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王简精解(四)道·定义·道体(重磅·必读)

《道德经》·王简精解(四)道·定义·道体(重磅·必读)

首页角色扮演永生道体更新时间:2024-05-08

(长文,详解“道”和“道体”,《道德经》玄妙之门的敲门砖)

知识要点:

·“道”的定义:宇宙空间体系

·“道体”:四维空间。

·“道”的分类:天、地、王、人

·“道”的从属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前几讲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把“哲学思想体系”的架构、中国人修学的方法、《道德经》的传承脉络、解读《道德经》的方法和密码,“道”的本义与演化过程,古往今来对“道”的十种定义都解释清楚了。这一章,我们正式对《道德经》的正文进行解读,做三点说明:

1、版本。前面说了,王弼版诸多改动,破坏了老子原文的思想体系,导致自相矛盾,无所适从。(参见《道德经·王简精解·说明》)因此我们的解读采用汉帛书版为主本,王弼版为副本,关键字、词均以汉帛书版为准,“子乎者也”去掉无妨,行文更流畅,按王弼版。因为整理过的版本与以往其它版本不同,暂且命名之“王简版本”。

2、《道德经》全书方五千余字,极为精简,构建的又是庞大精致的中国哲学思想体系,因而在某些领域的核心概念出现空白,或者是有所表述,未予定义和总结。我会补充、完善,新创建的部分会注明出处(《道理经》)

3、因为回归了“老子之道”本义,用“系统论”重新解读,维度不同,自然会破解到后学未达到的高度和空白领域,有不少新发现,新见解,新解释,我会说明依据和推理过程,大家自行甄别。

我们开始破解第一个密码,25,把“道”的定义明确!

‬“道”的定义

第25章,这一章老子说了三个重点:

1、“道”的定义:宇宙空间体系

2、“道”的分类:天、地、王、人

3、“道”的从属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为天地母⑤。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⑥,强为之名曰大⑦,大曰逝⑧,逝曰远⑨,远曰反⑩。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⑪。国中有四大⑫,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⑬。

【王简译】

有万物混合而成,天地产生之前已经存在,寂静无声,空旷无形,按照自己的法则独立运行,不会改变,循环往复而不会停止,可以做为天地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给一个字叫“道”,勉强起个名叫“大”。因为很大所以渐离渐逝,渐离渐逝所以渐行渐远,渐行渐远所以反向运动,沿圆周运行最终返回起点。

所以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国中有四大,而王是其中之一。

人的法则地定,地的法则天定,天的法则道定,道的法则天然具备自己定。

〔王简注〕 

①物:天下万物,事物,一切物体和现象,包括物质、信息和能量。郭店楚简本作“状”、“象”。取帛本“物”。皆明“道体”混合万物而物。混:混然、混融。混成:混然一体。王弼本作“混”,帛本作“昆”,两者本义不同。“昆” 是两个人在太阳底下干活,老子似指阴阳“昆成”。“混”,丰流也《说文》。众水汇流成河。“昆”指两个,“混”指众多。取王弼本“混”。②寂:寂静无声。寥:空旷无形。 “道体”寂静空旷,无声无形③独立而不改:对应“道法自然”。“自本自根”(《庄子·大宗师》)。④周行而不殆:帛本无,王弼本添加,与老子“复归其根”意同,故取。周行:王弼注:“周行,无所不至”,指“道”无所不至而循环运行。不殆:不息、不竭。殆通怠,懒惰,疲惫。⑤天地:王弼本作“天下”,帛书本作“天地”,取帛本。⑥字之曰道:王弼本和帛书甲乙本作“字之曰道”。傅奕本、李约本、范应元本均有“强”字,汉帛本为主,王弼本为辅,其余诸本不取。 ⑦大:指“道体”无边无际,无所不包,遍无不在。 ⑧逝:指“道”内万物运行不息。“曰逝,曰远,曰反”的“曰”可作“而”、“则”、“就”解。 ⑨远:无边无际、弥漫远到。 ⑩反:一作“相反”,反向运动,二作“返”,返归本源、返回原点、返回自体,有循环往复之意。均可,符老之意。 ⑪“王亦大”:很多版本作“人亦大”,没必要,按帛本,老大在强调“王道”,王道治国是老子重点,马上以下文“国中有四大”对应。⑫国中有四大:王弼本作“域中有四大”,没必要,按帛本。国与王对应。⑬法:法则、规则。通解均解为“效法”,不对,改过来。天道天行,地道地行,王道王行,人道人行。替天行道,大谬!天道效法不来,当各行其道。自然:自本自根,自定自法。不能解为“大自然“,老子时代没这个词。

