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一颗纯粹真诚的心,拿玉石来做比喻,就是纯,无瑕疵。心无瑕疵,即心中无贼。能看透世事者,心中自然无贼;能心无疑惑者,心中自然无贼;能心地坦然者,心中自然无贼。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朱熹和王阳明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就是天理,就是需要去维护的;而王阳明主张的“天理”是无需外求,只需发明本心,即良知;只要不违背良知的东西就是天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心中之贼,它既然藏在心中那么就点亮心灯以此攻克。第一要有自省之心,不可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
早在唐朝开始,太宗说过这样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正是因为这几面“镜子”也让太宗开启了贞观之治。历史上的其他皇帝难道没有听说过这样的话吗?他们只是不反省自己,从而贼心作孽。
向善之心,一个人必须要顺应天理,行走在正义的道路上。只要是人之所愿,它就是人们心中一盏不灭的明灯,一个人心向善的正义之路。
坚定之心,内心要有真理定力,一定不向庸俗等势力低头。只要坚定信念,生活就不会迷失方向,更是保持了一个作为公民的基本素养。这一点说起来非常的容易,而且道理都懂,但做起来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情。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情况,前进的路途中一定要坚持这颗本心,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内在“美”。
清洁之心,不断去除自己的私心杂念。什么是私心杂念?基本的*之外的,或者说自己两只上认为都是错的就是私心杂念。一个人*可以有,但这个尺度很关键,我们不能任由它生长;倘若不控制随着时间的发展就会成为“极端”。所以说看得开,识得破,懂得透才是人们保持清洁之心的关键,即良知合理的表现。
善始善终,可破修业之贼,学业、家业与事业的成就,无不需要从一而终的韧力。曾国藩说:“凡事有极困难者,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修业的终点还能维持初心的人,本来就很少。在修业之初,人们缺乏经验,总是雄心壮志,在理想的照耀下勇敢地踏出了开头的几步。但随着修业的精进,遇到的细节问题越多,各种实际的困难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手足无措。这其实就是缺乏做事手段的体现。
如果不能正视困难,及时调整策略,越挫越勇,则很容易改弦更张,放弃已经走过的路。但不能善始善终的人,即使换到其他方向也终难成气候。
备前慎后,可破应事之贼,许多人之所以虎头蛇尾,是没有找准做事方法。做事的方法,最忌缓前急后,而应当备前慎后。
而备前慎后则是做事之前做好充分准备,在事情有所成效后仍然戒骄戒躁,谨慎行事。
明代吕坤曾经说过:“闲中不放过,忙时有受用。”在事情还没开始的时候未雨绸缪,学会看清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放过小细节,才能在事情真正忙碌起来的时候游刃有余。
做事取得成功或者部分成功后,应当谨慎,“小心行得万年船”,一是谨慎已有的经验不一定永远适用,要适当调整;而是谨慎面对新的细微变化,及时发现新问题,防止小的失误积累成大的破坏。
静心敛气,可破蓄德之贼,做事缓前急后,不能备前慎后的根源,在于心浮气躁。“心浮气躁”之贼,不仅令事情做不成,而且容易戕害自己的道德修养,应当用“静心敛气”来破这蓄德之贼。
一个人浮躁,影响的也许只是一个人。但浮躁再扩大开去,就形成了现代社会的压抑氛围。企业浮躁,急于牟利,于是就产生了毒奶粉、毒鸡蛋、地沟油、豆腐渣工程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于是,躁心浮气产生的道德问题,就扩大为法律问题、环境问题,最后是整个人类的生存问题。
社会由个人组成,假如每个人能够少一分浮躁气,静心敛气以修身,那么社会的道德氛围就能无穷无尽地蔓延开去。
和颜悦色,可破处众之贼,浮躁之人,容易对人疾言厉色。因为心不静,所以他们对人也多颐指气使,一旦抓住别人的小小错误,就大做文章,甚至破口大骂。这当然不是处众之法。
疾言厉色之人,在旁人的眼中犹如君临天下,没人敢得罪。所以这样的人仿佛有一种威严。但只懂疾言厉色的人,本质上来说只是修为不足的人。他们就像只装一半的水壶,自鸣得意,不懂反思。久而久之,身边的人都看透了这一点,他还能有什么知心的朋友呢?
而和颜悦色待人接物,则体现一种对人起码的尊重和自我修养,在此基础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可以破处众之贼,赢得好的人缘和口碑。
欢迎大家品读中华大家读书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获家庭更幸福,事业更成功!
感恩万佛之祥光照耀,感恩神天共佑!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谆谆教导!
感恩大家的帮助,愿大家身体健康,心想好事成!
愿所有众生喜悦、安康、幸福、富足、丰盛、一切圆满!!!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