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天龙八部,大家一定会想到金庸老爷子笔下的小说吧。盖世英雄乔峰的降龙十八掌,憨笨而又奇遇不断的虚竹,帅气潇洒的段誉,仙气飘飘的神仙姐姐王语嫣。紧张而又刺激的武打场面等等。其实呢,金庸老爷子的天龙八部是借鉴佛教的概念。天龙八部指的是佛教护法神队伍中以天、龙为首的八种神话种族,包含天众、龙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因八部以“天众”和“龙众”为首,故称“天龙八部”,又称龙神八部、八部鬼神、八部众、八部神将、天龙八将等。
天龙八部的说法在佛教出现的时间较早,祂们经常出现在佛经中,以佛陀说法时的“听众”和“护法”形象出现。随着佛教在东汉时的正式、成规模的传入,天龙八部的说法也跟着传入并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华严经》共四十部类似的词汇包含三十九类“华严圣众”(佛教108位菩萨,也就是护法)。《三国遗事》中经常出现类似的华严圣众的形象,如描述四天王、忉利天、阎魔天、兜率天等诸天王,和天龙八部、神兵、四十圣众、道场神、华严神众等神现身并获信仰等事,在《法华经》的灵山会上,天龙、乾闼婆、阿修罗等八部神集会时,其他的大乘经典神众也随之出现,因此“华严圣众”也称作“天龙八部”。
他们是八类护法鬼神,随侍佛、菩萨、阿罗汉到世界各地说法,也会在人间护持修行人和寺院。他们不仅来自六道中的天道,也有不少归属于鬼道、畜生道等,故祂们的寿命依然是有限的,福报享尽时,一样有可能堕落三恶道,因此也必须精进于佛法之修行。下面我们详细的了解一下。
天众
又称、天部、天神,音译为提婆,指佛教中住于诸天界之有情。最早源自古印度神话中的提婆,与之不同的是佛教认为天人为轮回五道(或六道)之一。梵语Deva,亦可音译为提婆,意为“天”或“天神”,如护法神中的大梵天、大黑天、帝释天、四大天王、等即是。
经文中使用的“天人”除了指天神,有时也可看做“天、人”,即天界与人间的众生,因此也称作“人天”(人类和天神)。人间有善有恶,悲喜参半,天界只有享乐,没有受苦,故人间与天界归属于善道。
众生须恶业少、善业多,无犯重罪戒者方能转生于善道。持守五戒能于后世保有人身,不堕恶道之中;若加行十善业和禅定则可再向上往生,详见下段。
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其中欲界天又分为地居天和空居天。如四大天王就居住在须弥山的山脚,和人类距离近;声闻四果中除阿罗汉已脱离轮回外,其余三果圣人居住在色界天。色界虽因禅定力坚固而没有男女*产生,但仍有男女相存在。在“坏劫”时期,初禅以下的世界都被毁坏;经过“空劫”之后,在“成劫”时期,再次形成初禅以下的世界;在“住劫”之初,地表初成,有地乳自然产生。色界光音天有天福已尽、禅定力退失的男女天人,会被地乳所诱,而来到地上,吃了地乳之后,身体变重而失去飞行能力,遂成为最初的人类。他们失去了天衣的遮蔽,露出了身体,男女互相见到彼此的身体,于是产生情欲,而组织家庭、繁衍后代。
在大乘佛教中有《尊胜陀罗尼经》,天人修持可消业增寿,免除堕入恶道,一切众生修持也都能得到相同的利益。
天神的寿命也会完结,这是因为佛家相信事事皆无常。天神临死前会出现“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出汗,不乐本位”这五种征兆,也就是所谓的天人五衰,最后再次进入轮回,转世为人或其他众生。
龙众
梵语Nāga,音译那伽,亦可译为神龙。佛经上说有无数龙王,专管兴云降雨。实际上是一类蛇神,和中国的蝮(虺)龙的概念相似,佛教在中土发展附会本土神话,用“龙”相译,事实上是不同概念,但也许是同一神兽在两种文化的不同体现。大鹏金翅鸟以其为食,故是其天敌。众龙王中娑竭罗龙(海龙)最出名,因其女儿龙女曾以女身示现到其他世界即刻成佛。那伽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但是这个词的用法并不十分严格,它有时也被用来指代大象 或真正的蛇,尤其是眼镜王蛇和印度眼镜蛇(眼镜蛇在印地语中的读音就是“纳格”)。另外,雌性的那伽被叫做“那姬”(nāgī)或“那姬尼”(nāgiṇī)。那伽在汉传佛教中等同于龙,翻译为神龙;在藏传佛教中等同于鲁龙。
