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战争(十四)最血腥的一天——安提塔姆之战

南北战争(十四)最血腥的一天——安提塔姆之战

首页角色扮演失落的帝国2977更新时间:2024-05-07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屈直

北线的玉米地

9月17日,大战打响了。北军布置了300门大炮,对着南军开始狂轰滥炸。

最北端的北军最先进攻。他们从玉米地突然冲了出来,向南军的左翼射击。南军没想到北军竟然从左边冒了出来,仓促开始还击。

从玉米地里冲出来的北军

南北双方的士兵,笔挺地站成一排,在玉米地里互相倾泻子弹。南北双方的士兵相距很近,士兵们中弹后不是倒在地上,而是直接被打飞出去。玉米地没什么掩体,战线很快就像蜡一样化掉了。

北方士兵乔治·金宝(George Kimball)回忆道:

“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开枪的声音、子弹呼啸而过的声音、周围持续不断的炮火声。在战斗中,我们变得狂野、兴奋,我们忘记了恐惧,脑子里只想着*敌人,*得越多越好。”

就在几分钟之内,南北双方就经受了毁灭性打击。北军率先发动进攻的那个团,335个人里死伤了224人。对面南军的团,500人里死伤了323人。

北军前赴后继地攻了上来。北军少校卢福斯·道威斯(Rufus Dawes)后来写道:

“我们向前冲着,突然一排灰色衣服的士兵站了起来。我们和他们同时开了枪。天哪,士兵们中弹后都不是摔倒的,而是十几个人被击飞出去。士兵们跳过篱笆,继续推进。我们装弹、射击,一边喊一边前进。身体里有一种歇斯底里的激动,逼着自己往前走。我们脑子里早就没了生死,只有一个念头——胜利。”

安提塔姆之战的第一阶段:奇袭玉米地

驻守玉米地的南军指挥官是石墙杰克逊。杰克逊意识到自己无法抵挡北军的攻势,只能出动预备队。

杰克逊的预备队,是胡德(John Bell Hood)的德克萨斯旅。这个旅从当克教堂急急忙忙赶到前线,刚一到,就遇到了北军的枪林弹雨。

一个半小时内,德克萨斯旅就被击垮,其中2500人被打死或打伤。第一团一共226人,死伤了186人,占总数82%。罗伯特·李后来问胡德他的德州旅去哪儿了,胡德悲伤地说:“都死在战场上了。”

值得注意的是,南北战争期间,一个团一般有近千人,但是南军往往凑不齐。德克萨斯旅的第一团一开始只有477人。到了安提塔姆战役前,这个团只剩下了226人。战后只剩下40人了。从这个团就能看出来,安提塔姆之战对南军的打击是非常致命的。

南军德克萨斯旅旅长——约翰·贝尔·胡德

幸运的是,德克萨斯旅这个预备队用巨大的伤亡换来了时间。北军看到南军有预备队,不得不暂停进攻,等待后面的部队上来。

石墙杰克逊指挥的北线已经濒临崩溃了。原本的两个师,一个减员33%,一个减员50%。预备役德克萨斯旅勉强维持,基本被打残。战役刚刚爆发两个小时,南军的左翼就已经开始溃逃。溃兵们把当克教堂一把火烧掉,试图阻止北军的追击。

罗伯特·李赶紧命令中路的D.H.希尔前去救援。但是,北军的下一波进攻已经来了。

刚才北军的第一波进攻,打头的是约瑟夫·胡克(Joseph Hooker)。他用了整整一个军来冲玉米地。胡克真不愧被称为“战斗乔”,一个大力金刚掌直接拍碎了杰克逊这面石墙。

永远打头阵的“战斗乔”约瑟夫·胡克

第二波进攻,北方又来了一个军,军长是老将曼斯菲尔德(Joseph K.F. Mansfield)。老将军参加过美墨战争,经验丰富。他刚刚被麦克莱伦升成军长,主动接下了进攻任务。

但是,曼斯菲尔德的这个军,大部分是新兵。他们没上过战场,很容易溃散。就在胡克的部队撤下来的时候,曼斯菲尔德带着这群新兵接替下一波进攻。

倒霉就倒霉在这个接替的节骨眼上了。

曼斯菲尔德看到新兵们突然开始开枪,觉得事情不对。他以为士兵们把胡克的部队看成了南军,正在向友军开枪。

老将军立刻上马,跑上前大喊:“你们打错了!打的是自己人!”