【王简解】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有两个重点后学没有破解:

第一个重点“天法道”:“天道”的法则“道”定。“天道”不等于“道”?“道”比“天道”更高一级吗?这个问题后学都解不通,通常选择直接忽略了,或者直接跳过。“地道”为地球之道,地外谓之天。老子极其聪明,知道“道”的概念是人为的,一给名字就“名可名,非常名”了,人永远不可能了解宇宙的终极奥妙,但“人性”“欲无穷”,求知欲会驱动人类不断探索,所以在“天道”上再设置了一个可无限扩展、进化、升级的“道”。“天法道”的“天”即“天道”,可以这样理解,就是现在人类“目前认知的宇宙”之道。也可以当作是哲学范畴的“道”,当神学提出鬼神存在“超宇宙空间”,或者科学提出宇宙是平行宇宙,无限宇宙等,这时老子所设的“天法道”中的“道”就发挥作用了,老子之“道”是一个无限概念,只要你人类可以假设,可以想得到,老子之“道”就可以装得下,无论鬼神住在多少个超宇宙空间,它们总和组成的“大宇宙空间系统”就是“道”,无论科学提出多少个平行宇宙,它们总和组成的“大宇宙空间系统”就是“道”。这就是“天法道”的精髓所在。

平时我们在“哲学体系”中论道,道可以理解成“天道”,在“大哲学体系”中论道,“道”比“天道”更高一级。(注:“大哲学”的概念参见《什么是哲学》,《中国有没有哲学?》)

第二个重点是“道法自然”:“道”是最高的“大宇宙空间系统”概念,它的“法则”人类永远也不会知道,老子自然也是不知道的。但是“道”自己知道,所以老子做了极聪明的相互对等处理,“道的法则天然具备自己定。”两个无限的概念就相对应成为一体了。“道”的“法则”实际上就是“理”,道法=道理,天道之法=天道之理=天理,理也分天、地、王、人,天地叫“理”,天理、地理,王与人叫“法”,王法、人法(心法)。这样就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体系的概念对应和连接上了,就是“道与理”。张载“为天地立心”,他是想多了,喻言明志而已,他能立的只能是自己的心,人立的只能是人的心,人的法。天地的心只有天地自己知道。人道的法则天地定,人心的法则天地立。

2、“道”的定义。

《道德经》中对“道”描述的章节至少有十五章,(1、2、4、6、11、14、21、25、32、34、35、40、41、42、51)。挑些重点词汇详解:

有物混成、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寂、寥、大、逝、远、反、渊、湛、夷、希、微、不皦、不昧、无物之象、无状之状、有物、有象、惚恍、窈、冥、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5章】

有物混成: “物”分物质和万物,中国哲学讲的“万物”,“是指天地万物,事物,一切物体和现象,包括物质、信息和能量。”

宇宙万物混成“道”,需要一个超级大的空间去装吧,也只有“宇宙空间”才能装得下,万物在这个空间内独自运行,形成一个平衡的“宇宙空间体系”。“有物混成”为“道即系统”论,提供了一个很有力的依据,正常推理,宇宙万物总不会混成“规则和规律”吧,“规则”就是推动万物运动的“能量”,能量产生信息,信息产生物质,“规律”是万物运动的轨迹,即“理”,万物在宇宙空间内运动,这个空间就是“道”,这样解释多好,顺理成章,又流畅,干嘛非把“道”说成“规则和规律”!

