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何要在小说《铸剑》中,写两个男人“接吻”的桥段?

鲁迅为何要在小说《铸剑》中,写两个男人“接吻”的桥段?

首页角色扮演铸剑最终契约更新时间:2024-05-11

说起鲁迅先生的文章,相信很多人都阅读过不少,相关解读也有不少。而在鲁迅的小说里面,有一篇名叫《铸剑》的小说很有名气,这篇小说主题关乎于复仇,改编自我国古代志怪笔记《搜神记》里的故事,似乎毫无争议。

但是近来日子里,我在搜集民国同性作品以及小说中,却看见《铸剑》频频列入其中,我曾经阅读过《铸剑》,深知《铸剑》的内容应该与同性无关,我想这部作品会被列入同性作品的一大原因,是因为鲁迅先生可能在文章中有这样的描述:

“呵呵!”他一手接剑,一手捏着头发,提起眉间尺的头来,对着那热的死掉的嘴唇,接吻两次,并且冷冷地尖利地笑。

在这句话里面,眉间尺是一名男性,而“他”是替眉间尺报仇的黑衣人,二者都是男子,加上后面“接吻”两个字。可能会有人将其列入同性篇目中。

其实很多人都觉得“接吻”这一点是非常突兀的,就连大多数解读《铸剑》的文章,作者都会不约而同地绕开这一点——因为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去解读。

难道这接吻是真和同性相关?还是另外有其他寓意?

我也阅读了相关《铸剑》解读的文章,虽然很少有人去解读“接吻”这一点,但是我根据大家的解读,以及自己的理解,试着为大家解读一下关于《铸剑》中,两个男人为何要“接吻”?


古代神话改编,复仇为内核

尽管鲁迅先生的作品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是《铸剑》毕竟作为课本中非收录的一篇小说,可能有些人对于这部小说不太熟悉,我先简单介绍一下《铸剑》。

《铸剑》的故事内容基本来自于《搜神记》里面的《三王墓》。

《三王墓》主要讲的是楚王命令干将、莫邪夫妇造剑,夫妇二人建造了三年才铸造成雄雌二剑,干将预感到楚王可能会因为造剑时间过长而降罪于他,于是只带了雌剑前去,并告诉怀有身孕的妻子雄剑的位置。

果然楚王见干将只带了一柄剑,就降罪于干将,将其*了。

干将与莫邪的儿子叫做赤,赤长大以后,母亲告诉赤关于其父干将的事情,赤寻找到了雄剑,并打算找楚王报仇。

楚王做梦的时候梦见了有人要寻他报仇,于是重金悬赏梦中的青年。赤听闻后就逃走了,逃到山中遇见一个侠客,侠客说他可以帮助赤报仇,但是前提是需要两样物品:剑和赤的头颅。因为侠客需要用赤的头颅,以拿悬赏的名义去接触楚王。

赤听后爽快地自尽,将剑和头颅交给了侠士。侠士将头颅交给了楚王,并告诉楚王这是勇士的头颅,需要用镬(古代烹人刑具,形状像是鼎,无足)煮,谁知赤的头颅在热水中三日不烂。


侠士建议楚王亲自在镬边观看,楚王来到镬边,侠士趁机割下楚王的头,而后又割下了自己的头。三个人的头颅一块在镬中烹煮,全部煮烂,等捞上来的时候,已经分不清彼此。人们只能将三个人的头颅一并埋在一起,这也就是《三王墓》的全部内容。

在《铸剑》这篇故事里,鲁迅对于《三王墓》的故事结构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改变,从故事的背景、主角复仇的内核,以及主要人物的复仇行动,包括故事最后三个头颅煮烂不分彼此的结局,都没有改变。

除了对于古文更加细节地描述以外,鲁迅的《铸剑》对于《三王墓》有比较大改动的部分在于以下三点:

一是主角的名称以及性格的描写。

在《铸剑》一文中,最明显的变动就是鲁迅将干将莫邪的儿子赤改名为“眉间尺”,其实这个更名也并非和原文没有关联,在《三王墓》中,就有记载赤“眉间广尺”,和原文还是存在着关联。