没想到,士兵们压根就没看错。对面根本不是胡克撤下来的人,而是没来得及撤走的南军。

士兵们赶紧朝曼斯菲尔德大喊,让他退回来。但是一切都太晚了。一排射击后,老将军胸口中弹,伤重不治而亡。

北军军长曼斯菲尔德,战斗一开始就被击中身亡

尽管军长阵亡了,北军的第二波进攻仍然很猛烈。这群新兵把残余部队赶出了玉米地,南军的左翼再次崩溃了。

南军在玉米地死伤极其惨重。在第二波进攻后,左翼部队(包括预备队)基本失去了战斗力。其中,第六佐治亚团基本全军覆没,250人死伤了226人,死伤率达到了90%。

但是,北军的死伤也同样惨重。“战斗乔”胡克策马冲上前线,鼓励士兵再次发动冲锋。但士兵们不肯前进,胡克也被南军的子弹打中了脚。无论是胡克的部队,还是曼斯菲尔德的部队,都没有再次冲锋的实力了。

安提塔姆之战仅仅进行了三个小时,双方就一共死伤了8000人。脚上中弹的胡克军长,在战斗报告中写道:

“每一杆玉米都被子弹射断,就像用刀切的一样。尸体一排一排地躺在一起,不久前他们还都是站着的士兵。我从来没见过如此血腥恐怖的战场。”

玉米地交锋之后,南军的战线彻底被打乱了。罗伯特·李的左翼部队基本处于残废状态,只能暂且撤退,等待D.H.希尔的救援。

北军两波重拳,南军左翼基本被打废

就在这时,北军又来了一个军。北军第二军蹚水渡过了安提塔姆河,准备发动第三波玉米地攻势。

第二军的军长名叫埃德温·萨姆纳(Edwin Sumner)。萨姆纳是安提塔姆之战最年长的指挥官,也是胆子最大的。萨姆纳敢打敢冲,被人起了个外号叫“公牛”。据说在美墨战争的时候,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的脑袋,结果被弹飞了。

“公牛”埃德温·萨姆纳

麦克莱伦手里的六个军,人数最多的就是萨姆纳的第二军。战斗一开始,萨姆纳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发起进攻。但是麦克莱伦的命令迟迟不来,他急得在营地里走来走去。

到了上午7:20,玉米地的战斗进入高潮,麦克莱伦命令萨姆纳带着第二军进攻中路。

萨姆纳二话不说,带头蹚水过了河。过河以后,他遇到了脚上受伤的“战斗乔”胡克。胡克此时失血过多,已经半昏迷了。萨姆纳看到,战场上处处是弹坑、硝烟和焦土,几千具尸体横在地上,一眼望不到边。

萨姆纳发现战场没有南军。他迅速意识到,南军一定是溃败了,自己可以带领着最强的主力,直接攻打罗伯特·李的军队正中心——当克教堂。

北军竟然冲到了当克教堂

北军一边开炮一边向当克教堂冲了过去,一路上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走在最前面的是约翰·塞支维克(John Sedgwick)的师,他们直接冲到了当克教堂的北边。

就在这时,南军的D.H.希尔突然赶到了。

北军根本没想到南军这时候会突然出现。这股南军本来是要去玉米地的,结果在当克教堂就碰上了北军。

中线的部队开始往当克教堂汇聚,慢慢地包围了北军的先锋部队。走在最前面的北军,直接被南军三面围住了。

第二军大多是新兵,见到这个场面,直接慌乱了。走在后面的北军朝前胡乱开枪,直接射到了前军的后背。先锋部队陷入了慌乱,萨姆纳大喊:“老天爷!我们得赶紧出去!”

萨姆纳骑着马,亲自通知每一个团:

“快撤,孩子们!看在老天爷的份上,快撤!你们的位置太危险了!”

