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
公元前203年,在楚汉战争中屡立战功的韩信向刘邦派出使者,请求刘邦准许他代理齐王,镇抚新征服的齐地。而一向封赠功臣慷慨大度的刘邦却出人意料地对韩信破口大骂,封齐王事件由此成为了刘邦君臣交恶的转折点。
可我们仔细还原整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场景,就会发现其实刘邦真正在乎的并不是齐王的爵位,韩信从他手里夺走的这样东西才真正要了刘邦的老命……
公元前203年,一辆来自齐地的马车口称使臣,风尘仆仆地驰入了广武的汉军大营。已经与项羽对峙了多时的刘邦听说使臣到来,喜出望外。
因为他已经得到消息,汉军大将韩信不久前在潍水击破了齐王田广和楚将龙且的二十万联军,尽定齐地。此番迁使呈书,当是韩信的胜军修整已毕,前来与自己商议合击项羽之事。
可使者呈上书信后,刘邦脸上的笑容却随着字迹间游移的目光渐渐凝固了。从凝固变为失落,由失落更生出扭曲。当着使者的面,他愤怒地将书信掷在地上,高声骂道:
“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为何大怒?原来韩信在这封传书中没有一字提及并力伐楚之事,而是径直向刘邦提出了一项令他难以接受的请求:请求刘邦批准韩信暂代齐王之职,镇抚新征服的齐地。
这封书信历来被人们视作韩信对刘邦的借故要挟、落井下石,而它也的确为韩信与刘邦的最终决裂埋下了隐患。但如果我们细心地还原韩、刘传书的历史情境,似乎又会感到,刘邦的这顿脾气发得毫无道理:韩信为什么就不能代理齐王之职呢?
一年前,韩信和张耳兵出井陉,背水一战,终朝之内荡平成安君陈余的二十万大军,一举击灭赵国。灭赵之后,韩信也曾遣使向刘邦请示,要求立张耳为王以填辅赵地,当时刘邦并未驳回此议。
张耳本为井陉破赵的副将,因功而被正式封王于赵,副将尚且优待如此,韩信身为破赵灭齐的主帅,为什么连暂代齐王的资格都没有呢?
假如我们认定刘邦对张耳和韩信态度就是厚此薄彼,那照这样推论下去,刘邦抵触的就不是分封制本身,而是针对韩信这个人。可封王韩信的构想本是刘邦在两年前主动提出的,《史记》载有明文。
公元前205年,刘邦兵败彭城,狼狈西逃。在下邑,他曾问计张良:
“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
——《史记·留侯世家》
这个问题清晰地展示了刘邦的态度:他就是要以名爵封地为筹码,联络强援,并力伐楚。而且,为了达成消灭项羽的最终目的,刘邦愿意付出的交易筹码之重,重得令人咋舌:函谷关以东的土地统统都可以拿出来封赐伐楚诸将。
刘邦既然亮明了不惜血本的底线,张良在对策中就为他大胆选定了三家合作伙伴,其中之一便是韩信:
“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史记·留侯世家》
当初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联络黥布、彭越,并对韩信委以方面之任,令他独领一军,摧魏破赵,降燕灭齐。时间才过去了两年不到,这当口儿项羽还在汉军大营的东门外一再搦战,难道刘邦承诺给韩信的封赏就要变卦了?
