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编辑 世鑫的笔记
前言克劳德•保罗•塔法奈尔,长笛演奏家、作曲家以及指挥家,是浪漫主义时期法国长笛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近代法国长笛之父”,《迷娘幻想曲》是他创作的五首幻想曲中最具代表意义的作品。
《迷娘幻想曲》是按照歌剧故事的发展创作的,乐曲的开始是歌剧故事的开端,讲述了威廉与洛塔里奥将身处危险时的迷娘从鞭子下救出的场面,迷娘被两人救出后诉说身世时演唱了此咏叹调,以此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个咏叹调有“迷娘之歌”之称,以景抒情,凸显了迷娘的角色特征,悲惨与美好的对比衬托出迷娘身陷囹圄时仍保持美好的人物形象。
歌剧《迷娘》共有喜剧收场的法国版和悲剧收场的德国版两种,从长笛的结尾部分很难推测出塔法奈尔采用的是哪种结局,乐曲中最后的几个音给人一种开放式结局的感觉,不禁引人在铿锵的结尾中思考,去寻找答案。
接下来,世鑫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来讲解这部作品的曲式结构有何特殊之处。
曲式结构及作品分析《迷娘幻想曲》这首作品由六个部分构成,乐曲的曲式结构为大型多段体,第一个部分,引子,四二拍,引子的调性从开始的F大调转到d小调,速度也随之做了改变,从原先Presto(急板)的速度调整到Allegro moderato(中速的快板)。
整首乐曲由钢琴的演奏开始,持续出现的属音点明了F大调的调性,使用的织体以柱式和弦为主,力度从开始的pp不断渐强直到停在f的力度上。
钢琴部分第9小节至第15小节是第3小节到第9小节上方二度的模进,第19小节钢琴以小附点的节奏弹奏属和弦,引出了长笛的演奏,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第24小节开始,乐曲进入华彩部分,开始出现#C音,调性转为d小调,第25小节长笛结束第一段华彩,旋律转到钢琴,钢琴以f的力度弹奏柱式和弦,高音声部级进下行,然后以p的力度弹奏导七和弦引出长笛的第二段华彩。
引子中长笛部分频繁的力度变化与音区变化演奏像是为迷娘的坎坷经历埋下伏笔,第30小节长笛部分最后的两个音实际上是第二个部分行板的开始。
第二部分分析第二个部分是单二部曲式,速度为行板,四二拍,行板由A段和B段组成,A段的主调是bB 大调,B段的主调是g和声小调。
A段长笛部分开始的两个F音构成八度关系,力度是p,由这两个音引出主题,钢琴以pp的力度轻柔地为长笛伴奏,第34小节到第37小节,长笛和钢琴在短暂的时间内渐强到了f的力度,将音乐推到了A段的高潮部分。
B段长笛部分是A段的主题发展而来的,钢琴部分从A段的震音伴奏转回到柱式和弦的织体伴奏,第8小节到第40小节,钢琴左手声部半音阶下行(G-#F-F-E),转到g和声小调,第42小节到第44小节也是如此,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第48小节到第52小节,长笛部分为连续的三连音节奏型,将音乐向前推动,第52小节,调性转为bD大调,从这个小节开始力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先是渐强,力度由p推到f之后渐弱,回到p的力度。
第58小节,速度转换为lento(慢板),调性的转换以及整体的音乐发展仿佛在暗示迷娘与威廉、费琳娜三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交织,为第三部分引出迷娘的歌唱做出铺垫。
第三部分分析第三个部分是单二部曲式,浪漫曲,八六拍,浪漫曲由A段、B段和扩充组成,A段的主调为bD大调,B段的主调为bG大调,扩充部分的主调为be小调,这个部分的创作灵感来自歌剧中的咏叹调《忆故乡,常向往》,抒情性强、旋律优美。
A段是迷娘对美好故乡的追忆,第60小节到第68小节长笛部分演奏该段主题,旋律优美,力度为p,乐句结束在主和弦上。
钢琴部分为柱式和弦伴奏,力度为pp。第69小节到第77小节是A段主题的高八度重复,同头异尾;钢琴部分织体不变,加入了踏板的使用,提高了音乐的流畅度。
第76小节转换为八三拍,第77小节转回八六拍且速度加快,长笛部分变为密集的十六分音符,钢琴部分为旋律线条,两者结合将A段推向最高音,停在高音A上,钢琴和长笛的演奏共同描绘出迷娘记忆中平静美好的故乡。
B段速度回到原速,频繁出现bC音,调性转到bG大调,第82小节到第86小节,钢琴部分伴奏织体变回柱式和弦,第87小节到第96小节频繁出现明显的力度对比,体现出迷娘愈演愈烈的思乡之情。
