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游戏》:寂寞滤镜下,美妙绝伦的无尽迷宫

《寂寞的游戏》:寂寞滤镜下,美妙绝伦的无尽迷宫

首页角色扮演王的寂寞更新时间:2024-04-15
01 一本唤醒朱岳使命的书

39岁的朱岳遇见39岁自尽的袁哲生遗作,巧合的年纪让他打开了这本名叫《寂寞的游戏》的书,唤醒了自己作为编辑的使命。

豆瓣秃顶协会会长朱岳,是小说家也是编辑,他觉得写小说是当上帝,做编辑是当杂役,因此他过去一直以写小说为志向,只把编辑当做糊口的手段。

摆在书店推销位的《寂寞的游戏》

机缘让朱岳翻开《寂寞的游戏》,看完书后,朱岳为作者的才华所折服,他想把这本优秀的作品送到更多读者眼前,于是和营销同事一起,找了上百人去推荐。可惜,包括他的铁哥们在内这一百多人,没有一个人愿意销售。

朱岳由此将编辑视同写作一般,当成自己人生中的使命,他想将更多优秀却不为大陆读者所知的马华文学作品带到大陆来。

豆瓣秃顶协会会长 朱岳

《寂寞的游戏》的作者袁哲生,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台湾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纪录片《书海编舟记》中评袁哲生“擅长以孩童般纯真的双眼,去捕捉人类的孤独、生存困境与潜藏于人们心底的沉郁情感。”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我不时用笔在书上画上笑脸的符号,觉得书中所写太有趣了,作者真是个秒人。越往后看,心越沉闷,为自己不能理解书中出现的疑惑而烦恼,也为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美丽又哀伤的画面难过得想要流泪。

《寂寞的游戏》作者,袁哲生

02 像3D电影般生动、美妙、充满意境的画面

知名心理学家、畅销书作家史蒂芬· 平克说“写作之难,在于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

看袁哲生的书,我很感动——作为一个文学门外汉,书中的每一段文字入眼,都能不假思索的在我脑海中转化出一副生动的画面。与其说是画,我觉得它更像是3D电影的定格片段,感觉近在眼前,却触不可及。

书中有许多美妙、画面感丰富的句子,“那些琴音发出像流星滑落湖面的泠泠水声”,“一朵朵淡淡的云絮拂过银色的月亮,发出静电摩擦的沙沙声”。

也有如“这段路就像所有的歌曲一样,总是不知不觉地通向一个寂静无声的结尾”,这样看似平淡,却意蕴深长的巧思。

张大春说袁哲生“对文字有极其精到的控制力,使读者一直处于某种”距离“之外的冷静状态”,他的叙事“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平淡中益见深刻。”

流星滑落湖面,发出泠泠水声

在这些美丽的词藻中,我最喜欢的,是他描述萤火虫躲藏的优雅和描写懵懂少年心中喜爱少女何雅文的词句。

在微凉的夏夜,在整个世界都躲进夜幕里的时候,一颗颗青荧荧、忽远忽近的小光点在草丛里荡来荡去,像一艘艘夜巡的小船,船舱里点着一支支迎风摇曳的小蜡烛。

当我还沉浸在星星点点的荧光刻画出的宁静夏夜,思绪飘荡在荷花环绕的夜巡小船中感受这份躲藏的静谧时,袁哲生在后面故事里对这段文字的补充把我吓得一激灵。

“一颗颗青荧荧、忽远忽近的萤火虫,飘荡在草丛里,像一群失眠的鬼魂。”

原来萤火在“我”心中,并不是美好静谧的月夜,而是寂寞游荡的鬼魂。再见前面那段文字,我只觉得背脊发凉,仿佛身处极黑的夜色中,四周都是一片漆黑,却听身后有一人叹息——冰凉又惊悚。

忽远忽近的萤火虫,飘荡在草丛里

有了这可怕的醒悟,再看书中对何雅文的描述,仿佛置身天堂。

何雅文是《寂寞的游戏》故事中,住“我”隔壁的女同学,她是全班最漂亮,也最受老师喜爱的学生。每天晚上的7点到8点,是何雅文练琴的时间,也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书中描述何雅文的琴声,遥远又柔软,给人带来一种安全而温暖的睡意。

琴声从墙那头传来,变得遥远又柔软,好像一艘向我飘来的小木船。有时,琴声又像波浪一般令人昏昏欲睡,好像躺在摇篮里似的....

比琴声更美的,是何雅文的嗓音,带着水果的清香,又泛着白瓷的光泽,不止耳朵,我的鼻子,我的眼睛都尝到了歌声的味道,美妙绝伦的声音令人神往。

她的嗓音非常甜美,带有一种清淡的水果香味,从此我再也没有听过那么清脆,泛着白瓷光泽的歌声了。

03 挥之不去的寂寞与无所不在的哀伤

“我”喜爱何雅文的嗓音,为了能多听一会,在回家的路上,“我”故意向她请教难记或是容易唱错的歌,但回家的路像所有歌曲一样,不知不觉地通向一个寂静的结尾——袁哲生笔下的故事,总是这样,极美,极致美丽中却总有一层灰色的雾气。

“我”和何雅文回家的路上,有许多漂亮的九重葛

看他的故事,像是用灰色滤镜看世界,所到之处,所见之景,不论多美,都蒙上了一层名为寂寞的灰色。

初看自序,我差点以为自己打开了一本幽默书。看作者打趣自己回应朋友灵魂的重量、女生对“我”投来艳羡的眼光,我几乎笑出声来。越往后看,心情越沉重,打开自序时的喜悦荡然无存。就像是吃裹了一层糖衣的黄连,入口后甜味迅速消失,只留苦涩在唇齿之间。

在潜水艇这一节,父亲想要安抚情绪低落的儿子,“我”听后却更难过了。

我爸爸要出门搭交通车上班的时候,看见我一个人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发呆,他说:“学生时代是人生最好的黄金时期。“想到未来还会比现在更糟,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害怕,几乎要发抖起来。

看着这段弄巧成拙的安抚,我忽然很想笑,却又立刻沉默,内心悲伤弥漫。这悲伤为那个惶惶终日的十三岁少年,也为他不被人理解的寂寞。

我为那个悲伤的孩子悲伤。

不知是巧合还是作者蓄意,《寂寞的游戏》中的人物,天色变暗时寻来的同伴,在月球上挥汗如雨的吴刚,司马光砸缸救出的自己,还有飞向月球的太空人...