俗话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眼下鸟、兔尚在,韩信不该在这个时候便遭遇弓藏狗烹的对待。
刘邦大骂韩信使者的时候曾说“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那是不是存在着这种可能:此时,在与项羽的对抗中刘邦陷入了非常艰难的处境,因而怀疑韩信落井下石呢?事实上,这种揣测也同样很难成立。
对刘邦此刻的真实处境,《中国历代战争史》分析道:
项羽则于刘邦向宛、叶间机动进展时,即开始陷于被动。及彭越侵扰睢水下邳时,又开始陷于疲于奔命。后当刘邦自宛、叶再向成皋机动进击时,项羽更再度陷于疲于奔命。及至刘邦第三次机动转移于小修武,而彭越等再大举侵入楚军后方时,项羽则三度陷于奔命。最后刘邦自小修武渡河破楚大司马曹咎时,项羽则四度陷于奔命矣。
至此遂被逼与刘邦在广武互相对峙。且此时,由于后方数被侵扰破坏,粮食颇呈缺乏,加以韩信破齐,后方堪虞,项羽遂更陷于劣势。以前项羽统率精锐,东奔西突,所向无敌,到处采取猛烈攻势;及至广武对峙后,则再无采取攻势之余力矣。
——《中国历代战争史·楚汉战争》
根据上述分析,到公元前203年与项羽对峙广武之时,刘邦已经逐渐占据了对楚作战的优势地位,倘若此时吝惜于“代理齐王”的名号而开罪于韩信,很可能导致楚、汉双方胜负逆转。这种因小失大的蠢事儿,精明的刘邦怕是不会*。
刘邦终能战胜项羽,一统天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不惜名爵,不吝封赏。这是刘邦麾下诸位将相大臣的共识。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史记·高祖本纪》
(韩信曰)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中略)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
——《史记·陈丞相世家》
王陵是丰沛功臣集团的一员,而韩信、陈平则是自楚营投奔汉军的。这些身份不同、立场不同的大臣异口同声地称道刘邦分封将相,从不吝啬,足以证明韩信和刘邦交恶的原因不会是因为韩信要求代理齐王。
那韩信刺痛的是刘邦的哪根儿神经呢?我私意以为,韩、刘冲突的真正焦点是争夺兵权。
遍阅《史记》、《汉书》,我们很容易对楚汉战争的形势产生这样一种误解:那就是汉军在对楚作战中的兵力消耗完全依赖萧何经营的关中地区进行补充。
而司马迁在《史记·萧相国世家》中也明确记载,萧何正是因为每每及时地馈粮补员而在战后坐上了兴汉功臣的头把交椅:
关内侯鄂君进曰:“群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
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
——《史记·萧相国世家》
根据《汉书·高帝纪》的编年记载,楚汉战争的那五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里,刘邦在中原战场上至少三次得到了来自关中地区的大规模兵力补给。
第一次是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
五月,汉王屯荥阳,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韩信亦收兵与汉王会,兵复大振。与楚战荥阳南京、索间,破之。筑甬道,属河,以取敖仓粟。
——《汉书·高帝纪》
第二次是在汉三年(公元前204年)五月:
汉王出荥阳,至成皋。自成皋入关,收兵欲复东。
——《汉书·高帝纪》
第三次是在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
汉王疾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枭故塞王欣头栎阳市。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关中兵益出,而彭越、田横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
——《汉书·高帝纪》
在我们评估关中地区对汉军兵力补给的实际作用时,有一个基本事实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关中百姓在秦朝的时候就长期负担最沉重的徭役。反秦起义爆发后,秦军东出函谷,四处戡乱,又进一步造成关中人力资源的严重衰耗。
别的不说,项羽新安*降,一次坑*秦卒二十万众,这些士兵中的绝大多数就来自关中。这意味着即便萧何在楚汉战争开始后迅速重建了关中地区的社会秩序,但人力资源的恢复却要受制于生育繁殖的自然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
