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方战争:俄国获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将霸业的触角伸向西欧

大北方战争:俄国获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将霸业的触角伸向西欧

首页角色扮演沙皇屠龙霸业更新时间:2024-05-04

大北方战争,又称为第二次北方战争,是俄国彼得大帝和瑞典爆发的一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战争。这场战争位于三十年战争之后,七年战争之前,在欧洲争霸舞台中有不可小觑的作用。这场战争具体是如何爆发和进展的,通过本文简单了解下。

一,俄国的出海口问题

在中世纪,欧洲出现了两大繁荣的贸易圈,一个是地中海贸易圈,包括意大利、拜占庭等地,第二个是波罗的海贸易圈,包括北欧国家、英国、法国和德意志等。处于这两大商圈之间的地区,就会成为贸易的中转站。法国、德意志就是通过发展中转贸易而逐渐强大起来的。

如果我们仔细观测俄罗斯的地理,我们就会发现东欧平原是波罗的海通往拜占庭的西部通道,古代的北欧人(瓦良格人)要去拜占庭贸易必须经过东欧平原的河流,人们将这条贸易路线称为“瓦希之路”(瓦良格到希腊之路)。斯拉夫文明也是因为这条商业路线而发展起来的,这里的基辅、莫斯科、诺夫哥罗德都处于这条线路上。

基辅罗斯的主要商路

在10世纪中期后,基辅罗斯分裂了,周边的国家不断入侵罗斯的土地。黑海沿岸被土耳其占据,第聂伯河一带被立陶宛—波兰占据,而西北通往波罗的海的地区也被芬兰、瑞典、波兰、立沃尼亚骑士团等占据。罗斯国家失去了传统的出海口。

在1533年,俄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国家的统一,面积达到了280万平方公里。到了伊凡四世时代,俄国又不断向金帐系的各汗国发动战争,将疆域扩张到了西伯利亚。但是直到17世纪,俄国一直没有一个合适的出海口。当时俄国唯一的港口位于白海,这里一年有9个月都是冰冻状态。

17世纪的波罗的海局势

为了打通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伊凡四世曾发动长达25年的立沃尼亚战争。但是因为波罗的海周边各国的联合反对,俄国只是占据了芬兰湾沿岸涅瓦河口不大的一块土地,夺取波罗的海的目的并未实现。伊凡四世之后,俄国陷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混乱,直到1613年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俄国才稳定了下来。可是时过境迁,经历“三十年战争”,瑞典成为了北欧霸主,垄断了波罗的海的贸易。俄罗斯想得道出海口,就必然要和瑞典发生战争,两国兵戎相见也就成为必然的事情了。

二,战争第一阶段:俄国远交近攻击败瑞典

1682年,彼得成为了沙皇,他就是著名的彼得大帝。但是当时他只有10岁,朝政掌握在索菲亚手中。彼得被迫放弃权威,退隐在皇村。索菲亚执政期间,俄国无法和瑞典争锋,于是选择发动俄土战争,夺取黑海的出海口。但是她两次出兵克里木,都遭到了失败。

1689年,彼得夺取了实权,开始带来俄国崛起。最初,他也是继承索菲亚的思路,打通黑海的出海口。他在继位初期不断对土耳其发动战争,占领了黑海北岸的一部分地区,并且打造了黑海舰队。但是,黑海出海口依然是被土耳其帝国所控制,俄国的舰队无法通过狭窄的土耳其海峡。要彻底夺取黑海出海口,只能灭土耳其,占据拜占庭。

土耳其帝国

为了实现灭土耳其的计划,彼得一世试图组建新的反土联盟,以瓜分土耳其。1697年,他带领一支使团访问欧洲各国,一方面是为了考察欧洲各国的发展状态,一方面是为了联合欧洲各国对付土耳其。此次出行可谓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欧洲各国并不希望俄国强大,因此都不想加入反土联盟。但是彼得在欧洲了解到了波兰、丹麦和瑞典之间的矛盾。于是彼得决定改变方向,在欧洲秘密组建了“北方同盟”,以图在波罗的海打开出海口。

受到西方文明熏陶的彼得一世回国后,一方面大规模进行了西方化的军事改革,建立一支强大的常备军。另外一方面,开始挑起和瑞典的战争,试图将波罗的海作为学习西方文明的窗口。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彼得一世和土耳其先签订了30年的和平条约。1700年,以俄国为首的北方同盟向瑞典宣战,大北方战争正式爆发。

作为北欧的霸主的瑞典也是好欺负的。当时瑞典的国王是查理十二,他在国内实现了集权统治,建立一支庞大的常规军。另外,瑞典和英国、法国、荷兰在“三十年战争”中形成的同盟关系依然还存在。因此,战争刚刚一爆发,萨克森、丹麦的军队击败,很快就退出了战争,剩下俄国孤军奋战。在纳尔瓦会战中,俄国落后的军队被瑞典打的落花流水。

