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起源和演变之十一----夏末商初(公元前1750—前1500)
1、夏末商初
洛阳偃师县二里头文化起于夏朝中期的公元前1715年,最初不过是一个陶器和石器文化的村落,到了公元前1600年,夏桀征召民众在此修建豪华宫殿,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即《古本竹书纪年》所载的"斟鄩城"。
斟鄩城的宫殿是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和平阳城大殿的瓦房屋顶相比,斟鄩城的宫殿还是茅草房。但是斟鄩城的宫殿整体上规模更大,结构也更完善,宏伟的宫殿建筑和矮小的半地穴居民区截然隔开,通过建筑的规划和布局 体现社会等级权威。 整个宫殿以殿堂为中心,四周用廊庑围成庭院,殿堂对面的正南方设有大门,宫殿下 有陶制的地下水管。 这种由殿堂、庭院、廊庑、大门组成的宫殿建筑格局,被以后的历代宫殿所沿用,开创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先河,所以斟鄩城宫殿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王宫,斟鄩城也因此被称为"华夏第一王都"。
斟鄩城人口多达3万,是中国最早的具有城建规划的城市。斟鄩城没有城墙,宫殿区的外围有四条大道:两条东西大道长300米、两条南北大道长700米,街道上有马车跑,车轮马车的出现让一马平川的中原迅速崛起,成为中华文明的中心。 城市道路之间,是围垣作坊区(中国最早的),内有制骨、制陶、制玉,和中国最早的青铜冶铸作坊。
二里头文化是中原地区最早的青铜文化。在一期还没有青铜器,二期出现铜铃、铜牌等少量、小件青铜器,三期开始出现青铜工具、青铜武器、青铜礼器(主要是容器)。 二里头文化的青铜铸造技术比较高超,远远超过西北的四坝文化。铸造就是将熔炼金属浇入事先造好的铸型中,以获得具有特定形状的器械,可以制作出多种多样的造型,适合生产精美多样的工艺品和礼器。
但是,二里头文化的青铜锻造技术不如西北的四坝文化。锻造就是通过锻打、锻压等外部加工手法制作金属器械,通过锻造的器械更坚韧实用,适用于工具和武器。可见,中原地区的青铜时代,主要是用于祭祀和礼仪,并非在生产、生活和战争中实用。
但是,二里头也发现了一定数量的青铜工具和武器。工具包括锛、凿、斧、鱼钩、镰、锥、针,数量稀少;武器包括戈、刀、戚(一个系列的斧子)、镞、矛、斧、匕首,数量相对较多。戈尾装有横刃的长柄,可勾可啄,由石镰、骨镰发展而来,是中国青铜时代用于车兵作战的最常用的格斗兵器。
二里头玉器也达到了中国玉文化的新高峰,有中国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
前2400年,帝喾高辛氏娶东夷有娀氏(苗瑶-百越混血)女简狄为次妃。有娀氏最初活动于辽西、赤峰市、河北北部燕山长城一带,他们在这里创造了红山文化(受黄帝-帝喾的仰韶文化影响很大,一度被认为是仰韶文化的一支)。红山文化的序列是沈阳新乐下层文化(前5300--前4800)→赤峰红山文化(前4500--前3000)→夏家店(赤峰市松山区王家店乡)下层文化(前2000--前1500)。由于红山文化有了玉龙、积石冢、祭坛、女神庙等重要发现,而且其玉器很发达,与商代日常使用玉器渊源联系明显。