作)/ 255

·松 筠

新疆疆域总叙 /261

·何秋涛

朔方备乘·凡例 / 266

二、鸦片战争后经世思潮的发展 / 270

导 论 / 270

1. 抵抗英国侵略 / 272

引 言 / 272

·林则徐

英兵船阻拦商船具结并到处滋扰叠被击退折 / 273

密陈禁烟不能歇手并请戴罪赴浙随营效力片 / 278

答奕将军防御粤省六条 / 280

·包世臣

与果勇侯笔谈 / 283

答果勇侯书 / 285

答傅卧云书 / 286

致陈军门阶平书 / 287

歼夷议 / 288

致祁大臣书 / 289

致徐侍御松书 / 290

·姚 莹

夷船初犯台洋击退状(庚子六月二十三日)/ 292

上督抚言防夷急务状(庚子七月二十日镇府会衔)/ 293

覆邓制府筹勘防夷状(庚子九月)/ 296

上督抚言全台大局书(庚子四月)/ 297

·吴嘉宾

海疆善后疏 /299

·陈金城

平夷论 / 303

·张 穆

海疆善后宜重守令论 / 304

2.“开眼看世界” / 307

引 言 / 307

·林则徐

四洲志·英吉利国 / 308

弥利坚国即育奈士迭国总记 / 315

澳门月报·论中国 / 327

·魏 源

海国图志原叙 / 330

海国图志后叙 / 332

大西洋欧罗巴洲各国总叙 / 333

大西洋各国总沿革 / 334

外大西洋弥利坚国总记上 / 353

外大西洋弥利坚国总记中 / 368

外大西洋弥利坚国总记下 / 383

·姚 莹

与余小坡言西事书 / 391

康 纪行·自叙 / 392

今订中外四海舆地总图 / 392

·徐继畬

瀛环志略·识 / 393

瀛环志略·凡例 / 394

北亚墨利加米利坚合众国 / 396

·梁廷枏

海国四说序 / 409

合省国说序 / 412

粤道贡国说·西洋诸国 / 413

3.“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418

引 言 / 418

·林则徐

致吴嘉宾 / 419

致苏廷玉 / 421

致姚椿王柏心 / 422

·魏源

道光洋艘征抚记上 / 425

道光洋艘征抚记下 / 437

筹海篇一·议守上 / 449

筹海篇二·议守下 / 460

筹海篇三·议战 / 465

筹海篇四·议款 / 474

第二卷

三、洪秀全与太平天国思想 / 1

导 论 / 1

1. 洪秀全的思想演变及对基督教的改造和利用 / 3

引 言 / 3

斩邪留正诗 / 4

金乌诗 / 4

龙潜诗 / 4

吾侪诗 / 4

神天诗 / 5

吟剑诗 / 5

遵上帝诗 / 5

斥六乌 / 5

原道救世歌 / 6

百正歌 / 9

原道醒世训 / 10

原道觉世训 / 11

钦定旧、前遗诏圣书批解 / 16

十款天条 / 24

太平天日 / 26

改太平天国为上帝天国诏 / 36

太平天日今日是诏 / 37

2. 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思想 / 38

引 言 / 38

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 / 38

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 39

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 / 41

地转天旋好诛妖诏 / 43

贬直隶省为罪隶省诏 / 43

谕苏省及所属郡县四民诏 / 43

讨妖檄文 / 44

论时势 / 48

反对外国干涉 / 48

赐英国全权特使额尔金诏 / 49

谕普天番镇爷哥带朕幼共治理世界诏 / 50

谕普天番镇嘉尔朝天朝主真诏 / 51

谕西洋番镇齐认爷爹天堂诏 / 51

赐通事官领袖接天义罗孝全诏 / 51

对外国人的新规定诏 / 52

谕英使文翰 / 53

谕尚海松江人民、清朝兵勇及外国侵略者檄 / 54

覆英法海军照会 / 54

3.《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56

引 言 / 56

天朝田亩制度 / 57

资政新篇 / 60

《资政新篇》眉批选 / 70

4. 太平天国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及其两重性 / 73

引 言 / 73

太平礼制 / 73

幼学诗 / 76

三字经 / 80

天父诗 / 82

戒浮文 / 135

汇编天命诏旨书诏 / 135

严别男女整肃后宫诏 / 136 删改诗韵诏 / 136

诰谕天下不准称皇帝称大哥诏 / 136

天历每四十年一斡旋诏 / 137

天历六节并命史官作月令诏 / 138

多妻诏 / 139

戒浮文巧言谕 / 139

钦定英杰归真 / 140

钦定军次实录 / 154

四、清廷朝野与外国人对太平天国的思想反响 / 165

导 论 / 165

1. 清廷官员与士绅对太平天国的反应 / 167

引 言 / 167

·曾国藩

讨粤匪檄 / 167

·周天爵

致周二南书 / 169

·王 拯

复前教授唐先生书 / 171

·周 鉴

与胞弟子仁小崔书 / 179

·张德坚

贼情汇纂(节选)/ 182

·沈懋良

江南春梦庵笔记(节选)/ 217

·李 圭

金陵兵事汇略(节选)/ 217

·佚 名

金陵纪事 / 227

·王彝寿

越难志 / 233

·曾含章

避难记略 / 254

2. 在华洋人的文章、信件等 / 270

引 言 / 270

美国浸礼会传教士罗孝全牧师的一封信 / 271

法国遣使会传教士田嘉璧博士致里昂和巴黎布道会的一封信 / 273

意大利方济各会传教士里佐拉蒂的一封信 / 276

文翰致外相克拉兰敦函 / 278

《北华捷报》的报道 / 283

麦都思牧师致《北华捷报》编辑的一封信 / 285

法国耶稣会传教士葛必达神父的一封信 / 288

裨治文牧师致《北华捷报》编辑的一封信 / 307

伟烈亚力牧师的报道 / 313

杨笃信牧师的一封信 / 315

慕维廉牧师的一封信 / 320

杨笃信牧师的小册子 / 326

巴夏礼的报告 / 339

五、洋务派的洋务思想 / 345

导 论 / 345

1.“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洋务派的“时局”观 / 349

引 言 / 349

·奕䜣

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三日恭亲王奕等奏 / 351

敬陈先列请皇上及时定志用济艰危折 / 355

·曾国藩

遵旨复奏借俄兵助剿发逆并代运南漕折(咸丰十年十一月初八日)/ 357

议复借洋兵剿贼片(同治元年正月二十二日)/ 359

筹议借洋兵剿贼折(同治元年三月二十四日)/ 360

·李鸿章

复沈中丞(同治元年三月初二日)/ 361

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十五日,节选)/ 362

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 365

·丁日昌

上曾侯自强变法条陈 / 375

·曾纪泽

《文法举隅》序(节选)/ 381

伦敦致丁雨生中丞(庚辰二月十五日)/ 382

·郭嵩焘

论古今变局与应对之方 / 383

议论古今变局 / 384

2.“制洋器”“采西学”:洋务派的“自强”观 / 385

引 言 / 385

·奕䜣

同治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恭亲王等奏 / 387

请敕议海防六事疏(同治十三年)/ 387

会筹海防购船疏(光绪六年)/ 390

海防紧要疏(光绪九年)/ 392

·曾国藩

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八日)/ 393

同治元年五月初七日日记 / 394

复奕䜣(同治元年十二月初三日)/ 395

密陈购买外国船炮预筹管带员弁折(同治元年十二月十二日)/ 396

奏陈新造轮船及上海机器局筹办情形折(同治七年九月初二日)/ 398

·李鸿章

代奏丁日昌议复海防六条折(光绪元年正月十九日)/ 400

筹议购船选将折(光绪五年十月二十八日)/ 415

议购铁甲船折(光绪六年二月十九日)/ 418

遵旨密筹防务折(光绪六年三月初一日)/ 421

妥筹边计折(光绪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423

请设海部兼筹海军(光绪十年二月十三日)/ 423

论海防(光绪五年八月十八日)/ 426

条议海防(光绪五年九月十一日)/ 426

统筹南北海防(光绪五年十月十七日)/ 428

·左宗棠

拟购机器雇洋匠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 430

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 433