一名士兵回忆道:

“那时候,我们全都慌了。大家四散而逃,就像一群羊一样。”

冲到当克教堂的先锋师一下子就溃散了。南军朝乱跑的北军射击,就像一场屠*。师长塞支维克身上三处中弹,另一名将军达那(Napoleon Dana)也被击中,上尉福尔摩斯(Oliver Wendell Holmes)被击中颈部,当场死亡。塞支维克全师一共5400人,一下子损失了2200人。

玉米地攻势不得不提前结束,萨姆纳的第二军只能回去修整。

总结一下。安提塔姆之战的早晨,北军发起了三波攻势:

1. 第一波:北军第一军击破了石墙杰克逊,损失惨重,军长“战斗乔”胡克受伤。

2. 第二波:北军第十二军击破了德克萨斯旅,损失惨重,军长曼斯菲尔德阵亡。

3. 第三波:北军第二军直接插入到南军正中心,结果被希尔的援军包围,多名军官死伤。

南军在玉米地屡次濒临崩溃,但是每次都有援军及时赶到,维持住了左翼的阵线。这三波进攻持续了整整五个小时,双方一共死伤了1万2千人。

然而,安提塔姆之战才刚刚开始。

中线的沉没路

就在“公牛”萨姆纳冲击当克教堂的时候,北军的中线也发动了进攻。进攻的部队隶属于萨姆纳的第二军,隶属于师长法兰奇(William French)。

法兰奇也是西点毕业,他跟“战斗乔”胡克和先锋师长塞支维克是同班同学。此时,他的两个老同学一个脚上中弹,因为失血过多昏迷不醒;另一个全身三处弹伤,正在被急救。

法兰奇是个严肃的人,当了一辈子军官。他说话的时候,眼皮总是一跳一跳的,人们都管他叫“老跳眼”(Old Blinky)。

“老跳眼”法兰奇

“老跳眼”法兰奇手下一共10个团,他们跟着“公牛”萨姆纳蹚水渡过了安提塔姆河。法兰奇手下基本也都是新兵,只有3个团见过战火。这10个团汹涌地朝着南军中线开了过去,目标就是那个天然的战壕——沉没路。

战役开始的时候,南军的D.H.希尔在沉没路防守。他原本一共有5个旅,但是3个旅去支援玉米地去了。现在,沉没路里面只有2个旅,2500人。而北军的法兰奇有5700人,比南军的两倍还要多。

不过D.H.希尔还是有地形优势的,因为沉没路本身就是天然的战壕。他把沉没路两边的篱笆拆了下来,堆成临时掩体。希尔的部队斗志昂扬,个个都打过硬仗。

安提塔姆的第二阶段,“公牛”萨姆纳的进攻

当罗伯特·李前来视察的时候,北军正在朝沉没路接近。上校约翰·戈登(John Brown Gordon)向罗伯特·李保证:“我们会坚守在这里的,将军。守到太阳下山,守到战斗胜利!”

戈登上校紧张地看着北军一点一点朝自己靠近,他写道:

“他们每一步都走得如此整齐,完美得像节日庆典一样。这个雄伟的队列向我们冲来,还伴着鼓点的声音。”

一个南军士兵埃德温·奥斯本(Edwin Osborne)后来回忆道:

“(北军士兵们)雄伟壮丽,骑马的长官制服整齐。太阳下,佩剑、军旗、军帽上的羽毛、腰带扣、刺刀,闪闪发光。”

我在沉没路照的照片

南军一直都在耐心等待,等北军接近再开枪。在早上9:30,法兰奇的先锋部队冲到了南军面前。突然一片枪声响起,中线战场开始了。

北军的士兵佛雷德里克·希区柯克(Fredreick Hitchcok)回忆道:

“空气里全都是硝烟。硝烟挡住了我们的视线,呼吸都变得困难了。我们不得不呼吸着空气里的火药,鼻子、喉咙、眼睛都被烫伤了,就像着了火一样。”

戈登上校写道:

“(枪火)呼啸着、燃烧着,就像电闪雷鸣。结果让人震惊。整个北军前线,都被这一排枪打倒了,只剩几个人还站着。”

5分钟之后,前锋部队整整450人,不是受了伤,就是被当场打死。

前锋部队遇到的情况,把后面的部队吓坏了。第二排士兵慌乱开枪,打到了第一排士兵的后背。南军又是一轮齐射,北军第二波攻势也被粉碎了。

法兰奇不得不把最后的预备旅推了上去,但是还是被南军坚固的防线打退了,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看到士兵们纷纷倒下,法兰奇心都碎了。他大叫道:“老天爷啊!可怜可怜我的孩子们吧!”