就拿公元前205年五月萧何征发关中民力增援刘邦的实例来说:彼时刘邦率领的五部诸侯联军在彭城以西被项羽击溃,直隶刘邦麾下的汉军士兵战损高达十余万众。造成这么大的兵员缺口,萧何只得竭泽而渔,将关中地区不符合征兵年龄的老人和孩子都统统派往了前线。
唐朝诗人杜甫曾经写过一组《羌村三首》,实录安史之乱中民生艰困的情景,其中有四句诗说: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羌村三首》之三
民力的过度征发,必然造成小农经济的重创。安史之乱的时候如此,楚汉战争中又何尝不是?萧何强征老弱入伍,远赴中原战场,虽然暂时填补了刘邦的兵力缺口,却也因此严重破坏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酿成人吃人的惨剧。
为了缓解大面积饥荒造成的社会危机,政府迫不得已,只能将部分百姓迁徙到蜀汉就食:
六月,汉王还栎阳。壬午,立太子,赦罪人。令诸侯子在关中者皆集栎阳为卫。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雍州定,八十余县,置河上、渭南、中地、陇西、上郡。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以时祠之。兴关中卒乘边塞。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
——《汉书·高帝纪》
民生窘迫如此,关中地区还必须额外组织守备兵力,分道镇守临晋关、函谷关、峣关、武关等军事要塞,因此中原汉军的兵力补给完全仰赖关中一隅是根本不现实的。
如果刘邦的兵源不能全指望萧何,那他还能从哪儿拉来生力军呢?答案是:从韩信那里。
自公元前205年八月奉命伐魏开始,直到公元前203年击灭齐国,韩信指挥的这支偏师在北方战线上攻城略地,迅速壮大。其中精兵经常遭到刘邦的征用:
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史记·淮阴侯列传》
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修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史记·淮阴侯列传》
相比于萧何的关中卒,韩信军对于刘邦的增援可能更有价值。
因为萧何在关中征兵实质上是榨取刘汉政权的内部潜力,等于剜了胳膊的肉贴在大腿上。可韩信的士兵是在魏、赵等新占领区征召的,属于外线兵力补给。这就好比自外输血,并不会造成自身机体结构的破坏。
并且,萧何送来的多半是才扔下锄头的农民,而从韩信那里征调的则是已经接受过实战历练的老兵,战斗力也不可同日而语。
五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在正面战场屡战屡败,损兵折将。而他不但能与项羽顽强周旋,甚至还转败为胜,正是靠着萧何与韩信的支持来补充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战场损失。
可韩信带给刘邦的这种福利,到公元前203年他提出代理齐王的时候就戛然而止了。因为晋位齐王之前,韩信的身份是汉军大将,直隶于刘邦麾下。从法理上说,韩信的军队就是汉军,作为汉军的最高统帅,刘邦当然有权直接征调韩信的人马。
可韩信一旦作了齐王,这种关系就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齐王麾下的军队不再是汉军,而变成了追随刘汉政权的附属国军队。
在那个年代,征召附属国军队协同作战得有多难,刘邦心里应该有数。因为无论是他还是项羽,都遭遇过附属国阳奉阴违、消极怠工的糟心事儿:
汉二年,齐王田荣畔楚,项王往击齐,征兵九江,九江王布称病不往,遣将将数千人行。汉之败楚彭城,布又称病不佐楚。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诮让召布,布愈恐,不敢往。
——《史记·黥布列传》
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韩信灭齐之后,所部兵力已达30万之巨,这个数目甚至要超过刘邦直接指挥的汉军主力。更要命的是,这其中还包括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部队。
《中国历代战争史》说:
项羽所率之三万精兵系骑兵,以精锐之骑兵,对刘邦与诸侯军之步兵,故虽数目寡少,仍能获得赫赫之战果。按项羽之所以有如许之精良骑兵,乃因巨鹿之战时,秦军中王离所率者,系蒙恬征匈奴三十万骑兵中之一部分,内中且多楼烦骑兵,精勇异常。
项羽获得此项优良马匹与战士,故能编成强大之骑兵部队而获大捷。又试观刘邦败退荥阳后,即积极建立骑兵部队,亦足窥知此中意味。
——《中国历代战争史·楚汉战争》