由于佛教也引入了印度传统的那伽(龙族)概念,在亚洲那些具有佛教渊源的国家和地区,民众对于那伽也并不陌生。在这些地方,原属于印度的那伽形象经常和本地传说中的相似生物(尤其是巨蛇或巨龙)混同起来。在西藏,人们将那伽和当地传说中的“鲁”等同起来,这是一种居住在湖泊底部或地下水中的生物,而且像西方传说中的龙一样守卫宝物。而汉传佛教通常将那伽翻译为“龙”,当然佛教的龙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但后来已经混同不分。
佛教认为,龙是所谓天龙八部中的一支。天龙八部是佛教的护法,尤其龙部众生均以誓卫佛法为己任。当有人真正修行佛法时,龙部众生会被派遣下来保护修佛的人,称为“顺法行”善族龙王,经中说大约有十一个善族,又常说八大龙王护法。不过,佛教也提到了有“不顺法行”的龙存在。
投生到那伽神身的因缘,是过去常行善布施,但无正念,又性急多怒,而得的果报
在佛教传说里,那伽与同为天龙八部之一的大鹏金翅鸟是死敌(这来自婆罗门教神话)。金翅鸟以那伽为食:“龙有卵、胎、湿、化生等之别,为卵、胎、湿、化生等四种金翅鸟所吞食。” 但是那伽有毒,于是金翅鸟最后被毒死。类似的传说也出现在印度神话之中。
佛教提到了一些重要的那伽龙王的名字:法行龙王、象面、婆修吉、得叉迦、跋陀罗等。另,佛教《妙法莲华经》有八龙王,《华严经》有十龙王的概念,如其中都有娑竭罗龙王,祂的女儿龙女在“法华会”上示现成佛,后化身为童女辅佐观音菩萨。
夜叉
梵语Yakṣa的音译,亦作药叉。佛教谓一种捷疾勇健的鬼道众生。
据婆罗门教《毘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由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叉与罗刹不同,对人类持友善态度,因而被称为“真诚者”。其形像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在佛教中,对夜叉鬼和罗刹鬼有相差不多的描述。
佛教认为夜叉有三种,《维摩经》注:“什曰: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空虚,三、天夜叉也。”在佛教中,北方毗沙门天王即率领夜叉八大将,“维护众生界”。愿意护持佛教的夜叉神称为执金刚神,领袖是密迹金刚。著名的夜叉王有十二药叉大将、伽毗罗王(简称伽罗),瑜珈教中有虎伽罗、马伽罗等。
北凉译本《毗婆沙论》将帝释天称为药叉天。其妻舍脂,据《杂阿含经》记载,出身阿修罗,在《毗婆沙论》中也曾被称为青衣药叉。
投生到夜叉身的因缘,是过去行布施,或常先损害后再利益他人,而得的果报。
乾闼婆
乾闼婆 qián tà pó(梵语:गन्धर्व,转写:Gandharva,巴利语:Gandhabba),在印度宗教中,是一种以香味为食的男性神,能表演音乐、节目;又音译为乐乾闼婆王、健达婆、犍达缚、健闼婆、乾沓和、乾沓婆、彦达缚、康达婆、犍陀罗等,意译有香神、香音神、嗅香或寻香行等。在佛经中因其是入胎的“三事和合”之一,也有人翻译做香阴,其女性为飞天,梵文 apsarā,在过去的佛教寺院墙壁上常绘画其优雅飞翔形像。
在佛教传说中,乾闼婆是天界的乐神,居住在须弥山上,侍奉帝释天,为八部众之一。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
在记载中,乾闼婆有男、女二种性别。有数位王者,如四乾闼婆王,有一个名叫童笼磨王。有说法认为,乾闼婆同时也为东方持国天王的部众。在六道中,乾闼婆有属于鬼道,或是属于阿修罗这两种说法存在。
投生到犍闼婆身的因缘,是少嗔、多布施行善,喜欢演奏乐曲,而得的果报。
在古印度沙门传统中,认为有情众生在死后,其神识会继续投胎轮回,这个投胎神识,也被称为乾闼婆。佛教也承袭了这个说法,译为“香阴”,缘于说一切有部认为神识以香为食。说一切有部发展出中有(中阴)学说,认为乾闼婆即是中有的异名。分别说部则发展出结生心、有分等学说。
未完待续!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