筹款购买轮船机器请令沈葆桢仍管船政折 / 435

复陈福建轮船局务不可停止折 / 436

会商海防事宜折 / 439

·张之洞

详筹边计折 / 441

筹议海防要策折 / 446

·沈葆桢

察看福州海口船坞大概情形疏 / 451

复奏洋务事宜疏 / 453

·张佩纶

请创设外海兵轮水师疏 / 459

·刘铭传

遵筹澎防请饬部拨款折 / 461

·曾国荃

统筹闽粤浙三省防务片 / 464

·丁宝桢

整顿山东水师购造船炮折(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九日)/ 465

筹办海防折(光绪元年十月初一日)/ 477

·郭嵩焘

条议海防事宜 / 480

·彭玉麟

敬陈管见筹自强之计疏 / 486

·刘坤一

海防水师宜变通核实疏 / 490

·张树声

通筹边备疏附法人窥取越南北边片(光绪八年)/ 493

第三卷

3.“先富而后能强”:洋务派的“求富”观 / 1

引 言 / 1

·曾国藩

南洋通商大臣一缺仍请裁撤折(同治二年六月十二日)/ 2

轮船工竣并陈机器局情形疏(同治七年)/ 3

·李鸿章

轮船招商请奖折(光绪元年二月二十七日)/ 5

整顿招商局事宜折(光绪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6

请设南北洋电报片(光绪六年八月十二日)/ 9

妥议铁路事宜折(光绪六年十二月初一日)/ 10

直境开办矿务折(光绪七年四月二十三日)/ 14

试办织布局折(光绪八年三月初六日)/ 16

遵议维持商局折(光绪十二年正月二十一日)/ 17

复醇邸详陈创修铁路本末(光绪十五年四月二十日)/ 19

·左宗棠

开采徐州铜山县境煤铁援案请减税银折 / 21

筹办沿江陆路电线片 / 22

·张之洞

筹设炼铁厂折 / 23

勘定炼铁厂基筹办厂工暨开采煤铁事宜折 / 25

会同核议银行利弊拟请仍归商办折 / 27

致电盛宣怀等谓练兵修路为救亡急著 / 30

·刘坤一

整顿船政铁政片 / 31

·刘铭传

购办水陆电线折(光绪十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32

拟修铁路创办商务折(光绪十三年三月二十日)/ 33

·李凤苞

巴黎答友人书 / 37

·郭嵩焘

请纂成通商则例折(光绪三年)/ 39

铁路议 / 40

铁路后议 / 42

·钟天纬

扩充商务十条 / 43

4. 译西书、办学堂:洋务派的人才观 / 50

引 言 / 50

·曾国藩

求阙斋记 / 51

原才 / 52

应诏陈言疏(道光三十年)/ 53

圣哲画像记(咸丰九年正月二十一日)/ 56

复吴廷栋(同治元年闰八月二十三日)/ 59

复吴廷栋(同治二年十一月初七日)/ 60

致澄弟沅弟(同治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61

略陈直隶应办事宜并请酌调人才酌拨银两折(同治八年正月十七日)/ 62

劝学篇·示直隶士子(同治八年七月初六日)/ 63

·李鸿章

请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折(同治二年正月二十二日)/ 65

保荐人才片(同治五年九月初七日)/ 67

水师学堂请奖折(光绪十年十一月初五日)/ 68

创设武备学堂折(光绪十一年五月初五日)/ 69

肄习西学仍请给奖片(光绪十一年八月十五日)/ 71

保举将才折(光绪十三年七月二十日)/ 72

武备学堂请奖折(光绪十三年十月二十五日)/ 73

复曾中堂(同治九年十二月十七日)/ 74

致曾中堂(同治十年四月初一日)/ 75

·左宗棠

请变通部章广搜人才折 / 76

添造兵轮预筹驾驶人才派员教习片 / 77

湘军刘总统禀论人才由 / 78

·张之洞

上海强学会序 / 78

上海强学会章程 / 79

吁请修备储才折 / 83

妥议科举新章折 / 93

·郭嵩焘

论英国破格擢拔人才 / 97

论同治中兴人才特点 / 98

与英人论中西进身路径 / 98

与友人论洋务 / 99

论出使人才素质 / 99

论曾纪泽气质 / 100

由曾纪泽日记品评洋务人才 / 100

·王之春

广学校 / 102

·李东沅

论传教 / 104

论考试 / 105

论招工 / 107

5.“西学中源”和“西体中用”:洋务派的文化观 / 109

引 言 / 109

·曾国藩

同治元年五月初七日日记 / 110

·李鸿章

致总理衙门函(同治三年四月二十八日)/ 111

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同治四年八月初一日)/ 114

·左宗棠

《海国图志》序 / 118

艺学说帖 / 119

·郭嵩焘

赴下议院听议事 / 121

听严复等述西学 / 121

比较中西政治 / 122

与西人论泰西政教风俗 / 123

论泰西政治得失 / 124

与张力臣谈洋务本末 / 124

自述能见洋务之大 / 125

自述坚持谈洋务 / 125

与友人论谈洋务之亟 / 126

论立君为民 / 126

论中西谋利之别 / 126

论君臣之义 / 127

议君德与臣道 / 128

·张之洞

劝学篇 / 128

·曾纪泽

《西学述略》序 / 176

·钟天纬

格致说 / 178

西学古今辨 / 179

·盛宣怀

拟设天津中西学堂请奏明立案 / 183

·王文韶

奏开设天津中西学堂疏 / 185

·孙家鼐

官书局奏开办章程 / 187

议覆开办京师大学堂折 / 189

·熊亦奇

京师创立大学堂条议 / 193

·杨选青

华文西文利弊论 / 196

六、洋务时期的守旧思想以及守旧派与洋务派的争论

导 论 / 201

1. 以倭仁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守旧思想 / 204

引 言 / 204

·倭 仁

应诏陈言疏 / 205

敬陈治本疏 / 207

请固人心以弭天变疏 / 208

敬陈管见疏 / 209

·李鸿藻

同治五年七月十四日呈吏部 / 210

同治五年八月二十八日呈吏部代奏 / 211

同治十三年五月二十日奏 / 211

同治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奏 / 212

光绪六年十月十四日奏 / 213

光绪八年六月八日奏 / 214

·徐 桐

同治十三年六月四日弘德殿行走侍讲徐桐、广寿奏 / 215

·刘锡鸿

英轺私记(节选)/ 216

·屠仁守

敬献刍言疏(光绪九年十一月)/ 245

奏请申严门禁以复旧章防未然疏(光绪九年十二月)/ 245

奏陈求治当务本图济时必有要道疏(光绪十年正月)/ 247

奏参两广督臣张树声疏(光绪十年五月) / 250

奏自强之道不宜畏避迁延疏(光绪十年四月)/ 251

应诏陈言疏(光绪十年闰五月)/ 252

奏陈图治必在励精、弭患宜防积渐疏(光绪十三年四月)/ 254

奏请勤修政治以答天戒疏(光绪十三年七月)/ 255

敬陈祖训疏(光绪十四年三月)/ 258

·宋 晋

请酌核保举章程以示限制疏 / 261

奏请裁停闽沪厂局造船折 / 262

·世 铎

详议筹边之策疏(光绪六年)/ 263

·洪良品

边事方殷宜筹良策疏(光绪十年)/ 266

敬摅管见疏(光绪十年)/ 267

·徐致祥

沥陈愚见疏(光绪十年)/ 269

·贾 桢

贾桢等奏请皇太后亲操政权以振纲纪折(咸丰十一年九月三十日)/ 270

2. 守旧派与洋务派关于同文馆招生的争论 / 272

引 言 / 272

·相关上谕

同治五年八月二十四日谕军机大臣等 / 273

同治六年正月二十一日上谕 / 273

同治六年正月二十九日上谕 / 274

同治六年三月十九日上谕 / 274

同治六年三月二十一日上谕 / 274

同治六年五月二十九日上谕 / 275

·总理衙门奕䜣等奏

同治元年七月二十五日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奕䜣等奏请设立同文馆折(附章程)/ 276

同治二年三月十九日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奕䜣等奏 / 279

同治四年四月初五日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奕䜣等奏 / 280

同治四年十一月初五日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奕䜣等折 / 281

同治五年正月初六日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奕䜣等折 / 282

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五日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奕䜣等折 / 283