简狄嫁给帝喾后,决定离开娘家赤峰红山文化区,由于华北平原被强大的东夷占据,只好沿桑干河-汾河迁徙来到了太原,接着沿着清漳河和浊漳河,又来到了古漳(滳)河边上的蕃(战国时的番吾,今河北磁县),始称商;有娀氏的另一部分人自太原南下,来到了蒲州(永济)。简狄吞燕卵生契(阏伯),所以契以子为姓。契居于蕃,后迁商丘(今濮阳),做尧舜的"火正"(类似后来的司徒),主持对辰星(大火星)的观测和祭祀,并以大火星的出现来纪年,一年的农事的开始也由此决定。火正也不限于帝喾-契一族,颛頊-祝融和帝喾-陶唐氏等族中也都有火正。契时商族不但有发达的农业还有发达的畜牧业。
契子昭明又从商丘(今濮阳)迁于砥石(古泜水-石济水,今河北元氏县)。昭明子相土时,商族拓展了活动空间,相土发明马车,并打到了今山东巨野以东,"相土烈烈,海(巨野泽)外有截"。相土为夏朝主火正,返居商丘(今濮阳)。相土子昌若、昌若子曹圉(粮圉)、曹圉子冥(季)。冥与夏少康同时,因治黄河水而死。冥子王亥发展至南易水(今邯郸北永年县),发明牛车,载上货物,赶着牛羊,到有易去进行贸易。同行的还有其弟王恒和河伯。王亥与其弟王恒并淫于有易之女,有易之君绵臣*死王亥,夺取了牛车和货物。其后王恒得到了被夺取的"仆牛",并继承了其兄王亥之位,进而南下到祖居的蕃(漳水流域)。王亥子上甲微为父报仇,假师于河伯攻伐有易,*死有易之君绵臣。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今天津市入渤海,上甲微已在太行山以东古黄河下游立足。
商族自上甲微始进入初始国家后,历经报乙、报丙、报丁、示壬、示癸,到了成汤时期,通过战争征伐和宗教祭祀,使原处于雏形的王权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由初始国家走向王国的转变。成汤移都于郼亳(今内黄),首先伐灭了位于滑县的豕韦国,接着向东发展,攻伐了位于范县东南的顾,并在鲁西南-豫东地区与东夷诸国结盟,转而由东向西进军,伐灭了今郑州的夏的与国,接着攻伐了位于温县的昆吾。前1600年, 成汤最后攻灭了都邑位于偃师二里头的夏,成了中原的主人。商汤灭夏后,斟鄩城宫殿被焚毁,在西亳(偃师县尸乡沟)另建新都。
先商文化即漳河型下七垣文化,主要来源于中原之河北龙山文化涧沟型(邯郸,尧的文化),其次来源于中原之河北龙山文化许坦型(太原,来源于涧沟型)。郑州南关外型文化是先商文化与岳石文化的混合体。
与史*载不同,甲骨文在内的所有商朝文献,并没有商汤灭夏的记载。甲骨文用于占卜,进行占卜最多的缘由是战争,在甲骨文中祭祀商汤的卜辞有680多条,提到他发动很多战争的事迹,却唯独没有灭夏这一最重要的事件。商朝文献不仅没记载灭夏,甚至没有出现过夏朝。推测原因是:第一,我们收集的甲骨文仍然有限;第二,商曾经臣服于夏朝,不是光彩的事,刻意忽略;另外,一旦承认夏的天子地位,商汤就变成篡位了,故隐去。
2、希腊克里特新王宫时代
华夏的斟鄩城二里头文化与爱琴海克里特岛文明一样,都是以宫殿为中心的城邦遗址,在斟鄩城王宫兴建之时,克里特也迎来了新王宫时代。公元前1700年,一场大地震摧毁了克里特岛上各城的旧宫殿,但是很快岛上就重建起比之前规模更大、更为富丽堂皇的新宫殿,所以,这时期被称为"新王宫"时代,各城宫殿又以王城克诺索斯王宫最为宏伟豪华、构造复杂。