独立不改:按照自己的法则独立运行,不会改变。

周行不殆:循环往复而不会停止,复归其根。

寂:寂静无声。

寥:空旷无形。

大:无边无际,无所不包,遍无不在。

逝:运行不息,渐渐消逝。

远:渐远渐离,无边无际、弥漫远到。

反:一作“相反”,反向运动,二作“返”,返归本源、返回原点、返回自体,有循环往复之意。均可取,符合老子本意。

【王简解】宇宙空间(道体)由万物混成,寂、寥、大、逝、远、反。

【21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王简译】

上德之人表现在,遵循道理从事。道中万物,模糊不清。若隐若现,却能感受其形态;若有若无,却能看到有物;深远幽暗,却能发现精华;其精华高度真实,而且能找到其中的规律。由古至今,上德之人名字不会消逝,正是因为其行事顺应万物规律。我为什么会知道万物运行的结果呢,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惟道是从)。

【王简解】

这章总结了上德之人的处事原则,同时也描述了形容了道体中万物运行的特点。“道之物”很明确表示,道中之物,万物在道中,在道的体系中运行。

王弼本三处更改,均按帛本校正。帛:道之物。王:道之为物。帛:自今及古。王:自古及今。帛: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王: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注:此章详解参见《二十一章为例,道德经应该这样解读》

【14章】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捪‬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王简译】

看它看不见,名叫“微”。听它听不到,名叫“希”。摸他摸不着,名叫“夷”。这三者都是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为“一”。“一”就是它的上面不显得明亮,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没有分界,延绵不断,却不可名状。周而复始的运动,又回归到无形、无象、无声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想跟随着它又看不到后面,想迎接他又看不到前面,把握当今的道,来驾驭当今的具体事物。能知道事物的起始,就可以把握其道行的规律。

【王简解】

介绍“道体”的特征。对“一”下了定义:无、空间。这个“一”的定义,可以破解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9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现行的通解,对“一”的解读都是错误的!

【4章】

道沖,而用之有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王简译】

道体是虚空的,用之不尽。渊深博大,好像万物的宗主;锋芒不露,解除纷争,和光同尘。深远幽暗,好像无处不在。我不知它从何而来,天帝之前已经存在。

【王简解】

道体虚空,万物之宗,包容万物。

【41章】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王简译】

上智之士闻道,勤奋践行。中智之士闻道,将信将疑。下智之士闻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就不足以成为真正之道。所以圣言道:光明大道若隐若现,前进大道好似后退,平坦大道崎岖不平。至上之德虚怀若谷,光明纯洁的心灵总能蒙受屈辱。最齐全的德总似有所不足,最刚健的德总似柔弱。质地纯真总似有污点。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天然自成,最美妙的音乐稀稀落落,最大的形态无影无踪,道隐藏在万物里面,没有名字。却能帮助万物,成就万物。

【王简解】

说的还是“道体”的特征:寂、寥、大、逝、远、反、渊、湛、夷、希、微、

‬道体

【2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王简译】

天下人都知道美是什么,恶行就停止了;都知道如何求善,不善就停止了。有,是无中产生,难,是容易积累而成,长,是短相比较而成,高,是低呈现而成,音乐,是各种声音混和而成,先,是后跟随而产生。所以圣人行事无中求为,以身作则,不言而教,顺应万物自然成长而不去主宰,滋润万物而不自恃有功,成就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正是因为不占据功劳,反而永生不灭。

【王简解】

这一章我们破解第二个密码,2,道体。

这是我在破解《道德经》的诸多章节中,难度最大的一个,而且几乎错过,也是觉得最神奇的一个,破解之后觉得不可思议,头皮发麻。老子太疯狂了,他居然在勾画“道(宇宙)”的四维空间,直至二千四百年后,才出现二个人在做同样的事,俄裔德国数学家闵可夫斯基,和他的学生爱因斯坦。老子才是第一个提出宇宙“四维空间论”的人,比西方早了二千四百多年,看到这篇文章的“国学大师”们去西方哲学界发篇论文宣讲一下,把本应归属老子的荣誉还给他。

这一章有三个重点:

一是出现了“美”和“善”。

二是“道体”

三是“无为”

“美”、“善”、“无为”我们先给一个定义,在第8章“上善若水”再详解“美”、“善”、“理”,在第48章“无为而无不为”再详解“无为”。本章我们重点解“道体”,这是一个全新的发现,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可以载入《道德经》研究史册。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王简译】天下人都知道美是什么,恶行就停止了;都知道如何求善,不善就停止了。