仅仅一个小时内,法兰奇手下有1750名士兵或死或伤,战损1/3。

但是,D.H.希尔在沉没路的防线也要撑不住了。罗伯特·李连忙把南线的士兵派了过去。

现在,南军北线被击溃,中线部队跑去北线,南线部队跑去中线。罗伯特·李已经没有任何预备队了,整个南军危如累卵。

法兰奇的进攻结束后,北军又推上来了一个旅。

这个旅的旅长叫做以色列·理查德森(Israel Richardson)。他们在上午9:00蹚过了河,接替法兰奇发动了攻势。

值得一提的是,理查德森的这个旅都是爱尔兰人。

南北战争前,爱尔兰发生了大起义。英国人镇压了起义,把这群爱尔兰人流放到了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这群起义者们在1852年逃离了澳大利亚,在美国定居。十年之后,爱尔兰革命者们加入了美国内战。在南北战争中,北军共有15万爱尔兰士兵。他们中很多人有战争经验,是北军的尖刀。

北军爱尔兰旅,注意他们的绿旗子

法兰奇的师被击溃后,爱尔兰人举着绿旗子冲了上去。南军又是一轮齐射。几分钟后,爱尔兰旅死伤540人,有些团死伤60%。

北军已经发动了四波进攻了。整个沉没路防线一动不动,没有向后退却一步。但是,南军的部队已经快耗尽了。D.H.希尔的那两个旅基本失去了战斗力,从南线过来增援的部队也被打残。

沉没路防线虽然没有后退,但是处处是缺口。

南线过来支援的南军将军安德森(George B. Anderson),脚踝中弹失血而死。上校查尔斯·提由(Charles Tew)接过指挥权,代替安德森。刚接替不久,就被子弹射中头颅,当场死亡。那个向罗伯特·李作保证的戈登上校,被子弹射中了脸,直接昏迷不醒。这是戈登上校当天的第五次中弹,也是最后一次。幸运的是,戈登上校后来被救活了。

安提塔姆之战结束后,沉没路里堆满了尸体。士兵们给沉没路起了个名字——血街(Bloody Lane)

在四轮北军的进攻结束后,南军士兵们开始不由自主地往后跑了。D.H.希尔一次又一次鼓励他们继续战斗,但是根本没有效果。希尔甚至捡起了枪,自己装弹,朝着北军射击。长街将军下了马,和副官一起瞄准炮口,朝北军射击。军官们纷纷下马,亲自下战壕参加战斗。

可以说,中线的南军已经没什么兵了,就连指挥官都上战场了。

但是,麦克莱伦没有在中路发动第五次攻击。

答案很简单,麦克莱伦不知道南军的状况。他觉得罗伯特·李的兵力远胜于自己。南军在后方一定还有大量部队,正准备向北军反击呢。麦克莱伦决定停止进攻,迎接南军的“反击”。但是这个想象中的反击,永远没有来。

中线的战斗就这么结束了。现在南军已经在毁灭的边缘了。罗伯特·李的左路、中路都被打开。右路的兵几乎全部调到了左路和中路,而且全都被耗尽。左中右三路,每一路都极其脆弱。北军在任何地方发动攻击,南军都会被立刻击溃。

南线石桥

罗伯特·李的右路不剩什么兵了。

原本驻守石桥的军队大多去支援了左路和中路,留下的只有5个团。这五个团仅仅盯着那座石桥,石桥的后面是北军整整一个军。领军的将军叫做安布罗斯·伯恩赛德(Ambrose Burnside)。

注意这位伯恩赛德,他后面的好戏还多着呢。

伯恩赛德最显眼的特点,就是他性感的胡须。他的胡须从人中向两侧扩散,最后和鬓角连起来。这种胡须的样式叫做Sideburns。这个词倒过来就是Burnside,正好是伯恩赛德的姓。

伯恩赛德为人勇敢,性格莽撞。他从第一次牛奔河就加入了战争,一直是北军的一员虎将。麦克莱伦把这位“赛翼德”伯恩赛德放在南线,让他攻击那个最具挑战的石桥。

顺便说一句,这座石桥后来被命名为伯恩赛德桥。

北军将军伯恩赛德

每次我读到伯恩赛德,脑子里都是张飞的形象

南线是南北两军最重要的地点,因为罗伯特·李的撤退路线就在南边。如果伯恩赛德打破了南线,北军就可以把南军截断,让他们没有任何归路。

但是南线不好打。我们之前说过,石桥的西岸有一座小丘,过桥的线路全都暴露在这个小丘的射程内。南军还在小丘上加了12门大炮。硬冲石桥无异于自*。

回顾一下石桥的进军路线

伯恩赛德不是笨蛋,他也知道石桥不好冲,于是派人去河的下游看看,找找有没有一些浅滩。伯恩赛德的计划是这样的:

4.假装攻击石桥,吸引小丘上的火力。

5.就在石桥交火的时候,一部分士兵从下游蹚水过河。

6.过河的士兵从背后包抄,其余士兵过桥,夹死小丘上的南军。

好消息是,北军的工程兵部队找到了一个下游浅滩,这个计划可以执行。伯恩赛德派艾萨克·罗德曼(Issac Rodman)带着一个团去下游过河,剩余部队在石桥边等着。

但是整整一个早晨,麦克莱伦的命令都没来。北边的“战斗乔”胡克、曼斯菲尔德、“公牛”萨姆纳、“老跳眼”法兰奇这些人全都发动了进攻,南线的北军却一动不动。北边的炮声就像遥远的雷鸣,伯恩赛德手下的士兵甚至开始打起盹儿来。北线和中线已经整整打了四个小时。直到上午10:00,伯恩赛德才收到攻桥的命令。

伯恩赛德开始执行计划,派了一个团假装冲桥。团长金斯贝里(Henry Kingsbury)带着士兵刚上石桥,南军就枪炮齐发。15分钟内,全团死伤了139人,1/3的士兵一下子没了。团长金斯贝里身中四枪,当场毙命。

既然一个团不够,就派一个旅。

这次冲桥的是一群老兵。团长纳戈尔(James Nagle)采取了一个新战术:他让两个团向小丘射击,压制对方火力;另两个团上刺刀,不向南军射击,只顾低头冲桥。纳戈尔这个旅冲了上去,结果南军又一阵齐射,北军当场死伤了44%的士兵。

这两波假装冲锋简直是个灾难。这哪里是佯攻,分明是送死。

伯恩赛德越来越着急:下游过河的士兵到底去哪儿了?他们怎么还没消息?

这还真不赖他们。负责迂回的旅长罗德曼(Issac Rodman)确实到达了预定地点。但是到了才发现,这个浅滩根本过不去。这个地方水流虽然很浅,但是两岸实在太陡了。整整一个旅,不可能全都垂直攀岩上去。

罗德曼只能继续往南找。直到中午12点,他才找到一个可以过去的浅滩。

伯恩赛德哪里知道这些。到了12点,他又派了两个团去冲桥。

指挥这两个团的人叫做费瑞罗(Edward Ferrero)。费瑞罗在战争前根本不是军官,而是纽约的一个舞蹈老师。他教跳舞教得非常出名,就连西点军校都请他来给学生上课。舞蹈老师费瑞罗挑选了两个最精锐的团,一共670人,毅然决然地往石桥走去。

这不愧是北军最精锐的两个团。他们一上去,南军又双叒叕一顿射击。北军士兵立刻躲到桥的两侧,然后用桥的侧面做掩体,向小丘上的南军还击。

渐渐地,南军的枪声开始稀疏了。士兵们发现,敌人开始从小丘上撤走了。

原来是南军弹药不够了。北军的三波冲锋,完全耗尽了南军的弹药。士兵们用肉体耗尽了敌人的子弹。就在这个时候,罗德曼的迂回部队也赶到了。

伯恩赛德和罗德曼合兵一处,终于全都过了石桥,占领了小丘。

伯恩赛德看到罗德曼时候的心情

伯恩赛德的部队冲过了石桥

短暂规整部队之后,伯恩赛德对罗伯特·李的大本营发动了进攻。罗德曼迅速冲进南军,基本把南军的右翼的5个团全部摧毁。但是罗德曼的部队也损失惨重。第九纽约团伤亡了63%的士兵,一个旅甚至全员减半。

冲击石桥的部队中,有一位叫做威廉·麦金利(William McKinley)的士兵。他在这场血腥的战役中幸存了下来,后来当上了美国第25任总统。但是在总统任期内,麦金利被刺*身亡。

后来的美国总统威廉·麦金利

南军的司令部就在沙普斯堡小镇。北军的炮火下,小镇的房子被炮火打得千疮百孔。士兵们到处乱跑,火炮和枪被遗弃得到处都是。

这个时候,罗伯特·李意识到自己要命绝于此了。他想要率领残存的兵力,和骑兵一起向北,发动一次自*冲锋。

不过石墙杰克逊还是很理智的。他让一名士兵过去看看北军还有多少人。

这个士兵回来禀报:“将军,北军人山人海!”