克诺索斯城的王宫依山而建,建筑面积达2.7万平米,由围绕着中央庭院的多座砖石建筑 组成庞大复杂的建筑群。整个王宫千门百户、宫室密布。各宫室之间通过长廊、门厅、通道、阶梯、复道和一扇扇重门紧密相连,楼道走廊曲折多变、高低错落、迂回相通,有些台阶和走廊甚至延伸到地下,错综复杂的构造让外人进去就会迷失方向,故有"迷宫"之称。
传说,米诺斯当上克里特岛的国王之后,祈求得到海神波塞冬的庇佑,米诺斯从海中得到一头白色公牛准备献给波塞冬。但是该牛过于美丽,米诺斯据为己有。愤怒的波塞冬施法让米诺斯妻子爱上该牛,生下了一个牛首人身的怪物,专吃童男童女,米诺斯只有建了一个迷宫关押此怪物。
整个宫殿最先进的是其复杂完备的供排水卫生系统,通过引水沟槽将宫外山上的泉水引入宫内陶制的水管中,形成原始自来水设备。下水道入口很大,方便工匠进入修理。卫生系统最先进的是王后寝宫,内配备装有浴缸的浴室和冲水马桶,还有一个附有化妆室的独立卫生间。
新王宫时代,克里特岛各城市全面繁荣。克诺索斯城人口达5万,如果连同附近的卫星城镇可容纳8万人,加上海港共10万人以上。其他较大城市如 帕雷卡斯特罗 有2万人、玛丽亚 有1万人,整座岛的人口达到 25万以上。
除克里特岛外,位于爱琴海基克拉迪群岛最南端的锡拉岛(今天的圣托里尼岛)的阿克罗蒂古城也在此时达到全盛。阿克罗蒂古城人口达2万人,有石铺的街道和沿街的众多广场。
新王宫时期,克里特象形文字简化为语句稍长的线形文字,并向音节符号演进,被称为线形文字A。
克里特宫殿有了世界上最早的青铜长剑。早期的剑只比匕首长一点,因为青铜比较脆,剑太长容易折断,这种短剑只能用于刺击,所以当时最重要的近战武器是斧头。克里特人通过增加青铜剑中的铅成分,柔化青铜并进行锻打,使之具有良好的韧性,造出了青铜长剑。该长剑长达90多厘米,和战国末年最长的秦国剑一样长了。 和沉重的斧头相比,长剑更轻盈、两边有刃,*伤范围更大,不仅能砍、还能刺,对战时,还能砍断敌人斧头的柄。
3、印欧人的迁移
作为最早的游牧部落的印欧人,他们驾驶马拉战车、赶着牛羊,为寻找新的水源、牧场过着四处迁移的生活,并随时准备入侵物产更丰富的农耕民族。公元前2000年,印欧人已扩张到从多瑙河平原和中亚的广阔草原地带。此时,印欧人对原来笨重的实心车轮进行改进,发明了轻便的有辐车轮,从而使车子速度更快、机动性更强。车轮的改进,让印欧人的迁徙范围更广阔,并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军事优势。印欧人作战时用两匹马拉的带辐轮的战车成排发起密集冲锋,这种战车有一名司机和一名弓箭或投枪手,所到之处尘土飞扬、枪箭齐发,传统的步兵根本无法抵抗。更重要的是,战车的快速度,让他们掌握了对农耕民族战争的主动权,可以自行决定何时何地发起进攻。耕农除非击溃他们,否则没有逃亡时间;而耕农只有在知道他们的栖息处时,才能发起进攻,但他们随时可以迅速逃脱。印欧人正是驾着这种新式战车,掀起了规模巨大的迁徙浪潮。
在欧洲,印欧人向四方分化为好几支,一支向南穿越喀尔巴阡山脉、进入巴尔干半岛,形成希腊和色雷斯人;一支向西南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成为以罗马为代表的拉丁人;一支向西进入法国、不列颠,形成高卢、苏格兰、爱尔兰为代表的凯尔特人;一支向中北欧扩张,形成以德国、北欧人为代表的日耳曼人;一支向北进入波罗的海,形成以立陶宛、拉脱维亚为代表的波罗的人;仍留着东欧的形成了以乌克兰和俄罗斯为代表的斯拉夫人。这些入侵的印欧人,取代了当地的土著(克罗马农人I、高加索人G、闪米特人J、黑人E),成为当地的主人,使欧洲大规模"印欧语化"。但是在西欧依然还存在大量非印欧语族,如西班牙的伊比利亚人、意大利的伊特拉斯坎人。西欧全面完成印欧语化是罗马帝国全面征服以后,不过直到今日,西班牙和法国边境山脉依然存在非印欧语的巴斯克语存在。