老子在阐述“道体”这么重要的章节加入这样一句话,引起我的重视。老子惜字如金,不会无缘无故加一句废话。因此我认为“美”和“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与“道”、“德”、“理”必有关联,因此我给“美”下了一个定义,归入“德”的体系,给“善”也下了一个定义,归入“理”的体系。

“美”的定义:

“美者,明德之态也。不缺不偏不虚,中正和谐,简直持衡。”(《道理经》二章)

【王简译】“美”就是按照德的准则去作为而展现出来的姿态。

“善”的定义:

“循理而行谓之善。”(《道理经》一章)

【王简译】“善”就是遵循理的规则而运行。

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是这句话中的“已”应解为“停止”,如“死而后已”。现行通解均解为“产生、存在”是不对的,不通顺。“天下都知道美是什么,丑就产生了;都知道善是什么,不善就产生了。”逻辑不通,美和善一经命名,自然就有了概念,就规定了什么是美,什么是善,自然也规定了什么是不美(丑、恶),什么是不善,美与不美,善与不善同时产生,而不是要等到天下都知道才产生,所以要更正,解为“停止”。

2、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

【王简译】所以圣人行事无中求为。

无为的定义:

“无为,无中求为也。”(《道理经》六章)

【王简译】无为,就是无中求为。

我们在第48章再详解。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

【王简译】有,是无中产生,难,是容易积累而成,长,是短相比较而成,高,是低呈现而成,音乐,是各种声音混和而成,先,是后跟随而产生。

通解中解这段话,均把“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解为万物的一正一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促就,长和短互为显示,高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连接相随。”(《老子今注今译》,作者:陈鼓应)

一开始我也没在意,就按照通解去解了。直至最后发现有两个疑问始终得不到解释,第一个疑问是一正一反,相互对立的概念有很多,比如老子也在重点论述的刚柔、实虚、美丑、福祸、善恶等等为什么不提,偏偏是“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这六对概念?

第二个疑问是“音声相和”不是一个一正一反,相互对立的概念啊,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破解的线索正是从“音声相和”开始。

音:《说文解字》【卷三上】【音部】於今切(yīn)声①也。生于心,有节于外②,谓之音。宫、商、角、徵、羽③,声④;丝、竹、金、石、匏、土、革、木⑤,音也。从言含一⑥。凡音之属皆从音。【注释】①声:言之声。②有节于外:受外部口腔舌齿的节制。③宫商角徵羽:是中国五声音阶中的五个音阶。此指乐音。④声:潘任《粹言疏证》:“乃指五声之单出而言。”“五声之内唯单出无馀声相应杂(配合)曰声也。”⑤“丝竹”句:《汉书·律历志》:“八音:土曰埙(xūn),瓠日笙,(革)曰鼓,竹曰管,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钟,木曰柷(zhù)。”⑥从言含一:林义光《文源》:“一以示音在言中。”

声:《说文解字》【卷十二上】【耳部】书盈切(shēng)音也。从耳殸声①。殸,籀文磬。【注释】①从耳殸声: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八音之中,惟石之声为精诣,入于耳也。”按:石指磬,可见殸声还兼表义。

《说文》中音、声互解。但在《道德经》中,显然“音”不能解为“声音”,否则“音(声音)”和“声(声音)”相混合,有什么意义。因此“音”应解为“音乐”,丝、竹、金、石、匏、土、革、木,“八音”。“声”应解为“声音”,宫、商、角、徵、羽,“五声”。

“音声相和”的正解是“音,声相和”。音乐,是各种声音混和而成。

破解了“音声相和”,按此逻辑再去破解其它五对概念。我发现,老子所说的这六对概念讲的不是一正一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而是讲的前者是由后者产生的。前者要加一个逗号,“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这样,第二个疑问就解决了。