除了更名以外,鲁迅在文章开头便增添了关于眉间尺性格的一大段描写,这段描写和老鼠相关,讲的大致就是眉间尺对一只老鼠憎恶却又抱着同情的复杂心态,以及他本人憎恶与同情之中反复摇摆的心理过程。

而在《三王墓》中,并没有这段的描写。而且从《三王墓》简单的记载来看,赤是“日夜思欲报楚王”,似乎要更加果断一些,但是鲁迅添加的这个改动可以让眉间尺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二是故事结尾的一段分辨三人的过程描述。

在《三王墓》的结尾,作者只是简单陈述了三人在热水中被煮烂分不清谁是谁的事实。但是在《铸剑》中,鲁迅却加了一段关于楚王的臣子和妃子分辨哪个是楚王头颅的过程:

“我有法子。”第三个王妃得意地说,“咱们大王的龙准(指帝王的鼻子)是很高的。”

太监们即刻动手研究鼻准骨,有一个确也似乎比较地高,但究竟相差无几;最可惜的是右额上却并无跌伤的瘢痕。

“况且,”老臣们向太监说,“大王的后枕骨是这么尖的么?”

“奴才们向来就没有留心看过大王的后枕骨……。”

王后和妃子们也各自回想起来,有的说是尖的,有的说是平的。叫梳头太监来问的时候,却一句话也不说。

这段臣子和妃子在探讨哪个是楚王头颅的过程,也是鲁迅添加上去的,不过这个点倒是很好理解。单不论鲁迅写作的深意,仅从文本上看,都能看出,鲁迅对于楚王臣子以及其妃子的讽刺之意,这个改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三是突兀的“吻”。

而最为突兀的改动就是鲁迅在黑色人(也就是《三王墓》中的侠士)遇见了眉间尺以后,当眉间尺献出了自己的头颅,黑色人对于头颅的吻。

这个吻的突兀点主要是在于完全没有铺垫,这个铺垫包括剧情以及感情方面,黑色人和眉间尺二人萍水相逢,黑色人要帮助眉间尺去复仇,二人不算是恋人,甚至不能算是挚友,这个吻出现在故事里,的确是很多人不知道该去如何解读的点。

而鲁迅笔下的这个“吻”到底是什么寓意?可以肯定的是,“吻”应该与感情无关,但是为什么会出现“吻”,在这里我可以稍微探讨一下。


接吻——传统解读中的隐喻

如果想要讨论“吻”的含义,那就一定要联系到《铸剑》的解读。

《铸剑》最为传统的解读就是鲁迅的“复仇精神”,这种“复仇”是和当时的背景(三一八惨案以及当时的政府)相联系的。

在传统意义中的解读,黑色人宴之敖者就是鲁迅自己,因为鲁迅曾经用宴之敖者作为过笔名,鲁迅还解释过这个笔名的意思:

"宴从宀(家),从日,从女;敖从出,从放;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赶出来的。"

当时鲁迅与弟弟周作人以及日本弟媳住在一屋,却不想家庭矛盾日益激烈,鲁迅用这个笔名来表示自己的状况。

除了笔名以外,关于宴之敖者的面容描写:

瘦得颧骨,眼圈骨,眉棱骨都高高地突出来。

这段面容描写很像鲁迅本人,所以传统意义上,很多人认为宴之敖者就是鲁迅的化身。

既然黑衣人宴之敖者代表的是鲁迅本人,那眉间尺又是谁呢?

根据故事写作的背景来看,眉间尺代表的就是在当时社会下的新生代青年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铸剑》开篇鲁迅会加上眉间尺和老鼠的桥段。

开篇鲁迅用眉间尺和老鼠来映射当代青年人一开始在家中的时候,内心还充满软弱。直到“仇恨”来临的时候,内心软弱的青年人不得不决然起来,即使知道“复仇”之路有去无回,但还是毅然踏上了“复仇之路”。

那么眉间尺的断头,其实也就变相映照着当时社会上为了正义流血牺牲的青年人们。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眉间尺、宴之敖者和楚王的头颅煮在了一起,那些分辨的臣子与妃子也有了映射:他们映射的就是鲁迅最常批判的“看客”,他们麻木且又冷漠,愚昧而不自知,在这篇故事里让人啼笑皆非。