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神色:眼神空洞,面无表情。我不禁疑惑,他们为什么会是这样空洞的神情,人在什么情绪下,才会有这样的表现?

孤独、寂寞?好像还不够;悲伤、麻木?感觉很接近,却仍不是;逐个体会包含哀伤情绪的词汇,终于寻到我心中最贴切的词语——绝望,深深地绝望,没有生之意志的深深绝望。

张大春评《寂寞的游戏》:“那些看起来说不完的、老是周旋于青春期天真乡村风景之间的成长故事,总是窥探着死亡。”

那些美丽文字让人觉得难过,是因为它的身后,承载着孤寂生命探寻死亡真意的孤独和悲伤。想到这一点,我心里又浮起一股无力的哀伤。

04 一座走不出却让人沉醉的迷宫

摁着心中的压抑情绪,好不容易翻到了结尾,书中美妙的描述令我意犹未尽,忍不住又打开来看第二次,才惊觉自己错过许多隐藏在铅字中的小秘密。

读袁哲生的书,就像在一座美妙绝伦的迷宫中游走

一般的故事写作,都要求有头有尾,言之有物,给人启迪或指引。但袁哲生不,他的故事不仅看似没说完,也没有预期中的启悟,只有走不出的困境。

看他的故事,就像走进一间昏暗的密室,想要走出来,就得从支离破碎的细节里推理出钥匙所在。只是一迷未解,一迷又至,重重叠叠的迷将我包围,使我如书中人一般困在迷宫中不知方向。

那个喜欢捉迷藏的十三岁少年,为什么这么痛苦?他宁愿被月兔吃掉手指,也想实现的心愿是什么?

司马光砸缸,缸中救出的赤裸少年却是自己,又代表着什么?

《遇见舒伯特》中的舒伯特,指的是什么?真的看见了吗?

《木鱼》里的王毅民为什么到母亲节就会格外厌恶自己的身体?

在几个故事里不约而同提起的二十年,对作者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这些解不开的迷,让我头痛,也让我喜悦。

袁哲生在故事里藏着许多迷,对应迷的是零散、隐匿的线索。不同读者细细品尝这些线索,会尝到截然不同的滋味,再二次创作出不同的新故事,这让我感到奇趣无比。

比如《寂寞的游戏》中,“我”躲在树上,等孔兆年来寻“我”,天色渐暗,他终于寻到“我”了,却对“我”视而不见,最终“我”看见自己。

他直愣愣地望着我,应该说是看穿了我,两眼盯着我的背后,一动也不动,令人不寒而栗。我从来没有看到过那样一张完全没有表情的脸,和那么空洞的一双眼球,对我视而不见。

我看见自己用一种很陌生的姿势躲在一个阴暗寂寞的角落里,我哭了。

有人说这是一个恐怖故事——寻来的同伴看不见“我”,是因为真正的“我”已经死了,死在阴暗的角落里。

但我尝到的却是悲伤,不被看见的悲伤——“我”的存在,是因为被人“看见”才存在,当“我”不被“看见”时,“我”也就消失了。

心理学说的“看见”不等于“看到”,看见所包含的世界,远比看到更广阔。它既要看到,还要了解,还有接纳。

心理学的“看见”,包含看到,了解,理解和接纳。

比如我们看见一个四肢健全的年轻人在医院门口乞讨,乞讨这件事是眼睛看到的客观事实,知悉他因为老母住院需要就近照顾不能找工作是了解,理解他的思想、接受他的做法是接纳。

作为人,我们都渴望被理解、被接纳、被人深刻的“看见”,“看见"如此宝贵,可我们对待他人,大多数时候只能做到“看到”。难怪对袁哲生而言:人生就是一场寂寞的游戏。

害怕冷场、喜欢开玩笑的他在台湾被“冷面笑匠”,这个随时可以开玩笑的汉子,在39岁选择用自缢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让他的朋友与台湾文学界都惊骇不已,想探寻出他放弃生命的答案。

这谜题答案的中,或许有一个便是“不被看见”。

艺术家用色彩让自己变得透明,不被看见

袁哲生在书中留下许多迷,有些迷,很容易就能猜出答案, 有些迷,穷思苦想也不得其门而入;有些谜的答案,在书中,有些迷的答案,在袁哲生的心里。他对生命,对死亡的解读,只有他自己能回答。

即便是重读数次的张大春,也只能说:“即使我尽余生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重读他所有的作品,仍然不可能找到他放弃活着的原因。”

虽知有些谜题寻不着答案,我仍沉醉于在文字中搜寻隐秘的问题、拼凑零星线索来寻找可能答案的解密游戏之中。

05 解不开的谜

读了三遍,我仍不能完全的读懂这本书,更读不懂袁哲生。我想有些谜题,注定寻不得答案;有些人,注定要成就非凡;有些作品,注定要成为经典。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