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奕䜣等折 / 283

同治六年正月二十一日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奕䜣奏 / 286

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奕䜣等折 / 287

同治六年三月十九日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奕䜣等折 / 289

同治六年三月十九日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奕䜣等片 / 290

同治六年六月初二日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奕䜣等折 / 290

同治六年七月十六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 / 291

同治六年九月十五日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奕䜣等片 / 292

同治七年五月二十三日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奕䜣等片 / 292

同治七年六月初九日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奕䜣奏 / 293

同治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奕䜣等折 / 293

·奕 劻

光绪十一年九月初三日总理各国事务庆亲王奕劻等奏 / 294

光绪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总理各国事务庆亲王奕劻等奏 / 295

光绪十二年五月二十日总理各国事务庆亲王奕劻等片 / 295

光绪十四年六月二十二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奕劻等片 / 296

光绪十五年二月二十九日总理各国事务奕劻等片 / 296

光绪十五年七月二十九日总理各国事务庆亲王奕劻等奏 / 296

·贾 桢

同治元年七月二十五日大学士贾桢等奏 / 297

·张盛藻

同治六年正月二十九日掌山东道监察御史张盛藻折 / 298

·倭 仁

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大学士倭仁折 / 299

同治六年三月初八日倭仁折 / 300

同治六年三月二十一日倭仁折 / 300

·于凌辰

同治六年三月二十七日通政使司通政使于凌辰折 / 301

·崇 实

同治六年四月十三日崇实折 / 302

·杨廷熙

同治六年五月二十二日杨廷熙条 / 304

·陈 锦

光绪九年六月二十一日掌广东道监察御史陈锦奏 / 310

·志 锐

光绪十六年二月二十六日詹事府詹事志锐片 / 312

3. 守旧派与洋务派关于派遣留学的争论 / 313

引 言 / 313

·奕 䜣

同治十一年四月十一日总理各国事务奕䜣等奏 / 314

光绪七年五月十二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奕䜣等折 / 315

·曾国藩

奏带陈兰彬至江南办理机器片 / 316

论幼童出洋肄业(同治十年五月初九日)/ 317

同治十年七月十九日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等奏 / 319

同治十一年正月十九日曾国藩等折 / 322

·李鸿章

复曾中堂(同治九年闰十月二十一日)/ 324

请派区谔良帮办留美幼童肄业各事片(光绪元年四月十二日)/ 325

闽厂学生出洋学习折附清折二件(光绪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326

论学生出洋学习(光绪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333

复陈荔秋宗丞(光绪四年八月十五日)/ 334

复陈荔秋星使(光绪六年四月初二日)/ 335

复陈使(光绪七年正月二十二日)/ 335

寄吴子登(光绪七年正月二十二日)/ 335

寄陈使(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 335

论出洋肄业学生分别撤留(光绪七年二月三十日)/ 336

复吴子登(光绪七年六月初四日)/ 337

续选学生出洋折(光绪七年十月十一日)/ 337

肄习西学请奖折(光绪十一年三月初三日)/ 338

续选出洋学生折(光绪十一年十月初十日)/ 339

·陈兰彬

致李鸿章函(光绪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341

复咨吴嘉善(光绪七年正月十一日发)/ 341

陈使由华盛顿来电(光绪七年正月十三日,正月二十一日到)/ 342

光绪七年二月初六日出使美国秘国大使陈兰彬折 / 342

陈使来电(光绪七年二月二十日)/ 343

致李鸿章函(光绪七年)/ 344

致李鸿章函(光绪七年二月廿二日)/ 344

致总理衙门(光绪七年二月二十八日)/ 344

致总理衙门(光绪七年七月二十四日收)/ 345

·吴子登

留学局谕告 / 346

照录肄业局吴总办嘉善来咨(光绪七年正月初九日发,正月初十日到)/ 347

吴子登来电(光绪七年六月初三日到)/ 347

4. 守旧派与洋务派关于修建铁路的争论 / 348

引 言 / 348

·奕 ????