除了称霸欧洲外,这时期居住在黑海沿岸的一支印欧人翻越高加索山脉(这算回R1b老家吗?),进入小亚细亚东部的高原山区,征服了当地的土著哈梯人,并于他们杂居融合成为操印欧语的赫梯人。公元前1800年,赫梯人的库萨尔部落首领皮坦纳统一了诸赫梯部落,建立赫梯王国(西台国),史称赫梯早王朝时代。皮坦纳的继任者安妮塔进一步扩张,他攻陷并焚毁亚述人在小亚的商业据点卡尼什和哈梯人的首都哈图萨(今安卡拉西北)。
于此同时,另一支居住在里海北岸的印欧人----加喜特(喀西特)人也翻过高加索山脉(这也算回R1b老家?),迁移到扎格罗斯山中部。
汉谟拉比统一两河的过程中,将外围的马里、埃什努那等强国彻底毁灭,这等于将巴比伦外围直接暴露给境外的蛮夷势力。西北部幼发拉底河中游马里国的毁灭,使来自西北的赫梯人随时可以顺流而下直捣巴比伦。迪亚拉河上的埃什努那本可阻挡东部山区新迁移来的印欧加喜特部落,但如今这里成为加喜特各部落西进两河流域的基地,就像当初阿摩利人一样,加喜特人开始以移民的方式大规模渗入两河流域,在两河北部的哈那国还出了一个加喜特国王。
趁着巴比伦应对北方威胁,南部的大邦伊辛,在伊辛王朝的王室后裔伊鲁曼带领下起兵,占领南部波斯湾的滨海沼泽地,并占领圣城尼普尔,建立海国王朝(又称巴比伦第二王朝),与巴比伦第一王朝南北分治。
埃兰人再度趁火打劫,占领巴比伦第一王朝的阿卡德等地,从此巴比伦第一王朝统治区域仅限于巴比伦周边,又恢复到了汉谟拉比之前的领土范围。
前1650年,赫梯王塔巴尔纳征服小亚东部。前1620年赫梯王哈图西里一世孙子穆尔西里一世继位,迁都哈梯国旧都哈图萨,并进攻叙利亚,占领西亚交通要道阿勒颇。前1595年,与加喜特人联合出兵,灭亡巴比伦第一王朝。
穆尔西里一世内兄提里一世发动政变,篡位夺权,赫梯陷入混乱,驻扎在巴比伦的赫梯军队被迫撤回国内。加喜特首领阿古姆一世接管了巴比伦,建立了巴比伦第三王朝。到阿古姆三世时,巴比伦第三王朝消灭南方海国王朝(巴比伦第二王朝),再次统一巴比伦尼亚。此次以后,巴比伦南北的苏美尔和阿卡德地区再也没有分开。
加喜特人不是苏美尔人、也不是闪米特人,但是他们全盘接受了之前的巴比伦文明,信仰马尔都克、使用阿卡德语、楔形文字。加喜特人之后,两河流域还会经历多个由不同民族以巴比伦为中心建立的政权,先后经历了12个巴比伦王朝,这些不同民族之间没有血缘的延续性,但是却共同传承着巴比伦文明的火炬。
来自东北地区的印欧人对西亚的入侵不仅造成巴比伦王朝灭亡,同时也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推动西亚闪米特人向西南迁移,闪米特人的一支(喜克索斯人)开始渗透埃及。
巴比伦人相信,世间的万物和天上的星象对应,了解星象就能了解世界的秩序,预言人的命运。巴比伦王宫中有专门的占星师记录日食、月食、五大行星的出没规律,并以此制定历法、占卜国家和个人的命运。今日流行的西方占星学,正是起源于巴比伦时期。
此时,印度河文明已经消逝,但是哈拉帕文化并没有灭亡,而是离开印度河流域,向东向南迁移到印度的古吉拉特、拉贾斯坦、哈利安纳、北方邦。不过,文明程度大大萎缩。