石墙杰克逊大怒,呵斥士兵道:“去数北军的旗子。”

这个士兵开始一面一面旗子地大声喊:“一,二,三,四……”数到第39面旗子的时候,石墙杰克逊让他别数了。

还是别冲锋了,北军的人实在太多了。

就在这个最紧要的关头,罗伯特·李看到南边尘土飞扬,一队灰衣服的士兵正在接近。

罗伯特·李大声喊道:“是A.P.希尔,从哈波斯渡口来的!”

几天前石墙杰克逊攻克哈波斯渡口的时候,留下了A.P.希尔和一个师的兵力。他们负责处理投降的北军,顺便清点物资。安提塔姆之战前,石墙杰克逊紧急下令希尔北上救援。就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候,A.P.希尔出现了。

北军的左翼完全暴露在希尔的面前,而且士兵们没有预料到援军的出现。冲在最前的罗德曼一下子被两面包围了。可惜的是,被包围的左翼都是新兵,他们只训练过三周,匆匆忙忙赶到了战场。

伯恩赛德的左翼一下子被冲溃,北军的最后一击只能无奈地结束了。

安提塔姆的南线

血腥之后

一整天战斗之后,枪炮声渐渐停歇了。战场上四处都是伤兵们痛苦的嚎叫声,一直持续到深夜。

南军的一名军官回忆道:

“士兵们可怜地嚎哭着,喊着要水喝。这种声音要比战斗时的枪炮可怕得多。”

安提塔姆战役,是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天。2万3千人死伤,大约4000人当场被打死,1万7千人后来伤重而死。

单日死亡4000人是个什么概念呢?

2001年911事件,美国单日死掉了2977人。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当天死掉了2403人。直到2021年这个记录才被新冠病毒打破。疫情期间,美国最高单日死亡人数是5077人。

无论怎么说,安提塔姆之战是美国最血腥的一天。

安提塔姆战役打了整整12个小时,平均每两秒死伤一个美国士兵。这些士兵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儿子、父亲、丈夫、叔叔。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亲朋好友,都有一段独特的人生故事。但是在这一天,他们的故事永远地结束了。

大战过后,战场一片狼藉。除了成千上万的士兵尸体之外,还有腐烂的马和驴、破碎的弹盒、散架的马车、撕烂的衣服。树上满是弹孔,农舍被烧毁,庄稼也被踩烂了。晚夏的太阳下,尸体开始变黑、膨胀,腐臭味笼罩着整个原野。

安提塔姆战场的尸体

南北两军的尸体,后面的当克教堂清晰可见

沉没路里堆满了南军的尸体

尸体被排成一排,集中掩埋

一个少年士兵死在了荒野上

战争之后,马里兰的西部变成了一座大医院。附近每一座房子都塞满了伤兵:民房、马棚、学校、教堂……满地都是士兵的残缺肢体,空气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平民百姓加入到救助伤员的行列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克拉拉·巴顿(Clara Barton)。

克拉拉·巴顿曾经是个公务员。她看到北军的医院人力不足,于是游说政府,建立战地医院。经历了整整一年的游走,美国政府终于让克拉拉·巴顿自费去当战场医生。

克拉拉·巴顿加入的第一个战场就是安提塔姆之战。她自己带着医疗器械,直接跑到前线救助。一颗子弹击穿了她的衣袖,打死了她正在治疗的伤兵。克拉拉·巴顿没有慌张,继续救治下一个伤员。

南北战争之后,克拉拉·巴顿建立了美国红十字会。在男人们互相*戮的时候,成千上万的女性在缝合伤口、救治生命。勇敢的她们,是南北战争中值得尊敬的英雄。

战地天使克拉拉·巴顿

罗伯特·李损失了四分之一的兵力。他会见了指挥官们:长街、D.H.希尔、胡德、石墙杰克逊。每一个军官都表示自己没有任何部队可以战斗了,南军败局已定。

然而,罗伯特·李没有撤军,而是在第二天留在原地,准备迎接接下来的死战。

麦克莱伦这边,形势就好得多了。

首先,麦克莱伦还有两个军基本没参加战斗。他们齐装满员,跃跃欲试。

其次,北军这边也来了援军。1万2千人加入了波多马克军团,已经开到了安提塔姆战场。

但是,麦克莱伦拒绝在第二天继续进攻。他后来坚称:

“我谨慎认真地调查了我军的情况,也研究了敌人的兵力和布局。如果我再次进攻,我们不能保证胜利。……第二天的进攻不是万无一失的。如果不能保证完全胜利,我不会去冒险。……如果第二天失败了,战争就没有胜算了。”

于是,南北两军相互告知停战。第二天的一整天,士兵们都在救助伤员,埋葬死者。前一天,南北双方还在你死我活地激战。而今双方开始互相聊天,然后交换香烟、咖啡和报纸。

收拾完战场的当天夜里,安提塔姆天降大雨。罗伯特·李秘密渡过了波多马克河,撤回了弗吉尼亚。南军北伐马里兰和宾州的计划,彻底失败了。

安提塔姆之战结束后,罗伯特·李向南败逃

麦克莱伦认为自己获得了史诗大捷,他向总司令哈勒克汇报道:

“可以肯定地说:我军取得了完全胜利。……敌人已经被驱逐回了弗吉尼亚。马里兰和宾州现在安全了。”

麦克莱伦高兴地给自己的妻子写信道:

“我觉得有点小骄傲。我接手的是个士气低落的败军。但是我用他们完美地击败了罗伯特·李,完全地拯救了整个联邦。……很多明智的人告诉我,我指挥的战役只能用灿烂来形容。这些战役简直就是艺术品。”

就在麦克莱伦自我陶醉的时候,士兵们感到非常遗憾和后悔。他们认为麦克莱伦没有抓住机会,白白放走了罗伯特·李。

北军士兵丹尼尔·霍特(Daniel Holt)写道:

“我们没能获得决定性胜利,也没结束战争。我们获得的是个令人质疑的胜利。敌人又有机会休养生息了。我们的战争看来永远不会结束。”

上校托马斯·威尔士(Thomas Welsh)写道:

“整个叛军,本可以被全部活捉,或者轻易摧毁,绝没有机会渡过波多马克河。但是,麦克莱伦故意让他们逃跑了!”

罗伯特·李回到了弗吉尼亚后,上千走散的士兵重新加入了北弗吉尼亚军团,后方痊愈的伤兵也补充了进来。一个月后,罗伯特·李的部队翻了一倍多,从3万人变成了6万5千人。

就在罗伯特·李舔舐伤口的时候,麦克莱伦老老实实地待在了安提塔姆。他拒绝渡过波多马克河追击南军,谁劝也没用。

林肯亲自乘车去安提塔姆,会见麦克莱伦。他发现士兵们跃跃欲试,士气高昂。总统苦苦劝说麦克莱伦,但麦克莱伦就是不前进。

两个月之后,林肯把麦克莱伦就地撤职。“小拿破仑”麦克莱伦,彻底告别了军事舞台。

林肯苦苦劝说麦克莱伦

安提塔姆之战是一场北军的惨胜。他没有完全摧毁南军主力,仅仅阻止了罗伯特·李的北伐。

这场战争,北军当日死伤1万2千人。可是这么大的损失,也没有让南北战争彻底结束。

但是,我们不能说安提塔姆之战是一场无意义的战争。北军赢了,赢得毫无争议。它转变了欧洲对美国内战的态度,让外国不敢明目张胆地支持南方的叛军。

除此以外,安提塔姆之战让北军终于有了信心。此战之后,林肯趁势发表废奴宣言。整个战争的性质改变了。一场普通的内战,顿时变成了奴隶解放战争。

我们下一章,详细谈谈欧洲对美国内战的干涉,以及林肯的废奴宣言。


参考资料

[1]The Civil War, A Visual History, Smithsonian, DK

[2]The West Point History of the Civil War,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3]Atlas of the Civil War,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Tactics and Terrain of Battle, National Geographic

[4]The Battle of Antietam, September 17, 1862, John David Hoptak, National Park Service

[5]Civil War Battle of Antietam - Battle Facts and Summary, American Battlefield Trust, https://www.battlefields.org/learn/civil-war/battles/antietam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