根据这种解释,宴之敖者对着眉间尺头颅的吻,意味便明了了:一是宴之敖者对于眉间尺的尊敬,这也是鲁迅对于牺牲的青年人的一种敬意;二是宴之敖者对于“复仇”的决心,也就是鲁迅对于“复仇”的一种决心。


这个吻在这样的理解下,宴之敖者承诺眉间尺一定会帮助他复仇,而吻就像是定好的契约,更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决心。

这一点的佐证还在于后面“冷冷地尖利地笑”,试想,如果当真是同性题材,在吻之后,黑色人绝对不会“尖利地笑”,而这个笑更加证明了宴之敖者,包括作者向黑暗社会“复仇”的魄力。

接吻——复仇的另一种解读

以上是对于《铸剑》的一种最常见的解释,这种解释将“接吻”当成一种“复仇”的契约来表达决心,而作家残雪曾经对于《铸剑》有另一种看法,而这种看法也许可以对“吻”有另一种解释。

作家残雪曾经认为《铸剑》是拥有一种深层的复仇,深层的复仇就是人本身自己对于自己的复仇,因为人一旦有了*,就会产生罪孽,而人心中又有善良之处,所以人本身就会分裂成几个对立的部分。

其实在这种解释下,同情老鼠的眉间尺就是一个人内心软弱与爱的部分,“生怕干将造出一模一样的剑给别人来抗衡”的楚王象征着一个人的恐惧和恶的部分,而洞悉一切,具有侠义之心的宴之敖者就是一个人经过学习后,理智的部分。

在故事里,宴之敖者曾经对眉间尺说过:

“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

素未谋面却一向认识——在一个人的生命中,谁最了解自己,当然是自己本人了。

当命运决定眉间尺不得不踏上向楚王复仇之路的那一刻,眉间尺就不得不先“断头”,而后由宴之敖者来替自己复仇,这就是一个人内心由善到恶的内心挣扎部分。

当复仇成功,楚王的头颅没气以后,眉间尺和宴之敖者二人也沉入了水底,三个人最后不分彼此,这正是一个人生命中善、恶、理智三者不可分割一样,而旁观的妃子、臣子也没有办法将其分清,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人的三部分。


如果在这样的解释下,这个“吻”就是一个人的理智对于善意的传递。

当眉间尺选择自尽的那一刻,其实意味着一个人仅凭着爱与善意是无法在社会下生存的,但是他要去消灭内心的“恶”,他需要借助理智。

理智包含着一个人的智慧与学识,他可以发扬人的善,但也可以助长人的恶,当眉间尺的消失,这个“吻”则像是一种传递。眉间尺和宴之敖者善意传递,以及承诺,二者一起去消灭人心中的“楚王”,即恶。

不论是哪种解释,可以看出,这个“吻”的含义有两点其实是共通的:

一是从动机上讲,这个“吻”是带有承诺的含义,就像是一个契约,这个吻是宴之敖者对于眉间尺的承诺,告诉眉间尺一定会帮其“复仇”。

二是从寓意上讲,这个“吻”是带有宴之敖者的决心,宴之敖者通过这个吻,以及吻过后“尖利地笑”来表达自己“复仇”的决心。

也许是因为二层含义,所以《铸剑》描写宴之敖者吻眉间尺的时候,才“对着那热的死掉的嘴唇,接吻两次”。

有时候,吻并不意味着爱情。


文后话:

开始是没有想写这篇文章的,是因为在整理创造者同性文学作品的时候,意外地看到了一份所谓的“同性作品书单”,鲁迅先生的《铸剑》列入其中,开始我是惊讶的,毕竟我读过《铸剑》,知道这篇小说讲了什么,是绝对和同性无关的。但是因为“书单”的传播范围还比较广,再加上引人误解的“吻”,很多人已然将鲁迅的《铸剑》“同性作品”当真。

我的确是喜欢整理同性文学作品,但是有些并非是同性文学作品的也不应该列入其中,误导大家,一个“吻”绝对不是判定故事感情的标志。

参考文献:

《铸剑》-鲁迅

《读鲁迅<铸剑>》-残雪



我是陆月圆,关注书、影中女性以及少数群体生存状态,并致力将其分享给大家。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