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章煌
本文是对摩尼教到明教的一个总体介绍,包括摩尼教的教义和教规,以及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作为一个曾经分布极其广泛的世界性宗教,摩尼教值得仔细了解,感兴趣的朋友不可错过。
张无忌顺手取过杨逍案头的书来,见封面写着“明教流传中土记”七个字的题签,下面注着 “弟子光明左使杨逍恭撰”一行小字。……书中载得明白,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于唐武后延载元年传入中土,其时波斯人拂多诞持明教“三宗经”来朝,中国人始习此教经典。唐大历三年六月二十九日,长安洛阳建明教寺院“大云光明寺”。此后太原、荆州、扬州、洪州、越州等重镇,均建有大云光明寺。至会昌三年,朝廷下令*明教徒,明教势力大衰。自此之后,明教便成为犯禁的秘密教会,历朝均受官府摧残。明教为图生存,行事不免诡秘,终于摩尼教这个“摩”字,被人改为 “魔”字,世人遂称之为魔教。
——《倚天屠龙记·举火燎天何煌煌》
金庸笔下的《倚天屠龙记》中影响力最大的教派,当属明教。但是这个明教是什么来源,书中只提及自西域传来,并且提及在明教的总坛在波斯。并没有很详细描述它的教义和渊源。那么这个神秘的明教究竟是什么来历,历史上是否存在这样的一个宗教流派,它的前世今生又是如何,下文我们就详细的起底一下明教的来龙去脉。
首先,历史上确实存在着“明教”这个教派,它与“祆教”、“景教”在唐朝时并称为“三夷教”,即唐朝时期三个最大的自外传入的宗教流派。其中,祆教又名“拜火教”,原名琐罗亚斯德教,而“景教”则是指基督教的聂斯托利派。
摩尼教起源
明教正式名称为:摩尼教,又作牟尼教,发源于古代波斯萨珊王朝,为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ānī)所创立,受基督教与伊朗祆教马兹达教义所影响,是一种带有诺斯替主义色彩的二元论宗教。主要教义为"二宗三际论",崇尚光明。
摩尼创立摩尼教和传教,与其家庭背景有着极大关系。其父亲跋帝(Patek)原住哈马丹(Hamadan)曾参加犹太派基督徒派别厄勒克塞(Elchasaites)派,这个教派以禁欲和实行烦琐的浸礼仪式为特点。摩尼从四岁起就被他父亲带到这个教派中生活。
摩尼画像
幼年的生活为摩尼日后创立摩尼教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后期摩尼创立摩尼教的许多教义和戒律都与之息息相关。
二十四岁的时候,摩尼宣称自己得到天使的启示,与厄勒克塞派决裂,真实创立摩尼教,提出“二宗三际论”的教义,尊崇光明,崇拜日月。由于得到其父亲跋帝的保护,他和摩尼教在创立初期免于遭受来着厄勒克塞派的迫害,得以发展。
摩尼教之教义、戒律与仪轨
摩尼教的根本教义即“二宗三际论”,“二宗”指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三际”指初际、中际、后际。三际的特征分别是——“初际”:明暗分开,混沌未开;“中际”:黑暗入侵光明,光明与黑暗斗争;“后际”:明暗重新分开。
摩尼教拥有完整的戒律和仪轨,据《下部赞》中记述"此偈你逾沙忏悔文"写道:"於七施、十戒、三印法门,若不具修,愿罪销灭"。"此偈凡至莫日与诸听者忏悔愿文"中也有类似的文句。
三印十戒,是摩尼教教众的基本戒律,三印是指:口印、手印、胸印(汉文经典译作心印);十戒是指:不拜偶像,不妄语,不贪欲,不*生,不奸淫,不偷盗,不欺诈,不行巫术,不二见(怀疑宗教),不怠惰。而三印的意思是:口印即不妄语等戒律,手印即不*生等戒律,胸印即不奸淫等戒律。除此以外,摩尼教还规定,僧侣教徒都要穿着白色服帽。
三印和十戒是摩尼信众以及摩尼僧侣都需要遵守的,而摩尼僧侣比普通信众在原有的十戒上还专门增加了五条戒律,称之为“五净戒”,即:“真实,不害,贞洁,净口和安贫。”
其中,不害是指禁止从事任何可能伤害光明分子的行为,即不要进行耕种、采集动植物的事情。因为摩尼教认为,动植物是光明分子的化身之一。贞洁是指禁止性交,摩尼教认为性交是模仿恶魔通奸,会导致人类生生不息,而人类是恶魔用来囚禁光明分子的躯体,这会导致继续囚禁光明分子。净口即不可以吃肉饮酒。安贫是指,不得拥有私有财产,靠施舍和乞讨为生,年易一衣,日乞一食。
