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临死前是会非常平静还是非常恐惧?心理学家的回答很一致

人临死前是会非常平静还是非常恐惧?心理学家的回答很一致

首页冒险解谜逃离后室深度恐惧更新时间:2024-10-24

撰文 / 第一心理主笔团

编辑 / 汤米

从小,大部分中国人都接受了这样一个教育: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在这句话中,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其后半部分,对于“人固有一死”这一不变的事实却很少进行深刻的理解。

面对死亡,无论是高贵还是卑微,每个人都必须平等地接受死亡的现实。

不论一个人是平凡的农民还是显赫的君王,这一终极的结局无人能够逃脱,这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必须面对的事实。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轻松地接受这个现实。

在年轻的时候,虽然人们可能会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但通常不会去深入探讨与之相关的问题,因为死亡似乎还很遥远,对此的认识也不会引起太多的恐惧感。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当进入老年时期,对死亡的恐惧感会逐步增强。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Erickson's Eight Stages Theory),人一旦到了五十岁,便步入了成熟期。

在这一阶段,人们会开始感觉到身体的衰老,体力、健康状况以及记忆力都会开始逐渐下降。

因此,许多老年人会经历一种强烈的落差感,觉得死亡正在一步步逼近。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更加认真地思考死亡这一议题。

那么,人临死前是非常平静还是非常恐惧呢?

心理学家的回答很一致。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问题。

一个人临终前的体验取决于其身体状况、心理状态以及临终环境等多个因素。

通常,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的体验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首先是恐惧。

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指出,在成熟期,随着身体条件和年龄的改变,对死亡的恐惧感也会相应增加,很多老年人会感受到深度的绝望。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需要进行自我调适。

如果调整得当,老年人可以获得一种超越的智慧,从而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

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幸运地达到这种心态。

对于那些持有悲观观点的人来说,死亡的恐惧将伴随他们的整个晚年,直到生命结束

这种状态是极其痛苦的,特别是当老年人患有重病时。重病不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会引发对疾病和死亡的心理恐惧。

在上海的一家临终关怀医院中,很难见到以积极心态面对死亡的病人。

在疾病的折磨下,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感更加剧烈。

一位曾在临终关怀医院做志愿者的网友分享了他的观察:

那些临终前仍能保持清晰思维和交流能力的患者,通常表现得更加焦虑和恐惧,因为他们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正在逐渐衰退,这无疑对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第二种情形表现为一种极端的复杂性。

死亡不总是因疾病而至,有时意外事故也会突然夺走生命。

对于突遭不幸的人们,他们经历的是意想不到的灾难。

当人们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面对死亡,他们的心情往往是极其复杂的。

由于事件的突发性,很多人在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已经走向了死亡的门槛。

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他们在半清醒半迷茫中意识到还有很多未完成的梦想和事务,却已无法回到尘世。

在这关键时刻,他们的情感无疑非常复杂。

例如,王暖暖在泰国坠崖事件中体验到了被推下悬崖的恐惧。她孤立无援地躺在地上,感觉到死亡的临近。

她回想起那一刻,过去的记忆像幻灯片一样在她脑海中闪过。

这种体验难以用言语表达,只能说它极其复杂。

第三种情况则是宁静的接受。

那些能够平静面对死亡的人,往往是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心理建设。

他们已经接受了死亡作为生命不变的事实,并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持平和态度。

实际上,一些修行颇深的高僧和道士能够预感到自己生命的终点。

由于长期修炼,他们对自身的身体变化有着超常的感知,所以当死亡临近时,他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这些细微的变化。

这时,他们通常会选择独自待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静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

当他们的弟子最终发现他们时,他们已经与世长辞,脸上带着平和的表情。

这确实是一种极为珍贵的心态。

那么,既然人终将一死,我们应当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死亡呢?

事实上,从孔子时代起,人们便有意避免讨论死亡的话题。

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

这意味着,连生命的道理都未曾彻底理解,何必去深究死亡的问题?

然而,关于死亡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人们能从较早时期开始深化对死亡的理解和认识,面对死亡时就可能不会感到那么恐惧。

此外,这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写道:

“死并非生命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这是不争的事实。要想更加平和地面对死亡,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不能逃避或抱有侥幸心理。

进一步地,许多人之所以恐惧死亡,是因为他们担忧在临终时还有许多未了的愿望。

因此,人生应当及时享乐。我们不应总是认为还有时间,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无法预知是意外还是明天先到来。

陶渊明曾言,“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而庄子则说,“往者不可谏,来者亦不可追。”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在当下,把握现在,立刻去做想做的事,不留遗憾。

The End -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本文关键词:死亡、心理学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第一心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