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当今之世,修仙小说盛行,而以此改编的电视剧、动漫也风靡大江南北。但修仙小说并非仅仅是现在的特产,其实,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华大地上就弥漫了神仙思想,并一步一步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修仙体系。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古人都有什么样的修仙小说?古人又是如何修仙的呢?
首先要区分一件事,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神”与“仙”在较早时期,是有着本质的区别。《说文解字》曰:“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神是先天存在的、能够化生万物的一种永恒的神秘力量,这种力量超越人类,甚至超越自然力。“仙,长生仙去”“仙”也具有超自然的能力,然而仙的超能力是凡人经过后天的修炼获得的。可以说,“仙”是人的理想化产物,是一种特殊的人,其特殊之处在哪呢?《释名》云“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卷三《释长幼》),即仙人不同于平常人的生老病死,具有无限永恒的生命。修仙者在修炼过程逐步掌握各类法术神通,终可飞升变化,摒弃凡间的烦恼,隐于灵山,居高处远。
秦汉时期,“神”与“仙”的界限逐渐模糊,二者开始连称。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将“不死”、“飞升”视为神仙的首要特征。自此,以长生不死、修道成仙为核心的修仙思想便形成了。
一、先秦古籍对“不死飞升”的记载仙人不同于凡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不死、飞升”,拥有永恒的生命,可以在任何时空任意活动,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不死飞升的传说由来已久。《山海经》中就有不死民的记载:
不死民在其(交胫国)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一曰在穿匈国东。(《海外南经》卷六)
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大荒南经》卷十五)
《列子·汤问篇》在对神仙世界的描绘中,也提到了仙人不老不死、自由飞升的特点。
可见,神仙皆居于远离人间凡世的仙山之上,食用仙树的花朵果实,相去几万里的距离飞行片刻即至,一天就可来去数次。《黄帝篇》中也记载有吸风饮露、形如处女的神仙,住在列姑射山上。
“飞升”,在先秦古籍的记载中,有三种不同的类别。一类是仙人自身轻举,于天地之间自由往来;一类就如《庄子·逍遥游》中所说,仙人乘云御龙,随意游于四海之外;再有一类仙人形如飞鸟、身有羽毛,羽毛为其提供飞行升力并减小飞行阻力。采用第三种飞升方式的仙人,其原型应是远古传说中的羽民形象。
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楚辞·远游》中有:“仍羽人于丹丘兮。”
不论是先秦古籍中对于“不死”、“飞升”的记载还是远古传说中的羽人形象,对后世仙人形象的产生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正是这些书籍中的文字记载,为后世打开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新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住在高山之上,食用不死之草、饮用清泉雨露,能够长生不死、日飞万里。这个世界就是后世神仙思想中所谓的“仙界”,生活于此的便是“仙人”。
二、秦汉世人对“长生不死”的追求秦汉时期,神仙思想已由萌芽阶段的灵魂不死观念转变为肉身不死信仰。相对于战国之前对超然物外的绝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此时的神仙思想则以追求长生久视为目的。这种神仙信仰的转变是在当时方士传道、帝王求仙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得以落实的。
方士,方术之士。李零曾将方士分为两类:一类为擅长方技的入海寻仙者,如徐福、卢生等人;另一类为擅长数术的“候星气”者。
方士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祈求长生不死并以此鼓吹、迷惑帝王,求得帝王的支持。其出现不晚于周,大盛于秦汉。他们构建神仙传说、主张形解销化、秘密传授方术、炼制不死丹药;他们游说帝王,称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不死仙人居于神山之上,唯有方仙道徒可入仙界、寻访仙人、求得仙药。
1、秦始皇:神仙思想的忠实拥趸
秦始皇便是渴望长生不死,企图通过方士与神仙建立联系,进而获得不死药的帝王之一。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福说海上有仙山,山上有仙人。秦始皇便差遣徐福带童男童女数千人去海上求仙人。再有燕人卢生,替秦始皇入海寻找羡门与高誓两位仙人,结果只带回了“亡秦者,胡也”的图录之书。
虽然秦始皇的成仙愿望没有在方士的帮助下达成,但秦汉时期世人对于“长生不死”的追求热情并未就此消减,神仙思想在汉代继续发展。
2、汉武帝:另一位痴迷于成仙的帝王
汉武帝可以说是汉代求仙者中成仙意愿最强烈的一位,李少君、少翁、栾大、公孙卿等皆是当时武帝身边深得其信任、助其修仙的方士红人。
汉武帝对李少君等人所言修仙思想深信不疑,亲自祠灶,派遣方士入海求仙。李少君死后,汉武帝认定他是仙化而去了,之后“求蓬莱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齐怪迁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齐人少翁凭借“鬼神方得到武帝的信任;栾大告诉武帝“黄金可戎,而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被拜为五利将军;公孙卿说服汉武帝在长安、甘泉建观筑通天台来招引神仙。为求长生不死,武帝屡次行封禅之礼,进行祈神求仙活动。上层统治阶级的大力倡导,使得神仙思想在民间迅速流行起来。一时间,举国上下的民众陷入到方士编织的“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美梦中。
3、汉末的“神仙”情节
修道求仙活动一直延续到汉末,仍然很活跃,《三国志·方伎传》裴松之注引曹丕《典论》曰:
颖川郤俭能辟谷,饵伏苓。甘陵甘始,亦善行气老有少容庐江左慈,知补导之术并为军吏。
可见,汉末世人对于长生求仙的高涨热情,这种热情的来源本质是时人对于“长生不死”的不懈追求。在这样一个热衷仙道的时代,再加以方士集团的广泛宣传,秦汉世人大多开始相信人的生命可以永恒,并为自己寿命的无限延续作出种种努力。
三、魏晋士人的“修仙”之路魏晋名士中的代表嵇康接受道教神仙思想,相信神仙的存在,并著《养生论》来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必有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嵇康对于神仙方术的相信也并非只是口头说说而已,《晋书·康传》中记载他“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其兄嵇喜也说他“长而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性好服食,常采御上药”。可见,嵇康也是当时养生修仙的实践者。
东晋葛洪继承了嵇康的观念,他“复抄集古之仙者,见于仙经服食方及百家之书,先师所说,耆儒所论以为十卷,以传知真识远之士”,即撰写《神仙传》,用大量的凡人修道成仙故事来证实“神仙实有、可学能致”。
结语:修仙小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最早的“神”、“仙”分离。神是天生的,如盘古、女娲,都是先天就是神。“仙”则是凡人通过修炼而成的长生不死之人。到后来,“神”、“仙”成为一体。从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列子》、《庄子》等书对神仙思想的描述,到秦始皇、汉武帝对神仙的痴迷、癫狂,以及魏晋士人有意编撰神仙故事。这些都成为了现代修仙小说的资源,为当今修仙小说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修仙小说与”道教”的关系最密切。教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是“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神仙思想的发展衍变,可谓是为修道成仙故事的创作打下了基石。先秦古籍中对于“不死飞升”的记载,是对道教仙人最原始的刻画;秦汉时期神仙思想逐渐成型,世人追求长生不死,探索出各类方术道法。而魏晋文士们,如葛洪之类的道教徒式学者撰写出《神仙传》,陈列古今神仙故事,以便吸引更多民众加入到弃凡求仙的大军当中。
但古人、今人对修仙的态度还是不同的,古人真心相信通过自己的修炼,可以羽化登仙。今人则更多地是一种猎奇、消遣。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