摩尼教文献残片
此外,摩尼教拥有一整套完整的仪轨制度,根据《群书类述》,摩尼教要求一般信徒每天祈祷四次,僧侣每天祈祷七次,即《佛祖统纪》引《夷坚志》说的,以七时作礼。一般信徒在星期天(汉文音译密日)斋戒,选民(僧侣)在星期天和星期一(汉文音译莫日)斋戒两天。
摩尼教除了日常的祈祷外,每年的12月会举行庇麻节,用以纪念摩尼受难。在庇麻节开始前一个月,摩尼教信徒会进行长达一个月的斋期。
庇麻的意思是指祭坛,虚位以待,象征着摩尼降临。根据摩尼教经典《下部赞》中的"叹五明文第二叠"说"夷数血肉此即是,堪有受者随意取",描写的就可能是这种仪式。另外根据《祈祷和忏悔书》中的记述:在庇麻节上要朗读摩尼最后的书信,吟唱赞美摩尼、第三使、光耀柱、救主耶苏、诸明使、庇麻等的诗篇和欢乐颂。
摩尼教之制度
《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中记载,摩尼教团内部通常分为五个教阶:
第一、十二慕阇,译云承法教道者(使徒);
第二、七十二萨波塞,译云持法者,亦号拂多诞(主教);
第三、三百六十默奚悉德,译云法堂主(长老);
第四、阿罗缓,译云一切纯善人(选民即僧尼);
第五、耨沙喭,译云一切净信听者(俗信者)。
这些名称的音译,出自中古波斯文,同时,这些教阶也能在希腊文和拉丁文史料中得到印证。摩尼设十二个使徒的做法,显然模仿耶稣的十二使徒。将信徒分为僧尼和一般在俗信徒,则有可能是受佛教影响而形成的。
摩尼教光明与黑暗对峙画像
而关于寺院的制度在《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中记载,摩尼教寺院中有"经图堂一,斋讲堂一,教授堂一,病僧堂一。……不得别立私室厨库。每日斋食,俨然待施;若无施者,乞丐以充。唯使听人,勿蓄奴婢及六畜等非法之具。每寺尊首,诠简三人:第一,阿拂胤萨,译云赞愿首,专知法事;第二,呼嚧唤,译云教道首,专知奖劝;第三,遏换健塞波塞,译云月直,专知供施。皆须依命,不得擅意。"
在制度上,基本上都遵守了摩尼所提出的三印十戒和五净戒,但传入中国后由于传教的需要借托佛教形式进行传播,从而促使摩尼教原本的制度在进入中国后发生了改变,最后在不断的汉化中历经会昌法难后改名明教,流传入民间。这也是为何中国的摩尼教与原始摩尼教区别较大的一个原因。
摩尼教成长为世界宗教
最初摩尼只在波斯北部传教,拥有少量信徒,后来他通过海路到达印度,促使杜兰国王皈依摩尼教,此后回归波斯后,又结识波斯萨珊王朝沙普尔的兄弟、呼兰珊总督卑路斯的友谊,得以觐见沙普尔,并用波斯文将其教义理论写成《沙卜拉干》一书,呈献给沙普尔,得到沙普尔的赏识,准许他和他的信徒在波斯境内任何地方旅行和传教。
自此摩尼教正式成为一大宗教流派,开始自波斯帝国向东西方转播。
而在波斯境内,由于沙普尔的逝世,新任君主沙普尔之子受到祆教教主科德的影响改变了对摩尼教的宽容政策,摩尼教在波斯境内开始遭受迫害,其后它的主要力量逐渐汇聚到中亚乌浒水(Oxus,今阿姆河)流域。粟特城市萨秣建(撒马尔干)和赭时(塔什干)成为摩尼教传播的重要基地。
而摩尼本人,则在向帝国申请前往贵霜时遭到拒绝,此后更是被诏命前往贝拉斐朝廷,途中他访问了故乡高凯当地的摩尼社团。公元274年1月27日,他到达贝拉斐朝廷,觐见巴赫兰一世,遭到国王的指责,摩尼激烈抗辩,被投入监狱,2月26日死于狱中。
摩尼教在中国的兴亡
据唐写本《摩尼经》记述,唐朝武周延载元年,波斯人拂多诞持《二宗经》至中国,这也标志着摩尼教正式开始传入中国。但此后不久,就遭到唐玄宗的禁止。
摩尼教传入初期,设法假借佛教之名传教。据《通史》记载:开元二十年,唐玄宗下敕严加禁断时称:“摩尼法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宜严加禁断。”这是摩尼教在传入中国后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唐朝爆发著名历史事件“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末期,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史朝义诱骗回鹘可汗牟羽可汗进攻长安,唐朝遣派药子昂迎劳,牟羽可汗遂支持唐军东击史朝义,顺利攻克洛阳,并且放纵手下士兵剽攘洛阳。