4、埃及第二中间期
埃及中王国的第十二王朝末期,也出现了同古王国末期佩皮二世同样长寿的国王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埃及逢老必乱,由于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统治时间长达40多年,晚年年老昏聩,地方开始独立,停止向中央纳贡。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的长寿导致儿子阿蒙涅姆浩特四世继位时也行将就木,在位8年就死了,无男性后代、兄弟早已去逝,只能妹妹索布克尼弗鲁继位。索布克尼弗鲁已经是风烛残年,在位3年就死了,她的儿子威格夫继位。由于继承人的混乱,朝廷派别斗争,人民负担加重,贫民起义爆发,埃及分裂为东部的十三王朝和西部的十四王朝,其中十三王朝是十二王朝的合法继承人,中王国时代的大一统局面就此结束,进入第二次大混乱时期-----第二中间期(前1786—前1550年)。
趁着埃及大混乱,受印欧人排挤而不断迁入埃及的西亚闪米特部落喜克索斯人,也从原本的和平移民方式变为大规模入侵,他们成功地在三角洲东部兴建起首都阿瓦利斯,扎根在尼罗河三角洲。对比人口众多的埃及人,喜克索斯人人口少的多,但是他们拥有远比埃及人先进的武器,包括全副武装的青铜武器和盔甲、复合弓、弯刀、能破甲的剑斧,最主要的是,他们从印欧人那里学会了马拉战车。埃及因为青铜冶炼一直比西亚落后,只有上等兵才能装备青铜武器,不但无青铜护甲,普通兵连皮甲都没有,陆军只有步兵一个军种,主要由临时招募的农民组成(喜克索斯人则是牧兵合一)。埃及人和喜克索斯人有几个世代的军事差距,喜克索斯人凭借军事技术成功攻下孟菲斯,消灭埃及第十三、第十四两个王朝,占领张哥下埃及地区,创建了埃及历史上第一个外族政权----牧羊王朝。
喜克索斯人的牧羊王朝经历了54位国王,包括埃及第十五、十六两个王朝,这两个王朝都处于同一时代,十六王朝是十五王朝的附庸。牧羊王朝控制区域包括大叙利亚、尼罗河三角洲和中埃及。
游牧入侵者喜克索斯人在埃及大肆烧*掳掠、焚毁村镇、横征暴敛、虐*居民。他们将自己信仰的亚洲风暴之神与埃及的风暴沙漠之神塞特等同起来,奉为主神,诋毁太阳神拉、荷鲁斯、奥西里斯、阿蒙等埃及神灵的信仰,夷平他们的神庙,给埃及带来了巨大的民族灾难。
在埃及本土的第十三王朝灭亡前,有一个王室成员拉霍特普,从孟菲斯退守底比斯,在底比斯创建了第十七王朝(前1650—前1550),前1633年,第十三王朝灭亡后,第十七王朝控制了整个上埃及。为了生存,十七王朝被迫向牧羊王朝称臣纳贡,保持着半独立状态,谨小慎微地维持着埃及文明的火种。
埃及第二中间期,喜克索斯人的首都阿瓦利斯,由于大量屯兵,人口达10万,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退守南方的十七王朝的首都底比斯,人口有4万,超过北方孟菲斯的3万和希拉孔波利斯(前王朝时上埃及首都)的2.1万。
5、以色列人进入埃及
在喜克索斯人牧羊王朝期间,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以色列人入埃及。以色列人与喜克索斯人、阿拉伯人同属闪米特人。闪米特人亚伯兰(易卜拉欣)居住在巴比伦的乌尔城,这里信仰以日月星辰为崇拜对象的萨比教。亚伯兰宣称上帝耶和华才更值得崇拜,当地统治者视之为异端,驱逐出境。亚伯兰在流放途中,上帝启示他带着族人前往迦南建立国家,这迦南就是上帝赐给犹太人的"应许之地"。