光绪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总理海军事务奕????等奏 / 349

光绪十三年四月二十八日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大臣奕????等奏 / 351

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总理海军事务奕????等奏 / 352

光绪十五年一月十四日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军机大臣会奏 / 352

光绪十五年一月十四日总理海军事务奕????奏 / 357

·奕 䜣

请设铁路总公司折 / 358

·李鸿章

议覆张家骧争止铁路片(光绪六年十二月初一日)/ 359

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复奕 函 / 361

·刘坤一

议覆筹造铁路利弊片(光绪七年正月初八日)/ 363

·张之洞

光绪十五年三月初二日两广总督兼署广东巡抚张之洞奏 / 365

光绪十五年九月初十日两广总督张之洞奏 / 369

·刘铭传

光绪六年十一月初二日前直隶提督刘铭传奏 / 372

光绪十三年三月二十日台湾巡抚刘铭传奏 / 373

光绪十四年十月十六日台湾巡抚刘铭传奏 / 376

覆陈津通铁路利害折 / 377

·邵友濂

光绪十九年十二月初七日台湾巡抚邵友濂为台湾铁路造至新竹工程告竣事

奏折 / 381

·准 良

请修铁路疏 / 382

·盛宣怀

拟办铁路说帖 / 383

·张百熙

上条陈时事疏 / 386

·钟天纬

中国创造铁路利弊论 / 390

·守旧派人士奏折

光绪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翰林院侍读学士张家骧奏 / 399

光绪六年十二月十八日降调顺天府府丞王家璧奏 / 400

光绪七年正月初十日翰林院侍读周德润奏 / 401

光绪七年正月十六日通政使司参议刘锡鸿奏折 / 402

光绪七年正月十六日通政使司参议刘锡鸿片 / 411

光绪十年九月十三日徐致祥论铁路利害折 / 412

光绪十年十一月初七日山东道监察御史文海奏 / 413

光绪十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陕西道监察御史张廷燎奏 / 414

光绪十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内阁学士徐致祥奏 / 415

光绪十年十二月初一日浙江道监察御史汪正元奏 / 417

光绪十年十二月初一日御史汪正元片 / 418

光绪十一年九月二十日御史文海片 / 420

光绪十一年十月初五日太仆寺少卿延茂奏 / 420

光绪十一年十月二十七日漕运总督崧骏等奏 / 422

光绪十二年九月二十七日都察院左都御史奎润等奏 / 424

光绪十三年三月初四日太常寺卿徐致祥奏 / 426

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国子监祭酒盛昱奏 / 426

光绪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河南道监察御史余联沅片 / 427

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屠仁守奏陈铁路宜慎始疏 / 427

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八日河南道监察御史余联沅奏 / 430

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掌山西道监察御史屠仁守等奏 / 432

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户科给事中洪良品等奏 / 433

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礼部尚书奎润等奏 / 434

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户部尚书翁同龢等奏 / 435

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仓场侍郎游百川奏 / 436

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内阁学士文治奏 / 437

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左庶子朱琛奏 / 438

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监察御史何福堃奏 / 439

光绪十五年八月十八日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黄体芳奏 / 441

光绪十五年八月二十二日给事中张廷燎奏 / 442

光绪十五年九月五日给事中洪良品奏 / 443

第四卷

七、早期维新思想家的维新思想 / 1

导 论 / 1

1.“穷则变,变则通”:早期维新思想家的变易思想 / 5

引 言 / 5

·冯桂芬

校邠庐抗议·自序 / 6

·王 韬

变法上 / 7

变法中 / 9

变法下 / 11

变法自强上 / 12

变法自强中 / 14

变法自强下 / 16

·薛福成

筹洋刍议·变法 / 17

·郑观应

自强论 / 19

·陈 炽

上李鸿章书 / 20

上清帝万言书 / 21

·胡燏棻

变法自强疏 / 33

2.“以通商为大经,以制造为本务”:早期维新思想家的经济思想 / 44

引 言 / 44

·冯桂芬

均赋税议 / 45

罢关征议 / 46

筹国用议 / 48

·王 韬

兴利 / 49

设电线 / 51

洋务在用其所长 / 53

建铁路 / 54

·薛福成

创开中国铁路议 / 55

洋货加税免厘议 / 61

用机器殖财养民说 / 62

振百工说 / 63

·郑观应

商战上 / 64

商战下 / 67

商务一 / 69

商务二 / 71

商务三 / 75

商务四 / 78

商务五 / 80

铁路上 / 83

铁路下 / 85

银行上 / 88

银行下 / 90

·陈 炽

务农恤商劝工说帖八条 / 93

厘金 / 96

商部 / 97

税则 / 99

商务 / 100

铁路 / 101

赛会 / 102

公司 / 103

劝工强国说 / 104

创立商部说 / 106

纠集公司说 / 109

急修铁路说 / 110

创开银行说 / 112

·马建忠

铁道论 / 114

借债以开铁道说 / 120

富民说 / 125

·陈 虬

经世博议·腹地应置木路议 / 131

救时要议·富策 / 133

3. 设议院、通下情: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 137

引 言 / 137

·王 韬

重民上 / 138

重民中 / 140

重民下 / 141

达民情 / 143

·薛福成

日记 / 144

出使四国奏疏序 / 144

·郑观应

议院上 / 145

议院下 / 148

公举 / 150

原君 / 152

吏治上 / 154

吏治下 / 158

限仕 / 164

·陈 炽

养廉 / 166

乡官 / 167

议院 / 169

·马建忠

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 / 170

巴黎复友人书 / 173

·陈 虬

治平三议 / 181

经世博议·变法 / 187

经世博议·保民 / 203

救时要议·治策 / 204

创设议院以通下情 / 207

·何启、胡礼垣

新政真诠初编·曾论书后 / 208

4. 改科举、兴学校: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文教、人才思想 / 230

引 言 / 230

·冯桂芬

公黜陟议 / 231

改会试议 / 232

广取士议 / 233

停武试议 / 233

·王 韬

原才 / 235

原士 / 237

取士 / 238

简辅 / 239

·薛福成

选举论上 / 241

选举论中 / 242

选举论下 / 243

应诏陈言疏 / 245

叙曾文正公幕府宾僚 / 258

治术学术在专精说 / 261

·郑观应

学校上 / 262

学校下 / 264

女教 / 266

考试上 / 268

考试下 / 272

·陈 炽

请开艺学科说 / 273

教养 / 275

学校 / 276

太学 / 277

书院 / 278

育才 / 279

艺科 / 280

分建学堂说 / 281

·马建忠

拟设翻译书院议 / 284

5. 争利权、御外侮:早期维新思想家的对外交涉思想 / 288

引 言 / 288

·冯桂芬

善驭夷议 / 289

·王 韬

睦邻 / 291

遣使 / 292

使才 / 293

设领事 / 295

保远民 / 296

除额外权利 / 298

·薛福成

上李伯相论西人传教书 / 299

上李伯相论与英使议约事宜书 / 301

上李伯相论赫德不宜总司海防书 / 306

论中国在公法外之害 / 307

·郑观应

公法 / 308

通使 / 310

禁烟上 / 313

禁烟下 / 316

交涉上 / 319

交涉下 / 323

条约 / 325

·陈 炽

公法 / 327

使才 / 328

合从 / 330

·马建忠

玛赛复友人书 / 331

·陈 虬

论外交得失 / 334

6. 早期维新思想家的“中体西用”思想及对洋务运动的反思 / 337

引 言 / 337

·冯桂芬

采西学议 / 338

制洋器议 / 340

·薛福成

上阎中堂书 / 343

·郑观应

道器 / 345

西学 / 347

·陈 炽

自强 / 350

自叙 / 351

·何启、胡礼垣

新政真诠五编·《劝学篇》书后 / 354

同心篇辩 / 355

教忠篇辩 / 358

明纲篇辩(节选)/ 362

知类篇辩 / 366

宗经篇辩 / 370

循序篇辩 / 374

守约篇辩 / 377

去毒篇辩 / 380

益智篇辩 / 384

游学篇辩 / 385

设学篇辩 / 385

学制篇辩 / 386

广译篇辩 / 386

阅报篇辩 / 386

变法篇辩 / 387

变科举篇辩 / 387

农工商学篇辩 / 388

兵学篇辩 / 388

矿学篇辩 / 388

铁路篇辩 / 389

会通篇辩 / 389

非弭兵篇辩 / 390

非攻教篇辩 / 391

正权篇辩 / 392

第五卷

八、甲午战争前民间思想观念的初步变化 / 1

导 论 / 1

1. 从“经学为本”到“声光电化”“练兵制器” / 4

引 言 / 4

·华蘅芳

微积溯源序 / 5

代数术序 / 6

·张文虎

新译几何原本序 / 7

·许克勤

中西医理孰长论 / 8

·傅云龙

地椭圆说 / 11

地动说 / 13

·沈毓桂

中西相交之益 / 14

西学必以中学为本说 / 22

·吉绍衣

问格致之学泰西与中国有无异同 / 23

·邹 弢

推广西学议 / 25

·徐 寿

医学论(节选)/ 26

·保笑嵒

学贵实用论 / 27

2. 从“重农抑商”到重视工商 / 30

引 言 / 30

·许庭铨

中国近日富强之术以何者为先论 / 31

通商八策 / 35

·柯来泰

救商十议 / 40

·杨家禾

通商四大宗论 / 45

·杨史彬

整顿铁政纺织利不外溢策 / 47

·吴佐清

中国仿行西法纺纱织布应如何筹办俾国家商民均获利益论 / 52

·俞 赞

恤商论 / 54

·马 良

改革招商局建议 / 58

·马林、李玉书

富民策 / 59

各家富国策辨 / 62

论地租归公之益 / 71

·《申报》言论

议建铁路引 / 75

造铁路告白 / 76

商贾论 / 76

开矿论 / 78

轮船论 / 79

致富论 / 80

论内地将购设火轮车路 / 81

论铁路事 / 82

试行开矿论 / 83

论电线 / 84

论制造 / 85

3. 对西方政治制度的介绍与向往 / 87

引 言 / 87

·项文瑞

西学储材三要 / 88

·杨家禾

西学储材六端 / 90

·王佐才

公法不足恃论 / 92

·钟天纬

据公法以立国论 / 93

·杨史彬

议院十难 / 95

·佚 名

论议院为治国之纲领 / 99

·许象枢

议院利害若何论 / 100

·陈翼为

议院得失篇 / 103

九、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想的兴起 / 106

导 论 / 106

1. 康有为的早期思想 / 108

引 言 / 108

·康有为

戒缠足会启 / 109

论幼学 / 110

公法会通 / 112

论时务 / 113

与潘文勤书 / 119

与曾劼刚书 / 121

上清帝第一书 / 123

与洪右臣给谏论中西异学书 / 130

2.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 132

引 言 / 132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存目)/ 133

孔子改制考(存目)/ 133

3. 严复译《天演论》及按语 / 134

引 言 / 134

·严复

天演论·吴序 / 135

天演论·自序 / 136

天演论·译例言 / 138

天演论上 / 140

天演论下 / 169

十、维新派的变法思想与主张 / 201

导 论 / 201

1. 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和主张 / 204

引 言 / 204

变则通通则久论 / 205

上清帝第二书 / 206

上清帝第三书 / 226

上清帝第四书 / 244

京师强学会序 / 255

上海强学会章程 / 256

上海强学会后序 / 261

记强学会事 / 262

上清帝第五书 / 262

外衅危迫分割洊至急宜及时发愤大誓臣工开制度新政局折(总理衙门代递折)/ 269

为译纂《俄彼得变政记》成书可考由弱致强之故呈请代奏折(总理衙门代递折)/ 276

进呈《日本变政考》等书乞采鉴变法以御侮图存折(总理衙门代递折)/ 280

保国会序 / 283

保国会章程 / 284

京师保国会第一次集会演说 / 287

请广译日本书派游学折 / 291

请定国是明赏罚以正趋向而振国祚折(代杨深秀作)/ 293

请明定国是疏(代徐致靖作)/ 295

国是既定用人宜先谨保维新救时之才请特旨破格委任折(代徐致靖作)/ 297

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 / 299

请变通科举改八股为策论折(代宋伯鲁作)/ 302

经济特科以得通才为主片(代宋伯鲁作)/ 303

请御门誓众开制度局以统筹大局折 / 303

请废八股以育人才折(代徐致靖作)/ 306

请将经济岁举归并正科并饬各省生童岁科试迅即遵旨改试策论折(代宋伯鲁作)/ 307

请告天祖誓群臣以变法定国是折 / 308

请开学校折 / 310

答人论议院书 / 311

请立商政以开利源而杜漏折 / 313

为厘定官制请分别官差以行新政以高秩优耆旧以差使任才能折 / 317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代内阁学士阔普通武作)/ 319