次年宝应二年(公元763年),牟羽可汗带着睿息等四僧回到回鹘,经过三日三夜的激烈辩论,正式改宗摩尼教,远在巴比伦的摩尼教教主更是派遣一级僧侣到回鹘境内,确立了摩尼教成为回鹘国教。而回鹘因为在“安史之乱”中出兵协助大唐平定叛乱有功,摩尼教借由回鹘的支持,再度得以在中国传播。
回鹘供养人壁画
此后,由于受到回鹘皇室的推崇,摩尼教僧侣地位陡增,到唐元和、长庆(公元806-824年)摩尼教僧侣常与回鹘可汗讨论政事,此外,摩尼教僧侣更是多次代表回鹘出使唐朝,并且受到唐朝皇室的礼待。
其中《佛祖统计》记载:唐代宗大历三年,敕准回鹘摩尼教徒在长安建摩尼寺——大云光明寺。此后回鹘又乞请在荆州、扬州、越州等地兴建摩尼寺。另据《旧唐书》记载,长兴元年,回鹘宰相将令摩居教五百七十三人入朝一同迎接公主,可见其借回鹘与唐关系,势力已延伸到政治层面。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又在河南、太原兴建二座摩尼寺。自此,摩尼教已然在大唐国境内兴盛无比,举国上下皆有信众,成为其自创立以来的巅峰时刻。
此外,彼时的的摩尼教僧侣更是开始从事商业活动,根据《旧唐书·回鹘传》记载:摩尼至高师,岁往西市,商贾颇与囊橐为奸“。”但是好景不长,这种鼎盛的局面,只持续了33年。
回鹘皇室供养人壁画
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回鹘部被新兴的草原政权黠戛斯所破,回鹘开始从大唐撤军,撤军的同时,上书祈求大唐皇室继续优待摩尼教僧侣,遭到唐朝皇室拒绝。此后,唐朝一改之前对摩尼教的优容政策,开始下令严加禁断摩尼教。
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唐武宗下令没收摩尼教资产与经书文献画像等资料,此次事件导致长安摩尼教教众死者达72人。
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唐朝爆发历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之一的“唐武宗灭佛”运动。据《会昌一品集》记载: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下令敕禁江淮诸镇的摩尼寺。而据日本僧人圆仁和尚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会昌三年四月中旬,敕天下*摩尼师,剃发令作袈裟,作沙门形而*之。”自此以后,摩尼教在中国境内一败涂地,转入地下秘密流传,依附于佛、道两教流传。
据明代何乔远的《闽书》记载:呼禄法师逃脱会昌法难后,倒到福建“授侣三山(福州),游方泉郡(泉州),卒葬郡北山下。”因此,福建成为会昌法难后,摩尼教在中国传播的新一源头。由于其吃斋和消灭恶魔的教义,民间称之为:“吃菜事魔”或“吃菜灭魔”。
福建霞浦摩尼经文献
摩尼教虽然在唐朝遭受重创,但历经五代两宋依然存在。到了宋代,摩尼教已经完全汉化成为明教,与原本的摩尼教已经有了较大的区别,并依托着道教,摩尼教在宋代时得到统治者的认可。
北宋至道(995-97)中,怀安士人李廷裕在京城开封一家卜筮商店里用五十千钱买到了一尊摩尼像,从此摩尼像就在福建流传开了。大中祥符九年(1016)、天禧三年(1019)朝廷两次敕福州;政和七年(1117)、宣和二年(1120)礼部两次牒温州,"皆宣取摩尼经颁入道藏"。真宗朝(998-1022)进献明教经典的福建士人林世长授守福建文学。元朝统治者依旧承认了摩尼教的合法地位,并在泉州设立对明教和景教的管领进行管理。
进入明代后,明太祖朱元璋颁布政令,禁断异端教派和信仰,而明教因其冲犯国号,被列入这一行列,被朝廷严加禁断。
此外,由于自五代两宋到元朝末期,明教经常与弥勒教,白莲教等结合,成为民间秘密结社的团体之一,许多农民起义也经常借托于明教、弥勒教、白莲教等,因而明教自唐武宗禁断后开始,就经常遭到抨击和抵制。
宋代道教著名祖师白玉蟾就因为其学生问及摩尼教是否为老子遗教一事而著书论述否定这一说法。而在禅宗典籍《历代法宝记》中也出现了对外道末曼尼(即摩尼)的攻击,《历代法宝记》在约765年时传入吐蕃,此后约775年—797年间由赤松德赞赞普编撰的《真正言量略集》中也出现对异端末曼尼(即摩尼)的攻击。