当时的瑞典军队

纳尔瓦会战的失败深深刺激了彼得大帝,使他进一步认识到了俄国的落后。于是俄国的战略开始转变。在外交上,彼得让波兰加入北方同盟,并且用金钱维持着和萨克森的同盟关系。此后,瑞典的大部分军队就陷入了波兰战场,俄军也不断派遣军队支援波兰。在内政上,彼得一世利用这一段时间加紧军事改革,发展军工业、制造先进的武器。在瑞典军队无法脱身的时候,俄军乘机攻陷了波罗的海的一些堡垒,建立了著名的圣彼得堡城。

为了击垮俄国的主力军队,瑞典查理十二决定远征俄国。1708年,10多万瑞典大军开始向莫斯科出发。俄国选择坚壁清野的政策,不留给瑞典军队任何粮食。而俄军又不断袭击瑞典的军队,导致其疲惫不堪。同时,同时,彼得的军事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俄国拥有了20万的军队。于是,第二年,双方在波尔塔瓦进行了决战。这次决战,查理十二惨败,逃亡土耳其,他的一世英名就此结束。查理十二低估了俄国的战略纵深,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犯这种错误的人,后来还有拿破仑和希特勒。

三,战争的第二阶段:迁都圣彼得堡,向欧洲霸权进发

波尔塔瓦战役之后,瑞典便已经衰落,俄国乘机恢复了北方同盟,并且继续扩张。可是,欧洲各国看到了俄国的崛起,担心俄国染指欧洲争霸战争,于是开始形成更加强大的反俄同盟。这个同盟包括土耳其、英国、法国、英国和荷兰等,可以说当时欧洲的所有强国都成为了俄国的对手。但是好的是大部分国家并未真正派遣军队。

查理十二

1711年,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彼得大帝决定远征土耳其,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让查理十二投降,另外顺便夺取黑海出海口。然而骄兵必败,俄国远征军被土耳其军队围困,彼得最终只好归还过去占据的黑海沿岸土地,并且答应让查理十二回国。远征土耳其的失败让彼得认识到两线作战是不可取的,于是他之后又开始专心进攻瑞典。

圣彼得堡

1712年,俄国占据了瑞典的芬兰等地。1713年,彼得大帝做了一件让全世界都震惊的事情,他直接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新占领的圣彼得堡。马克思曾经意味深长地评论这件事:“仅仅対波罗的海诸省的征服并没有把彼得大帝的政策与其祖先的政策区别开,都城的迁移才显示出他征服波罗的海诸省的意义。彼得堡与莫斯科公国不同,它不是一个种族的中心……而是一个为进行世界性阴谋而精心选中的巢穴。

迁都彼得堡,表面上是为了巩固新占据的地区,实际上是想称霸欧洲甚至全球。另外,彼得一世也希望俄国能够脱离莫斯科的传统,将彼得堡作为向西方文明学习的窗口。迁都彼得堡之后,俄国开始了全面的西方化改革,彼得堡迅速发展成为了俄国最大的现代化城市

彼得在波罗的海打造了一支强大海军,它在之后的战争中就用上了用场。1714年,两国的海军在汉沽特展开了第一次海上决战,瑞典的海军失败。汉沽特海战的意义在于瑞典的海军从此衰落,而俄罗斯的海军则开始称霸北欧

汉沽特海战

1720年,俄国军队进入了瑞典本土,不断攻陷瑞典的城市。瑞典无力抵抗,最终在1721年和俄国签订《尼什塔条约》。根据改条约,俄国得到了觊觎已久的立沃尼亚、爱沙尼亚、英格利亚、芬兰东部等地。条约签订后,俄国各界欣喜若狂,载歌载舞。1721年10月,参政院为了表彰彼得一世的功绩,将他册封为“祖国之父”“全俄罗斯大帝”等。从此,沙俄成为了被欧洲各国承认的俄罗斯帝国

结语

我们常常说“俄罗斯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一座桥梁”。在基辅罗斯时代,它连接着北欧和拜占庭,在沙皇时代,它又连接着大西洋和太平洋。俄国对出海口的渴望,是这种文明赋予本身的追求。只有拥有了出海口,俄国才能够成为了文明交流的通道。

当利益在东方时,俄罗斯就走向东方;当霸业在西方史,俄罗斯又试图回归西方。彼得大帝对瑞典的战争,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更多反映了俄国对融入西方的渴望,对参与欧洲事务的渴望。我们应该将北方战争和彼得改革放在一起看,他们都是彼得试图拉近俄国和西方文明的距离而做出的努力。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