请君民合治满汉不分折 / 320

请开制度局议行新政折 / 323

2. 梁启超的变法思想和主张 / 325

引 言 / 325

变法通议 / 326

古议院考 / 361

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 / 363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 366

与严幼陵先生书 / 369

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 372

论中国之将强 / 376

《日本国志》后序 / 381

读《日本书目志》书后 / 382

《西政丛书》叙 / 384

南学会叙 / 386

知耻学会叙 / 388

与林迪臣太守书 / 390

保国会演说词 / 392

论湖南应办之事 / 394

第六卷

3. 谭嗣同的变法思想和主张 / 1

引 言 / 1

上欧阳中鹄书 / 2

报贝元征 / 21

治言 / 49

与徐仁铸书 / 54

上陈右铭抚部书 / 55

南学会讲义 / 58

论中国情形危急——第一次讲义 / 5839

总目录

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第二次讲义 / 59

论学者不当骄人——第五次讲义 / 61

论全体学——第八次讲义 / 63

南学会问答 / 65

《湘报》后叙(上)/ 67

《湘报》后叙(下)/ 68

记官绅集议保卫局事 / 69

4. 其他康门弟子的变法思想和主张 / 72

引 言 / 72

·孔昭焱

论中国变法之害 / 73

改官制莫先于翰林院说 / 76

·欧榘甲

变法自上自下议 / 78

论中国变法必自发明经学始 / 85

·刘桢麟

复仇说 / 88

·何树龄

论实学 / 89

·康同薇

女学利弊说 / 92

·徐 勤

中国除害议 / 95

·韩文举

推广中西义学说 / 104

·陈继俨

伸民权即以尊国体说 / 106

5. 严复的变法思想与主张 / 109

引 言 / 109

论世变之亟 / 109

原强 / 112

原强修订稿 / 121

辟韩 / 135

原强续篇 / 137

救亡决论 / 140

拟上皇帝书 / 152

有如三保 / 165

保教余义 / 168

保种余义 / 170

论治学治事宜分二途 / 172

论中国之阻力与离心力 / 173

论中国分党 / 176

6. 宋恕的变法思想和主张 / 179

引 言 / 179

六字课斋卑议 / 179

拟光绪皇帝罪己诏 / 209

致夏曾佑书 / 210

代陈侍御请广学校折 / 212

7. 唐才常的变法思想和主张 / 216

引 言 / 216

学新法须有次第不可太骤说 / 216

尊新 / 218

尊专 / 219

论公私 / 220

孟子言三宝为当今治国要务说 / 221

上欧阳中鹄书(两封)/ 222

公法通义自叙 / 225

通种说 / 227

湖南设保卫局议 / 231

时文流毒中国论 / 233

辨惑(上)/ 236

辨惑(下)/ 240

8. 汪康年的变法思想和主张 / 243

引 言 / 243

中国自强策上 / 243

中国自强策中 / 244

中国自强策下 / 245

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 / 247

论中国求富强宜筹易行之法 / 249

覆友人论变法书 / 252

商战论 / 253

十一、趋新官员的变法思想与守旧派对维新思想的反对 / 257

导 论 / 257

1. 趋新官员的变法思想和主张 / 259

引 言 / 259

·胡燏棻

变法自强疏 / 260

·李端棻

请推广学校折 / 270

·胡聘之、钱骏祥

请变通书院章程折 / 274

·严 修

奏请设经济专科折 / 276

·张之洞

妥议科举新章折 / 278

·陈宝箴

设立时务、武备学堂请拨常年经费折(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八日)/ 283

·黄遵宪

南学会第一、二次讲义(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九日)/ 284

·薛福成

日本国志序 / 287

日本国志叙 / 288

·洪汝冲

呈请代奏变法自强当求原本大计条陈三策疏 / 289

·孙家鼐

议覆开办京师大学堂折 / 293

奏筹办大学堂大概情形折 / 297

·盛宣怀

条陈自强大计折 / 299

筹办中国通商银行次第开设情形折 / 303

·文廷式

上条陈养民事宜折 / 304

·寿 富

与八旗诸君子陈说时局大势启 / 306

2. 守旧派对维新变法的反对 / 309

引 言 / 309

·朱一新

朱蓉生侍御答康有为第一书 / 310

朱侍御答康有为第二书 / 311

朱侍御答康有为第三书 / 314

朱侍御答康有为第四书 / 316

朱侍御答康有为第五书 / 319

·叶德辉

明教 / 322

《长兴学记》驳义 / 326

非《幼学通议》/ 348

与石醉六书 / 354

与戴宣翘校官书 / 356

与俞恪士观察书 / 357

与段伯猷茂才书 / 359

·王先谦

复毕永年书 / 362

与吴生学兢书 / 364

致陈中丞书 / 365

复洪教谕书 / 365

与徐学使书 / 366

·其他守旧派人士

屠仁守致时务报馆辨《辟韩》书 / 367

杨崇伊折(宫)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三日 / 370

缪润绂折(宫)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七日 / 371

高燮曾等折(军)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一日 / 373

贻谷折(军)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三日 / 373

张仲炘折(宫)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六日 / 374

胡孚宸折(军)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二十日 / 375

张仲炘折(宫)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一日 / 375

黄桂鋆折(宫)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二日 / 376

王鹏运折(军)光绪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 / 377

准良折(军)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十四日 / 378

高赓恩折(军)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十八日 / 379

张荀鹤折(军)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十四日 / 380

崑冈等折(军)光绪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 / 381

熙麟折(军)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 383

贻谷折(军)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初六日 / 384

恽毓鼎折(军)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 387

江督刘息邪说论 / 388

·徐可大

记犯康有为缘起 / 390

辟邪说议 / 391

·梁鼎芬

驳叛犯康有为逆书 / 392

康有为事实 / 394

第七卷

十二、反洋教与义和团运动 / 1

导 论 / 1

1. 鸦片战争以来下层群众反侵略的爱国思想 / 3

引 言 / 3

谕林家义勇文 / 4

三元里等乡抗英长红 / 4

邓淳等联恳严行剿办英夷呈文 / 6

各乡仗义讨英夷檄 / 7

附省各乡士民公启 / 8

广东乡民于十三行口出示晓谕 / 8

告示 / 9

广东商民呈诉冤词 / 9

粵省将军参赞报两江总督裕札 / 10

署两江总督裕札 / 11

尽忠报国全粤义民谕 夷檄 / 12

番禺举人何玉成等请建驱夷忠勇祠督宪衙门批 / 15

使照会 / 15

全粤义士义民公檄 / 16

告谕 商大略 / 18

升平公所绅耆宣言 / 20

·刘永福

黑旗布告天下檄文 / 21

谕黑旗将士檄 / 2345

总目录

紧备水军直捣东瀛论 / 25

愤言 / 28

·曾 之

征倭四宜三益说 / 29

·刘彝等

谏止和议奏 / 31

2. 反洋教思想及其局限性 / 35

引 言 / 35

湖南合省公檄 / 36

天主邪教集说 / 39

南阳绅民公呈(同治六年七月八日)/ 42

遵义绅民公禀(同治八年八月二十日)/ 43

遵义城乡合议(同治八年六月初)/ 45

酉阳州绅民公禀(同治八年八月二十日)/ 47

江北厅士民禀词(光绪三年十二月四日)/ 47

南阳绅土恳请辨诬公呈(同治六年十二月四日)/ 49

南阳江浙绅商恳详辨诬禀(同治六年十二月四日)/ 49

南阳绅民恳详辨诬以弭衅端(同治六年十二月四日)/ 50

延平城乡百姓呈文(光绪四年六月)/ 51

闽县绅耆何占梅等禀词(光绪八年正月二十七日)/ 52

乡绅何占梅等禀(光绪八年四月)/ 52

讨西洋教匪檄文 / 54

余栋臣发布的檄文(光绪十六年六月)/ 56

余栋臣告示(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六日)/ 57

湖南逐异类公呈 / 58

湖南士民公传(光绪二年八月)/ 61