"迦南"意思是"低",指黎凡特地区(最早的农业革命中心)的地中海沿岸低地,希腊人称之为"腓尼基"。迦南地区是地中海式气候,降雨比西亚沙漠丰富,沿地中海岸是一片肥沃的平原,海岸线上还有很多优良港口,是一块适合农耕和贸易的富裕之地,"流着奶与蜜的乐土",被犹太教和基督教视为"天国"。居住在这里的土著,被称为"迦南人",创建巴比伦王朝的阿摩利人就是迦南人的一支。《圣经》说迦南人是诺亚的儿子含米特的后代,但从考古发现,迦南人使用闪米特语,属于闪米特人,当然也有可能是被闪米特同化的含米特人。
亚伯兰听从上帝的指示,带领族人迁徙到迦南地幔利橡树地 定居。当地的迦南人称亚伯兰的族人为"希伯来人",意为"从幼发拉底河对岸(乌尔城)过来的人"。移居迦南后,亚伯兰干脆彻底否定其他崇拜,提出一神信仰,以上帝耶和华作为世间万物唯一的神,上帝是人类利益的永恒创造者和维护者,是唯一能给人类带来幸福的天父,从而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亚伯兰也被视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一神教的先知。相比多神教,一神教更有利于统一思想,形成一种超越地区和民族传统习俗局限的 文化形态,减少教派纷争,凝聚教民力量。
亚伯兰跟妻子撒拉的丫鬟夏加生下第一个儿子以实玛利。以实玛利13岁时,亚伯兰改名"亚伯拉罕",意为"万国之父",代表他的子孙会遍布世界为王。以实玛利14岁时,年龄偏大的撒拉居然为亚伯拉罕生下儿子以撒。于是,亚伯拉罕的妻子撒拉和妾夏加开始了宫斗,夏加和儿子以实玛利被赶出家门,遗弃到沙特麦加的干旱沙漠边。亚伯拉罕只给夏加和以实玛利留下了一袋干粮和一皮囊水,很快水喝完了,以实玛利 用脚蹬地,居然蹬出救命的清泉(扎姆泉)。以实玛利娶了埃及的女人为妻,生下12个儿子,形成阿拉伯人的各个支派。
亚伯拉罕的嫡子以撒娶了本族的利百加为妻,生了一对双胞胎,大儿子体毛旺盛,起名以扫(意为"有毛"),性格粗犷,善于打猎,深得父亲欢心;小儿子出生时手抓着哥哥的脚后跟,遂起名雅各(意为"抓着"),性格文静,常在帐篷里陪母亲,受母亲偏爱。 长大后,雅各与哥哥以扫争夺长子名分,失败,逃到舅舅那里,娶了舅舅的两个女儿拉结、利亚,生了12个儿子、1个女儿。雅各和神的化身进行过一次摔跤比赛,所以改名为"以色列",意为"与神角力的人",他的12个儿子发展成以色列民族的12个支派。
雅各的第11个儿子约瑟,是雅各和正妻拉结所生的嫡长子,所以有父亲的宠爱,所以约瑟的兄弟们嫉恨他,把他卖给过路的埃及人做奴隶,回去向雅各谎称约瑟被野兽吃掉了。约瑟后来在埃及混成了宰相。迦南发生了饥荒,约瑟的兄弟们到埃及买粮食,碰巧被约瑟发现,约瑟宽恕了他们,并让他们接整个家族的人到埃及来投奔他、躲避饥荒。
雅各便协同66个子孙举家迁往埃及。此时,埃及正值喜克索斯人统治时期,同为闪米特语族的喜克索斯人急需来自亚洲的同族帮忙统治埃及人,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到优待,喜克索斯人埃及国王将最丰饶肥沃的歌珊之地 赐给他们居住。以色列人人数大量繁衍增加,成为仅次于喜克索斯人的埃及异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