此后,清朝和安南朝都因承袭明律,所以依旧禁止明教流传。清代以后,中原地区的明教活动已经基本消亡,只剩下东南沿海的福建等区域有所流行,但也已经面目全非,基本上被佛教或道教同化。而至于安南地区,在清代恐怕也早就没有明教教徒的活动了。
国内的摩尼教遗存
前文说到,唐朝的摩尼教僧侣呼禄法师逃离会昌法难,至福州、泉州等地传授明教。因此,现如今中国境内只有福州和泉州两地有摩尼教遗留痕迹。
其中福州市台江区的浦西福寿宫,就是明教在福建传播的一个遗存,其中正殿供奉明教文佛和度师真人神像,神像背后悬挂有一幅绘制于清代的水陆画,画像上方的灯笼上书“度师真人”、“明教文佛”字样。而在中堂前悬挂的两幅楹联:“朝奉日乾坤正气,夕拜月天地光华”,“悟彻灵机群沾法雨,参来妙谛普荫慈云”。楹联中明显体现了明教(摩尼教)“朝拜日,夕拜月”的日月崇拜以及崇拜光明的教义,以及后期为了传播所需糅合佛教思想的宗教特征。
福寿宫外观
福寿宫正殿
福寿宫明教文佛造像
福寿宫绘制于清代的明教文佛水陆画
此外,泉州市晋江余店苏内村万山峰草庵摩尼教寺现遗存有全世界唯一一尊摩尼光佛石刻像。该寺始建于宋绍兴年间,初为草筑,故名草庵。元代初期改为单檐歇山式石构建筑,面阔三间,宽6.7米,进深两间,长3.4米,檐下用单挑华拱。
草庵外观
正厅内依崖壁开凿一圆形佛龛,龛内浮雕一尊摩尼光佛坐像。佛身高1.25米,宽0.83米,头部呈现灰绿色岩石,长方形面孔0.32X0.25米,背有毫光射纹饰,呈现花岗岩石质,散发披肩,端坐莲坛,面容圆润,眉毛隆起,颚下二条长须,嘴唇薄,嘴角线深显,形成下额圆突,面容安详。着宽袖僧衣,胸襟处打结带,无扣,结带为圆饰套束蝴蝶结,并向下延伸下垂至脚部。双手结佛教禅定印,平放于腹下,衣褶线条流畅,整体呈现佛教造像中的跏趺坐。
草庵正厅元代石刻摩尼光佛像
佛龛的左上角阴刻一段文字“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立寺,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日记”。五行楷书,34字,字径2.5X2.5厘米。在右上角还有阴刻比较粗糙的文字“兴化路罗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荐先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十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世生界者。”
金庸在草庵考察的照片
此两处遗迹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两处有关摩尼教的遗址,草庵摩尼教寺更是因为留存下这尊石刻摩尼光佛因而更加重要。这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唯一留存的一尊摩尼造像,对于研究摩尼教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摩尼教之意义
摩尼教自公元3世纪由摩尼创立,到后期传播到东西方,在中国达到兴盛后,历经数朝最后消亡。自唐朝后,由于历朝历代皆有所禁断,这也导致摩尼教各类文物资料以及建筑遗存少之又少,许多出土的文献资料都残缺不全。
但是作为一个兴盛于公元三世纪的世界性宗教,摩尼教在整个东西方文明史以及宗教史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摩尼教的存在,是结合了祆教、佛教、道教等诸多教派的教义、理论以及仪轨等,不断进行融合创造而流传的一个世界性宗教。虽然这一宗教现如今已不复存在,但其对于研究历史上宗教之间的融合和宗教争斗的意义巨大。
参考文献:
一、古代文献资料:
唐·拂多诞译:《摩尼光佛教法仪略》
唐·佚名:《历代法宝记》
唐·赤松德赞:《真正言量略集》
唐·日本圆仁和尚:《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宋·释志磬:《佛祖统记》
宋·洪迈:《夷坚志》
后晋·赵莹《旧唐书》
明·何乔远:《闽书》
宣统阴印·佚名:《摩尼经》
二、现代文献资料:
白寿彝:《中国通史》
吴晗:《明教与大明帝国》
王媛媛:《从波斯到中国:摩尼教在中亚和中国的传播》
马小鹤:《光明的使者》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