湖南匿名揭帖(光绪三年二月二日)/ 62

常德申禁洋教约(光绪八年十月)/ 63

常德合郡民众揭帖(光绪九年正月十八日)/ 64

江西合省士民公檄(同治元年)/ 64

江西扑灭异端邪教公启(同治元年十二月十六日)/ 65

赣州合郡士民公檄(同治五年秋)/ 66

罗源绅民揭帖(同治十年五月二十日)/ 66

福建延平府绅士公启(光绪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67

平夷灭番局告示(光绪九年七月)/ 67

南京绅士公禀(同治五年二月)/ 68

淮安揭帖 ( 同治七年五月十一日 ) / 69

京江阅世人告白(光绪十年六月二十五日)/ 69

南阳县合邑绅商士民公呈(同治七年十二月十八日)/ 70

兖州士民揭贴(光绪十三年十二月七日)/ 71

邹县绅民揭贴(光绪十五年一月七日)/ 73

滋阳县士民公呈(光绪十七年四月二十四日)/ 74

施南府禁教揭贴(同治十三年六月十四日)/ 74

广济县藩经历衔蓝金佩等公呈(光绪十五年二月二十三日)/ 76

广济县蓝金佩等遵批再禀(光绪十五年四月三日)/ 76

黄州阖邑四民公议(光绪二十年四月二十八日)/ 77

麻城士庶公议(光绪二十年四月二十八日)/ 78

周程朱张四氏裔孙公启(光绪十六年二月一日)/ 78

擎天柱(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一日)/ 80

棘手文章(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一日)/ 81

3. 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思想和盲目排外思想 / 84

引 言 / 84

愤言二 / 86

愤言三 / 87

论拳匪 / 88

综论近日之时势 / 90

息祸篇 / 91

论近日致祸之由 / 92

歼厥渠魁说 / 93

歼厥渠魁说申议 / 94

原乱一 / 95

原乱二 / 96

原乱三 / 98

义和团与中国之关系 / 99

论中国拳时情势 / 103

巴兰德中国拳祸论(译孚斯报)/ 104

巴兰德中国会党论 / 105

德人之言 / 106

十三、戊戌政变后维新思想家的启蒙思想 / 107

导 论 / 107

1. 译介西学和批判封建思想 / 108

引 言 / 108

·梁启超

国民十大元气论(节选)/ 109

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之前途 / 112

自由书(节选)/ 115

十九世纪之欧洲与二十世纪之中国 / 124

中国积弱溯源论 / 126

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 / 150

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 157

过渡时代论 / 164

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 / 168

斯片挪莎(Baruch Spinoza)学案 / 176

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学案 / 177

论专制政体有百害于君主而无一利 / 188

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 / 199

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 / 203

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略传 / 211

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 / 216

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 / 225

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 / 242

·严 复

《日本宪法义解》序 / 260

主客平议 / 261

《英文汉诂》叙 / 266

《英文汉诂》卮言 / 267

述黑格儿惟心论 Hegel’s Philosophy of Mind / 271

·康有为

域多利义学记 / 278

《中庸注》叙 / 279

《孟子微》序 / 280

《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自序 / 282

《大学注》序 / 284

《论语注》序 / 285

论强国富民之法 / 288

官制议卷八·公民自治 / 296

物质救国论 / 310

·王国维

《静庵文集》自序 / 364

论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 / 365

叔本华与尼采 / 377

书叔本华《遗传说》后 / 386

论近年之学术界 / 389

论新学语之输入 / 392

·杨 度

《游学译编》叙 / 395

第八卷

2. 梁启超的“新民说” / 1

引 言 / 149

总目录

新民说(节选)/ 2

3. 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 65

引 言 / 65

大同书(存目)/ 66

4. 严译“名著” / 67

引 言 / 67

《原富》译事例言 / 68

译《群学肄言》自序 / 72

《群学肄言》译余赘语 / 73

译《群己权界论》自序 / 75

《群己权界论》译凡例 / 76

译《社会通诠》自序 / 78

读新译甄克思《社会通诠》/ 79

《名学浅说》序 / 83

《原富》按语(节选)/ 83

《社会通诠》按语(节选)/ 121

《法意》按语(节选)/ 126

十四、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学术启蒙 / 176

导 论 / 176

1.“史界革命”及其成就 / 177

引 言 / 177

·梁启超

《日本国志》后序 / 178

中国史叙论 / 179

新史学(节选)/ 187

·马君武

《法兰西今世史》译序 / 201

·章太炎

致吴君遂书 / 202

致梁启超书 / 203

尊史(存目)/ 204

哀清史 / 205

中国通史略例 / 207

·刘师培

新史篇 / 210

《中国历史教科书》凡例 / 211

·邓 实

史学通论 / 212

民史总叙 / 215

·马叙伦

史学总论 / 226

史界大同说 / 234

·黄 节

黄史·总叙 / 237

·陆绍明

论史学之变迁 / 240

·蛤 笑

史学刍论 / 243

·严 复

泰晤士《万国通史》序 / 246

2. 文学“三大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 249

引 言 / 249

·梁启超

夏威夷游记(存目)/ 249

人境庐诗草跋 / 250

《蒙学报》《演义报》合叙 / 250

译印政治小说序 / 251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 252

《新中国未来记》绪言 / 256

《新中国未来记》第四回总批 / 257

·黄遵宪

《日本杂事诗》自序 / 257

《人境庐诗草》自序 / 258

刘甔庵《盆瓴诗集》序 / 259

致丘菽园函 / 260

致严复函 / 260

·康有为

《日本杂事诗》序 / 262

《人境庐诗草》序 / 263

·丘逢甲

《人境庐诗草》跋 / 264

·丘菽园

诗中八友歌(并序)/ 265

·张鹤龄

文敝篇 / 266

·王国维

文学与教育 / 270

·鲁 迅

摩罗诗力说(存目)/ 271

·陶曾佑

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 / 271

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 / 275

·阙 名

论中国文章首宜变革 / 276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 / 280

·佚 名

《国闻报》附印说部缘起 / 283

·别 士

小说原理 / 293

·楚 卿

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 / 297

·金松岑

论写情小说于新社会之关系 / 300

·天僇生

中国历代小说史论 / 302

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 / 304

·觉 我

余之小说观 / 306

·佚 名

编印《绣像小说》缘起 / 311

·陆绍明

《月月小说》发刊词 / 312

·东海觉我

《小说林》缘起 / 316

·黄摩西

《小说林》发刊辞 / 318

·佚 名

《新世界小说社报》发刊辞 / 320

·竹泉生

竞立社刊行《小说月报》宗旨说 / 322

·报 癖

《扬子江小说报》发刊辞 / 324

·林文骢

《新小说丛》祝词 / 325

·佚 名

《小说七日报》发刊辞 / 328

·忧患余生

《官场现形记》叙 / 329

·吴趼人

《近十年之怪现状》自叙 / 330

·刘 鹗

《老残游记》初集自叙 / 331

《老残游记》二集自叙 / 332

·啸 庐

《中外三百年之大舞台》序 / 333

·林 纾

《黑奴吁天录》序 / 334

《黑奴吁天录》跋 / 334

·包天笑

《身毒叛乱记》序 / 335

·林兆翰等

天津学务总董林兆翰卞禹昌华泽沅等禀提学司改良戏剧文 / 336

·陈去病

论戏剧之有益 / 339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 / 342

·刘师培

原戏 / 344

·蒋观云(蒋智由)