刘邦领教到楚军骑兵的战斗力之强悍,并着手组建汉军的骑兵部队,是在公元前205年彭城惨败之后。据《史记·灌婴传》载:
复以中谒者从降下砀,以至彭城。项羽击,大破汉王。汉王遁而西,婴从还,军于雍丘。王武、魏公申徒反,从击破之。攻下黄,西收兵,军于荥阳。楚骑来众,汉王乃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习骑兵,今为校尉,可为骑将。
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臣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郎中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在战场上吃了大亏的刘邦为了有效对抗楚军精骑,指示灌婴在两位故秦骑士李必、骆甲的协助下组建汉军骑兵。而这支骑兵连同他们的长官灌婴,在韩信致书刘邦,要求王齐的时候,正跟随韩信在齐地作战:
三年,以列侯食邑杜平乡。以御史大夫受诏将郎中骑兵东属相国韩信,击破齐军于历下,所将卒虏车骑将军华毋伤及将吏四十六人。
降下临灾,得齐守相田光。追齐相田横至嬴、博,破其骑,所将卒斩骑将一人,生得骑将四人。攻下嬴、博,破齐将军田吸于千乘,所将卒斩吸。东从韩信攻龙且、留公旋于高密,卒斩龙且,生得右司马、连尹各一人,楼烦将十人,身生得亚将周兰。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滞留齐地的韩信军如果迟迟不南下,仅凭麾下步卒挑战楚国骑兵,刘邦难以致胜,当然也就无法独立完成击败项羽的最终任务。而韩信偏选在这个时候向刘邦提出王齐的要求,等于跟刘邦摊牌:齐地的驻军今后就是他韩信的私产,不会再听凭刘邦随意调遣。
一封来书便斩断了汉军两条输血大动脉的其中一条,刘邦能不怒吗?但刘邦毕竟是一个务实的政治家,韩信现在家大业大,有了私心,无力驾驭的刘邦也只能拿齐王的名爵与他做一笔交易,换取对韩信军的征用权:
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授韩信以王爵之号,本想藉此争取他的兵源支持。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晋位齐王的韩信非但没有立即发兵配合刘邦作战,反而借故拖延,逼迫刘邦让渡更多政治利益:
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
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柰何?”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
——《史记·高祖本纪》
对刘邦提出的联合作战的要求,韩信满口答应,可就是安坐不动。直到公元前202年垓下大战前,刘邦正式承诺将故秦的陈郡、泗水郡和东海郡划作韩信的战后封地,韩信这才抬起屁股,命令灌婴率领骑兵南下,加入对楚作战:
婴度淮北,击破项声、郯公下邳,斩薛公,下下邳,击破楚骑于平阳,遂降彭城,虏柱国项佗,降留、薛、沛、酂、萧、相。攻苦、谯,复得亚将周兰。与汉王会颐乡。从击项籍军于陈下,破之。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韩信的所做作为不禁让我想起了1948年徐蚌会战时白崇禧对蒋介石玩儿的那套手腕儿。彼时蒋军嫡系第十二兵团被中原*军围困于双堆集。蒋介石电令华中剿总副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长官宋希濂立火速东进,增援黄维。
可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却一再阻挠迟滞宋希濂部的行动,甚至在蒋介石亲自致电疏通的时候,还一面搂着女人寻欢,一面与蒋对骂,终于导致黄维全军覆没,淮海一败涂地。后来大陆解放,白崇禧辗转去往台湾。蒋介石对他百般打压,症结未必不在此处。
韩信致书求王齐国和白健生的所作所为其实没什么两样,一封信便打到了刘邦的七寸。齐王之爵刘邦或不吝惜,但把30万汉军据为私产,这却是刘邦万万不能容忍的,因此《史记》载:
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羽死后,刘邦仍为韩信保留了王爵。甚至遂了韩信的心愿,让他荣归故里,作了楚王。可是30万大军的指挥权只在项羽刚一失败的时候便被刘邦夺走。兵权之与齐王,在刘邦心里孰轻孰重,他的行为已经做出了回答。
参考文献: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王先谦《汉书补注》
台湾三军大学编《中国历代战争史》卷三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