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史观察宋金战争,一个不容同避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就是如何看待主战派和主和派。
那种流行千年的主流观点:主战意味着忠君爱国,主和意味着卖国投降,这样的浅薄认知是很可笑很可悲的。
记得以前看过的一部韩国电影《高地战》,颠覆了我们对战争的习惯性认知。作为受北韩入侵的南韩,对这场同族相残,影片没有对战争进行任何情绪化和意识形态化的展示,(因为这实在是我们习以为常了的东西)而只以一个普通军士长的视角,省视了战争与人性的冲突。
无论战争的理由有多么的堂而皇之,作为个体的生命的渺小,及对渺小生命的无视都是极端反人性的。人们为了在战争中生存下来所展示的不择手段,与战争一起构成了对人性的最大伤害。
战场上片刻的平静,可以短暂的唤起人性的复苏。一旦战争任务的下达,死亡的威胁便笼罩在每个人的脸上。国产洗脑式的战争片,让我们不自觉的想起英雄般的场景,英雄们争抢着接受最艰巨的任务。这种反人性的描述在人家真实而良心的电影艺术里,根本就不可能出现。战争任务的下达,意味着死神降临,所有人都被死亡的气息笼罩着,没人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完成任务。
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快结束时,上面传来谈判达成停战的消息,战场对持的双方情不自禁的冲出战壕,战场上沸腾一片。但很快命令传来,离停战时间还有十二小时,立刻回归战斗位置,准备最后的一战。
死神再一次笼罩着整个战场,能不能熬过这十二小时,成为每个人心里的疑问。天明时分,大雾弥漫,每个人都在默默的祈祷这大雾不要散开。因为大雾中分不清敌友,战争就会被冻结,还有几个小时,熬过去,就意味着在这场残酷的战场上生存了下来,意味着从此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
可惜,随着天明风起,大雾渐渐散去。远处传来飞机的轰鸣声,近处是炮弹的爆炸,进攻的命令还是下达了。平静了一夜的战场又陷入了地狱模式。
当停战的时间一到,枪炮声戛然而止,刚才还在生死拼搏的双方,奔出战壕,狂欢一片。此情此景,才是最真的场面,最真的人性。让所有高大上的一切见鬼去吧!
话题似乎被扯远了。
也许是传媒和教育不像今天普及,古人远没像今天这样被洗脑。北宋期间,中原地区被西夏和辽国折腾的疲惫不堪。至十二万金兵兵分两路侵宋,数百万宋军几乎一触即溃。宋朝最能打的两只军队,东部的郭药师军,西部的张孝纯军,全都投降了金国。没多久中原地区便在战火中支离破碎,官军在溃败中互不统属,大部分变成了军阀和所谓义军。地方乡绅豪强崛起,数千数万户聚集起来,与金兵与官兵周旋。
此时,皇帝授权大臣追着金人和谈,但金兵锋头正健,根本不了大宋。地方豪绅用金帛粮食,安抚金人和官兵,以期互不打扰。
此时,以后人对主战派和主和派的观点看待时局,真的很不合时宜。所谓主战派能战下去,大宋也就不会崩溃以至南奔。主和不止有宋室高层,地方豪绅与民众无不以实际行动在刀剑血火中寻求生存空间。这样的"主和"我们无可厚非。
南北宋交替之际,主战者不能拒金兵、拯社稷;主和者同样不能让金人坐到谈判桌上。古今中外都一样,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一样得不到。
当金兵认为只有战场上才能让他们获利更多时,谈判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当强劲的对手赵构整顿半壁江山之后,将金兵死死的抗拒在江淮之间。让金人知道,战场上已经不可能利益最大化了,只有和谈才是损失最小的获利方式时,主和派才有登上历史舞台的可能。
真心的不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痛恨主和派,把主和当作卖国。这国就是他老赵家的,高宗赵构就是最大的主和派。他放弃的江山也是他赵家江山。如果有能力收复北地,难道他赵构不愿做留名千古的雄主。如果死一千万人就可以收复北方,赵构怕死人吗?何况再多死一千万也轮不到他赵皇帝死啊。
战争打的就是金钱。就是不打仗,南宋光养兵的钱就超过了一年财政收入的一半,这还不是打仗期间。一场大仗下来,两三年的财政收入灰飞烟灭。各种赋税摊派常常让民间不堪重负,南方民变不断。这样下去,不被金人灭亡,也会亡于自己的民众。何况宋金战争持续一天,骄兵悍将就会气焰日盛,尾大不掉。作为黄袍加身起家的老赵家,深知兵强马壮的双刃剑效应。
中央稍加约束,大大小小的军头们便嗷嗷的咆哮起来。"苗刘兵变"、"淮西兵变",哪一次不是让朝堂震动、天下不安。
一次,中央(枢密院)要干涉一下岳家军的人事,岳飞直接去庐山躲了起来,岳家军的将领们把中央大员团团围困,工作没法开展。
大军头中张俊是赵构的最亲信,就这样,一次中央要调他的手下支援韩世忠,张俊就是不准,军界老资格的枢密副使王庶过来协调都不行。直到右相赵鼎想了个主意,用*杨沂中代替出战,调张俊的手下去保护皇帝,这样张俊才不敢不放行。
如果宋金战争继续打下去,这张家军、韩家军、岳家军难免不打成尾大不掉的军阀。
连老赵家都坚定的主和,作为平头百姓的我们有什么资格去主战。军头们主战好理解,只要宋金处于紧张状态,他们就可以拥兵自重、为所欲为。