中国之演剧界 / 347

·陈独秀

论戏曲 / 349

·箸 夫

论开智普及之法首以改良戏本为先 / 351

·洪楝园

《警黄钟》自序 / 353

·渊 实

中国诗乐之变迁与戏剧发展之关系(存目)/ 353

·王钟麒

剧场之教育 / 354

·李伯元

《庚子国变弹词》叙 / 356

·历劫不磨生

《庚子国变弹词》叙 / 356

3. 文字改革与白话文运动 / 358

引 言 / 358

·卢戆章

《中国第一快切音新字》原序 / 359

·蔡锡勇

《传音快字》自序 / 361

·汤金铭

《传音快字》书后 / 362

·梁启超

《沈氏音书》序 / 363

变法通议·论幼学(存目)/ 365

·沈 学

《盛世元音》自序 / 365

·王炳耀

《拼音字谱》自序 / 367

·王炳堃

《拼音字谱》序 / 368

·温 灏

《拼音字谱》序 / 369

·赖鸿逵

《拼音字谱》再版序 / 370

·林辂存

上都察院书 / 371

·王 照

《官话合声字母》原序(一)/ 372

《官话合声字母》原序(二)/ 374

·田廷俊

《数目代字诀》自序 / 376

·吴汝纶

东游丛录(节选)/ 377

上张管学书 / 380

·王 璞

呈学部大臣张百熙为推广官话字母文 / 380

·长白老民

推广京话至为公义论 / 381

·王用舟

上直隶总督袁世凯书 / 382

·陈 虬

新字瓯文学堂开学演说 / 387

·严以盛

上直隶总督袁世凯书 / 389

·杨 琼

《形声通》自序 / 391

·李文治

《形声通》自序 / 392

·李文源

《形声通》跋 / 394

·劳乃宣

《增订合声简字谱》序 / 395

《重订合声简字谱》序 / 395

江宁简字半日学堂师范班开学演说文 / 396

《简字全谱》自序 / 398

进呈《简字谱录》折 / 398

上学部呈 / 401

奏请于简易识字学塾内附设简字一科并变通地方自治选民资格折 / 401

上学部书 / 405

“简字研究会”启并章程 / 407

致唐尚书函 / 408

·沈凤楼

江宁简字半日学堂师范班开学演说文 / 411

·袁世凯

直隶总督袁世凯札饬提学司文 / 412

·朱文熊

《江苏新字母》自序 / 413

·田廷俊

《拼音代字诀》自序 / 414

·魏业镇

《拼音代字诀》序 / 414

·段春晖

《拼音代字诀》序 / 416

·孙金铭

《拼音代字诀》序 / 417

·潘籍郛

推行简字非废汉文说 / 418

·端 方

江宁简字学堂高等小学开学演说文 / 419

·刘孟扬

《中国音标字书》弁言 / 420

·马体乾

谈文字 / 421

·江 谦

质问学部分年筹办国语教育说帖 / 425

·庆福等

陈请资政院颁行官话简字说帖 / 426

·韩印符等

陈请资政院颁行官话简字说帖 / 428

·程先甲等

陈请资政院提议变通学部筹备清单官话传习所办法用简字教授官话说帖 / 430

·刘照藜等

陈请资政院推行官话简字说帖 / 432

·严 复

资政院特任股员会股员长严复审查采用音标试办国语教育案报告书 / 433

·郑东湖

《切音字》之说明书(存目)/ 435

《切音字教科书》例言 / 435

学部中央教育会议议决统一国语办法案 / 436

·白话道人(林獬)

《中国白话报》发刊词(节选)/ 437

·陈独秀

开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 / 439

国语教育 / 442

·刘师培

中国文字流弊论 / 443

国文杂记 / 446

论白话报与中国前途之关系 / 450

·丁国珍

替各家白话报请命 / 453

第九卷

十五、20 世纪初革命派的启蒙思想 / 1

导 论 / 1

1. 批判专制制度,要求人权与自由 / 2

引 言 / 2

·章太炎

客帝匡谬 / 3

订孔第二 / 6

平等难第二十八 / 8

明独第二十九 / 10

·佚 名

权利篇 / 11

·遁 园

专制之结果 / 16

·刘师培

中国民约精义(存目)/ 19

·林 獬

说君祸(警语录之二)/ 19

·吴 魂

中国尊君之谬想 / 22

·凡 人

无圣篇 / 25

·雷昭性

名说 / 33

·在 迷

尚独篇 / 40

2. 批判纲常名教,提倡伦理道德革命 / 46

引 言 / 46

·马君武

女士张竹君传 / 47

·陈独秀

恶俗篇(存目)/ 49

·林 獬

闽中女学会述略 / 49

·金天翮

女界钟(存目)/ 52

·吕碧诚

论提倡女学之宗旨 / 52

敬告中国女同胞 / 55

兴女权贵有坚忍之志 / 56

论上海宜设女学报及女学调查会 / 58

兴女学议(存目)/ 59

·秋 瑾

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 / 60

警告我同胞 / 61

《中国女报》发刊辞 / 63

敬告姊妹们 / 64

·家庭立宪者

家庭革命说 / 66

·陈 王

论婚礼之弊 / 69

·竹 庄

论中国女学不兴之害 / 74

·丁初我

女子家庭革命说 / 77

·亚 特

论铸造国民母 / 80

·柳亚子

哀女界 / 83

·黄 公

大魂篇 / 87

·燕 斌

《中国新女界杂志》发刊词 / 90

·张竹君

女子兴学保险会序 / 91

·何 震

女子宣布书 / 94

女子解放问题 / 96

·李石曾

祖宗革命 / 105

三纲革命 / 108

·鞠 普

毁家谭 / 113

·吴稚晖

无父无君无法无天 / 116

·绝 圣

排孔征言 / 119

·谢 震

《女报》发刊词 / 121

论可怜之节妇宜立保节会并父兄强青年妇女守节之非计 / 122

·陈以益

男尊女卑与贤母良妻 / 124

·佚 名

论三从 / 126

·吴贯因

《留日女学会杂志》题辞 / 127

·林士英

论女子当具独立性质 / 130

婚姻改良论 / 132

·愤 民

论道德 / 135

十六、20 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的兴起 / 141

导 论 / 141

1. 孙中山的早年思想 / 143

引 言 / 143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 / 144

檀香山兴中会章程 / 153

檀香山兴中会盟书 / 154

香港兴中会章程 / 154

拟创立农学会书 / 156

复翟理斯函 / 157

伦敦被难记(存目)/ 159

与《伦敦被难记》俄译者等的谈话 / 159

中国的现在和未来——革新党呼吁英国保持善意的中立 / 160

与宫崎寅藏平山周的谈话 / 175

致港督卜力书 / 176

致刘学询函 / 179

与章太炎的谈话 / 180

与章太炎的谈话 / 181

与刘成禺的谈话 / 182

支那保全分割合论 / 182

复某友人函 / 187

复黄宗仰函 / 188

敬告同乡书 / 189

2. 改良思想与革命思想的消长 / 191

引 言 / 191

·康有为

与赵曰生书 / 192

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 / 196

致李福基等书 / 221

告同胞印事书后 / 222

·梁启超

敬告我国民 / 224

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存目)/ 228

·黄遵宪

驳革命书 / 229

·章太炎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 235

与马良书 / 245

中夏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书 / 246

·飞 生

近时二大学说之评论 / 247

·佚 名

为外人之奴隶与为满洲政府之奴隶无别 / 254

·薛锦江

二十世纪之中国 / 256

革命制造厂 / 257

·邹 容

革命军 / 259

·刘师培

论留学生之非叛逆 / 282

论激烈的好处 / 283

·黄 兴

在华兴会成立会上的讲话 / 285

·陈天华

论中国学生同盟会之发起 / 286

复湖南同学诸君书 / 288

猛回头 / 289

警世钟 / 313

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 / 340

中国革命史论 / 344

绝命辞 / 354

·汪兆铭

民族的国民 / 357

述侯官严氏最近政见 / 384

第十卷

3. 围绕三民主义的思想论战 / 1

引 言 / 1

·梁启超

开明专制论(存目)/ 2

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存目)/ 2

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 / 2

答某报第四号对于本报之驳论 / 38

暴动与外国干涉 / 94

社会革命果为今日中国所必要乎 / 107

政闻社宣言书 / 130

·蒋智由

《政论》序 / 138

变法后中国立国之大政策论 / 140

·杨 度

《中国新报》叙 / 143

金铁主义说(存目)/ 147

《中国今世最宜之政体论》附识 / 147

致《新民丛报》记者 / 148

·《民报》

《民报》与《新民丛报》辨驳之纲领 / 151

·胡汉民

《民报》之六大主义 / 153

斥《新民丛报》之谬妄 / 163

告非难民生主义者——驳《新民丛报》第十四号《社会主义论》(节选)/ 169

《中兴日报》发刊词 / 209

·汪精卫

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节选)/ 211

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 / 230

再驳《新民丛报》之政治革命论(存目)