扩充段实际上是从第96小节开始的,中音A既是B段的结束也是扩充段的开始,B段未结束在bD大调,扩充段的出现使A段和B段趋向均衡。
扩充段的调性来回转换,营造出一种疏密相间的和谐统一,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第100小节、第101小节和第102小节长笛部分依次出现三个音区bD大调的主音,最终完全终止在bD大调主和弦上。
第四部分分析第四个部分是单三部曲式,速度为中庸的小快板,四二拍,中庸的小快板由引子、A段、连接和A'段组成,引子的主调为#c小调,A段的主调为F大调,连接的主调为bA大调,A'段的主调为F大调,这个部分的创作灵感来自歌剧中第二幕乐团开场的间奏曲。
引子的开始是钢琴弱奏6个小节,经过7个小节的渐强后结束在#f和声小调的属和弦上,第127小节钢琴部分半音阶级进引出长笛部分后,中声部半音阶上行。
A段长笛声部多为跳音和颤音且速度较快,充满跳跃感,律动感十足,钢琴部分使用的半分解和弦织体也具有跳跃感,两者轻柔的演奏相结合让音乐情绪更加饱满,营造出迷娘欢快活泼的人物形象。
第152小节离调至C大调,11个小节后调性回到F大调上,第164小节开始,钢琴的伴奏变为更加密集的、带有跳音的十六分音符,短促且力度更轻,让迷娘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
长笛和钢琴都在第170小节空了一个小节,然后一起进入第171小节,给迷娘增加了少女的俏皮感,接着过渡到连接段,连接段以钢琴弹奏为主,第182小节长笛声部模仿前一小节钢琴声部的节奏进入,经过短暂的渐慢之后引出A'段。
A'段实际上是A段的加花变奏,长笛声部变为更密集的六连音节奏型,旋律中带有上行的半音,最后停在主调的主音高音F上,钢琴以ff的力度弹奏主和弦,干净的结束此乐段。
第五部分第五个部分是一个二部曲式,速度为中板,四三拍,中板由引子、A段、连接、B段、过渡一和过渡二组成,引子的主调是#f小调,A段的主调是A大调,连接的主调是E大调,B段的主调是#f小调,过渡一的主调是A大调,过渡二调性游移。
这个部分的创作灵感来自歌剧中费琳娜演唱的咏叹调《我是金发女郎蒂塔妮亚》,引子由钢琴演奏,第224小节和第226小节是连续的附点节奏,伴奏织体为柱式和弦,第225 小节和第227小节的伴奏织体是分解和弦,第230小节回到连续的附点节奏型,律动感十足。
A段是波兰舞曲的音乐风格,钢琴伴奏织体发生明显的变化,长笛部分出现大跨度音程和波音、颤音、回旋音等装饰音,展现了费琳娜从容自信的形象。
B段旋律优美,与同是四三拍的A段形成对比,过渡一钢琴部分的动机与乐曲开始引子中钢琴的动机是同一材料,给人一种暗流涌动的紧张感,最后终止在C大调的属和弦上。
过渡二长笛部分第289小节到第299小节的旋律由音阶和琶音交织并向前推动,第291小节至第292小节是对第289小节至第290小节的模进,第294小节是对第293小节的模进,第297小节长笛从高音bB半音阶下行至低音C,并且一直保持f的力度吹奏,最后半终止在F大调。
第六部分第六个部分是单三部曲式,速度为急板,长笛部分是十六十二拍,钢琴部分是四二拍,两个部分的拍号不同,急板由A段和尾声组成,A段的主调是F大调,尾声的主调是F大调。
A段长笛部分第302小节到第318小节的动机与乐曲开始引子中钢琴的动机是同一材料,钢琴部分维持柱式和弦的织体,长笛部分从第319小节开始转变为连续的三连音节奏型,第333 小节到第360小节是第301小节到第318小节的变化重复,钢琴部分维持柱式和弦的织体。
塔法奈尔在这一段落营造出结束的感觉,并在后面添加了一小段尾声,尾声长笛部分改成与钢琴部分一样的四二拍,两个声部的音围绕F大调的主音和属音进行且力度是ff,最后完全终止,以ff的力度收在主音上,曲终。
总结塔法奈尔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演奏家,作为法国长笛学派的奠基人,他改编自歌剧的《迷娘幻想曲》集技术和情感于一体,充分展现出长笛的演奏技巧与音色,具有抒情性,并得到了诸多长笛演奏者的喜爱,是长笛音乐会的热门选曲之一。
《迷娘幻想曲》的曲式结构在多个方面具有特殊之处,无论是从曲式层面、演奏技术、音乐形象还是情感表达,都展现出塔法奈尔作品的独特魅力。
一名合格的演奏者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按照乐谱演奏,还应该包括提前查找作曲家的创作风格、曲目的创作背景等资料,对其深度钻研,通过对乐曲曲式结构及作品本身的分析,清晰地了解了乐曲中长笛部门和钢琴部分的发展,来更好的进行表演和角色塑造。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