何况战争的第一受害者就是平头百姓。那些刀剑血火中闯荡的大小军头,哪个不是*人如麻、食人不吐骨头的魔鬼下凡。兵荒马乱的年代,普通人的生命不如蝼蚁。宋史清楚的记载着,有个叫张荣的义军首领,也就是水浒传百里浪跳张顺的原型人物。这个张荣在金兵南下时,领了数千溃兵和民兵组成的水上义军,与金兵周旋,因为无需守土,其间打了几个胜战。但史载被金兵围困之时,因未备领草,直接*人作干粮。这样的例子在宋金战争期间屡见不鲜。
宋金战争期间,发生了多少次屠城,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要以为只有金兵才会屠城,宋军屠城决不会比金人少。由于战争的支出太大,南宋的赋税摊派十分沉重,直接导致民变不断。史载某次镇压民变时,一次屠城就*了二十万百姓,赵构听说后痛心疾首,下令不允许屠城,但骄兵悍将们根本不会买账。每遇战争,不仅是兵士,百姓一样被*的人头滚滚。
一次韩世忠领兵镇压民变,围城数十天,双方死伤惨重,韩世忠发誓城破之日,城里一个不留。消息传到退休在家的老相国李纲那里,李纲不顾年老体弱,急忙赶到韩世忠的军营为民请命,直到城破数日后,韩世忠做了保证,李纲才放心回家。当城里百姓给韩世忠送万民伞时,韩世忠说了实话:你们要感谢也是感谢李相公。
战争年代,数万人的生家性命就在大人物的一念之间。
但太多的人不明白这些,他们总是一厢情愿的以为自己是成吉思汗,却忘了成就成吉思汗伟业的,是以亿计的累累白骨。
不要天真的以为,只有金兵才会夺人财产性命。那些宋兵、义军、流寇、军阀,哪个不可以随便找个理由,义正辞严的*人。
尤其是刚走了批金兵,这会又来了批宋军、义军、流寇什么的,要钱要粮,随便以汉奸、通敌的名义一批批*人,*的理直气壮。
建议看看韩国电影《太极旗飘扬》,它以一个又一个深刻的场景,将战争作为军人和平民的灾祸毫无保留的展示在人们的眼前。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残忍,它将战争的双方都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大火燃尽后的遍地焦土与尸骨,俘虏在苦苦哀求中被活活烧死,因领了对方救济粮而遭枪*的妇女,村口一排排被绞*的村民,言而无信的军官们等等,组成战场上另一片地狱场景。
韩国电影在国际上拿奖拿到手软,并非浪得虚名。
看了金庸小说,有个场景始终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苟且在社会最底层的丐帮,却为了赵家的大宋而流血牺牲,他们要保卫的是什么呢?难道他们要保卫讨饭的权利?难道在辽金西夏人统治下,他们连讨饭的权利都没有了?
古欧洲有一种绅士传统,战争是贵族与富人、自由民参与的事,因为只有他们才有领地、财产和权利需要保护。这样的传统一直保持到今天。
而我们这里,战争历来都是平民当炮灰。
书里曾描述过这样的清兵与白莲教之间的战争。清军第一排是乡勇,第二排是绿营兵,躲在最后的是旗兵。白莲教那边更邪恶,他们驱赶着百姓在前面顶着,自己躲在后面。一旦乡勇或平民百姓打完了,清兵与白莲教众也就撤了。这种两个流氓的战争,谁赢了都会继续祸害百姓。
如果战争只是为了一小撮人打江山坐江山,只是为了换一拔人继续奴役百姓,那么作为被奴役的平民百姓,你拥戴主战那是脑子有病。
只有当你拥有不被奴役的自由的权利时,主战,保卫自由,才是你正常的选择。
只是在南宋立国之初,高宗赵构在战与和的选择中,选择了和议,有着在他的立场的深刻道理。
在十多年的战火中锻炼出来的铁军,它保卫了大宋,同样也威胁了皇权。作为一代雄主,赵构难道不想统一北方?如果他有这个实力,我相信他决不会放弃这青史留名的大好机会。但这宋金的疆界,是十多年的无量头颅划下来的,强悍的金兵多次南侵都被迫退回,南宋数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再打只会劳命丧财、人怨天怒。
所以赵构主和,是他看透了百年大局,南宋复土无望。与其连年征战、民生惨淡、官逼民反,不如及早罢兵休好,休养生息。尤其是及早节制住骄兵悍将,稳定赵家百年基业。
至于秦桧主和,不过是政见不同,忠君敬业,为皇上分忧。再多说两句,就是体恤民情,从国情出发,不愿兵连祸接、劳命丧财。
手握重兵者大多主战,因为战争状态下会凸显他们位高权重,尤其是非常时期,为所欲为起来真的很爽。
所谓主战主和,就如同当下的对外政见,有人主张"战狼"思维,另一些人却主张修好美英,接纳现代文明。硬要扯上什么爱国、卖国,就实在没意思了。
至于平民百姓,主战主和都与你无关。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千万不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却偏偏爱操皇上与公侯的那份心。
宋金一百多年对峙,无国界无国籍无户藉无护照,你爱在哪里,拖儿带女就可以去哪里定居。史载北方的税赋比南方轻的不止一点点。除了战争初期,北方人大量逃遁南方,两国稳定下来后,时不时南方发生大规模北迁,少有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的。毕竟赋税轻重是明摆着的,利益好处面前,老百姓知道该往哪里去。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