/ 241

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 / 241

申论革命决不致召瓜分之祸 / 252

革命可以杜绝瓜分之实据 / 276

·朱执信

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 / 288

就论理学驳《新民丛报》论革命之谬 / 300

土地国有与财政 :再驳《新民丛报》之非难土地国有政策 / 307

·嗣 轩

《新民丛报》非种族革命论之驳议 / 340

·汪东

正明夷《法国革命史论》/ 342

·章太炎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 352

中华民国解 / 362

排满平议 / 370

定复仇之是非 / 376

革命之道德 / 381

·孙中山

论惧革命召瓜分者乃不识时务者也 / 390

平实开口便错 / 393

·陶成章

规保皇党之欲为圣人英雄者 / 395

规平实 / 398

再规平实 / 400

第十一卷

十七、革命派内部相关派别的思想 / 1

导 论 / 1

1. 国粹派的国粹主义思想 / 3

引 言 / 3

《国粹学报》发刊辞 / 4

·黄 节

国粹保存主义 / 6

《国粹学报》叙 / 7

·邓 实

古学复兴论 / 10

拟设国粹学堂启 / 14

国学真论 / 16

国学无用辨 / 19

·许之衡

读《国粹学报》感言 / 21

·许守微

论国粹无阻于欧化 / 26

·国学讲习会发起人

国学讲习会序 / 30

·刘师培

国学发微 / 34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 / 82

《国粹学报》三周年祝辞 / 86

·章太炎

《国粹学报》祝辞 / 88

与人论国粹学书 / 89

再与人论国粹学书 / 90

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录 / 91

论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 / 98

·高凤谦

论保存国粹 / 108

·高 旭

南社启 / 110

·王国维

《国学丛刊》序 / 112

2. 无政府主义 / 115

引 言 / 115

·马君武

《俄罗斯大风潮》序 / 116

·辕 孙

露西亚虚无党(节选)/ 117

·马叙伦

二十世纪之新主义 / 122

·燕 客

《无政府主义》序 / 130

·张 继

无政府主义及无政府党之精神 / 132

张继来函(节选)/ 144

·蔡元培

新年梦 / 146

·金 一

《自由血》绪言 / 156

·大 我

新社会之理论(节选)/ 157

·叶夏声

无政府党与革命党之说明 / 163

·公 权

社会主义讲习会第一次开会记事 / 169

·章太炎

《无政府主义》序 / 172

·刘师培

无政府主义之平等观 / 173

苦鲁巴特金学术述略 / 185

共和之病(Republical Abuse)/ 191

论共产制易行于中国 / 192

无政府革命与农民革命 / 194

·何震、刘师培

论种族革命与无政府革命之得失(驳鹤卷町某君来函)/ 198

·何 震

论女子当知共产主义 / 208 女子非军备主义论 / 210

经济革命与女子革命 / 214

·褚民谊

无政府说(书《民报》第十七号《政府说》后)/ 222

·吴稚晖

与友人书论新世纪 / 260

谈无政府之闲天 / 263

无政府主义可以坚决革命党之责任心 / 266

无政府主义以教育为革命说 / 269

·朱执信

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 / 271

·戴季陶

社会主义论 / 288

无道国 / 290

无政府主义之神髓 / 291

十八、君主立宪思想从兴盛到衰落 / 294

导 论 / 294

1. 君主立宪思想的兴起和发展 / 296

引 言 / 296

·梁启超

立宪法议 / 297

论立法权 / 302

·叶 恩

上振贝子书 / 306

·佚 名

论中国立宪之要义 / 310

·觉 民

论立宪与教育之关系 / 312

·佚 名

论立宪与外交之关系 / 316

·薶 照

人民程度之解释 / 318

·张 謇

变法平议(节选)/ 322

与汤寿潜赵凤昌改定立宪奏稿 / 326

与王同愈上学部书 / 328

为设立预备立宪公会与郑孝胥等致民政部禀 / 330

·严 复

论国家于未立宪以前有可以行必宜行之要政 / 332

宪法大义 / 339

·别 士

刊印宪政初纲缘起 / 345

立宪纪闻 / 347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

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奏在日本考察大概情形暨赴英日期折 / 355

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等奏在美国考察大概情形并赴欧日期折 / 356

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等奏到德后考察大概情形暨赴丹日期折 / 357

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奏在英考察大概情形暨赴法日期折 / 358

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奏在法考察大概情形并再赴英呈递国书折 / 359

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等奏到俄考察大概情形折 / 361

出使英国大臣汪大燮奏会同载泽等考察英国政治事竣折 / 362

考察宪政大臣达寿奏考察日本宪政情形折 / 363

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奏请以五年为期改行立宪政体折 / 377

江苏学政唐景崇奏预筹立宪大要四条折 / 379

内阁中书刘坦条陈预备立宪之法呈 / 383

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等奏请以取法德国为主改革军政折 / 385

给事中刘彭年奏立宪宜教育财政法律三者并举折 / 392

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 / 394

留学生陈发檀请速立宪法振兴海陆军呈 / 396

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 / 401

立宪应如何豫备施行准各条举以闻谕 / 401

两江总督端方奏请迅将帝国宪法及皇室典范编定颁布以息排满之说折 / 402

宪政编查馆资政院会奏宪法大纲暨议院法选举法要领及逐年筹备事宜折附清单二 / 403

九年预备立宪逐年推行筹备事宜谕 / 412

第十二卷

2. 立宪派的立宪诉求与国会请愿运动 / 1

引 言 / 1

·梁启超

政闻社宣言书 / 2

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 / 10

论请愿国会当与请愿政府并行 / 18

宪政浅说 / 21

国会与义务 / 34

立宪政体与政治道德 / 38

责任内阁与政治家 / 42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节选)/ 47

《国风报》叙例 / 158

国会期限问题 / 164

·杨 度

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 / 166

在天津法政学堂的演说 / 172

布告宪政公会文 / 178

与各地宪政公会会员书 / 180

速开国会折 / 182

·李庆芳

中国国会议(节选)/ 183

·佚 名

请开国会之理由书 / 195

·郑孝胥、张謇、汤寿潜

呈北京宪政编查馆请速开国会电文二则 / 200

·孙洪伊等

国会代表请愿书 / 201

·张 謇

请速开国会建设责任内阁以图补救意见书 / 204

国会代表第二次请愿书稿 / 207

送十六省议员诣阙上书序 / 211

·佚 名

国会请愿同志会意见书 / 213

·长 舆

立宪政治与舆论 / 227

·康有为

与梁启超书 / 232

请立开国会以救亡局折(代美国宪政会作)/ 233

为国势贫弱恐酿分乱请定宣统二年九月一日开国会折(代某某等作)/ 235

上摄政王书 / 238

与慕帅书 / 240

·汤寿潜

奏陈存亡大计标本治法折(节选)/ 242

3. 革命思想的高涨与清王朝的覆亡 / 245

引 言 / 245

·扑 满

革命横议·发难篇第一 / 246

·吴 樾

意见书 / 251

·秋 瑾

普告同胞檄稿 / 255

·宁调元

仇满横议 / 256

三合会讨满清檄文 / 271

·章太炎

讨满洲檄 / 272

驳神我宪政说 / 276

·反

去矣!与会党为伍 / 282

·吴稚晖

革命商 / 284

二十世纪者军人革命之世纪也 / 288

革命党之光荣 / 289

·林 獬

筹备宪政问题 / 293

·戴季陶

武力救国论 / 302

·孙中山

在旧金山丽蝉戏院的演说 / 306

与刘成禺的谈话 / 308

致檀香山同盟会员函 / 310

在槟榔屿中国同盟会骨干会议的讲话 / 311

在槟榔屿筹款会议的演说 / 311

在云高华华侨欢迎会的演说 / 312

·宋教仁

钦定宪法问题 / 312

宪政梦可醒矣 / 313

希望立宪者其失望矣 / 313

·梁启超

立宪九年筹备案恭跋 / 316

论政府阻挠国会之非 / 324

资政院章程质疑 / 344

读十月初三日上谕感言 / 348

朱谕与立宪政体 / 357

敬告国人之误解宪政者 / 359

责任内阁释义 / 368

新中国建设问题 / 389

·张 謇

辞江苏谘议局议长书 / 404

辛亥五月十七日召见拟对 / 406

请新内阁发表政见书 / 408

代鲁抚孙宝琦、苏抚程德全奏请改组内阁宣布立宪疏 / 409

·康有为

宣布奕劻卖国罪状书 / 411

·杨 度

奏请赦用梁启超折 / 415

书成后记 / 417

如何找到我们

*岳麓书社

微信视频号:岳麓书社

新浪微博:@岳麓书社

抖音号:岳麓书社

今日头条:岳麓书社

小红书:岳麓书社

岳麓君个人号:ylssylj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