回到第一个疑问,为什么老子偏偏要列举这六对概念而不是其它概念,一定有其深意,老子格物的水平是相当神奇的,擅长用自然万物的本质特征来描述和解释“道”,万物本就在道中运行,其本质自然也是“道”的本质。从老子“格水”我们就知道,“上善若水”格出了水的十善,实际上就是“理”的十大规则。(详见《上善若水,见识一下老子的格物功夫》)

在这里,老子想做什么?他竟然发现了自然界中存在的最本质的六种状态,就是““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他竟然在构建“道体”,也就是构建“宇宙空间体系”,而且精确到“四维空间”,以及万物由无到有(有无相生),序度时宜,量变到质变(难易相成)的产生,还有能量传播的方式:波(音声相随)。多一个字的废话都没有,完整而精确!

有无相生:有,是无中产生。万物、万事的诞生,均由无(空间、可能性)中产生。

难易相成:难,是容易积累而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无相生,无中生有,有归于无。一为无,二为有,三和合,有有和,有无合,生万物。”(《道理经》五章)

难易相成说的就是“有有和,有无合,有无和合”,序度时宜,量变到质变,生万物。

长短相形:长,是短相比较而成。这是在描述“一维空间”和“二维空间”,线、面,长和宽。

高下相盈:高,是低呈现而成。这是在描述“三维空间”,高。

音声相和:音乐,是各种声音混和而成。这是在描述“道体”(宇宙空间体系)中,能量的传递方式:波。

先后相随:先,是后跟随而产生。这是一个时间概念。在描述“四维空间”,时间。

老子精妙的宇宙空间系统模型:

有无一一空间,难易一一和合(有有和,有无合,万物生),音声一一系统交换(能、信、物),长短一一X轴 Y轴(一、二维),高下一一Z轴(三维),先后一一时间(四维)。

宇宙空间体系=四维空间+有无+和合+序度时宜+万物+系统交换。

老子对“道”(宇宙空间体系)的描述多么神奇,多么准确!反正是吓倒我了!不可思议!尸子提出了宇宙的概念,《尸子·卷下》说:“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宇”指整个空间,宙指整个时间。《关尹子》开篇第一句话自注:“宇者,道也。”两人就联手把“道”的定义明确了。宙是时间概念,老子之道本身就包括了“时间维度”(“前后相随”),实际上也是“宙者,道也。”

至此,我们就可以完整的确定:“道”就是“宇宙空间。”

总结:这一讲篇幅很长,我们一次性完整讲清楚,《道德经》中涉及“道”的定义的章节我们都译解出来了,关键词句“有物混成、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寂、寥、大、逝、远、反、渊、湛、夷、希、微、不皦、不昧、无物之象、无状之状、有物、有象、惚恍、窈、冥、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均作了详细解释。

有物混成: 宇宙万物混成“道”,需要一个超级大的空间去装,也只有“宇宙空间”才能装得下,万物在这个空间内独自运行,形成一个平衡的“宇宙空间体系”。“有物混成”为“道即系统”论提供了一个很有力的依据。

道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宇宙空间体系”是一个“四维空间”,老子时代自然没有维度的概念,但是神奇的老子发现了宇宙万物最本质的六种状态,把“四维空间”和“道生万物”精准而又完整的刻画出来了,真是了不起!

“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寂、寥、大、逝、远、反、渊、湛、夷、希、微、不皦、不昧、无物之象、无状之状、有物、有象、惚恍、窈、冥、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些都是描述“道”(宇宙空间系统)的运行规则是圆周运动,万物都会回归到起点。以及宇宙空间的特征:“寂、寥、大、逝、远、反、渊、湛、夷、希、微、不皦、不昧、有物、有象、惚恍、窈、冥。”

至此,王简就可以很明确地对“道”下一个定义:“道者,万物之动,宇宙之衡也。”“道”就是宇宙万物的运动形成的平衡空间体系。”

这是《道德经》问世二千五百多年来首次对“道”进行了精确定义,是《道德经》研究史上历史性的最重大的突破。

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今后同学们再也不要用“一阴一阳”、“不可言说”、“规则规律”去定义“道”了,因为这样定义永远解不开《道德经》。

25章中还有两个重点:

“道”的分类:天、地、王、人

“道”的从属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们下一讲再详解。

原创/作者:王简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